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以齐黄34为指示品种,在2015年相同密度试验的基础上,2016年再度在环县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穴播和全膜等距微垄沟播等3种不同大豆起垄种植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全膜等距微垄沟播种植模式下的大豆折合产量最高,为3 277.8 kg/hm~2,较对照增产80.2%;全膜覆土穴播次之,为2 976.1 kg/hm~2,较对照增产63.6%;全膜双垄沟侧播排第3,为2 800.5 kg/hm~2,较对照增产54.0%。全膜等距微垄沟测播种植模式下的大豆产量仍优于全膜覆土穴播和全膜双垄沟侧播,推荐为大豆种植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2.
覆膜方式对冬油菜收后复种大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旱作条件下,试验观察了不同覆膜方式对冬油菜收后复种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冬油菜收后新铺膜种植大豆的折合产量最高,为2 592.7 kg/hm2,较露地播种增产88.64%;全膜双垄沟播冬油菜收后留膜免耕种植次之,为2 256.5 kg/hm2,较露地播种增产64.16%;平膜种植的折合产量为1 708.5 kg/hm2,较露地播种增产24.3%。全膜双垄沟播新铺膜种植方式可有效提高大豆生产效率和保墒蓄水能力,可在天水市旱作区及周边类似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3.
在平凉市崆峒区旱地进行了大豆不同起垄覆膜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微垄沟播栽培方式保墒效果最好,折合产量为3 096.9 kg/hm2,较露地播种增产665.6 kg/hm2,增产率27.4%;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折合产量为3 028.1 kg/hm2,较露地播种增产596.8 kg/hm2,增产率24.5%。2种栽培方式可在崆峒区旱地大豆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4.
陇东旱塬区大豆全膜种植模式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陇东旱塬区以露地条播为对照,对秋覆膜、顶凌覆膜、播前覆膜3个覆膜时期的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穴播、全膜微垄沟播3种播种方式进行了试验比较。结果表明,秋覆膜的保墒能力优于顶凌覆膜及播前覆膜,对促进大豆出苗,提高大豆产量作用明显。其中以秋覆膜全膜双垄沟播处理的大豆折合产量最高,为 2 503.5 kg/hm2,较露地条播增产1 322.9 kg/hm2,增产率达112.1%。  相似文献   

5.
在甘肃省庄浪县山地梯田试验了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结果表明,通用全膜垄上播种栽培模式马铃薯生育期适中,商品率高,经济性状好;该模式下,折合产量最高,为47 824.1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9 305.6 kg/hm~2,增产率24.16%。全膜垄作侧播折合产量44 444.4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5 925.9 kg/hm~2,增产率15.38%;全膜微垄垄播折合产量42 824.1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11.18%。通用全膜垄上播种较当地主栽模式全膜垄作侧播产量增幅较大,全膜微垄垄播较全膜垄作侧播略有减产。  相似文献   

6.
泾川县旱地大豆不同覆膜栽培方式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泾川县南部旱塬区进行了春播大豆不同覆膜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4种大豆不同覆膜栽培方式以全膜微垄沟播大豆折合产量最高,为1 846.88kg/hm2,较对照露地条播增产106.64%;全膜双垄沟播大豆折合产量次之,为1 475.00kg/hm2,较对照露地条播增产65.03%。且全膜微垄沟播栽培方式集雨、保墒、通风透光效果好,有利于开花、结荚,提高了单株荚数、荚粒数,可作为泾川县旱地大豆最佳覆膜栽培方式推广。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提升马铃薯单产水平,设计了全膜双垄侧播、全膜垄上微沟栽培、地膜覆盖高垄覆土三种覆膜方式,与露地播种对照,试验研究其保墒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全膜垄上微沟栽培条件下,马铃薯“新大坪”的各性状表现良好,且增产效果最为显著,产量为24687kg/hm2,较全膜双垄侧播、地膜覆盖高垄覆土、露地播种分别增产14.1%、37.9%、122.1%。  相似文献   

8.
在庄浪县旱地梯田进行了马铃薯不同覆盖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全膜通用模式和全膜双垄侧播模式能显著改善马铃薯株高、茎粗、单株产量、平均单薯重量等经济性状,提高了产量,其中,黑色全膜双垄侧播模式和黑色全膜通用模式产量最高,同为37 801.95 kg/hm~2,较对照露地平播增产7 200.45 kg/hm~2,增幅23.53%,可示范推广。白色全膜通用模式和白色全膜双垄侧播模式,产量分别为37 201 kg/hm~2和36 601 kg/hm~2,较对照露地平播增产21.57%和19.61%,可继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以高粱品种平杂8号和平杂6号为对照,对引进的14个粒用高粱新品种(系)在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播和露地宽窄行种植2种模式下进行了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鉴定。结果表明,供试高粱品种(系)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比露地宽窄行种植提前成熟11~16 d,株高、穗粒重、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和产量指标均高于露地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时,以吉杂123折合产量最高,为14 363.70 kg/hm~2,较平杂8号(CK1)、平杂6号(CK2)分别增产25.65%、18.35%;吉杂133折合产量次之,为13 908.89 kg/hm~2,较平杂8号(CK1)、平杂6号(CK2)分别增产21.67%、14.61%。在露地宽窄行种植条件下,以吉杂127折合产量最高,为8 154.81 kg/hm~2,较平杂8号(CK1)、平杂6号(CK2)分别增产44.91%、24.92%;JN2折合产量次之,为8 144.44 kg/hm~2,较平杂8号(CK1)、平杂6号(CK2)分别增产44.73%、24.76%;吉杂133、吉杂123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7 695.56、7 546.67 kg/hm~2,较平杂8号(CK1)和平杂6号(CK2)分别增产36.75%、34.11%和17.88%、15.60%。可见,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时表现最好的品种(系)有吉杂123、吉杂133,折合产量均达13 900 kg/hm~2以上,露地种植表现最好的品种(系)有吉杂127、JN2、吉杂133和吉杂123。  相似文献   

10.
以冬油菜品种陇油9号为指示品种,以露地条播为对照,在环县川旱地试验观察了全膜覆土穴播、全膜平铺穴播、全膜微垄侧播等3种覆膜栽培方式对旱作冬油菜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及冬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覆膜栽培方式较对照露地条播而言,其保水保墒效果和保温增温效果均优于对照露地条播,且优化了冬油菜的经济性状,大幅度提高籽粒产量。保墒效果以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最好,在冬油菜播种期、出苗期、越冬前、返青期、蕾薹期、始花期、成熟期0~6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16、122、123、67、76、76、83 g/kg,较对照露地条播分别增加6、8、6、14、12、11、9 g/kg。保温增温效果以全膜微垄侧播栽培方式最好,播种期、出苗期、越冬前、返青期、蕾薹期、始花期、成熟期0~25 cm土层的平均土壤温度分别为23.0、23.0、17.6、17.1、23.3、26.0、28.3℃,较对照露地条播分别增加1.4、1.4、2.7、1.5、2.8、3.1、2.5℃。冬油菜籽粒折合产量以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最高,为2 416.7 kg/hm~2,较对照露地条播增产110.9%;全膜平铺穴播栽培方式次之,折合产量为2 142.4kg/hm~2,较对照露地条播增产87.0%;全膜微垄侧播栽培方式居第3位,冬油菜籽粒折合产量为2 128.5 kg/hm~2,较对照露地条播增产85.8%。建议在环县及周边旱地推广冬油菜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配套旱地冬油菜全膜平铺穴播栽培和全膜微垄侧播栽培。  相似文献   

11.
在临洮县旱地试验观察了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冬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全膜不覆土穴播、膜侧穴播3种覆膜种植方式较露地条播(CK)均有增温、保墒、增产效果,其中以全膜不覆土穴播种植方式的折合产量最高,为6 527.8 kg/hm^2,较露地条播(CK)增产39.26%;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为6 423.6 kg/hm^2,较露地条播(CK)增产37.04%;膜侧穴播种植方式为6 354.2 kg/hm^2,较露地条播(CK)增产35.56%。  相似文献   

12.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露地条播种植方式,全膜双垄侧播栽培可使旱地谷子增产52.7%,纯收入增加2 392元/hm~2,水分生产效率提高40.4%;全膜覆土穴播栽培可使旱地谷子增产16.7%,纯收入增加178元/hm~2,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5.5%;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因播后遇雨发生板结,且板结不易破除,严重影响出苗,群体密度较低,导致减产5.6%~8.3%。建议在宁夏南部旱作农业区谷子生产上应加快推广全膜双垄侧播栽培模式,在土地平坦、水肥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则应重点推广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起垄覆膜方式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不同起垄覆膜方式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侧播较露地垄作侧播增产297.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1.25%,全膜垄作种植,膜与膜的接茬在垄沟,膜侧播种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露地垄作侧播提高225.00%和87.82%。  相似文献   

14.
在全膜微垄沟播栽培条件下,对引进的8个大豆品种在旱塬地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晋太74、中黄41两个品种综合性状优良,折合产量分别为2 047.06、1 811.76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中黄39增产41.46%和25.2%,适宜在灵台旱塬地全膜微垄沟播栽培条件下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在平凉市崆峒区旱塬地开展了冬小麦不同起垄覆膜方式试验。结果表明,以全膜覆土穴播栽培的小麦产量最高,为6 472.22 kg/hm~2,宽幅精播次之,为57 27.78 kg/hm~2,膜侧沟播排第3,为5 327.78 kg/hm~2,分别较露地条播(产量4 266.67 kg/hm~2)增加51.69%、34.24%、24.87%。  相似文献   

16.
干旱半干旱区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以定薯3号为试材,设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和露地播种5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覆盖栽培马铃薯生育期均较露地种植生育期长,说明覆盖栽培可以适当延长作物生育期,增产增效;覆盖栽培马铃薯0~30 cm耕层含水量均较露地种植高,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保水保墒效果最好(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3.01%、11.71%、10.53%,较露地种植分别高2.49%、2.66%、3.45%)。在马铃薯生长前期,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土壤含水量高于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半膜双垄侧播和全膜双垄侧播;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出苗率、株高、茎粗和主茎个数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马铃薯单株结薯数为7.0~10.7个,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覆盖处理马铃薯单株薯块重和大中薯率均显著高于露地种植,各覆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下,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马铃薯产量最高(为39 444.0 kg/hm2,比对照高6 639.0 kg/hm2,增产率为20.2%),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次之(为38 395.5 kg/hm2,比对照高5 590.5 kg/hm2,增产率为17.0%)。说明马铃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和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2种栽培模式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区推广。  相似文献   

17.
起垄覆膜方式对白菜型冬油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庄浪县旱地梯田进行了冬油菜覆膜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以全膜覆土穴播折合产量最高,为2604.2 kg/hm2,较露地条播增产625.0 kg/hm2,增产率31.6%,可作为冬油菜抗旱生产的主推技术。膜侧沟播折合产量2222.2 kg/hm2,较露地条播增产12.3%,可作为配套技术在该区示范。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玉米在双垄全膜、平覆全膜、小垄沟半膜、露地起垄种植几个处理下其集雨节水与保墒增产效果。结果表明,玉米双垄全膜覆盖侧播栽培模式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达11705.55千克/公顷,比小垄沟半膜种植增产2912.55千克/公顷,增幅33.12%;比露地起垄种植增产4956千克/公顷,增幅68.46%。生育期比不覆膜起垄种植提早5天~9天,是适合秦州区玉米种植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全膜双垄垄侧栽培、单垄双行侧播、单垄双行微沟侧播、通用全膜垄上栽培、露地播种(CK)作为5种处理方式,研究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对马铃薯物候期影响有差别;不同处理间通用全膜垄沟栽培处理耕层含水量表现最高,苗期平均含水量为22.77%、现蕾期平均含水量为21.10%、薯块膨大期平均含水量为17.17%;处理间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产量最高,为2658kg/667m2,较对照增产286.6kg,增产12.1%,且与其他各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大豆农田土壤水热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农田土壤水温变化规律、降水利用特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在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全膜微垄沟播(PMRF)、全膜双垄沟播(PDRF)、全膜覆土穴播(PSH)、全膜平铺穴播(PH)和传统露地条播(CK)对大豆农田土壤水热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PMRF'、PSH使播前至苗期0~100cm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5.2%、12.2%;分枝期分别高13.6%、21.8%;PMRF'、PH提高开花至结荚期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2.5%、7.7%。4种地膜覆盖处理有效提高大豆农田全生育期的土壤温度,其中,PMRF‘、PDRF处理大豆分枝期之前增温幅度较大、开花期之后温度变化幅度较小。与CK相比,地膜覆盖使籽粒增产36.9%~77.2%,其中PMRF籽粒产量达到2 500kg·hm~(-2),较PDRF、PSH、PH分别高7.2%、23.1%、29.4%。PMRF、PDRF'较CK耗水量分别降低5.2%和12.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86.8%、89.6%。全膜垄作沟播能够调控土壤的水温条件,提高大豆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特别是全膜微垄沟播增产、增效效应较好,是旱作区进一步挖掘降水潜力和高产大豆创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