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荧光病"是由发光弧菌感染幼体产生的疾病,对育苗池中的虾蟹幼体构成危害,一直是海水育苗过程中的主要隐患.笔者在近几年的育苗过程中,针对"荧光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效的防范了"荧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红圈病”是由红色致病孢子菌繁生而引起,孢子菌在海水育苗池中分泌毒素,对育苗池中的虾蟹幼体构成危害.一直是海水育苗过程中的主要隐患。笔者在近几年的育苗过程中,针对“红圈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效地防范了“红圈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病害对虾荧光病作为育苗生产中的病害,是弧菌感染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发病快,死亡率高,给育苗工作造成被动局面。为科学地认识、积极地预防和有效控制弧菌病的发生,我们在威海、东营、滨州、河北多家育苗厂,在对虾育苗过程中从发病幼体、致病弧菌、环境及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等方面出发,探讨了对虾育苗中弧菌病的发生以及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特别对药物防治进行了研究探讨,无节幼体到仔虾的变态率达到80%~85%,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现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指导。一、发病幼体蚤状幼体到仔虾都有发生,以糠虾及仔虾为多见。发病迅速,死亡率高,从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河蟹养殖面 积的日趋增多,我省的河蟹青 苗业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 育苗生产中的病害发生也越来 越严重,给育苗业带来了重大 的经济损失。其中,弧菌的感 染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发 病快,死亡率高,使育苗工作 者束手无策。因此,如何科学 地认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弧 菌感染的发生已成为育苗工作 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从 河蟹育苗系统中发病幼体、致 病性弧菌、环境以及三者之间 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出发,探讨 了河蟹育苗中弧菌病的发生以 及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 一、发病幼体 感染弧菌的河蟹幼体一般 体色浑浊,摄…  相似文献   

5.
发光病是由发光菌感染引起的,现已报道的发光菌有亮弧菌、荧光假单胞菌、哈维氏弧菌和发光杆菌等。现将防治的方法总结如下。1 幼体发光病的判断 发光病是由于南美白对虾或斑节对虾的幼体感染了发光细菌而引起的,这些发光菌感染对虾幼体后即在幼体体内大量繁殖,致使幼体活力下降,游泳能力差,体色发白,部分肌肉坏死。用显微镜检查,观  相似文献   

6.
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育苗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近几年来,作者调查发现马氏贝种苗人工培育的过程,最常见且影响最大的是马氏珠母贝D形幼虫阶段的粘连病,其发病频度约占马氏珠母贝种苗人工培育阶段病害发生的60%.马氏珠母贝D形幼虫一经粘连就会下沉以致死亡,造成育苗失败.有研究发现粘连病是一种弧菌病,病原:鳗弧菌(V.anguillarum)和溶藻酸弧菌(V.alginolyticus)等.此病感染很快,幼虫感染病菌4~5h后就出现症状,8h后开始死亡,幼虫组织坏死和消散,一般在18h内幼虫100%死亡,幼虫往往发生面盘解体以后立即下沉死亡.这是贝类育苗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是育苗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两种对虾幼体疾病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3年以来,在汕头市的长毛对虾和墨吉对虾育苗过程中,每年均出现对虾幼体发光病(暂名)和红圈病(暂名),给对虾育苗生产带来了较大损失。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对虾工厂化苗种生产中,细菌性疾病历来部是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疾病。一般从发病到幼体死亡只需十多个小时;严重时在1—2天内发病池幼体累积死亡率达90%以上。因此,认真做好育苗期间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是育苗成功的关键。在育苗期间,常发生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有以下五种:1.菌血病:病原为弧菌属的几种菌,如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溶藻胶  相似文献   

9.
在对虾育苗生产中,经常发现对虾幼体“发光”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之为“发光”病,涉及的品种有中国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笔者在多年实践中,针对“发光”症状,采取多品种药物进行治疗,取得初步进展,现总结如下,供商榷。 1 发光病症状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0.
“红圈病”是由红色致病孢子菌繁生而引起,孢子菌在海水育苗池中分泌毒素,对育苗池中的虾蟹幼体构成危害,一直是海水育苗过程中的主要隐患。笔者在近几年的育苗过程中,针对“红圈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效地防范了“红圈病”的发生。一、“红圈病”的症状刚发生“红圈病”的育苗池,虾蟹幼体首先表现为摄食量减少,活力减弱,变态时间延长,变态的同步性差,这时红圈小并且少;随着红圈的长大增多,幼体停食,柔弱,不变态,最终导致大量死亡,发生大量死亡时,育苗池的池壁和池底有大量红圈。二、“红圈病”发生的条件“红圈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1.
南美白对虾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永 《水产养殖》2002,(5):13-15
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自然分布于太平洋西岸至墨西哥湾中部,以厄瓜多尔沿岸分布最为集中。它具有生长快,适应力强、对饵料要求低,可高密度养殖的特点。该虾1988年从美国引进,1994年人工育苗批量生产获得成功,1999年在南海海区推广养殖,开始了南美白对虾人工育苗的大规模生产。笔者从1999年即开始了南美白对虾生产性人工育苗工作,在人工育苗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而且每年都有新的问题出现:真菌病、发光弧菌病是每年都遇到的病害,从2000年开始出现了育苗水体中饵料颗粒结块的现象,到了200…  相似文献   

12.
在开展对虾育苗生产中,经常发现对虾幼体“发光”现象,常被称之为“发光”病,涉及的养殖品种有中国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其症状频发和延误诊治不仅给育苗工作带来被动,而且在经济上也造成巨额的损失。笔者在多年实践中,针对“发光”症状采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和药效比较,取得初步进展,总结如下,以供商榷。一、“发光”病的症状及变化在所有虾类孵幼过程中,从蚤状幼体开始至糠虾期、仔虾期,各期均有发病且不易被发现,究其原因,主要是育苗室内外比较强烈的自然或非自然光源干扰了对对虾幼体“发光”病症状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九孔鲍人工育苗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以来,鲍鱼育苗过程中的“脱板病”一直困扰着从业人员,成为遏制鲍鱼养殖行业发展的瓶颈。当前认为“脱板病”的病因有两种:一是亲鲍带病毒,传染给子代。二是底栖硅藻感染了病菌,稚鲍摄食后发病,造成脱板。笔者把近年来从事鲍鱼育苗的经验撰成此文,为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梭子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苗种生产前景广阔。在人们不断追求育苗产量的同时,育苗过程中疾病发生的种类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梭子蟹苗种的质量和生产厂家的经济效益。现将近年来在梭子蟹人工育苗过程中发生病害的特点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一、病害发生的现状与种类梭子蟹人工育苗过程中,从亲蟹培育到二期幼蟹出池,各个时期均有病害发生,严重时亲蟹或幼蟹死亡率高达80%以上,危害较严重的病害为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1.弧菌病病原体为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及溶藻弧菌,在梭子蟹蚤状幼体各个时期均有发生,尤其在各期变…  相似文献   

15.
弧菌在海洋中广泛存在,在海水养殖和育苗中致病的种类属于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细菌,弧菌科(Vibrionaceae)、弧菌属(Vibrio),弧菌病已给以对虾养殖为代表的海水养殖业造成沉重的打击。近几年,弧菌病又蔓延到河蟹育苗中,由于人们对其认识不足,往往给正在兴起的河蟹育苗业造成严重灾害。一、病症观察河蟹育苗中弧菌病的发病往往是广泛性的,其蔓延速度快,危害广,死亡期集中,死亡速度快,一个育苗场经常发生一茬苗中全部育苗地同时发病的现象。弧菌病发作时间通常在Z1变Z2时期,Z1在孵化后第2天开始出现幼体摄食不足,活力和趋光…  相似文献   

16.
肖国华 《科学养鱼》2001,(12):42-42
弧菌是近年来在河蟹人工育苗中最常见且危害极大的病害之一。它的感染蔓延速度快,在发病期间如治疗及防范不当,可使幼体在2~3天内全部感染,尤其是在变态过程中,4~6个小时可造成幼体80%以上集中死亡,有时会造成整个车间内全部死亡。1.病原河蟹状幼体的弧菌病原体主要有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及溶藻弧菌等。2.主要症状河蟹弧菌主要发生在Z1~Z2及Z5~大眼幼体的变态期间。尤其以Z1~Z2间更为突出。在Z1~Z2期间的主要症状为:排幼后Z1第二天摄食量减少,幼体活力及趋光性下降,至第三天变态前,育苗池中粪便明显减…  相似文献   

17.
梭子蟹自人工育苗至养成商品蟹出池的各个时期均有病害发生,严重时死亡率高达80%以上。其中危害较严重的为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 1 弧菌病 1.1 病原及症状病原体为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及溶藻弧菌。在蚤状幼体各个时期均有发生,尤其在各期变态时更为严重, 发病严重时在4~6小时死亡率高达80%以上。具体症状表现为对饵料的捕捉能力下降,甚至消失,趋光性减弱, 幼体活动不正常,严重时胸部及附肢发红。肉眼能观察到其体色浑浊,肠道发黑;镜检,肠道发黑无食物,眼球部溶出组织液,高倍镜压片检查可看到有弧状黑点即弧菌。成蟹养殖过程中,病蟹瘦弱,呈昏睡状,甲壳上往往有感染创伤,解剖蟹血液不凝固或凝固很慢,高倍镜观察血液可见活动的弧状黑点即弧菌。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对虾育苗过程中,危害较大的病害是仔虾的“红线病”,即使刚得病症状也十分明显,虾茁很难卖出,并影响整个育苗场的虾苗销售。笔者在近几年的育苗过程中,针对“红线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效地防范了“红线病”的发生,并且在2006年的日本对虾育苗过程中首次治愈了患“红线病”的仔虾,结束了“红线病”不可治愈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正>丰年虫又称盐水卤虫,是一种普遍应用于水产苗种培育的饵料生物。依据我国水产养殖标准GB/T 30890-2014《凡纳滨对虾育苗技术规范》,丰年虫无节幼体应用于南美白对虾糠虾与仔虾阶段。我国对虾发光病主要发生于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主要危害凡纳滨对虾和斑节对虾。目前的研究表明,引起对虾发光病的病原菌有霍乱弧菌(V.cholerae)、灿烂弧菌(V.splendidus)、火神弧菌(V.logei)、哈维氏弧菌(V.harveyi)和费氏弧菌(V.fischeri)5种,但其主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浓度头孢氨苄(Cefalexin)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幼体发育以及对斑节对虾育苗水体中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数量的影响。在试验初期,无论是对照组还是施用头孢氨苄的各试验组,育苗水体中的总异养菌数量和弧菌数量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第二次施用头孢氨苄后,各试验组的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数量的增幅明显低于对照组(或出现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数量缓慢下降),而对照组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数量则呈现显著的上升。施用0.5~1.0μL·L-1头孢氨苄对育苗水体中的总异养菌有显著的杀灭及抑制作用,但对弧菌数量杀灭及抑制作用并不显著;施用1.5μL·L-1头孢氨苄对育苗水体中的总异养菌和弧菌数量的杀灭及抑制作用显著。当幼体变态发育至仔虾第8天(P8)时,对照组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数量分别达6.33×105和3.55×104CFU·mL-1,均远远高于试验组的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数量增长的幅度。试验组的幼体变态到P1期的时间,比对照组缩短了10h以上;试验组的成苗率也比对照组提高了3.2%~1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