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插后晒田是促进秧苗分蘖早生快发的重要措施。机插秧因是小苗移栽,要提高产量,主要靠秧苗大田分蘖早生快发,然而大部分机插秧农户由于担心肥料损失不愿控水晒田,习惯采用长期灌水做法,致使水稻出现返青慢、分蘖迟现象,影响秧苗的生长和分蘖的发生。为此,为进一步探索水稻机插秧最佳控水晒田时间节点,减少无效分蘖,增强稻秆坚韧程度与抗倒伏能力,提高成穗率,减轻病虫害,同时达到农药化肥减量化施用目的,2022年进行了水稻机插秧控水晒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南郑水稻机插秧在正常管理前提下,插后25天左右控水晒田能促进秧苗生新根、快返青、早分蘖,实现机插水稻节本增效,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2.
研究插秧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插秧对水稻根系伤害重,插深一致,插后返青慢,但是可以保证一定的苗数;人工插秧植伤小,插后易缓苗,但是插秧时难以保证插深、密度;钵育苗可以增加单株生长空间,插后无植伤,提高带蘖率及促进秧苗分蘖早生快发,钵育摆栽是目前最有效的增产增收栽培途径。  相似文献   

3.
盐碱井灌稻区抛秧水稻生育性状及产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研究了水稻抛秧栽培技术在吉林省西部盐碱井灌区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抛秧栽培产量可达7683.8kg/hm^2,比旱育苗人工插秧提高8.8%,提早成熟5天,并具有秧苗素质好、分蘖多、成熟早、产量高、成本低、省工省时等优点,可解决盐碱冷浆寺区水稻插秧缓苗慢、插秧适期短等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4.
水稻机械化育秧的优势和技术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机械化育秧采用软盘代替打孔膜,育出的秧苗整齐、苗壮,有利于保证插秧的作业质量,成活率在90%以上,并且移栽后返青快、分蘖早、产量高。育秧过程严格执行选种、消毒、床土调酸等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5.
水稻机插秧栽培大田管理技术的几个关键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田管理要根据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采取相应的肥水管理技术措施,促进秧苗早生快发,发挥机械化插秧的优势,稳定低节位分蘖,促进群体协调生长,提高分蘖成穗率,争取足穗、大穗,实现高产高效。 一、分蘖期管理 分蘖期,即从移栽到分蘖高峰前后的一段时间。分蘖期的田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施肥、灌水等措施,促进分蘖早生快发,保证足够的穗,并为水稻的生殖生长奠定良好的营养基础。分蘖肥要早施,以促进有效分蘖;浅水灌溉,增加泥温,缩小昼夜温差,提高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利用率,分蘖末期晒田或灌深水来控制无效分蘖。  相似文献   

6.
<正>钵育摆栽技术是总局推广的十大技术之一,是利用带有钵体的塑料育秧盘进行育苗,本田进行人工摆栽的栽培方法。由于秧苗基部带有土坨,在起苗、运苗、插秧过程中大大减少了对秧苗根系的损伤。因此,插秧后不缓苗,返青快,有效地提高了活动积温利用率。同时,由于秧苗摆栽时根部入土浅,带蘖下地,有利于秧苗早分蘖、快分蘖、多分蘖,有效地提高了低节位分蘖的利用率,增加有效穗数。钵育摆栽的个体叶片伸展量普遍大于人工和机械插秧,由于叶面积  相似文献   

7.
水稻旱育苗移栽技术省水、省种、省肥、省秧田,水稻可提早成熟3—7天。易于管理,易于防治病虫害,便于施肥、除草。适期播种,适期移栽,能够保证插秧密度。旱育秧苗矮壮、根系发达、抗性强,栽后生长快、分蘖早、成穗多、产量高。一、苗床地选择、做床1.育苗方式。采用大棚育苗或中、小棚扣膜育苗方式。不宜采用透气膜、无纺布、平铺膜等育苗方式进行水稻育苗。2.苗床地选择。选择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土质肥沃疏松  相似文献   

8.
经过三年的不同棚式水稻旱育秧对比试验,得出采用大中棚(大棚床宽6~7m,床长40~60m,拱高2m,边高1.2m左右;中棚床宽5~6m,床长20~30m,高1.5m.)水稻旱育秧具有操作方便、增温、增光等特点,从而使秧苗根多、根壮,插秧后发根快,返青期短,分蘖早,生育旺盛,早熟高产。大中棚育秧秧龄大,一般35d以上,叶龄4叶以上,带蘖率高,有利于应用水稻超稀植技术。其技术要点如下:1育苗前准备1.1苗床地选择苗床是秧苗生长的基地,是水稻旱育苗培育壮秧的基础。要选在房前屋后或村屯周围,灌排方便,地势平坦,背风朝阳,土壤性状良好,微酸性,杂草少,茬口为蔬菜、大豆、…  相似文献   

9.
2018—2020年在安徽省3个试验点开展麻纤维膜水稻育秧及机插秧技术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麻纤维膜水稻育秧可有效降低水稻育秧成本393.15~445.20元/hm2,减少机插秧漏插率2.1个百分点;同时,麻纤维膜育秧可促进秧苗根系发育,有壮苗盘结好的优势,机插后秧苗可早返青、早分蘖1~2d,增加水稻有效穗数10.02万穗/hm2,提高结实率2.62%,进而提高水稻产量6.034%,综合节本增效达到2001.00~2078.10元/hm2,社会经济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10.
营养液育苗又称无土育苗,即不用一般的床土,而使用溶解于水的各种盐类所配制的特定营养液来代替床土培育蔬菜秧苗。蔬菜无土育苗是蔬菜无土栽培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所培育出的蔬菜秧苗不仅可用于无土栽培,也可广泛应用于露地及保护地的土壤栽培。营养液栽培并不是近代才开始,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早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无  相似文献   

11.
正水稻钵体毯式育苗技术具有壮苗率高、秧根发达、移栽不伤根、不漂苗、分蘖早、成穗率高等优点,利于秧苗的田间生长;钵体毯式育苗技术与机械插秧技术合理配套,可进一步提高水稻栽培机械化程度,从而实现水稻生产提质、增效的目的。1试验示范方法本田采用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每个点200亩。示范区采用434孔钵体毯式塑料秧盘,育中苗,应用F4手扶式插秧机进行摆栽插秧。对照区采用常规育苗和常规插秧机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讨论了现行推广和旱育苗、简塑盘育苗、盘育苗和纸钵盘育苗等4种不同育苗方法,在超稀植条件下的发育规律。从1992年至1994年,三年研究结果初步探明:旱育苗个体秧苗素质强壮,有利于提高第一节位分蘖和增加一穗粒数,但拔秧移栽过程中伤根多不利于保证第二、三节位的分蘖;盘育苗播种量大秧苗素质弱,插秧过程中又有一定的伤根现象,不利于提高低节位的分蘖;简塑盘育苗虽然移栽时无根伤现象,但秧盘是用塑料制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寒地水稻岩棉代用基质育苗技术与软盘育苗技术的比较,结果表明:在寒地以岩棉为代用基质,以配方合理的育苗专用肥为营养给源,配合合理的苗田管理措施,完全可以培育出符合壮苗标准的秧苗。其表现是秧苗充实度高,根量大,发根力强,插秧后返青快,分蘖发生得早,生长旺盛,因而有一定的增产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正水稻机插秧技术是一项既省工、省时,又能增产的新型农作物栽培技术。机插秧能够实现高产稳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技术优势:一是宽行密株,有利于增大边行优势、中后期阳光分布和成穗率提高;二是带土和立苗移栽,秧苗入泥浅,能早生快发,有利于增多有效穗;三是规格插秧,有利于农事操作,也减少了杂草滋生。一、水稻机插秧技术1.选择床土要育出合格的秧苗,床土的选择很重要。适宜作床土的有土壤肥沃疏松的菜园地、耕作熟化的旱地或经秋耕、冬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水稻田间管理主要内容有:分蘖期管理,长穗期管理和结实期的管理。在水稻田间管理中我们的的目标是确保秧苗返青成活,促进增加早期分蘖,到幼穗分化时有足够的有效分蘖数,以增加结实率。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前期育苗晚、插秧晚,但水稻插秧后返青快,分蘖早。再加上我省6月份持续高温少雨,加速了水稻生长发育的进程,使水稻生长进入分蘖末期至开始幼穗分化的过度阶段。这个时期存在一些问题和隐忧:一是长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水稻田间管理主要内容有:分蘖期管理,长穗期管理和结实期的管理。在水稻田间管理中我们的的目标是确保秧苗返青成活,促进增加早期分蘖,到幼穗分化时有足够的有效分蘖数,以增加结实率。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前期育苗晚、插秧晚,但水稻插秧后返青快,分蘖早。再加上我省6月份持续高温少雨,加速了水稻生长发育的进程,使水稻生长进入分蘖末期至开始幼穗分化的过度阶段。这个时期存在一些问题和隐忧:一是长势旺盛,无效分蘖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采用荃优丝苗作为供试品种,研究育苗伴侣、旱育保姆在机械插秧中的运用,结果表明其运用可以较好的控长、优化根系生长,使得分蘖增强,提高了秧苗素质,能更好的适应机插秧作业。  相似文献   

18.
钵育摆栽是利用带有钵体的塑料育秧盘进行育苗,本田进行人工摆栽的栽培方法.插秧后返青快,有效地提高了活动积温利用率.同时,由于秧苗带蘖下地,有利于秧苗早分蘖、快分蘖、多分蘖,有效地提高了低节位分蘖的利用率,增加有效穗数.钵育摆栽的个体叶片伸展量大,由于叶面积系数的增加,光合作用得以加强,有效地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正>钵育摆栽技术是近几年来在寒地稻区大面积推广的一种水稻种植新技术,利用带有钵体的塑料育秧盘进行育苗,本田进行摆栽,是寒地水稻继旱育稀植、超稀植和抛秧栽培技术之后,又一项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带土移植,无缓苗期,延长水稻生长期,保障水稻安全成熟。钵体育苗具有多个优点。首先单位营养面积相对较大,可育大苗,插秧时带蘖率达90%以上。其次插秧时秧苗根部植伤少,不缓苗,秧苗入土深浅适宜,低位分蘖早、多,根系发达,植株健壮。再次钵育苗结实率和成熟度高,由于钵体育苗分蘖早、有效分蘖多、返青快,水稻进入本田后各生育期比机械插秧明显提前5~7d,结实率和成熟度均有明显提高~([1-3])。  相似文献   

20.
机插秧苗落谷密度较大,一般认为床土应多培肥,其实土壤存在着差异,有着各自的培肥特性和秧苗的生长特性。该试验分析测定不同土壤生态条件和不同床土培肥方式的床土碱解氮(N)、速效磷(P)、速效钾(K)含量及相应的秧苗质量,以明确床土培肥的指标和适宜方法。试验表明不同地点的土壤,经过比例等量N、P、K肥料配制后,土壤缓冲性能和可被作物利用的特性不一样,应依据不同土壤特性,应用不同培肥模式,提供适宜秧苗生长的营养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