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田立体沟垄种植,把高秆、中秆、低杠三种作物互相搭配,同时也考虑喜阳耐阴作物配套,形成互利互促的作物群;采用挖沟起垄,成为垄沟、垄坡、垄背三个层,形成一个土壤立体.这个作物群体,种植在土壤立体内,总称农田立体沟垄种植,可以减少地面径流,增强土壤蓄水能力。三种作物生长和发育快慢不同,需光需水临界期不同,充分利用了不同季节光照与立体光照,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是一种高产高效益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2.
作物的光强反应特性是确定复合群体中作物搭配以及栽培等措施上合理利用光能资源的基础,本试验研究了在华北地区常见的复合种植体系中玉米和大豆的受光特点和光反应特性以及如何评价一种作物光反应特性和适间套性。当带内株高一致和相近时可以用边行与中行产量比的方法鉴定作物光反应特性,在套作情况下以高秆作物与矮秆作物搭配能更好利用光能,在间作情况下则以高秆作物与矮秆作物搭配为好。鉴定作物的适间套性要考虑发育、光敏感期、种间竞争以及作物的其他特性。  相似文献   

3.
<正>南阳盆地岗坡旱地面积较大,岗坡地主要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小麦—花生等一年二熟,麦后夏谷子面积很小。因为谷子耐旱耐瘠性较强,在岗坡地种植易于获得较高产量;近几年谷子价格较高,岗坡地种植谷子也易于获得较高的收益。因此,南阳岗坡地区域种植谷子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1谷子的生态及生长特性1.1生态特性1.1.1耐旱性。谷子是耐旱性较强的作物,但其耐旱性具有阶段性。播种后在土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华北地区种植结构演变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1981—2015年河北、河南和山东3个华北地区粮食主产省的作物生产、农业生产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1—2015年,华北地区玉米和花生种植面积均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种植面积均显著减少,冬小麦和油菜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冬小麦、玉米和花生总产量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总产量显著下降;1981—2015年所有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中冬小麦、玉米和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速率较快,大豆和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速较慢;2)1981—2015年,华北地区氮肥、磷肥和钾肥等肥料投入和有效灌溉面积均显著增加,增长速率分别为14.3万t/年、7.2万t/年、7.3万t/年和12.2万hm~2/年;3)旱灾是影响华北地区作物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1981—2015年各省旱灾受灾面积显著减少;4)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增加是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升的主要推动力,自然因素中旱灾是造成作物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作物之间的比较优势是华北地区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5.
在新疆设施农业中种植柠檬观光型作物有利于设施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中柠檬的需水需肥特性与露天种植的不同,需要通过KBE自学习系统进行学习并实现水、肥精准精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是宁南山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秋粮作物,以其抗旱、耐寒、丰产的特性,目前已发展种植6万hm2左右,由于马铃薯前期农田覆盖度低,光热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马铃薯间作蚕豆增加了单位空间光、热、水、土资源利用率,在干旱年份,以薯补豆,稳产  相似文献   

7.
<正>套作,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共生期只占生育期的一小部分时间,是一种解决前后季作物间季节矛盾的复种方式。套作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作物高产、高效、持续增产的一项有效种植方式,其技术要点如下:一、作物种类和品种搭配要合理一般应遵循的原则是高、矮秆作物搭配;深、浅根作物搭配;喜光作物与耐阴作物搭配等。间、混、套作物群体中,各作物间既能互补也会竞争,如处理不好、  相似文献   

8.
配方施肥     
<正> 配方施肥是根据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以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在肥料试验和测定土壤养分状况的基础上,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和产量要求及肥料特性,制订的适合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作物施肥方案。 配方施肥技术包含“配方”和“施肥”两个步骤。所谓“配方”就是在作物播种以前,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作物需肥特性,开出施肥的“方  相似文献   

9.
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方法,通过光温系数的修正,计算了甘肃河西走廊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单作豌豆、小麦间作玉米、豌豆间作玉米等5种作物种植模式的光温潜力.结果表明,大多数单作种植模式不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间套作种植可以衍生作物覆盖时间,当前主要的作物间套作种植模式(小麦间作玉米、豌豆间作玉米)更有利于热量资源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0.
<正>油菜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作物,它是油料作物、蛋白质作物,也是工业原料作物和能源作物。世界油菜种植面积约1 500万hm2,总产约2 300万t。我国油菜种植面积约700万hm2,总产约1 100万t。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居世界第1位,但人均油脂占有量和饼粕占有量仍不高,自行解决食用油需求仍需一定时间。随着人口增长对食物的需求增加,油菜产品的综合开发以及石化能源紧缺,利用菜籽油生产  相似文献   

11.
樱桃番茄结果期叶片的光合速率与水、肥的关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樱桃番茄是对水分较敏感的作物,因体内水分状况不同,使机体的多种代谢活动发生改变,水分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樱桃番茄的需光特性,主要是叶片的净光合率(Pn)降低,叶片的耐光性减弱,饱和光强下降.  相似文献   

12.
作物种植面积提取是作物动态监测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解邯郸市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分布,本研究选用250 m分辨率的MODIS陆地植被数据产品MODIS 13Q1,经过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作物物候信息调研、典型地物时序曲线提取、建立决策树等步骤,完成2010—2016年邯郸市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种植面积提取。结果表明,邯郸市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种植空间分布基本保持一致,均集中于东部平原区;种植面积的年际变化趋势相对稳定,历年差别不大;冬小麦和夏玉米的面积提取误差平均分别为10.57%和13.40%,符合大区域作物面积提取要求。本研究为大区域范围下通过遥感技术快速提取作物种植面积提供了参考方法,同时为邯郸市作物种植规划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3.
<正>向日葵属于耐盐碱性的作物,其喜光和抗旱的特性也使得其能够适应宁夏的自然环境,因此在同心县得到一定规模的种植。向日葵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和出油价值,其成籽脂肪很亮很高。籽粒饱满的葵花籽味道更为优异,因此也广受市场欢迎。根据其独特的生长特性,采取适当的种植技术,形成良好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够有效提高向日葵的出籽数量。由于向日葵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为严格,在国际上也只有阿根廷、俄罗斯和中国等少数国家种植,因此其种植技术相对来说也就更为必要。本文即从向  相似文献   

14.
<正>温室给作物提供了一个环境可控的生长条件,保证了作物生产的可持续。温室的设计不仅考虑到结构安全性,还需考虑作物对光、温、水、气、肥的需求,本文从温室如何利用光、如何改变了光的角度介绍了温室对作物生长光环境的影响。温室给作物提供了一个环境可控的生长条件,保证了作物生产的可持续。温室的设计不仅考虑到结构安  相似文献   

15.
<正>间作是在同一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2种或2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间作复合群体可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热能源,通过群体受光面积的增加提高光合效率,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间作能充分利用作物生长的季节、提高透光率,增加地表与根系土壤温度,充分发挥边际效应优势等~([1]),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干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16.
<正>马铃薯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粮食作物,其适应性广、耐旱耐脊、具有着丰产、早熟的特性,且对于栽培季节基本无过高要求,种植条件相对较低,可进行广泛种植。而要实现马铃薯的高产性,还需从栽培技术的方向着手,同时合理栽培技术的应用,对于马铃薯产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1选地整地进行马铃薯种植地选择时,应避免与烟草作物、茄科作物进行连作,以防止形成病虫害风险,进而引起马铃薯产量及质量的下降。另外,可将前茬作物为瓜类、玉  相似文献   

17.
<正>众所周知,作物、土壤、气候和农业技术措施等因素都是影响肥料增产效果的主要因素,不同作物的施肥原则不同,而不同土壤、气候和设施也是造成肥料是否发挥极大作用的关键。那么,针对作物而言,根据需肥特性施肥是首当要考虑的重点。不同时期配比最关键不同作物由于对养分的要求不同,肥料的增产效果不同。如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作物需氮较多,施氮肥效果较好;豆科作物需磷、钾多,施磷、钾肥效果好;块根、块茎类作物如甜菜、甘薯、马铃薯  相似文献   

18.
在控制条件下,系统测定了33种主要农作物的需光特性,比较了作物类别间光合强度的变化,为正确运用栽培措施,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供试作物材料按其生长习性,春播或秋播于校内网室的盆中。单叶光合强度用FQ—W红外线CO_2气体分析仪测定。于作物生长盛期,选择适宜的植株4~8株,每株选测一片新展开的或刚定型的功能叶。测定时的空气流最中介绍。测定温度,麦类为25℃,秋粮为28℃~30℃。  相似文献   

19.
小麦套种玉米效益评价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南山区原州区北部七营至海原的李旺、高崖、兴仁一带扬黄灌溉区,水充足能保证作物需水,光、热资源丰富,一年种植一茬作物光温资源有余,种两茬光温不足.  相似文献   

20.
发展林下经济是新时代农林结合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薄壳山核桃林下4种作物种植方式,分别是紫山药—紫山药—紫山药(RS1)、紫山药—紫玉米—紫山药(RS2)、紫山药—黑大豆—紫山药(RS3)、紫山药—紫甘薯—紫山药(RS4),并以没有薄壳山核桃的露地栽培为对照,分析林下4种种植模式的产量和效益。结果表明,林下连年套种紫山药的RS1处理,紫山药实际产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第2年林下套种紫玉米、黑大豆或紫甘薯,收获的作物实际产量以紫甘薯最高,黑大豆最低;第3年再次种植紫山药,除RS1处理外,以第2年种植黑大豆(RS3)处理的紫山药产量最高,并以第2年种植紫甘薯(RS4)处理的紫山药产量最低,并且林下种植的作物产量低于非林地的露地栽培;林下种植作物的经济效益表现为紫山药紫甘薯紫玉米黑大豆,其中紫山药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紫甘薯具有较大的生物积累量;人工成本费在林下种植生产性投入方面占据较大比重,机械化是林下经济绿色发展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