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师资严重短缺与扩招后高等农林院校大量学生实习基地难找的矛盾并存。高等农林院校“实习支教,服务新农村建设”实践模式,恰好整合了两者的优势资源。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一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及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大多数农林类高等院校毕业生都培养自己良好的择业观,即便如此,仍有一部分的毕业生对于当前的人才市场没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剖析了农林类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择业观念,以及就业的基本形势;第二部分分析了农林类高等院校毕业生目前的就业方向选择;第三部分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就业方向提高就业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高等农林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实践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师资严重短缺与扩招后高等农林院校大量学生实习基地难找的矛盾同时并存。高等农林院校"实习支教,服务新农村建设"实践模式,恰好整合了两者的优势资源,以期对改善农村师资和解决农林院校的实习基地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一、高等农林院校计算中心的现状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各高等院校相继建立起了计算中心,农林院校也不例外,当时农林院校计算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供上机条件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及学习各种计算机语言和开发各种应用软件的能力;为教师、研究生的科研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5.
比较分析中国农林高等院校与其它类型高等院校以及全国农业研究机构在参与R&D研究,研究成果获奖,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和专著,技术转让等方面的能力、地位,以期明确中国农林高等院校在科技活动中的作用,提出关于中国农林高等院校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综合和借鉴国际上衡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指标体系,挑选出适合衡量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指标,并结合目前我国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从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目标视角出发,试图构建一套包括道德个性、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和其他方面等6个方面32个具体指标的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南某高校为例,对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衡量出目前我国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我国省际农林高等院校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  杨建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883-6888
基于2010~2012年各省农林高等院校的面板数据,以DEA方法测算农林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结合各省农业总产值情况找出制约我国省际农林高等院校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我国省际农林高等院校科技资源的配置过程受到自上而下的各种考核制度牵引、人力资源投入结构的失衡、科技资源集中度与农业产业集中度不匹配、高校的科技园区有短板效应因素的影响。因而,要综合运用市场、政府和社会3种资源配置方式,通过3个层面的制度变迁,实现省际农林高等院校科技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8.
科教基地是农林院校发展的重要保障,是集科研、教学、实践为一体的重要场所,也是农林院校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提升农林院校科教基地管理水平对农林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探讨农林高等院校校外科教基地管理方式,以充分发挥科教基地的优势,为农林高等院校建设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9.
从大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政府因素和用人单位因素4个方面,分析了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结果表明:影响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较多,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影响因素也不断变化,内部因素是影响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重要因素,而外部因素是次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从大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政府因素和用人单位因素4个方面,分析了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结果表明:影响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较多,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影响因素也不断变化,内部因素是影响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重要因素,而外部因素是次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的主要任务。农林类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既有普通高校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对此,通过对全国六所农林类高校的调查,找到农林类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遇到的特性,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方式——分组教学,最终提高农林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发兰  汪华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376-3380
在介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路径及存在的困境,提出了破解困境的对策,即政府应该鼓励高校以县城为单位培养在职研究生,强化农林高校培养农业推广人才的主体责任,强化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中的政策与投入保障作用,确保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公益性,丰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学位类型.  相似文献   

13.
薛俊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3,(24):10177-10178,10181
依据农业高校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从入学教育、社会实践、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等教育环节入手,探讨了加强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学农爱农”思想教育,鼓励学生为祖国的“三农”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结合农林院校的专业特点,以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为例,对我国农林院校研究生的就业态势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价值逻辑上应实现从“单向”到“双向”的“农业域”与“教育域”有机融合,以及从“成才”到“成人”的农林人才培养内涵变革。然而,当前农林人才培养的惯性思维阻滞了农林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农林人才培养的离散冲突桎梏了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及农林人才培养的路径依赖束缚了农林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这些困境成为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阻碍。为此,涉农高校亟待以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塑革新农林人才育人理念,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速农林人才培养提质进程,以产学研合作为契机推进农林人才培养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6.
加强对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和社会十分关心的课题。本文从农林院校的实际出发,探讨艺术教育的功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旨在使人们尤其是农林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艺术教育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7.
刘珊慧  曾凡兴  鲁燕飞  施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119-16120
描述了威客的产生和发展、教育成客的产生,分析了教育威客模式下农业院校激励教育措施研究的特殊性,研究教育威客模式下如何通过虚拟积分、组织投标等措施进行农业院校大学生激励教育。改革对于增强农业院校大学生自信心、激发其潜能、提高学习热情、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8.
加强农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农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对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教改实验探索已势在必行。探究提升农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对策,促进农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健康发展,是全面提升农业院校素质教育水平的一项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9.
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之路既是新时期赋予高校教育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在对河北省农林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农林院校的农林专业,它将成为制约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论述大学生解放思想,适应大众化教育发展的需要,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