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4年以来大豆田菟丝子在本场危害逐年加重。为解决菟丝子的危害,确保大豆增产,1988年对草甘膦、地乐胺防除菟丝予的使用剂量、时期和方法进行了试验。一、材料和方法试验设在本场植保站试验地。供试作物:大豆为农家品种。菟丝子种子为本场1987年采集。48%地乐胺乳油(江西临川农药厂产),10%草甘膦水剂(镇江农药厂产)喷雾机械为长江0.8型手提式压缩喷雾器。菟丝子播种量0.17克/米~2,于6月14日撒播畦面,混土1厘  相似文献   

2.
瓜列当是我区瓜类生产中危害严重的寄生性杂草。自1985年以来,我们采用草甘膦涂茎、灌根施药方法防治瓜列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並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1987年我们又采用草甘膦药液播前浇灌播种带的方法防治瓜列当,田间小区试验证明效果很好。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田间小区试验在哈密食品公司农场土壤被列当种子严重污染的田块进行。试验农药是江苏镇江江南化工厂生产的10%草甘膦水剂。土壤砂质,前作甜瓜,试验地面积0.58亩,甜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草甘膦对园林植物的药害,在1985—1986年内,我们进行了草甘膦对常见园林植物的药害试验。 10%草甘膦水剂(江南化工厂)按不同的施药量,其中最大剂量超出常规用量的1倍以上,经稀释后,用喷雾器对选定园林植  相似文献   

4.
美国农业部(USDA)全国农业统计调查局最新数据显示,草甘膦在美国大豆除草防治市场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调查显示,与2005年的93%相比,2006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的97%使用含有草甘膦成分的除草剂。排在第二位的是2,4-滴及其盐类,与2005年的6%相比,2006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的10%使用该除草剂。  相似文献   

5.
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在黑龙江省发生普遍而严重。本试验是1974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实习农场进行,有两种药剂防治效果很好。 试验用大豆品种为东农4号,5月5日播种,小区面积100平方米,两个重复。8月5日喷药,每亩用药液150斤。9月10调查,每小区调查中、上部100个复叶,分4级记载,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1987年,蒋佩兰等曾研究不同种植方式玉米田玉米害虫及其天敌与产量关系。1998年又在江西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红壤旱地上进行了不同种植方式早玉米田害虫及天敌的种类和数量组成研究,现报告如下:1研究方法1.1材料供试品种:玉米为登海一号,大豆为余江农家品种,绿豆为南昌农家品种。1.2方法试验设4个处理:①玉米间大豆,②玉米间大豆同穴,③玉米间绿豆,④玉米清种。重复2次,随机排列。4月11日播种,7月4日成熟收获。吐丝期开始调查五米害虫及其天敌种类和数量,每小区按5点取样,每点调查5株,进行累计。2结果与分析从表1可知,玉米…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在商业化之前必须进行环境安全评价,其中,转基因大豆对田间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环境安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转G2-EPSPS和GAT双价基因的抗草甘膦大豆‘ZH10-6’及其受体大豆‘中黄10’为材料,于2019年在北京顺义地区进行了大田试验,调查了不同处理对节肢动物多样性、主要病害发生、根瘤菌及杂草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转基因大豆‘中黄10’相比,转基因大豆‘ZH10-6’不同处理田间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Pielou均匀性指数无显著差异;大豆霜霉病与病毒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无显著差异;根瘤数差异不显著,大豆田杂草多样性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ZH10-6’的环境安全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2001年美国农药使用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美国农业部的国家农业统计调查(NASS)所得的最新调查资料表明,草甘膦作为领先的美国大豆除草剂再次居于统治地位,大约有3280万磅(14900吨)草甘膦施用于调查的8个州的73%的大豆面积上。这些州种植的大豆面积为5200万英亩(2100万公顷),为美国大豆面积的71%,它们包括5个采纳抗草甘膦大豆的州中的3个。不可能与2000年直接对比,因为2000年调查的18个州,代表了大豆总面积的97%,2001年在大田作物上的农药使用调查包括棉花、玉米、马铃薯和大豆。注:1每种都<1%;2同一面积可能用1种以上除草剂处理。资料来源:NASS。2001年调…  相似文献   

9.
《杂草科学》2012,(3):66-66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豆种植局的负责人日前披露,欧盟修订了草甘膦在扁豆上的残留限量标准,从0.1mg/kg提高到了10mg/kg。虽然早在此前一批产自土耳其的有机扁豆被检出草甘膦残留限量超过欧盟规定的0.1mg/kg时,欧盟就在酝酿修改此标准,但直到一年后修改版的标准才正式出台。  相似文献   

10.
锐劲特是罗纳普朗克公司开发的新农药品种。1996年我站在新建县早稻旱床育秧秧田,进行了喷施锐劲特5%悬浮剂的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试验设计1.1秧田4月10日播种,设五种处理,不重复,每处理秧田面积33m’以上。①锐劲特5%县浮剂50mL儿67m’;②锐劲特5%悬浮剂100mL/667m’;③锐劲特5%悬浮剂150mL/667m’;④18%杀虫双(傈阳产)250mL/667m’;⑤清水对照。1.2大田将各处理秧苗于喷药后sd,分别移植于大田.每处理三次重复,随机排列,共计15个小区。每小区50m’,各小区间留工作行,田四周设保护行。秧田和大田期肥…  相似文献   

11.
抗草甘膦大豆的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对转G10-EPSPS基因抗草甘膦大豆SHZD32-01进行荒地生存竞争能力试验,以检验其是否具有杂草化风险。以转G10-EPSPS基因抗草甘膦大豆SHZD32-01、受体大豆中豆32、主栽品种皖豆28为材料,在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的转基因试验基地,采用地表撒播和常规方式播种,在2017年4月至7月分4次播种,每个处理重复4次,调查不同播种条件下大豆和杂草的生长情况,并对大豆及杂草群落的生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地表撒播情况下,SHZD32-01与中豆32、皖豆28的存活率、株高、覆盖度和种植区域内杂草覆盖度基本无显著差异。在常规播种情况下,3种大豆种植区域内杂草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4、5月播种的转基因大豆存活率弱于中豆32和皖豆28,且与中豆32差异显著;6月播种的3种大豆存活率均低于5%。在2种播种条件下,4月播种的转基因大豆繁育系数显著大于中豆32,5—7月播种的大豆繁育系数,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上述指标,转基因大豆荒地生存竞争能力略弱于中豆32和皖豆28。同时所有试验小区8月杂草覆盖度均达到100%,转基因大豆SHZD32-01的荒地生存能力明显弱于杂草。在2种播种条件下,转基因大豆SHZD32-01与受体大豆、主栽品种以及杂草相比均没有竞争优势,没有转化为杂草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根据美国农业部国家农业统计中心(National Agricultural Statistics Survey,NASS)的最新全国农业统计调查,去年草甘膦使用面积占大豆种植面积的75%。相比之下,2017年为76%,2015年为85%,2012年为90%。2018年,NASS在19个州进行了这项调查,调查面积占去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的%%(8 920万英亩,3 610万公顷)。两种形式的草甘膦活性成分使用最为广泛,其中草甘膦异丙胺盐(约4 830万磅,19 867吨)使用面积占大豆种植面积的47%,钾盐(约3 670万磅)占28%。  相似文献   

13.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aeus)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也是我国华北、西北以及东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害虫。本试验在(26+1)℃,RH 70%~80%,L∥D=16h∥8h条件下组建了草地螟在藜、大豆、苜蓿、甜菜和向日葵叶片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以研究草地螟的危害差异性,为草地螟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草地螟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命表参数等在不同寄主之间存在差异。藜组卵的发育历期最短(2.42d)、甜菜组的最长(3.90d);幼虫发育历期以甜菜组的最短(10.00d),苜蓿组的最长(12.63d);蛹的发育历期以向日葵组的最短(11.30d),苜蓿组的最长(16.00d);雌成虫产卵量以藜组最高(345.00粒/雌),苜蓿组最低(138.83粒/雌),雌成虫产卵期以藜组最长(10.42d)、苜蓿组最短(6.58d)。雌蛾产卵量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取食藜组和向日葵组雌蛾的产卵高峰出现在羽化后第8天,大豆组为羽化后第10天,苜蓿组为羽化后第7天和第9天,甜菜组为羽化后第6天和第10天。藜、大豆、苜蓿、甜菜和向日葵处理间草地螟的种群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分别在59.772 8~169.194 1、0.097 6~0.135 2和1.102 5~1.144 8之间,其中以藜组的R0、rm和λ最大,苜蓿组的R0、rm和λ最小;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的范围分别为37.508 0~41.915 8d和5.126 5~7.101 4d。综合比较5种寄主植物,认为藜是草地螟的最适宜寄主,其次分别为大豆、甜菜、向日葵、苜蓿。  相似文献   

14.
50%草甘膦可溶性粉剂是贵州省化工研究所研制的草甘膦新剂型。1987年我们将该剂与10%草甘膦水剂进行对比试验示范,结果表明:50%草甘膦可溶性粉剂除草效果好、使用方便,是果园除草的一种理想药剂。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小区试验地点:剑水果场,选择地势较平,杂草种类、长势一致的地段,按不同剂型、不同剂量设4个处理:①10%水剂750克/亩;②10%水剂1000克/亩;③50%可溶粉75克/亩;④50%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来,我区使用青海电化厂生产的40%燕麦畏防除农田野燕麦4万余亩,均取得良好的除草增产效果,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为确定青海燕麦畏对作物的安全性,受该厂委托,今年专门安排了燕麦畏对小麦的田间药害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试验设计1.小区设置:播前土壤处理,亩施青海电化厂提供的40%燕麦畏乳油200、300、400毫升三个剂量,设不施药空白对照,共4个处理,3个重复,计12个小区。小区面积30平方米,小区和区组间均留50厘米走道相隔,四周设保护行,以消除边际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小区试验与大田生产试验条件下,采用三个种植密度(12 000株·667m-2,13 000株·667m-2,14000株·667m-2)、两个留苗方式(一穴单株,一穴双株)及三个施磷深度(10 cm,15 cm,20 cm)处理,通过裂区试验研究了高产蚕豆群体冠层结构指标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3 000株·667m-2、15 cm施磷深度、双株三角留苗种植模式下,盛花期蚕豆群体叶面积指数、叶绿素SPAD值,主根长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冠层结构较优,产量最高,达到275.2 kg·667m-2;生产试验显示,"一穴双株"能有效提高蚕豆结荚率,提高产量,较常规栽培增产14%以上。提出以"深松增密,减穴加距,中层施磷"为主要内容的蚕豆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大豆的环境安全性评价对我国转基因大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生产意义。本研究以转入G2-EPSPSGAT双价基因抗草甘膦大豆ZH10-6及其非转基因大豆中黄10为研究试材,利用生物测定方法,连续3年跟踪调查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旨在明确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的土壤微环境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ZH10-6与中黄10通过连续三年比较,不同年份和不同生育期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变化势态相似,对微生物数量影响一致且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虽然土壤脲酶、蔗糖转化酶和脱氢酶活性随生长期不同而发生变化,但二者对3种酶活性的影响不存在差异(P>0.05)。这说明转外源基因G2-EPSPSGAT的抗草甘膦ZH10-6与非转基因不抗草甘膦中黄10拥有相似的土壤微环境,具有相同的环境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41%草甘膦水剂在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田使用的除草效果和抗草甘膦大豆的安全性。结果表明,41%草甘膦水剂对大豆田主要杂草马唐、反枝苋和铁苋菜等均有理想防效,药后30 d,41%草甘膦水剂1 537.5 g a.i./hm2剂量下对大豆田杂草防效达90%以上。41%草甘膦水剂对4种抗除草剂大豆材料(356043、87701RR2Y、06-698和07-1568)安全性较好,在922.5~2 460.0 g a.i./hm2剂量范围内,上述大豆材料无药害症状,其株高、复叶数、每荚粒数及百粒重均没有降低。与不用药对照相比,上述材料施用41%草甘膦水剂后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9.
刘荣军 《植物保护》1989,15(4):52-52
在1983—1985年小区试验和小面积推广基础上,筛选出草甘膦与莠去津混用防除果园杂草的方法。1987年6月9—13日,在全场成龄果园施用,苹果650亩,梨450亩,采用树盘内施药,行间中耕的方式,实际施药面积约700亩。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绿洲棉花集群高产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荒漠植物集群分布适应极端严酷环境的特点,在棉花传统栽培和改进栽培的基础上,开展了1穴3株栽培试验,在小区试验筛选出最佳种植方式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田间试验.小区试验表明,1穴3株皮棉产量最高达到1 498 kg/hm~2,高出1穴1株传统栽培32.3%,高出1穴2株改进栽培23.0%;同样,水分利用效率也是1穴3株高于1穴1株和1穴2株,皮棉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出1穴1株和1穴2株28.6%和20.0%.田间试验表明,1穴3株皮棉产量显著提高(P<0.05),分别高出1穴1株和1穴2株36.5%和20.2%;1穴3株的皮棉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出1穴1株和1穴2株30.0%和18.2%.这表明,荒漠绿洲区棉花1穴3株的集群栽培能够显著提高皮棉产量,以带行穴距50 cm×30 cm×25~30 cm的双行带状种植为宜,株距随着土壤肥力提高和立地条件改善而加大.这一栽培模式可以在边缘绿洲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