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种笛鲷属鱼类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笛鲷属(Lutjanus)的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白星笛鲷(Lutjanus stellatus)、千年笛鲷(Lutjanus sebae)、勒氏笛鲷(Lutjanus russellii)、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线粒体DNA 16S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得到长度约418bp的序列。结合GenBank中斜带笛鲷(Lutjanus decussatus)该区段的16SrRNA序列,用(Clustal_X排序软件进行16SrRNA序列的对位排列。通过Mega2.1软件对所得线粒体16SrRNA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共检测53个碱基存在变异,其中包括21个简约信息位点,并用“PairWise distance”计算了各属间的相对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其序列差异(转换 颠换)在0.027~0.083,其中勒氏笛鲷与斜带笛鲷的序列差异最小,红鳍笛鲷与勒氏笛鲷的序列差异最大。以高体四长棘鲷(Argyrops spinifer)为外类群,采用Mega2.1软件中的“Neighbore-Joining‘’法得到唯一1个分子系统树,系统树各分支的置信度南“Bootstrap”1000循环检验。结果表明,6种笛鲷鱼类聚成明显的3个分支,第1个分支,包括勒氏笛鲷、斜带笛鲷和白星笛鲷;第2个分支,包括紫红笛鲷;第3个分支,包括红鳍笛鲷和千年笛鲷。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约氏笛鲷人工繁殖及土池培育鱼苗的技术,对培养基础饵料的传统施肥方法进行了改进。试验共获得约氏笛鲷仔鱼740.4万尾,培育出平均全长4.3cm的鱼种26.12万尾,平均成活率6.80%。  相似文献   

3.
红鳍笛鲷土池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鳍笛鲷[Lutjarudserythopterus(Bloch)]俗称红鱼、大红鱼、红笛鲷,属鲈形目(Perciformes)、笛鲷科(Lutjanidae)、笛鲷属(Lutjanus),为热带和亚热带中下层鱼类,一般栖息于水深30cm~100cm,底质为泥、泥砂、贝岩礁等海区,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海及东海。近年来,红鳍笛鲷已成为我国南方海水养殖的重要名优品种之一,红鳍笛鲷土池人工育苗技术也日趋成熟。一、育苗材料1.育苗设施孵化桶为直径100cm、高90cm的圆柱形聚乙烯桶,桶底为圆锥形,设有1个排水筏,且每个孵化桶内设置1个散气石。孵化桶放置于通风良好的遮阳棚下。育苗池3个,为室外土池,面积3…  相似文献   

4.
在海南陵水进行了紫红笛鲷繁殖和池塘育苗的试验,70尾雌性亲鱼、30尾雄性亲鱼,连续产卵6d,其中第3d产卵2.4kg,受精率83.7%,孵化率81.4%。所得仔鱼用于鱼种培育,14号池塘0.34hm2,放养仔鱼280万尾,经过50d培育,育成全长5cm鱼种52.4万尾,育苗成活率达到18.7%。对土池育苗的鱼苗生长、食性转变过程、饵料系列、饵料培养和育苗管理措施等做了较详细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仔、稚鱼阶段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opterus)投喂轮虫的最适密度和颗粒饲料驯化时间,文章研究了不同轮虫投喂密度下,红鳍笛鲷仔鱼的生长、存活和食物选择,并采用生长、存活、RNA/DNA比率和消化道上皮细胞高度等参数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颗粒饲料驯化时间[13 dph (孵化后天数,W13)、16 dph (W16)、19dph (W19)和22 dph (W22)]对红鳍笛鲷仔、稚鱼的影响。结果表明,轮虫投喂密度显著影响红鳍笛鲷仔鱼的摄食、饵料选择、生长和存活,轮虫投喂密度为10~20个·mL~(–1)时,仔鱼的生长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1个·mL~(–1)和30个·mL~(–1)处理组。颗粒饲料驯化实验中,W19和W22处理组个体的生长和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W13处理组个体的RNA/DNA比率最低。22 dph时,W13和W16处理组个体消化道上皮细胞高度明显低于其他两组。根据研究结果,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混合喂养期间,轮虫密度对仔、稚鱼的食物选择性存在显著影响,建议在红鳍笛鲷初始投喂阶段使用10~20个·mL~(–1)的轮虫密度投喂仔鱼,红鳍笛鲷13 dph即可驯料,而最佳驯料期为16~22 dph。  相似文献   

6.
杂交笛鲷人工繁育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红鳍笛鲷(♀,40尾)×千年笛鲷(♂,45尾)杂交,得到受精卵2.2kg,浮卵率为78.57%,受精卵的孵化率为90.51%,共得到健康仔鱼349.2万尾;千年笛鲷(♀,30尾)×红鳍笛鲷(♂,28尾)的杂交,不成功。在水温27.5~33.5℃、盐度27.5~32.5、pH7.6~8.3、溶解氧4~6 mg/L条件下,杂交笛鲷仔鱼经过32 d的培育,用3个育苗池塘(面积共0.933 hm2)培育出平均全长36.8 mm的幼鱼44.4万尾,单位面积培育鱼种47.57万尾/hm2,育苗成活率为8.95%。  相似文献   

7.
在海南陵水进行了紫红笛鲷繁殖和池塘育苗的试验,70尾雌性亲鱼、30尾雄性亲鱼,连续产卵6d,其中第3d产卵2.4kg,受精率83.7%,孵化率81.4%。所得仔鱼用于鱼种培育,14号池塘0.34hm^2,放养仔鱼280万尾,经过50d培育,育成全长5cm鱼种52.4万尾,育苗成活率达到18.7%。对土池育苗的鱼苗生长、食性转变过程、饵料系列、饵料培养和育苗管理措施等做了较详细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8.
笛鲷科(Lutjanidae)鱼类是东南亚国家地区70年代以来开发的海水养殖经济鱼类。微鲷属(Lutjanidae)种类在印度一太平洋的东南亚国家水域中均有分布,为热带、亚热带中底层鱼类,已成为台湾、新加坡、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和中国华南地区海水网箱的饲养对象,主要的品种有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macnlatus(Forsska)、  相似文献   

9.
斜带髭鲷早期发育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笛鲷属(Lutjanus)的紫红笛鲷(Lutjanusargentimaculatus)、白星笛鲷(Lutjanusstellatus)、千年笛鲷(Lutjanussebae)、勒氏笛鲷(Lutjanusrussellii)、红鳍笛鲷(Lutjanuserythropterus)线粒体DNA16S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得到长度约418bp的序列。结合GenBank中斜带笛鲷(Lutjanusdecussatus)该区段的16SrRNA序列,用Clustal_X排序软件进行16SrRNA序列的对位排列。通过Mega2.1软件对所得线粒体16SrRNA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共检测53个碱基存在变异,其中包括21个简约信息位点,并用"Pairwisedistance"计算了各属间的相对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其序列差异(转换 颠换)在0.027~0.083,其中勒氏笛鲷与斜带笛鲷的序列差异最小,红鳍笛鲷与勒氏笛鲷的序列差异最大。以高体四长棘鲷(Argyropsspinifer)为外类群,采用Mega2.1软件中的"Neighbore-Joining"法得到唯一1个分子系统树,系统树各分支的置信度由"Bootstrap"1000循环检验。结果表明,6种笛鲷鱼类聚成明显的3个分支,第1个分支,包括勒氏笛鲷、斜带笛鲷和白星笛鲷;第2个分支,包括紫红笛鲷;第3个分支,包括红鳍笛鲷和千年笛鲷。  相似文献   

10.
唐楚林  肖林  章群  周琪  徐示  王业磷 《海洋渔业》2019,41(2):129-137
笛鲷属(Lutjanus)鱼类经济价值高,物种数量多,但外部形态保守,传统分类鉴定困难。为了解中国笛鲷属鱼类的物种多样性状况,测定了中国沿海19个地点11种笛鲷73个样本线粒体COⅠ基因5'端序列,并与从GenBank下载中国及邻近海域69条同源序列进行DNA条形码分析。研究表明,勒氏笛鲷(L. russelli)、金焰笛鲷(L. fulviflamma)、奥氏笛鲷(L. ophuysenii)、约氏笛鲷(L. johni)、蓝点笛鲷(L. rivulatus)、五线笛鲷(L. quinquelineatus)、千年笛鲷(L. sebae)、紫红笛鲷(L. argentimaculatus)、白斑笛鲷(L. bohar)、马拉巴笛鲷(L. malabaricus)、黄笛鲷(L. lutjanus)、印度笛鲷(L. indicus)、画眉笛鲷(L. vitta)、星点笛鲷(L. stellatus)、四带笛鲷(L. kasmira)、驼背笛鲷(L. gibbus)、焦黄笛鲷(L. fulvus)、红鳍笛鲷(L. erythopterus)等18种笛鲷142条COⅠ序列组成18个自展数据支持率(bootstrap)为99%~100%的单系分支,分支间平均遗传距离14.4%(2.9%~21.8%)约为分支内平均遗传距离0.17%(0~0.6%)的85倍,其中10种笛鲷独立成支,支持其物种有效性。勒氏笛鲷分成2小支,小支间平均遗传距离(2.9%)是小支内平均遗传距离(0.5%)的5.8倍,未满足"10×法则",其准确的物种分类地位尚待明确。印度笛鲷与勒氏笛鲷、画眉笛鲷与奥氏笛鲷出现混杂,推测从GenBank下载的印度笛鲷序列KF830898和KF830905可能来自勒氏笛鲷;画眉笛鲷序列KU943888可能来自奥氏笛鲷。中国近海星点笛鲷和蓝点笛鲷混杂且种间遗传距离仅为2.1%,接近一般种内遗传距离2%;红鳍笛鲷和马拉巴笛鲷遗传距离种间(0.3%)与种内(0.2%~0.3%)相当,且形态相似,推测是同一物种,也不排除它们存在种间杂交和为近期分化物种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在池塘进行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人工育苗研究,通过解剖消化肠道以确定仔鱼开口的生物饵料种类。结果显示,个体较大的桡足类无节幼体比轮虫更适合作为军曹鱼仔鱼的开口饵料;对体长和体重进行测定,军曹鱼在鱼塘进行人工育苗,鱼苗生长迅速,7日龄的仔鱼体长达1cm,30d的鱼苗可长至15cm。  相似文献   

12.
红鳍笛鲷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红鳍笛鲷 (Lutjanuserythropterus) ,属鲈形目 ,笛鲷属 ,俗称红鱼 ,为热带及亚热带中下层鱼类 ,分布于南海、东海、西太平洋、印度洋海域。在适温方面较耐高温 ,不耐低温 ,致死温度下限为1 0℃左右 ,具较广的适盐性 ,在盐度 5左右依然能存活生长。该鱼种生长较快 ,体长一年可长至2 0cm左右 ,体重 0 .5kg左右。由于其体色鲜艳、外形美观、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价值高(每公斤售价 40元左右 ) ,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青睐。红鳍笛鲷仔鱼开口口径较小 ,人工育苗存在一定的难度 ,规模化苗种培育成为发展该品种…  相似文献   

13.
4种笛鲷属鱼类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RAPD技术分析了红鳍笛鲷、紫红笛鲷、勒氏笛鲷和约氏笛鲷的种内遗传多样性、种间遗传多样性和种间亲缘关系。在1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效果好的引物36个,平均每个引物在每个个体上产生7.7个条带。种内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遗传距离(D)分别为0.2257,0.2228,0.2679和0.2247;遗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1854,0.1904,0.2015和0.1865。说明目前湛江近海这4种笛鲷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它们的种质资源仍处于一个良好的水平。种间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勒氏笛鲷与约氏笛鲷遗传距离(Dpq)最小,亲缘关系最密切,勒氏笛鲷与红鳍笛鲷种间Dpq最大,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14.
海水养殖优良品种--千年笛鲷池塘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年笛鲷又称儋州红、千年鲷,属暖水性底层鱼类,一般体长为40cm-60cm,全长可达800cm,重达3kg-5kg,体甚高。千年笛鲷生长速度快,活力强,育苗成活率高,是海水人工繁育鱼类中的优良品种之一。目前,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等单位开展千年笛鲷、红鳍笛鲷、紫红笛鲷人工育苗研究,以使其成为海水养殖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点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初孵仔鱼不同开口饵料的选择及后期仔鱼阶段在饵料、水质调控等方面的试验,探索了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结果表明,采用牡蛎受精卵及担轮幼虫为初孵仔鱼的开口饵料比用BP、虾片作初孵仔鱼开口饵料的育苗成活率提高432.16%;后期仔鱼至稚、幼鱼阶段育苗池水质的优、劣,对育苗成活率关系密切;经过53d共培育出平均全长2.86cm的幼鱼4.91万尾,平均育苗成活率4.09%。  相似文献   

16.
笛鲷科鱼类养殖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笛鲷科Lutjanidae为热带、亚热带海洋性经济鱼类开发对象,其种类繁多,一般为中小型鱼类,亦有大型鱼类。据文献报道,笛鲷科分成四个亚科:Lutjaninae、Paradicichthinae、Etelinae、Apsilinae,代表17个属,103种;笛鲷亚科中笛鲷属(Lutjanus)拥有65种,其中印度—西太平洋海域记载39种,菲律宾描述笛鲷属32种。目前东南亚国家均在探索养殖笛鲷科鱼类,专家认为,发展笛鲷科鱼类养殖很有发展前途。现将东南亚地区开发笛鲷科鱼类养殖作扼要概述。  相似文献   

17.
苗种二次培育的概念最早在1985年的文献中提出,是室内外结合培育苗种的方式。单纯的室内水泥池育苗方式不受天气影响,可进行高密度育苗,前期仔鱼存活率较高;单纯的室外海水池塘育苗方式能提供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适口饵料生物,鱼苗活动的空间大,生长快,体质健壮,育苗成本低。苗种二次培育技术就是有机地结合了前期仔鱼的室内水泥池高密度培育与后期仔稚鱼的室外海水池塘培育的优点,既解决了单纯室外海水池塘育苗成活率偏低的问题,又解决了单纯室内育  相似文献   

18.
基于声学标志和无线跟踪方法的鱼类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增殖放流鱼类的行为规律,于2016年7月16日—7月31日在深圳七星湾湾口海域对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与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2种增殖放流品种取样进行体外悬挂式超声波标志跟踪研究,采用浮标式无线数据传输接收机进行标志信号接收,并对鱼类行为进行初步分析,4尾样品鱼中的2尾(1尾黑鲷和1尾紫红笛鲷)获取数据较为完整,另2尾(紫红笛鲷)在跟踪4 d后游离跟踪范围。结果表明,该研究选取的紫红笛鲷与黑鲷都存在较为明显的昼夜活动规律及藏匿等行为,主要集中在放流点附近100 m较小范围内活动,日间(7:00—20:00)获取的数据量明显少于夜间(20:00—7:00),黑鲷日间于9~10 m水层活动,夜间于8~9 m水层活动;紫红笛鲷日间于2~3.5 m水层活动,夜间于1~2 m水层活动。通过对增殖放流鱼类的标志跟踪,旨在促进该方法在鱼类行为研究及在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效果评价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红笛鲷头肾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构建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头肾消减cDNA文库,筛选红笛鲷免疫相关基因的EST.以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灭活疫苗体内诱导红笛鲷为实验组,以注射无菌生理盐水的红笛鲷为驱动组,通过SSH技术构建红笛鲷头肾消减.DNA文库.利用PCR技术和斑点杂交对文库进行筛选,从2 424个含插人片段的阳性克隆中筛选了680个克隆在上海生工进行了序列测定.使用BLASTx和BLASTn工具对获得的ESTs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较并根据相似性序列的名称通过GO法对ESTs进行注释.结果获得了30个与红笛鲷免免疫防御相关基因的EST,如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基因(MHC I和MHCII),免疫球蛋白基因(IgH和IgL)、热休克蛋白基因(HSP10,HSP70和HSP90)等.本研究构建了哈氏弧菌灭活疫苗免疫后与正常组织差异表达的消减cDNA文库,并获得一批与红笛鲷免疫防御相关的ESTs,旨在为探讨红笛鲷分子免疫防御机制、筛选参与免疫防御调控相关的功能基因,揭示红笛鲷免疫抗病机制、提高机体抗病力、实现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试验选用小型浮游动物、鱼浆、蛋黄和鳗鱼配合饲料等4种饵料作为黑莓鲈仔鱼的开口饵料,经20 d培育,结果显示,在不同饵料条件下,黑莓鲈仔鱼的开口摄食率、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小型浮游动物组开口摄食率最高,为94.44%,生长速度较快,平均日增全长为0.43 mm,最终存活率为56.03%;鱼浆、蛋黄和鳗鱼饲料组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均较低,平均日增全长分别为0.22、0.14、0.11mm,成活率分别为15.24%、12.80%、8.05%。4种开口饵料中,小型浮游动物是黑莓鲈仔鱼的适宜开口饵料。Logistic生长模型能较好地拟合不同开口饵料黑莓鲈仔鱼的生长曲线(R2≥0.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