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叶枣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的积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朗1号、新世纪、蜜枣和缅甸长果4个毛叶枣品种为试材,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毛叶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的糖组分及其含量变化进行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毛叶枣果实可溶性糖组分主要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果实中蔗糖开始积累于果实膨大中后期直至成熟期,但高朗1号蔗糖积累的速度明显快于其他3个品种;高朗1号与新世纪果实中果糖和葡萄糖积累规律较相似,其含量变化不明显;而蜜枣和缅甸长果果实中果糖的积累速度却明显快于葡萄糖。  相似文献   

2.
甘薯块根可溶性糖组分特征及其与食味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可溶性糖含量是甘薯块根食用品质和加工性能的重要指标,研究可溶性糖组分特征及其与食用品质的关系,有助于了解块根可溶性糖组分在加工中的变化及其对食味的影响,为甘薯鲜食与加工的品种选择、专用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HPLC-ELSD)测定102份甘薯种质资源的生薯和蒸熟薯的可溶性糖组分含量,对不同干物率类型的块根可溶性糖组分特征进行分析,并用相关性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可溶性糖组分与食味的关系及其对食味的贡献。【结果】甘薯的生薯和熟薯均含有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4种可溶性糖。在生薯中,蔗糖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25.79 mg·(g·FW)-1,占生薯可溶性糖的45.31%;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相近,关系密切,果糖含量(y)和葡萄糖含量(x)的拟合方程为y=0.807x+1.275;麦芽糖含量最低,平均含量为6.79 mg·(g·FW)-1,仅占生薯可溶性糖的11.92%。生薯可溶性糖含量高低主要由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决定,通常情况下,低干物率品种具有更高的生薯可溶性糖和果糖含量,生化甜度更好。在蒸熟过程中块根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主要在于产生了大量麦芽糖,麦芽糖含量从生薯的0.96—24.67 mg·(g·FW)-1提高至14.80—136.16 mg·(g·FW)-1。熟薯可溶性糖含量高低是由麦芽糖含量决定的,中、高干物率类型具有更高的熟薯可溶性糖和麦芽糖含量。甘薯块根食味增量主要来源于蒸熟过程中产生的可溶性糖;麦芽糖、果糖、蔗糖是甘薯块根食味的重要影响因子;麦芽糖对食味增量的贡献率近50%,对香味和质地的作用尤为突出;果糖对黏度的贡献最大,而蔗糖对质地的贡献优于果糖。【结论】生薯可溶性糖和果糖含量是反映甘薯生薯甜度的重要指标,熟薯可溶性糖、麦芽糖含量是反映甘薯食味的重要指标。麦芽糖、果糖、蔗糖是影响甘薯块根食用品质及加工性能的重要可溶性糖组分。筛选出甘薯块根可溶性糖特异种质11份。  相似文献   

3.
苹果等4种水果果实糖酸组成及风味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和测定了4种水果果实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的组成及含量,以了解水果果实各具独特风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国光苹果果实糖组分以果糖为主,葡萄糖和蔗糖次之,主要有机酸是苹果酸;沙糖桔果实糖组分以蔗糖为主,以柠檬酸和苹果酸为主要有机酸;水晶梨果实中糖组分以果糖和葡萄糖为主,蔗糖含量最低,主要有机酸为苹果酸,其次为柠檬酸;巴西蕉果实中以蔗糖为主要糖分,有机酸中苹果酸含量最高,同时还含有较高的柠檬酸。果实的风味和品质是糖、酸等多种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糖酸比是影响水果果实甜酸风味的一个重要因素,总酸含量在影响果实风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栽培种梨果实中可溶性糖组分及含量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对分属不同栽培种的98个梨品种果实中可溶性糖组分及含量进行分析,以比较不同种及品种间糖含量和组成的特点与差异。【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成熟期梨果实中糖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成熟期梨果实的可溶性糖主要由果糖、葡萄糖、蔗糖和山梨醇组成,其中果糖含量最高,均值为51.17mg·g-1FW。不同品种之间,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相对稳定;蔗糖和山梨醇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变化范围分别为1.14—47.75mg·g-1FW和4.46—47.29mg·g-1FW。(2)不同栽培种梨果实的糖分组成中,果糖的含量均为最高,占总糖比例的42.22%—57.02%,而其它3种可溶性糖含量在不同系统中存在较大差异。白梨和新疆梨中葡萄糖、山梨醇含量接近,蔗糖含量最低;西洋梨和秋子梨中葡萄糖、蔗糖含量接近,但西洋梨中山梨醇含量较高,而秋子梨的山梨醇含量较低;砂梨中蔗糖、山梨醇含量接近,葡萄糖含量最低。(3)不同种之间糖分的分布特点是:白梨分布在高葡萄糖和高山梨醇区域,砂梨分布在高蔗糖和高山梨醇区域;西洋梨分布在高果糖和高山梨醇区域,秋子梨分布在高葡萄糖和高蔗糖区域,新疆梨分布在高果糖和高葡萄糖区域。【结论】梨果的糖分主要由果糖、葡萄糖、蔗糖和山梨醇组成,其中果糖含量最高;不同品种之间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相对稳定,蔗糖和山梨醇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不同栽培种中,果糖含量稳定,其余糖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根据糖组分的分布划分,白梨为高葡萄糖和高山梨醇型,砂梨为高蔗糖和高山梨醇型;西洋梨为高果糖和高山梨醇型,秋子梨为高葡萄糖和高蔗糖型,新疆梨为高果糖和高葡萄糖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木糖结晶母液发酵特性,为开发利用木糖结晶母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酿酒活性干酵母,研究发酵过程中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含量的变化以及木糖结晶母液糖组分和含量的变化。[结果]在发酵2 d以后,葡萄糖与半乳糖全部被转化,而木糖与阿拉伯糖浓度几乎不变。半乳糖的转化速度慢于葡萄糖。木糖结晶母液经12 d的发酵,葡萄糖完全转化,木糖没有明显变化,而阿拉伯糖色谱峰有所变化。发酵前,木糖结晶母液中含4种糖,木糖占56.6%;发酵后,含2种糖,木糖占81.2%。[结论]发酵后,木糖结晶母液中糖组成由4种变成2种,木糖纯度得到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郑慧  武世敏  李宏军 《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178-180,186
可发酵糖在啤酒的发酵生产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挤压膨化玉米淀粉作辅料时啤酒麦汁中可发酵糖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挤压膨化玉米淀粉作辅料时啤酒麦汁中可发酵糖组分为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以及麦芽三糖,其含量分别为0.147、1.257、0.123、6.845、1.488 g/100 m L。  相似文献   

7.
以菊芋为原料发酵生产甘露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7株乳酸菌发酵菊芋生产甘露醇的能力.其中,有5株乳酸菌无须添加氮源和无机盐,能够有效转化40 g/L糖化菊芋汁中的果糖合成甘露醇.进一步发酵还原糖浓度为169 g/L的浓缩汁时,通过比较甘露醇产量和还原糖利用率,选择了一株能有效转化糖化菊芋汁中果糖合成甘露醇的菌株M-1,可产出80 g/L甘露醇.分析碳源比例对M-1发酵的影响,培养基中果糖和葡萄糖的浓度比为4∶1时,M-1产出甘露醇73.8 g/L,还原糖转化率达74.10 %.进一步证明糖化菊芋汁的糖成分满足需要,可作为甘露醇生产的合适发酵原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枇杷果酒酿造的工艺参数。[方法]以湖北省荆门市当地的枇杷鲜果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和感官评定考察不同发酵温度、酵母接种量、起始糖浓度、p H和发酵时间对枇杷果酒质量的影响。[结果]枇杷果酒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发酵温度15℃,起始糖浓度20 Brix,p H 3.6,酵母接种量0.4%,前期发酵时间6 d。[结论]所得果酒透明清亮,色泽淡黄,酒体醇香,为枇杷的深加工利用提供了参考途径。  相似文献   

9.
西瓜不同种质资源糖分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早、中、晚熟9种西瓜种质资源为材料,研究了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主要可溶性糖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9种种质资源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变化均呈“S”型,同时早熟种质资源的蔗糖也呈“S”型变化,而中熟和晚熟种质资源的蔗糖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直至成熟。早熟种质资源在果实成熟时主要的可溶性糖是葡萄糖和果糖;中熟和晚熟种质资源在果实成熟时的主要可溶性糖是蔗糖。  相似文献   

10.
以山东省珍稀地方名产珍珠油杏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其果实的糖酸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珍珠油杏果实含有3种糖组分:果糖、葡萄糖、蔗糖;5种有机酸组分:草酸、苹果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糖组分以蔗糖含量最高,占糖总量的70.53%,其次为葡萄糖,果糖含量最低;有机酸组分以苹果酸较高,占酸总量的58.58%,柠檬酸次之,琥珀酸、乙酸、草酸含量较低。珍珠油杏属于苹果酸型杏品种。  相似文献   

11.
在Mn~(2+)对肠膜状明串珠菌发酵产右旋糖酐的影响研究中出现的果糖和右旋糖酐随Mn~(2+)浓度变化的不一致而发现问题;随后通过Mn~(2+)对右旋糖酐蔗糖酶作用的影响研究中找出了DNS测定果糖是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通过Mn~(2+)与DNS的发应进一步证实,Mn~(2+)本身的氧化还原型性导致其与DNS试剂产生反应而影响了果糖的测定;最后通过检测时以含有Mn~(2+)的培养基作为相对应发酵液的空白对照,检测结果表明果糖和右旋糖酐随Mn~(2+)浓度变化一致,但是同一发酵液样品中果糖含量和右旋糖酐含量的多少还存在问题,说明仅仅通过改变检测空白还不能消除Mn~2对果糖检测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在利用DNS法测定样品中的还原糖时,一定要考虑具有氧化还原性的其他成分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枸杞果实成熟时糖和有机酸的组分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枸杞果实中主要的糖为葡萄糖、果糖、蔗糖,成熟时葡萄糖含量为49.99mg/g、果糖为41.74 mg/g、蔗糖为7.50 mg/g。主要的有机酸为苹果酸、柠檬酸、草酸。果实成熟时苹果酸含量为0.60 mg/g、柠檬酸为4.23 mg/g、草酸为0.28 mg/g。  相似文献   

13.
利用快速粘度分析仪测定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对稻米淀粉黏滞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糖浓度的增加,稻米淀粉峰值粘度下降;随着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的增加,黏滞谱特征值的最终粘度、热浆粘度和消减值显著降低,而蔗糖对热浆粘度基本没有影响;葡萄糖、果糖使崩解值显著增加,而麦芽糖使崩解值先下降后上升,蔗糖使崩解值显著下降;4种糖都使糊化温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以红肉脐橙为材料,于果实着色期对其进行DMSO喷布处理,研究其对果肉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总糖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DMSO处理均极显著降低了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总糖的含量(11月10日和11月25日);果实成熟时(12月25日),处理显著降低了葡萄糖含量,显著提高了蔗糖含量,但对果糖和总糖含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10个不同系统梨品种的可溶性糖与有机酸组分含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分属不同栽培系统的10个梨品种可溶性糖和有机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PLC法测定糖、酸各组分线性相关性良好,且重复性、回收率高.对不同品种的测定分析表明:梨果实中的可溶性糖主要有果糖、葡萄糖、蔗糖和山梨醇,其中果糖含量最高,葡萄糖含量次之,这两种糖占总糖含量的比例是72.17%,蔗糖含量最低,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与总糖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酸组成主要包括苹果酸、柠檬酸、奎尼酸、莽草酸和草酸,其中苹果酸和柠檬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酸成分,这两种酸占总酸的比例是89.79%,并且与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品种中,白梨和砂梨的总糖和总酸含量都比较低,秋子梨的糖和酸含量都较高,新疆梨的糖含量相对较高,酸含量居中,西洋梨的糖含量较高,而酸含量最高;糖酸比变化较大(6.95 ~33.87),以白梨和砂梨糖酸比较高,秋子梨和新疆梨居中,西洋梨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越橘亲本对其杂交后代果实糖酸性状遗传的影响,为科学选配亲本提供依据。【方法】以高糖高酸的南高丛越橘品种‘Sapphire’和中糖低酸的北高丛品种‘Berkeley’为亲本配置正反交组合,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亲本及其杂交后代果实中糖和酸的组分及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越橘果实中的果糖和葡萄糖是主要的可溶性糖组分,柠檬酸和酒石酸是主要的有机酸组分,各糖酸组分及总糖和总酸含量在正反交组合中均表现出广泛的分离,其中糖组分及总糖的变异系数大于15%,酸组分及总酸的变异系数大于30%,酸的变异幅度大于糖的变异幅度,说明酸含量的选择潜力大;杂交后代糖和酸含量的平均值均低于亲中值,呈衰退变异,正反交后代果糖、葡萄糖及总糖含量平均值倾向低糖亲本,而柠檬酸、酒石酸及总酸含量平均值倾向父本;糖含量在杂交后代中呈正态分布,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酸含量在杂种后代中呈偏向低酸的偏态分布,可能有主效基因存在。杂交后代糖酸性状的广义遗传力(H2)存在明显差异,果糖、葡萄糖、总糖、柠檬酸和总酸的H2较高,为0.66-0.86,其中以果糖最高,正反交组合分别为0.84和0.86,表明这些性状的变异主要来自遗传效应,遗传潜能大,而酒石酸的H2最低,正反交组合分别为0.22和0.30,表明酒石酸的遗传效应小,易受环境影响。【结论】越橘杂交后代果实糖酸组分及总糖总酸含量广泛分离,后代平均值均低于亲中值。糖呈正态分布,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潜能大,含量趋近于低糖亲本,具有一定的母性遗传倾向;而酸呈偏态分布,含量趋向于父本,明显受父本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新疆3个主栽枣品种(骏枣、灰枣及冬枣)在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组分含量的变化,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12个糖代谢关键基因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3个品种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主要糖组分均为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前期以果糖和葡萄糖积累为主,蔗糖在后期占据主导地位;不同品种中各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基因ZjSPS1对枣果实中蔗糖和还原糖的积累都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与还原糖的积累相关性更强;ZjSS3和ZjSUC2的表达促进了枣果实中还原糖的积累;ZjHK3的表达在还原糖的积累中起抑制作用;ZjvINV1、ZjvINV2和ZjSUC3的低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蔗糖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以3年生巨峰葡萄植株为试材,测定了根域限制条件下不同发育时期叶片、韧皮部及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糖积累和分配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根域限制条件下,巨峰葡萄不同部位糖的组成和含量不同。叶片中主要积累葡萄糖、果糖、蔗糖不同时期含量变化较大,韧皮部主要积累蔗糖(54.63%~87.66%),果实主要积累葡萄糖和果糖(87.19%~92.90%)。根域限制处理明显增加了韧皮部中的蔗糖含量及果实中的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始熟期葡萄果实中各种糖含量大幅增加,是根域限制影响葡萄糖含量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9.
连续3 a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包含129种白肉萝卜、48种绿肉萝卜和18种红肉萝卜等共计195种萝卜品种的肉质根进行了糖组分的鉴定和质量分数的测定,并对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在供试萝卜肉质根中共鉴定出果糖、葡萄糖和蔗糖3种类型的糖。其中,葡萄糖质量分数最多,其次是果糖和蔗糖,并且在超过20%(46/195)的萝卜品种中未检测到蔗糖。糖质量分数的变异幅度较大,总糖质量分数为5.39~47.08 mg/g,葡萄糖质量分数为3.2~27.61 mg/g,果糖质量分数为0.6~19.42 mg/g,蔗糖质量分数为0~9.02 mg/g。不同萝卜品种糖分构成存在较大差异,葡萄糖/果糖比值为1.01~6.67。通过聚类分析,这些萝卜品种被聚为4类,其中C4类可溶性总糖质量分数最高,均值达到41.81mg/g;C1类可溶性总糖质量分数最低,均值仅为13.68mg/g。相关性分析表明,糖质量分数与萝卜肉色密切相关,绿肉萝卜总糖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红肉萝卜和白肉萝卜。综上,萝卜肉质根中主要糖组分为葡萄糖和果糖,糖质量分数与萝卜皮色不相关,而与肉色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20.
以新疆3个主栽枣品种(骏枣、灰枣及冬枣)在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组分含量的变化,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12个糖代谢关键基因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3个品种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主要糖组分均为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前期以果糖和葡萄糖积累为主,蔗糖在后期占据主导地位;不同品种中各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基因ZjSPS1对枣果实中蔗糖和还原糖的积累都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与还原糖的积累相关性更强;ZjSS3和ZjSUC2的表达促进了枣果实中还原糖的积累;ZjHK3的表达在还原糖的积累中起抑制作用;ZjvINV1、ZjvINV2和ZjSUC3的低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蔗糖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