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个藜麦品种在延安市的引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引进的4个藜麦品种进行了引种比较试验,系统研究藜麦在延安地区的生育期、植物学性状及产量等综合表现。试验结果表明,陇藜2号和陇藜1号是延安最适宜种植的藜麦品种。陇藜1号建议在无霜期较短、降雨量较少的延安市北部地区川地或山地种植,陇藜2号建议在延安市中部地区种植,为延安地区藜麦生产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5个藜麦品种(系)在六盘水地区的适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六盘水地区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提供资源基础,以5个藜麦品种(系)(陇藜1号、陇藜2号、陇藜3号、陇藜4号和品系LM)为试验材料,采用一年多点试验,研究藜麦品种(系)在六盘水市的适应性和丰产性。结果表明:在六盘水市海拔1 900~2 100m地区露地直播种植,5个藜麦品种(系)都能够正常出苗、生长和抽穗开花结实;陇藜4号产量最高,为75.7kg/667m~2;陇藜1号和品系LM产量分别为59.49kg/667m~2和55.66kg/667m~2;陇藜3号、陇藜2号产量表现较差。根据2017年藜麦商品市场价格计算,陇藜4号产值最高,可达5 662.0元/667m~2;其次藜麦1号,最高产值可达4 450.0元/667m~2。与常规粮食作物相比,藜麦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13种藜麦萌发期抗逆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合评价藜麦种子萌发期的抗逆性,为藜麦抗逆机理研究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用-0.36 MPa的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300 mmol/L的NaCl模拟盐胁迫,40 mmol/L的混合碱(NaHCO3和Na2CO3物质的量比为9∶1)模拟碱胁迫处理,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选择13个藜麦品系(南非1号、南非2号、陇藜1号、陇藜2号、陇藜3号、陇藜4号、HTH-y605、HTH-01、贺兰太行藜麦、DACE、钻石1号、嫁祺2号、青海1号)为材料,通过测定发芽率、发芽势、总长和鲜质量等9个指标,结合主成分、热图及聚类分析综合评价藜麦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耐盐性和耐碱性。【结果】3种逆境胁迫对13种藜麦种子的发芽率影响不大,但对出苗后幼苗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在抗旱性综合评价指标中, 鲜质量和发芽势可作为藜麦萌发期抗旱性的主要鉴定指标;陇藜3号、钻石1号和嫁祺2号为高抗旱品种,南非1号、陇藜4号、HTH-y605和HTH-01为干旱敏感品种。在耐盐性鉴定中,根长、发芽率和干质量可作为藜麦萌发期耐盐性的主要鉴定指标;HTH-y605和HTH-01为高耐盐品种,陇藜3号为盐极度敏感品种。在耐碱性鉴定中,根长、发芽势和鲜质量可作为藜麦萌发期耐碱性的主要鉴定指标;陇藜4号、HTH-y605和HTH-01为高耐碱品种,陇藜1号和陇藜3号为碱极度敏感品种。种子萌发阶段,不同藜麦品系的耐盐性与耐碱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抗旱性与耐盐碱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对13种藜麦品种的抗逆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分别筛选出了抗旱、耐盐和耐碱的藜麦品种和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4.
寒旱山区藜麦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品种陇藜1号、陇藜4号为对照,对引进的8个藜麦品种蒙藜1号、蒙藜4号、贡扎8号、LYLM-8、GSQ-9、LYLM-5、LXM、LHW在寒旱山区进行引种试验,以筛选适宜寒旱山区种植的藜麦品种。结果表明,引进的8个藜麦品种均能在寒旱寒山区成熟,折合产量2 084.97~3 745.10 kg/hm~2,其中蒙藜4号生育期、抗倒伏性、农艺性状、经济性状表现优异,且折合产量最高,为3 745.10 kg/hm~2,较对照陇藜1号、陇藜4号分别增产13.80%、16.94%;GSQ-9生育期、抗倒伏性、农艺性状较对照品种表现较好,但经济性状表现一般;其余品种表现较差,需进一步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不同藜麦品种在东乡地区的适应性与丰产性表现,以期筛选出适合东乡地区种植推广的藜麦品种,对引进和自育的14个藜麦品种在东乡不同生态区进行了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老庄村试点,品种陇藜1号(CK)表现出良好的抗倒伏性与丰产性,陇藜5号表现出良好的抗倒伏性与较好的丰产性;在米家村试点和南阳洼村试点,陇藜5号均表现出良好的抗倒伏性与丰产性。陇藜5号表现出优异的早熟特性,籽粒品相也优于陇藜1号。综合评价认为,陇藜5号在东乡半干旱地区具有更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甘肃藜麦品种之间的经济效益及营养品质,以期为不同陇系藜麦推广、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天祝试验站种植的陇藜1号、陇藜2号、陇藜3号、陇藜4号、陇藜5号、陇藜6号、陇藜7号及陇黑藜1号为研究对象,对这8个品种藜麦的经济指标、化学成分、矿物元素含量及抗氧化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品种之间差异显著:如陇藜4号亩产量、蛋白质含量、钙含量、铁含量、硒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其中亩产达到了265 kg,并达到国家规定的富硒植物标准;陇藜5号千粒重显著高于另外7个品种(P<0.05);陇藜6号发芽率达到了96%,明显高于其它品种(P<0.05);陇藜7灰分显著高于其它品种(P<0.05);陇藜3号和陇黑藜1号含有丰富的总酚和总黄酮,较其它品种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P<0.05)。【结论】陇藜4号相较于其它品种表现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及营养价值,而陇藜3号和陇黑藜1号可作为天然抗氧化食物开发和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6个藜麦新品系在宁夏海原旱作区的引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藜麦新品种陇藜4号为对照,对6个引进的藜麦新品系在宁夏海原旱作区的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引进的6个藜麦新品系和对照陇藜4号均能正常成熟,生育期为110~116 d。株高、穗形、籽粒颜色、千粒重、茎秆易折度等性状在陇藜4号和6个引进的藜麦新品系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参试的藜麦新品种(系)的折合产量为3 245.78~7 872.89 kg/hm~2,其中以CA4-1折合产量最高,为7 872.89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藜4号增产9.4%,增产极显著。CA3-1茎秆不易折断,千粒重最高(3.64 g),增产潜力较大。根据海原旱作区的育种目标和生产需求,认为CA3-1和对照品种陇藜4号的综合性状较为优异,具有较好的育种和生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西昌市藜麦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筛选出综合性状优异、适应于西昌市种植的藜麦品种,引进了7个藜麦品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7个藜麦品种在西昌市均能够正常出苗、开花、结实和成熟,生育期从短到长顺序依次为PI51036、陇藜3号、青藜1号、陇藜1号、冀藜1号、冀藜2号、Ames21909。陇藜1号的营养生长阶段时间最长,其次是Ames21909和冀藜1号。不同品种之间植株形态特征和产量性状差异较大。产量为1 532.39~2 811.64 kg/hm2,以冀藜1号最高,其次是陇藜1号,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综合各品种田间表现,陇藜1号和冀藜1号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其次是青藜1号、陇藜3号、冀藜2号,Ames21909、PI51036综合性状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外源褪黑素(MT)调控混合盐碱胁迫下藜麦生长的生理机制,寻求藜麦生产过程中利用褪黑素来强化藜麦耐盐碱性的有效措施,以藜麦品种陇藜3号(盐碱敏感)和陇藜4号(耐盐碱)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75、150、300μmol/L)MT浸种对混合盐碱胁迫下藜麦生长发育和生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盐碱胁迫显著抑制了藜麦形态生长、使得叶绿素含量下降、根系活力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除75μmol/L MT处理中部分指标差异不显著以外,其他各浓度MT浸种均可显著促进混合盐碱胁迫下2个品种藜麦地上部及根系形态发育、生物量积累、缓解叶绿素降解、提高根系活力和抗氧化酶活性,在300μmol/L MT浸种处理下,陇藜3号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达到最大值,较MT0分别增加了60.14%、18.72%、54.15%、48.27%;在150μmol/L MT浸种处理下陇藜4号上述各指标达到峰值,相较于MT0分别增加了32.79%、12.36%、50.34%和38.94%。本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褪黑素浸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混合盐碱胁迫对藜麦造成的伤害,其...  相似文献   

10.
在通渭县马营镇赤砂村的山地梯田进行了藜麦新品种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7个藜麦品种中陇藜1号适合通渭县川暖区域推广种植,而陇藜3号和陇藜4号适合通渭县高寒区域推广种植,其余品种不适宜通渭县推广种植;青海1号虽适合在通渭县川暖区域种植,但产量太低,其余品种不适合通渭县气候,且产量过低。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适合松潘本地栽培的藜麦品种和栽培方法,在阿坝州松潘县进行藜麦的露地栽培试验、密度肥效结合试验及品比试验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陇藜1号和陇藜4号都可以在松潘县进行露地种植,陇藜1号综合性状表现更好;陇藜1号高效种植方案为种植密度8 000株/亩结合施用复合肥50 kg/亩+有机无机肥840 kg/亩,以及种植密度9 000株/亩结合施用复合肥50 kg/亩+有机无机肥420 kg/亩,陇藜4号高效种植方案为种植密度7 000株/亩结合施用复合肥50 kg/亩;适宜在松潘县大规模推广的有川农LM-1、川农LM-2、川农LM-3、川农LM-5、陇藜1号、陇藜4号、蒙藜1号7个品种。  相似文献   

12.
对引进的藜麦品种陇藜1号和青藜进行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2个藜麦品种在试验区域均可以成熟,2个品种的单株叶面积和根冠比差异显著,株高、茎粗、全株叶片数、主根长、小区总株数差异均不显著。折合产量陇藜1号高于青藜。  相似文献   

13.
在武威市对引进的10个藜麦品种进行了引种筛选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高原锦禾白藜麦、陇藜1号农艺性状较好、结实率强、抗倒伏性强、单株穗重和单株粒重均最高,高原锦禾白藜麦(3.52 g)、陇藜1号(3.45 g)千粒重均在3.40 g以上,高原锦禾白藜麦折合产量高达5 643.00 kg/hm2,较对照陇黎1号(5 011.88 kg/hm2)增产12.59%。综合考虑,高原锦禾白藜麦、陇藜1号综合性状表现良好,这2个品种适合引进在武威市天祝县种植。  相似文献   

14.
《西藏农业科技》2021,(1):29-032
在同一管理条件下,对引进的18个藜麦品种(系)进行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陇藜1号产量最高,为3 349.5 kg/hm~2,比对照陇藜3号增产54.5%,增产潜力最大,适宜在我州推广种植。陇藜4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可作为搭配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15.
15份藜麦资源在北京地区的生态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适宜北京地区的藜麦品种,将引种的15份藜麦资源在延庆区延庆镇西白庙村、延庆区香营乡上垙村和昌平区延寿镇分水岭村3点试种,比较产量、植株性状、抗性、生育期和景观效果等指标。结果表明:‘红藜1’、‘红藜2’、‘陇藜1号’和‘陇藜3号’综合表现优异,适宜作为粮景兼用型作物,在京郊进一步试验示范。其中,‘红藜1’和‘红藜2’为晚熟品系,生育期140~149 d,观赏期26~45 d,麦穗下垂,呈玫红色、橘黄色,高抗叶斑病、倒伏和倒折,在昌平区延寿镇分水岭村产量较高,为2 390.26和2 039.56 kg/hm~2。‘陇藜1号’和‘陇藜3号’为早熟品种,生育期89~108 d和90~100 d,观赏期15~17 d,麦穗直立,呈红色、黄色,在延庆区香营乡上垙村产量较高,为1 295.23和1 095.02 kg/hm~2。  相似文献   

16.
藜麦新品种陇藜1号的选育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陇藜1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采用系统育种和栽培驯化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的国内首个藜麦新品种。在2013—2014年进行的多点区域试验中,陇藜1号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2 100.0 kg/hm2,比对照品种静乐藜麦增产9.6%。陇藜1号属中晚熟品种,植株呈扫帚状,株高181.2~223.6 cm,生育期128~140d,分枝数23~27个。种子为圆形药片状,千粒重2.40~3.46 g。籽粒含粗蛋白171.5~187.8 g/kg、脂肪56.5~59.3 g/kg、赖氨酸5.5~6.9 g/kg、全磷4.5~6.8 g/kg。陇藜1号在田间表现为抗霜霉病和叶斑病,总体抗病能力强。陇藜1号植株抗倒伏,再生能力强。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等特性,适应性广。适宜在甘肃省无霜期大于120 d,降水量250 mm以上,海拔1 500~3 000 m的山地、川地及灌溉区域种植。并对藜麦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以藜麦陇藜1号为试材,观测不同海拔藜麦的生育期、植株性状、抗倒伏性、产量差异。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藜麦生育期缩短,株型矮化,抗倒伏性与产量呈提高之趋势。在浙西南地区,陇藜1号及农艺性状相近的藜麦品种宜选择中山地区种植,可达趋利避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海拔对藜麦苗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甘肃省不同海拔地区,以国内首个藜麦品种陇藜1号为材料,测定不同海拔对藜麦苗期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海拔的升高,藜麦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先升高后下降;MDA含量和O_2~-产生速率升高后下降再升高,在海拔最高(2 130 m)处达到最大值;SOD、POD、CAT和APX活性先升高后下降。说明随海拔的升高,藜麦叶片通过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以清除多余的活性氧物质,维持细胞渗透势平衡,缓解环境变化对其生长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9.
徐蕊  马力文  李剑萍 《农学学报》2021,11(12):34-39
为筛选出适宜宁夏种植的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品种和区域,试验于2017—2018年在宁夏海原、盐池、彭阳、同心、西吉5个地点根据当地环境特点试种不同品种藜麦。结果表明:彭阳、同心、西吉试点连续2年试种失败;盐池试点2017年低产,为3.69 kg/hm2,2018年绝产,均不适合藜麦种植生长;海原试点连续2年各试种品种均试种成功,且适应性、丰产性最好,田间表现基本一致,其中‘条藜1号’和‘陇藜1号’产量和适应性最好,能够在海原县示范种植。本试验结果可为在宁夏推广种植藜麦规避风险,为进一步利用气象因子进行藜麦种植区划奠定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20.
根系空间分布影响作物地下部和地上部生长发育能力,合理的根系空间配置及种植密度能有效提高藜麦产量,为藜麦合理高效的生态调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藜麦品种陇藜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根管土柱(用直径20 cm的PVC管裁成高60 cm的H1和高40 cm的H2)栽培法,设置4个种植密度(D2,2株/管;D3,3株/管;D4,4株/管;D5,5株/管),共8个处理,分别于藜麦灌浆期测定根系分布构型、生物量及生理指标等,并于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无论种植密度如何,较大的根土空间均能显著促进藜麦生长,与H2处理相比,H1处理的根长、根系干物质量、根系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指标分别平均增加63.86%、50.42%、9.83%、13.24%和6.34%;相同根土空间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对藜麦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加大,表现为随密度的增加,以上各指标下降幅度加大,而根冠比、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相反趋势;产量则随着种植密度的递增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根土空间H1条件下,在种植密度为D4时达到最大值,而H2条件下在D3处理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