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农业保险     
《中国农资》2014,(10):3
<正>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代替直接补贴对我国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轻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户粮食生产行为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基于江西省乡村振兴“双百双千”农户调研数据,采用两步聚类法优化了农户分化类型,运用最小二乘法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水稻单产的影响及内在机理,探讨政策性农业保险促进水稻单产的边界条件。结果表明,农户响应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比例仅为47.4%,传统农户和专业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比例偏低。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户的家庭水稻单产为7.087 t/hm2,高于未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户。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显著提升了水稻单产,这一结果通过了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通过提高水稻种植面积和种植比例实现集约化生产、采纳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改善土壤质量和采纳新品种提升水稻抗病害性能的渠道来提高水稻单产。进一步分析发现,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粮食主产县、双季稻种植均显著强化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水稻增产作用。因此,在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下,建议要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降低农地流转、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和水稻新品种的获取成本,加大对从事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粮食主产县和双季稻种植区域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力度。  相似文献   

3.
《农家致富》2014,(16):51-51
2004年以来,淮安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取得快速发展,开办区域已扩展到全市所有县区,险种不断丰富,覆盖了农林牧渔的各个方面。据统计,2004~2013年,淮安市农业保险累计向130万户农户支付保险赔款5亿元,户均赔付近400元。政策性农业保险在降低农民承担的风险、弥补农业灾后损失、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农业保险主要是对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进行赔付,仅对生产风险提供风险保障,而对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另外一种重要风险——市场风险或价格风险则基本没有保障。事实上,  相似文献   

4.
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克服自然灾害影响、顺利恢复正常再生产的保障,是农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因而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自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要对农业保险工作进行部署。部分垦区开展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开启了农垦农业保险特别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大门。本文对2007年农垦农业保险工作情况进行了概括总结与分析研究,对各地垦区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顺利推进垦区农业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有一定的意义,特予发表,以供参阅。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农业自然灾害发生较频繁的国家,农业自然灾害给我国农业带来了巨大损失。我国目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分析了我国商业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业模式以及存在不足,在借鉴国外政策性农业保险经验基础上提出建立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珙县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萍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2):88-90,133
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落实国家扶持农业生产发展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措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利于有效化解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自然风险,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保险业的发展。通过对四川珙县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模式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农产品参保种类少,保险理赔涉及部门及程序多,政策保险抗风险保障能力弱,保险收支不匹配影响农户等问题,而分别从农户、保险公司、政府3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7—2015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从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与农业保险赔付水平2个维度实证分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并针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子样本的稳健性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可以显著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但在不同分位下其影响效应存在差别,在较低分位上,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作用较大,随着分位点的提高,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农业生产水平的促进作用逐渐降低。然而农业保险赔付水平对农业生产水平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应当努力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重点扩大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地区的农业保险覆盖面,着力提高农业保险保障和赔付水平,增加农业保险险种。  相似文献   

8.
于波 《新农业》2010,(11):8-9
<正>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中央强农惠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支持农业生产市场化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提高农民灾后自救能力为总目标,以补偿承保对象的物化成本为主,以保障农民灾后恢复生产能力为出发点,分散和转移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风  相似文献   

9.
农业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为了规避农业生产的风险.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和切实利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问题,改进完善我国农业保险的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农民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障力度不够,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执行不到位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有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扩大保障范围,健全农业保险动作机制;健全法律制度,加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的监管。  相似文献   

10.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化肥、农药、农膜减量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绿色生产的影响,采用中国30个省份(统计数据未含西藏、港澳台地区,下同)2001—2019年的面板数据,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识别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化肥、农药、农膜减量效应。结果表明:1)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显著的化肥、农药、农膜减量效应,这一结论通过了多类稳健性检验。具体而言,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使得试点地区的化肥施用折纯量平均下降了3.50%,农药使用量平均下降了6.70%,农膜使用量平均下降了6.40%;2)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生产主体的经营结构、经营规模与生产技术选择,从而抑制了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投入;3)异质性分析表明,受灾农作物的保险赔付支出越多,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占比越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化效应越强;4)此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化肥、农药、农膜减量效应并未以牺牲农业产值和农户收入为代价。本研究发现对中国农业减量化综合治理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稳定和保障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分析了地市级农科所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优势,阐述了地市级农科所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中的实践,并从加强农业保险政策和产品宣传、制定主要农作物灾害性理赔操作规程、组建农险专业人员队伍、研发新的农业保险产品等方面提出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优势的策略,以期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农业生产风险极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项利国惠民的好事。推行农业保险,既能避免广大农民在小康社会建设中"十年致富,一灾致贫",又能使财政资金在支持农业事业发展过程中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冯冠胜 《吉林农业》2014,(20):18-19
杭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浙江省农业保险共保体模式的一种成功尝试,是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有益探索,在农业抗灾救灾和恢复生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杭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的主要模式,分析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运行中的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阳生 《北京农业》2011,(15):225-226
自2007年国家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通过调研,介绍了湖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情况,并从政策性农业保险三方即政府层面、保险公司层面以及农户层面研究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运行的绩效。  相似文献   

15.
李乐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763-4764
通过分析农业保险作为WTO允许和提倡的“绿箱措施”,是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进行农业支持和保护的有力工具。指出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农业保险的保护和支持。而我国目前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严重缺位,农业保险起不到支持农业发展的作用。因此,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在WTO背景下加快我国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在8月18日召开的“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中山市正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保险期限为3个月的水稻保险项目,这是该市在参与全国性的能繁母猪统保后,在全省率先推出的另一项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中山市已制定了《中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细则》,明确了该市将在未来3年内,每年投入800万元扶持该市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相似文献   

17.
宁波市鄞州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践证明:采取政府财政补贴、商业保险为政府代办的模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农业安全保障途径。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实行共保经营和低保障的初始成本保险,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形式。提高种植业的保额、加快农业保险立法、实行农业保险风险再保险、化解巨灾风险、建立农业保险有限责任公司、设立巨灾风险基金,是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农村百事通》2006,(22):6-8
由于受“桑美”等台风以及连续暴雨形成的自然灾害影响,沿海一带许多农户的生产经营遭受了重创,而浙江1400多户受灾农民因参加了农业保险及时获得了6132万元保险赔付,给农户重建家园带来了资金支持,充分显现了农业保险的重大意义。 2006年3月浙江省正式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截至9月10日,全省共有4541户农户和4个农场参加了农业保险。浙江省在政策性农保工作中先行一步,有助于为我国全面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积累经验。为了让农民朋友及时了解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内容,我们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地区主要险种的具体条款、投保的注意事项等向大家逐步介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对完善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迎来了1个全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分散农业生产风险,补偿农业灾难损失,稳定农业生产,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陷入困境的原因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常熟市从2007年开始实施能繁母猪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是苏州最早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地区。由于这是一个全新的服务模式,相关单位都没有经验,按照边试点,边推广,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经过三年的工作,能繁母猪保险走在江苏省的前列,为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增强养猪场(户)抵御重大病害、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风险的能力,稳定生猪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