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申文 《上海茶叶》2007,(1):35-35
人们习惯于对生活中的茶艺,搬上舞台向观众展示,谓之茶艺表演。后为了区分于表演内容的不同,便有了各种名称。诸如以茶类分为红茶茶艺、绿茶茶艺、工夫茶艺;以茶名分为龙井茶艺、碧螺春茶艺、普洱茶艺、茉莉花茶艺;以历史题材分为唐代茶艺、宋代茶艺、明清茶艺;佛教茶艺、道教茶艺;又分为生活茶艺、民族茶艺等等。在此基础上还出现各种名称的茶艺,如客家茶艺、农家茶艺、待客茶艺等等。主题茶艺则是在茶艺表演中涌现出的一种新的茶艺表演形式。由于它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颇有创意,又有一定的情节,给人有一种新鲜感,又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共鸣,因此深得人们的欢迎。本文就主题茶艺的表演艺术方面的技巧,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2.
《上海茶叶》2007,(4):F0003-F0003
由上海市茶叶学会和闸北区上海市馨悦茶学社和杭州市老年绿茶道队两支老年茶艺队伍联袂在上海大宁国际茶城,举行“2007沪杭两地老年茶艺交流”会。  相似文献   

3.
逸茗 《上海茶叶》2006,(1):44-44
上海市闸北区永和小学,于1998年开始开展少儿茶艺活动,旨在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将“客来敬茶”这一文明礼俗在学校、班级推广、普及。让学生通过茶艺活动,从小懂得一些茶知识,学会一些茶礼仪,掌握一些常用的沏茶方法,发扬文明礼貌,培养高尚的情趣与气质。虽然与其他较早开展少儿茶艺活动的学校比,起步较晚。但在上海市茶叶学会和上海市中小学茶艺教研组关心支持下,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几位茶艺教师的精心指导,少儿茶艺活动在学校开展得有声有色,颇有特色;并走进家庭,走向社区,成为上海市屈指可数的有名的少儿茶艺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4.
2006的初夏,当中国的茶坛上空刚刚飘过几片忧郁的云彩,“全国茶艺电视大赛暨中华茶艺小姐评选上海赛区选拔赛”的大幕,便在占色古香的豫园大舞台悄悄拉开……  相似文献   

5.
与茶结缘     
茶,一个普通的字,人人都识;茶叶,几乎是所有家庭都有的必备品。但懂不懂茶,识不识茶叶,在与你有没有学过她,而学习过和不曾学习过却有天壤之别,为此我深有体会。过去是不懂不识,现在通过茶艺培训班培训有所了解,并且取得了茶艺的资格证书。  相似文献   

6.
2006年1月26日,台湾邮政发行了《台湾茶艺》邮票一套五枚,以新颖别致的设计和横式连印的版式先声夺人,赢得了海峡两岸集邮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为中华民族的“茶艺”传统文化点缀上耳目一新的笔墨。这套《台湾茶艺》邮票以古代传统中最具风味的“功夫泡茶法”为主题,依据泡茶的顺序“备具温壶”、“置茶温润”、“冲壶温杯”、“乾壶温茶”、“闻香品茗”来演绎这一独具特色的茶艺,  相似文献   

7.
海葆 《上海茶叶》2005,(2):41-42
茶艺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茶的冲泡技艺和品茗艺术相结合的艺术。邬梦兆《茶人雅韵》茶诗一百首有《茶艺》词(调寄《忆江南》)云:“茶艺美,百炼夺天工。技巧沏成香满座,艺高品就韵无穷。乐趣在茗中。”形象生动的描写了茶艺的情趣,技巧百炼,艺高夺天工的品茗乐趣。茶艺之美,美在“技巧”、“艺高”、“百炼”才能“夺天工”;美在“香满座”、品之“韵无穷”,乐趣尽在佳茗中!  相似文献   

8.
《上海茶叶》2007,(4):I0001-I0001
十五年来,上海少儿茶艺从小到大,从一个区遍及到十几个区,从一所学校辐射到近二百所学校,发展至今,全市已涌现出三万多名小茶人。 十五年来,上海少儿茶艺开展了数十次茶艺表演大赛,其影响遍及全国播及世界。小茶人的足迹走遍了祖国各地及香港、澳门,以及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相似文献   

9.
朱敏 《上海茶叶》2010,(1):39-39
2009年7月26日.贵阳市弘福苑茶馆。迎来了韩国首次到贵州省访问的8人茶艺代表团。这个茶馆曾评为全国百家优秀茶馆之一,位于全国最大的市内公园——黔灵山自然公园内,山上古木蔽荫,猴群嬉戏。贵阳市茶界有关领导及当地新闻、文化人士数百人在爽爽的凉风中,迎来“莲花”茶艺的演示:  相似文献   

10.
逸茗 《上海茶叶》2006,(2):44-44
沪北新村小学是上海市第一所少儿茶艺特色学校,早在1992年8月就成立了上海市第一支少扎荣艺队一苗苗茶艺队,学校茶艺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在上海和教育界乃至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2004年夏,沪北新村小学并入洛川东路小学,该校领导十分注重茶艺特色项目,继续将传播和弘扬茶文化、茶知识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来抓,积极开展各项少儿茶艺的教育、培训活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1.
寇丹 《上海茶叶》2009,(2):27-30
2008年12月初,我应广东东莞文化讲坛邀请进行一次“壶茶共赏、风雅紫砂”文化周末活动。汪寅仙、史俊棠等紫砂工艺名人携带明清及现代名家的紫砂壶160余件,进行为期15天的展示,以推动城市文明的建设和进一步弘扬茶与紫砂文化。由此,又派生出关于老茶的话题。到深圳后,我和汪寅仙等人再次访问了祖辈三代善于储藏及精于使用老茶的博韵轩轩主林永俊和香港茶人李月娥老师,我就陈茶的问题作了几天的观察、探讨和请教。  相似文献   

12.
曾在《海派茶艺的特质》一文中感叹“上海的茶艺活动,在改革开放前的漫长岁月中实在是乏善可陈”,不料近期翻阅本市现代茶散文,却也意外得到一些旧时上海艺茶活动之珍贵资料。一人乐不如众人乐,特选其中我誉为“吉光片羽”之三例并略加点评,与茶发分享阅读后的快乐。  相似文献   

13.
《上海茶叶》2005,(4):47-47
9月27日,杭州西子湖畔三公园至六公园设立了22个展位,万人品茶会在此举行,市民免费品尝到以龙井茶为代表的绿茶、安溪铁观音为代表的乌龙茶和云南普洱茶。除品茶外,还有茶艺表演,如北京老舍茶馆的《北京大碗茶》,四川雅安茶艺表演队阳刚豪放的《龙行十八式》,还有韩国茶人联合会的《韩国茶礼》,福建的茶艺表演队展示的白茶茶艺。杭州各茶馆的10余家表演队也向市民游客表演了拿手绝活。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以1989年9月18日上海市茶叶学会首次召开茶文化研讨会为上海现代茶文化兴起标志的话,上海现代茶文化已经持续发展了20年。经上海茶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20年的来所取得的成就有目皆睹,特别是在海派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国际茶文化节、少儿茶艺、社区茶艺、职业培训和吴觉农纪念馆等五大品牌,更突显以茶艺为主体的海派茶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茶艺,一般认为是种茶、制茶、品茶的方法与程式。三者构成了茶之为艺的内容。我想茶艺是否就是在制作上最大限度得保留茶原叶的天然精华,其后的冲泡又能让茶与水、温度、时间恰到好处的配合,无过之,亦无不及。一言以蔽之:泡好一杯茶。物虽一技之用,然则能慧而通则达,专而精则妙,通其理、尽其性,发挥极致,则为艺也。  相似文献   

16.
2006年首届东盟茶文化博览会于5月18日开始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于5月25日顺利落下帷幕。本次博览会由马来西亚海鸥集团、中国《国际名茶专刊》、马中友好协会、马中经贸总商会主办,马来西亚唐艺轩茶艺协办。此次盛展的主题是“打造马来西亚成为世界著名的东南亚茶叶集散地,建立普洱天然茶仓文化新概念”。马来西亚内政部副部长陈财和、中国驻马大使王春贵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博览会聚集了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的茶商,为中国茶商进一步开拓进入东盟地区超过两亿饮茶人口的大市场吹响了进军号。  相似文献   

17.
海葆 《上海茶叶》2005,(3):40-40
要泡好一杯茶,不同的茶品,由于季节的不同,茶叶的老嫩、类别的不同,投茶的方法也各有讲究。因此,如何正确掌握其不同的投茶方法,泡好一杯茶,可谓之茶艺的投茶艺术。  相似文献   

18.
陈凤英老师最初是个茶盲。一点也不懂得各式各样名目繁多的茶,以为喝茶就是随意拿些茶叶倒上点开水就行。与茶结缘是从1993年开始的,那时她还在龙华小学工作,在校长和教研员的推荐下,参加上海市茶艺培训班。从此。“茶”走进了她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一、“哥德堡”号7月17日驶入广州 7月17日中午12时许,“哥德堡”号缓缓驶入广州南沙港,南沙港是“哥德堡”号抵达广州的第一站,也是进入中国的第一站,标志着“哥德堡”号时隔260多年成功重返广州。7月18日广州举行“哥德堡”号欢迎仪式。为迎接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访问,广州在8月11—15日举办了第七届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内容有中外嘉宾万人品茗盛会,《茶人雅韵系列丛书-邬梦兆诗集》首发式,雅韵和风-茶诗扇画展,茶品牌推荐,茶精品拍卖会,茶艺、茶歌、茶舞表演,茶科将知识讲座和茶文化书籍展。  相似文献   

20.
逸茗 《上海茶叶》2006,(3):41-41
闵行区梅陇镇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在小学教育中颇有特色,曾先后被评为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闵行区精神文明单位、闵行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被列为上海市数学、语文教学实验基地。8年来,学校以茶文化教育活动为抓手,充分挖掘茶文化中的内在教育功能,广泛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大力培育民族精神,组织师生从茶世界里识乾坤,以茶修德,以茶益智、以茶会友、以茶冶情,努力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2005年被授予上海市“少儿茶艺”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