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变径管道对冷热原油顺序输送混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管道沿线落差较大或变径时,水力瞬变对冷热原油顺序输送混油比例存在影响的问题,基于顺序输送混油理论,建立了冷热原油顺序输送混油控制方程。借助FLUENT软件对冷热原油途经变径管道水力瞬变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输送顺序和流速对混油浓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冷热原油顺序流经渐缩管道时,混油长度增长较快,当冷热原油流经突扩管道时,混油长度增长速率降低。无论渐缩管道还是突扩管道,与前行俄罗斯油后行大庆油的输送方式相比,采用前行大庆油后行俄罗斯油的输送方式形成的混油段都较长,且突扩管段连接处和上游轴向各截面的平均混油比例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2.
西部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的混油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西部成品油管道概况,不同油品顺序输送形成混油的机理及混油浓度的分布规律,分析了导致西部成品油管道混油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包括初始混油和过站混油、流速变化、粘度差异、停输和地形起伏大等。管道不满流与流速陡增造成的混油不同于平原地带的管道满流时的混油情况。针对西部成品油管道大落差地形的特点,提出了减压系统设计、采用变径管、提高管内油品流速、合理安排顺序输送次序等减少混油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原油顺序输送的混油界面跟踪与切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甬沪宁进口原油管道的流程和所输油品的特点,原油在管道顺序输送时产生混油段的机理、以及降低混油量的方法和几种混油界面的跟踪方法,给出了甬沪宁进口原油管道在顺序输送不同原油时跟踪混油界面的技术和适用于该管道在顺序输送过程中计算混油长度的经验公式,指出了适合该管道所输油品特点的混油段切割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4.
冷热原油顺序输送过程混油浓度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Fluent多相流(VOF)模型,采用有限容积法建立了顺序输送混油数学模型,针对冷热原油顺序途经90弯头、10m落差的管输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以大庆原油和俄罗斯原油为例,分析了不同输送顺序、流速、油温对混油浓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冷热原油顺序输送过程中,提高输送速率可以缩短混油段长度,且在流速一定的情况下,前行密度小、粘度低的俄油,后行大庆油的温度相对越低,掺混量越少;当后行密度小、粘度低的俄油,前行大庆油的温度相对越高,掺混量越少。该数值模拟结果与管道的实际运行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5.
东黄复线是我国第一条自动化输油管道,其中黄岛-广饶段于1999年12月正式开始进口原油的顺序输送.介绍了顺序输送工艺的特点,分析了顺序输送混油产生的机理,给出了混油量的计算公式.对影响混油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混油的切割方法,并对顺序输送管道的水力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成品油在顺序输送过程中会产生多个混油段,混油量的精确计算对于批次定位和混油切割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系统地梳理了目前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混油计算模型,依据其建立方法将其分为经验模型、半理论半经验模型及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理论所建立的模型,对这3类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建立考虑混油拖尾机理的数学模型及开发适用于求解湍流状态下的高维混油模型的快速耦合算法是未来成品油管道混油预测的重要研究方向。(参46)  相似文献   

7.
南输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混油的回掺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商鹏 《油气储运》1998,17(12):1-5
混油是长距离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的必然产物,对混油的回掺处理方式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给出了回掺处理的必要条件及实际混油切换的有关操作数据,对不同浓度的混油段长度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并对如何提高混油回掺比例提出了具体设想。以南输成品油管道为例,进行了混油回掺的处理,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管道顺序输送的混油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康正凌  宫敬 《油气储运》2002,21(5):1-4,44
综述了国内外管道顺序输送的实验研究状况,分析了混油形成的机理和影响混油的各项因素,总结了轴向有效扩散系数和预测混油量的计算方法,对不均匀混油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9.
油品顺序输送及其相关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黄岛油库进口原油的管道输送情况,探讨了油品顺序输送工艺的技术问题,分析了顺序输送中油品混油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油品顺序输送中油品界面监测、混油段的切割、油品界面隔离及水力计算、计量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针对西南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中产生混油的问题,通过比较常用的混油计算方法,并在变径或变流量处使用混油当量长度,以确定适合西南成品油管道混油量的计算方法.指出该管道各中间站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差距较大,尚需开展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剪切作用对加剂大庆原油粘度和凝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管流剪切、过泵剪切模拟试验以及管输模拟试验,研究了剪切作用对加剂大庆原油粘度和凝点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测粘温度和析蜡点中间值附近35℃和37℃的剪切作用对粘度的影响较大,剪切温度趋近于测粘温度和析蜡点时剪切作用对粘度影响变小,而对于凝点,不存在一个使剪切作用影响明显减小的较低剪切温度.剪切后温度下降幅度越大,剪切作用对粘度的影响越大.快速降温条件下加剂原油受到的剪切作用较小,很可能会夸大降凝剂的实际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粗油水乳状液相对于稳定的油水乳状液而言,其静置会出现两相分离的现象,类似于两相管流的分散程度。针对现有乳状液表观黏度理论不适用于粗油水乳状液的问题,采用Haake RS 6000流变仪对不同含油率下粗乳状液的流变曲线进行测量,同时观察温度变化对粗乳状液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粗乳状液因含油率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类型的非牛顿流体特征,水为连续相时表现为膨胀性流体,油为连续相时表现为假塑性流体。乳状液的黏度随含油率升高逐渐增加,并在60%含油率处达到最大值,当含油率继续升高时,随着含油率升高,其黏度逐渐减小至纯油的黏度值。在不同温度下,相同含油率的乳状液黏度随着温度升高呈指数规律降低。此外,根据实验数据对已有的油水乳状液黏度计算模型进行评估,并对应用于低含油率粗乳状液的黏度模型进行修正,提高了预测精度。对粗油水乳状液流变性的研究成果,将进一步提高原油开采及运输中管道压降预测的精度,为管道运输系统的精确设计提供可靠的物性参数。(图9,表3,参20)  相似文献   

13.
考虑了输送温度对油品粘度的影响以及油品粘度和输送量对泵效、流态和经济管径的影响,以管道建设投资的年分摊费用、保温投资的年分摊费用、管道年维护费用、年动力消耗费用和年热力消耗费用之和为目标函数,给出了埋地热油管道经济管径的完整计算模型。该模型能自动满足管道的沿程温降约束条件,适用于不同粘温特性的原油、不同保温材料和不同埋地深度的管道。采用斐波那契搜索算法对所建模型进行了算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各种因素对经济管径的影响,可为埋地热油管道的优化工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河南油田双魏管道加剂运行的实验研究内容,实验结果表明,BEM—6N降凝剂对于双魏管道输送的不同比例原油均有较好的降凝、降粘效果。对秋、冬季管道的运行工况进行了分析测试,管道加剂后可以实现唐河2号站越站运行,能满足管道低输量运行的需要,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长输管道加热输送原油时对泵特性的影响及特性粘度换算的动态处理方法,实现了修正系数的态搜寻及泵性能自动换算的目标,针对输油管道泵管耦合进行了运行优化分析,对先泵后炉及先炉后泵两种工艺的运行经济性进行了计算比较,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工程精度及实用性,进泵原油粘度对泵流量,扬程影响较小,但对泵较大,采用先泵后炉工艺,在不考虑泵粘性影响的情况下,动力费和总运费分别上升10%和4%以上,这说明泵的粘性影响在优化分析时不可忽略,若采用先炉后泵工艺,则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泵的粘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防腐层老化管道进行大修时,由于开挖段传热系数增大,必然影响站间的运行参数。为保证输油管道的安全运行,研究了输油管道不停输大修对站间运行参数的影响。根据输油管道防腐层大修开挖后稳定运行时的运行数据,采用分段法计算埋地输油管道在线修复时管道的运行参数。计算结果表明,由于挖开段的传热系数增大,站间温降、压降、散热损失、粘度都随之增大,因此在管道大修开挖时,需要根据开挖长度对管道运行参数和管道结构的影响来确定合理的大修开挖长度,保证管道大修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含水原油视粘度计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大庆含水原油视粘度与含水率、剪切速率和油温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研究,结果表明,含水原油的视粘度是温度、含水率以及剪切速率的函数.在转相点以前,视粘度随含水量的上升而增加,且受温度影响较大,同时剪切速率的影响也相当明显.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转相点的视粘度明显下降.在转相点以后,视粘度随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且受温度和剪切速率影响,乳状液视粘度进入高含水区后变化趋于平缓.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来模拟各种影响因素与含水原油视粘度之间的映射关系,建立了含水原油视粘度计算公式.这种方法综合考虑了温度、含水率以及剪切速率对含水原油的视粘度的影响,模型计算精度高,为准确计算高含水原油管道工艺参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日东原油管道通过使用静态掺混装置实现了高黏油的在线掺混输送,并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数据和经验。介绍了日东原油管道的掺混工艺、输送油品的物性、掺混界面的移动对运行参数的影响及油品静置对启输的影响。以黏度异常事件为例,对比分析了事件前后管道流量、压力、黏度及水力坡降等重要参数和数据,最终确定高稠油掺入比和部分管段沉积的杂质颗粒黏团为两个关键影响因素。为确保管道的运行安全,避免再次发生黏度异常事件,建议结合生产实际情况,以取样数据为依据,严格控制掺混比例和黏度等运行参数,明确清管频次,进一步优化管道生产运行。研究成果可为管道安全输送掺混油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宫敬  穆虹 《油气储运》2004,23(6):38-41
通过三种高粘度油品的油水水平管流试验,对各种流型的压降规律进行了研究,以试验数据和理论分析为基础,建立了有效粘度的经验相关式,并通过含有有效粘度与混合流速的压降公式估算各流型的管路压降.采用的方法适用于稠油和水的两相流研究.提出应建立有效粘度的理论预测模型,使高粘油与水的两相流的研究更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原油含水对管道运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帆 《油气储运》1998,17(8):4-6
介绍了水在原油中的存在状态及含水率的测量方法,结合马惠宁管道近期的实际情况,就原油含水对原油流变性、管道运行及设备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指出:(1)在一定范围内,原油的粘度和凝点随含水率增加而增大,含水率低于5%,对原油流变性影响不大;(2)高含水原油进入管道会造成管道运行不稳定,并使管输能耗明显增加;(3)靖马原油所含水分对管道和设备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并影响了加热炉的正常操作;(4)应避免3m罐位以下的高含水靖马原油集中进入管道,对这部分原油可采取与马岭原油掺合的输送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