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马铃薯生产中,种薯切块大小和株距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以马铃薯品种‘荷兰1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大垄(90 cm)条件下相同播种量(148 kg/667m~2)不同种薯切块大小和株距对马铃薯植株及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设3个处理组合:种薯切块30 g,株距15 cm;种薯切块50 g,株距25 cm;种薯切块70 g,株距35 cm。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在相同播种量条件下,大薯块长出的植株高大粗壮,但单位面积主茎数则以小薯块的稍多,至于叶面积指数以中薯块的为大。无论是总产还是商品薯产量播种量相同3个处理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在温室条件下的适宜扦插密度问题,利用早熟品种荷兰15号、中熟品种尤金和中晚熟品种克新13号的脱毒试管苗为试验材料,种植并生产原原种。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设密度分别为每平方米154株、182株、222株、286株、400株和667株共6个处理,用方差分析探讨了扦插密度与结薯个数(单位面积上的商品薯数、单株商品薯数、单位面积上的结薯总个数、单株结薯总个数)、产量参数(单位面积上的商品薯产量、单株商品薯产量、单位面积上的总产量、单株产量)和经济参数(利润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荷兰15号、尤金和克新13号的脱毒试管苗扦插密度每平方米在154~667株之间时,随着扦插密度的增大,其结薯总个数均逐渐增多,单株商品薯产量和单株产量均逐渐变低;这3个品种在每平方米上的商品薯产量、总产量、利润和经济效益的变化趋势不同;通过结薯个数和经济参数的综合评价,得出荷兰15号和尤金的适宜扦插密度每平方米为400株,克新13号的适宜扦插密度为286株。  相似文献   

3.
密度及密度调控方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和2015年分别以‘尤金’和‘克新13号’原种为供试材料,‘尤金’设置6,9和12穴/m~2播种密度及1或3个主茎/穴,‘克新13号’设置6,8和10穴/m~2播种密度及1或2个主茎/穴处理,研究密度及密度调控方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每穴主茎数相同时,播种密度由6穴/m~2增加到10穴/m~2(‘克新13号’)或12穴/m~2(‘尤金’)时: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显著增加,比叶重(Specific leaf area,SLA)显著降低(P 0.05);单位面积播种穴数的增加仅显著增加了‘克新13号’单主茎处理的总产量和商品薯产量(P 0.05)。播种穴数相同时,‘克新13号’随着每穴主茎数由1个增加到2个,6和8穴/m~2处理的株高显著增加,8穴/m~2的SLA显著降低(P 0.05);不同播种密度下总产量和商品薯产量均随每穴主茎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 0.05);‘尤金’随着每穴主茎数由1个增加到3个时,各处理株高均显著增加,茎粗显著降低(P 0.05);且6穴/m~2处理和12穴/m~2处理LAI显著增加,SLA显著降低(P 0.05),9和12穴/m~2的总产量及12穴/m~2的商品薯产量随每穴主茎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 0.05)。在试验条件下,6~8穴/m~2,2主茎/穴适于‘克新13号’获得较高的块茎产量和商品薯产量,6穴/m~2,3主茎/穴适于‘尤金’获得较高的块茎产量和商品薯产量。  相似文献   

4.
<正> 马铃薯与禾谷类作物不同,其繁殖是利用营养器官——块茎进行的.每个种用的块茎(整薯或切块),都具有数个以至十数个芽眼,通常每个芽眼都可以长出1~3个独立的单茎(或称主茎).栽培上所说的株数,对马铃薯来说,实际是山若干个个体组成的株丛,称之为"穴"或"窝".在生产实践上,因品种和栽培条件等不同,每穴的主茎数也是不相同的.因此,用穴数做为密度的单位是不科学的,更确切的密度单位应该是主茎数.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试管苗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微型薯的影响,本试验设计了3个种植密度,即每平方米130株、225株及400株。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总块茎数和总产量逐渐上升。每平方米400株是3种密度中的最佳栽培密度,获得块茎数多,产量最高,且中大薯、中小薯和小薯块茎数分别达到每平方米178个、475个及394个。  相似文献   

6.
在马铃薯栽培中种子的投入最昂贵。由于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为获得丰收需要投放大量的种薯(2.0~4.0吨/公顷)。尤其对大薯块品种情况就更严重。对这类品种可以采用种薯切块并保持单位面积种植密度比整薯高一些的方法来减少种薯的资金投入。 Shilma(1963)于秋季将种薯切块,并用0.2~0.3%的代森锰锌溶液处理几分钟后种植曾获得丰收。但他于1957~1960年间用旧品种试验表明整薯比切块的收成更好。只是对块茎  相似文献   

7.
种植密度是影响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主栽品种 Mira 和783-1各3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单位面积播种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上的主茎数及块茎数目均增加,而块茎的平均重量及大中薯率则减少。单位面积上的光能截获量与植株干重、块茎干重和块茎的平均重量均呈极显著的直线相关。Mira 和783-1的光能转化系数分别为1.444克干重/兆焦和1.106克干重/兆焦。分配到块茎的干物质比率随着块茎的生长而增加,最终两品种的干物质转化率均为85%左右。而密度对各品种的光能转化率及块茎干重分配率均无显著影响。因此,种植密度主要是通过对单位面积上块茎数量的控制来影响块茎所获得的屯合产物的数量及块茎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不同密度和种薯大小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生态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种薯大小对马铃薯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密度为主处理,种薯大小为副处理进行了二因素裂区试验。供试材料为品种东农303。不同密度间,块茎数和总产有显著差异,两性状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种善大小间,除净产量只达0.05显著水平外,其它性状均达0.01显著水平。株高、主茎数/每穴、块茎数随种薯大小的增大星线性增长,而总产、商品薯块茎数、商品薯产量、净产量随种薯大小的变化规律则只能用二次多项式来描述。采用新复极差法对各性状在不同密度及不同种薯大小下的表现作了多重比较。要想获得较高的商品薯产量及净产量,并考虑节约用种,提高繁殖倍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生态条件下,东农303的株行距应为30cm×70cm,种薯大小应为50~80g。  相似文献   

9.
小整薯播种是未来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趋势。试验以马铃薯新品种‘垦薯1号’为研究对象,110 cm大垄垄上双行种植,采用切块播种和整薯播种2种种植模式,每种模式下设9个处理,分别为3个行距(垄上2行之间的间距):15,20和25 cm,3个株距:15,20和25 cm。经过试验发现整薯播种与切块播种相比出苗期提前1~3 d;株高、茎粗小于切块播种,但是单位面积内主茎数增多;植株鲜重和干重都小于切块播种,植株的干鲜重比高于切块播种;单株结薯数整薯播种平均比切块播种增多18.34%;整薯播种的商品薯率都低于切块播种,产量除处理15×20外都高于切块播种,处理25×25、25×20、20×20的整薯播种比切块播种产量分别高出43.00%,31.73%,40.59%,且差异显著,处理15×25产量高出48.36%,差异极显著。整薯播种和切块播种产量最高处理分别为36 473和29 263 kg/hm~2。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马铃薯原种在小垄栽培(垄距70 cm)条件下的适宜种植密度,利用马铃薯品种荷兰15号脱毒原原种为试验材料,种植并生产原种一代。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株距10 cm、15 cm、20 cm、25 cm和30 cm共5个处理,采用通径分析探讨了植株性状对产量的影响,运用方差分析探讨了密度与植株性状(株高、主茎数和茎粗)、产量性状(单株结薯数、平均薯块重、单株产量、产种量、繁殖系数、公顷产量)和经济参数(产投比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株距在10~30 cm之间时,如果株高越高、主茎数越多,那么产量就越高;随着株距的增大,单株结薯数逐渐增多,单株产量逐渐增高,繁殖系数和产投比逐渐增大,主茎数和产种量无显著变化;垄株距为70×30 cm的处理产量最高,繁殖系数最大,产投比最高和经济效益最好,是小垄稀植栽培的适宜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