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诗情画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文化的属性,是诗和画的统一体。诗画对园林,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涵上都有着深刻影响;反过来,园林在诗画中也时常有反映。园林、诗和画具有共同的追求,即所谓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和诗画打通各艺术范畴甚至人的感官隔阂,达到审美体验的互渗交融。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所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她所创造的意境渗透着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儒家学说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它所倡导"天人合一"思想使得"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成为了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儒学之外,道家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也是中国园林的美学渊源之一。道家思想在园林上的最大体现就是崇尚自然、追求自然而又不单纯模仿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与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学、山水画等艺术紧密相联,不仅更形象地体现了园林的诗画情趣,同时也深化了园林意境的涵蕴,并再次开拓意境创作的更高领域。分析和讨论中国古典园林内在的文化底蕴及美学价值,对于我国现代园林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综合凝聚体,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园艺、诗画、书法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承载着农耕自然经济时代中国人的最高栖居理想。阐述了园林与书法在其源流、空间关系、意境表达的关联,同时园林还是名家翰墨之宝库,汇集了历代名家的墨迹和异彩纷呈的书体样式,创造了文气氤氲的园林环境,雅化了建筑空间。而这些都验证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根基本质上是之于建筑、山水、植物之上的文化内涵,书法恰好是延续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园林以"诗意的栖居"为核心意义,并以此在世界造园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王柱 《北京农业》2011,(18):47-48
中国现代园林建筑要提炼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挖掘出潜在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设计要素,使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现代园林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以其形式和内涵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主要特征,以对称、均衡和秩序等简单的几何关系为造园手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由于受着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影响,二者在造园体系、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而在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构成中,植物分别占据着不同的地位,有着不同的含义。笔者着重从植物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在植物造景上表现出来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很多传统艺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人园林也是在其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道教中的"道法自然"、隐逸以及矛盾对立并生的思想都在文人园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道法自然"是指园林中的选材、布置都尽可能与真正的大自然相一致,园林是一个小自然;隐逸思想的影响使得园林中的景点布置大多曲径通幽,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矛盾对立并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人园林中的意境,使其更具文人气息。文章从道教的中心思想出发,着眼于中国古代文人园林这个特殊的艺术形式,以文化为基点,试图找出道家思想对园林建设的影响,并最终对现代城市园林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探究文化与建筑间的内在渊源。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中,植物是极为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植物景观作为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形成,文化内涵的体现是其他任何园林构成要素所无法替代和超越的。植物景观设计历经千年的发展,在技术和方法上逐渐成熟,才使中国古典园林成长为东方园林典范。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科学的、系统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当代中国的风景园林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黎文勤  熊建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595-8596,8600
从符号学的视角考察中国古典园林,认为园林景观中小到单体构建、构件上的装饰图案,大到自然山水的营造,都可以视为符号。解析了中国传统元素以及传统图案对现代园林的影响,并从意境、造园手法、景观元素方面,结合留园"小蓬莱"景点、深圳万科"第五园"的实例,总结了中国传统园林对于现代园林设计的借鉴意义。在挖掘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讨现代园林在发生革命性创新的同时,对古典园林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从唐代开始,中国的茶道及茶文化随遣唐使慢慢地被带入日本,日本也逐渐发展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而日本的园林文化,与日本茶道及茶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联系最为紧密的即为日本的茶建筑及日本的枯山水园林。日本园林能够为饮茶提供空间,而日本茶文化的思想核心又能为日本园林创造合适的意境和氛围。日本茶文化思想的“和、敬、清、寂”、自然、人文、佛教元素都能够运用在当代日本园林的发展中,使得日本园林文化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历经了多个发展时期,所遗留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均能为现代景观设计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遵循"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设计技巧、"意境创造"的文化内涵。将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相结合,可以使得园林景观同时具备功能性和审美价值,打造出特色鲜明的现代景观,创造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园林,保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传承中国古典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中国茶叶和茶文化要不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机遇是持久的,因为: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是各国发展的永恒主题,茶有利于健康的事实不断深入人心,中国茶文化魅力持久永恒等;但挑战也是不断的,因为:开拓市场是永无止境的,质量提升需不断努力,文化吸收需要长时间的过程等。只要我们通过持续地练好内功,学习国外成功经验,与时俱进地推进文化交流等,中国茶叶和茶文化肯定将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船政文化的开拓者们曾经造就亚洲最先进的近代造船基地和近代海军,培养出许多近代新型人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然而,由于清朝政府未能及时进行全面深刻的体制改革,中国近代船政创新惨遭失败;由于许多中国人深受君主专制主义观念的束缚,中国文化转型之路曲折漫长。认真吸取中国近代船政文化历史所提供的经验教训,有助于尽快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英语词汇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借词,探讨这些汉语借词的分类及文化背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彝族南涧跳菜体育文化的起源、发展、现状、跳菜的分类、功能价值进行调查,发现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彝族南涧跳菜传统体育文化逐渐得到广泛重视和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在智力教育、文化传承、体育锻炼和经济增收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对南涧跳菜文化发展的梳理,由于面临现代文化冲击、保护经费不足、缺乏传承人和开发过度等问题,使得南涧跳菜面临着挑战和危机。因此,保护和传承南涧跳菜文化,必须加大宣传和投入,对南涧跳菜实行保护性开发,加大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使之更好地融合于民族文化保护和市场开发,成为服务民族文化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应为国家文化安全加把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们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文化渗透和冲击,居于社会文化中心地位的图书馆理应承担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使命,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郑友苗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632-8633,8641
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浙江素有"中国竹子看浙江"的美誉,其快速发展的竹业已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促进了竹文化的更新。该研究为更好发挥竹文化对浙江竹业经济及对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在做好竹业规划,完善竹业文化、技术、产业政策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使竹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下,运动休闲已成为我国当代重要的运动方式、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尽管西方流行的运动休闲项目也成为当前中国的时尚运动休闲活动,但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的传统运动休闲项目必将与外来休闲运动产生相互影响,形成具有更广泛文化意义的中国特色的运动休闲。  相似文献   

18.
针对山西省晋中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春季大白菜3种栽培方式与7个品种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早熟品种小杂56和中熟品种美泰春秋耐抽薹性优于对照秦白二号,是该地区春播大白菜的首选品种;阳畦护根育苗后移栽是最适宜的栽培方式,可有效降低“先期抽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国家对乡村发展的愈加重视不断推动乡村人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相互协调和科学发展,尤其是乡村田园文化景观的保护研究.笔者认为,生态农庄理念中对于田园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就是突破口,利用现代景观规划建设技术,深入分析田园景观的文化特性,不仅有利于改造千年来传统粗犷的农业生产种植方式,探寻符合现代化科学生产特点的农业新道路,更是对如何保留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景观,继承创新乡土文化内涵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海洋世纪背景下海洋经济作用的凸显、文化产业地位的上升密不可分,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三角区在今后的现代化进程中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应结合自身得天独厚的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在传统文化产业中注入新的内容,增加活力,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处于长三角区的南通利用海洋优势,促进海洋文化与经济互动,海洋文化产业蓬勃兴起并呈现出良好的整体发展态势。南通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制定和实施的江海联动、科学规划、创新机制体制以及挖掘并弘扬本土人文精神等发展思路和举措密切相关。基于南通市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从战略意义上提出了政府引导培育、区域一体化、各文化领域交融合作、海洋科技引领等措施,对当前长三角城市的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发展路径和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