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马铃薯与玉米间作体系中的马铃薯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间作马铃薯覆盖不同地膜对土壤温湿度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可明显提高土壤含水量和马铃薯生长前期的土壤温度,显著提高马铃薯的产量(P0.01)。在与玉米间作条件下,白色地膜覆盖马铃薯对水分的保持效果最好,马铃薯增产效果最佳,其次是黑色地膜覆盖。在马铃薯出苗期至块茎形成期间覆膜处理的土壤温度均高于对照,在马铃薯块茎膨大期以后,白色地膜覆盖处理的土壤温度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在马铃薯与玉米间作体系中马铃薯用白色地膜覆盖,其增产效果优于黑色地膜和降解地膜。  相似文献   

2.
通过设置不同的覆膜垄面和垄沟宽度比例,研究不同覆膜集雨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膜集雨方式均对马铃薯株高、叶绿素值、干物质含量、块茎产量、商品薯率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依次表现为M_(50)G_(20)处理M_(60)G_(10)处理M_(40)G_(30)处理CK。其中M_(50)G_(20)处理集雨效果最好,不同生育期均显著提高了马铃薯的株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分别比CK提高48.1%、21.0%。  相似文献   

3.
为验证马铃薯不同覆膜时期和密度二因素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此试验,以期确定该区域马铃薯种植的最佳覆膜时期和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采用秋覆膜、顶凌覆膜、播前覆膜,马铃薯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在不同密度间马铃薯产量差异极显著,亩播种密度4000株,产量最高,亩播种密度3500株,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4.
覆膜免耕对玉米间作豌豆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2013年在河西绿洲灌区建立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通过探究耕作措施与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变化特征,以期为构建试验区农田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耕作方式和种植模式两个因素,包括传统覆膜耕作(CT)和覆膜免耕(NT)2种耕作方式;单作玉米(M)、玉米间作豌豆(M/P)、单作豌豆(P)3种种植模式,共6个处理;通过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和C/N,明确覆膜免耕对禾豆间作农田土壤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覆膜耕作相比,覆膜免耕显著增加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2 a平均分别增加4.8%、  5.3%、11.1%、17.8%,同时也增加20~40 cm土壤的有机碳、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但对全氮含量影响不显著。在覆膜免耕措施下,玉米间作豌豆较单作玉米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分别提高4.6%、7.0%、14.5%和21.6%,而20~40 cm土层中仅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差异。覆膜免耕较传统覆膜耕作降低0~20 cm土层的C/N,而种植模式之间土壤C/N表现为玉米间作豌豆小于单作玉米。相对于其他处理,覆膜免耕玉米间作豌豆体系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其组分。因此,在河西绿洲灌区玉米间作豌豆体系中,覆膜免耕玉米间作豌豆为该区域高效、可持续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马铃薯种植的最佳覆膜时期和最佳种植密度,开展了不同覆膜时期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播前覆膜相比,采用秋覆膜、顶凌覆膜均能使马铃薯的物候期提前5~10 d,且覆膜越早,提前天数相应增多,而播种密度对马铃薯生育时期影响不大。秋覆膜、顶凌覆膜、播前覆膜处理之间马铃薯产量差异不显著;在不同种植密度间马铃薯产量差异极显著,以播种密度6.00万株/hm~2产量最高,播种密度5.25万株/hm~2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不同种植体系对土壤交换性镁的影响,从陕西省长武县黄土高原长期定位试验站采集6个种植体系[小麦连作、豌豆-小麦(2a)+糜子轮作、红豆草-小麦(2a)轮作、豌豆-小麦(2a)+玉米轮作、玉米-小麦(2a)+糜子轮作、小麦(2a)+糜子-玉米轮作]的0~200cm土壤剖面样品,研究22年连续施用氮磷(NP)化肥下6个种植体系交换性镁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与累积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种植体系交换性镁在土壤剖面上发生淋溶累积现象,在60~100cm土层产生累积峰;交换性镁的累积峰值由高至低分别为:红豆草-小麦(2a)轮作263mg.kg-1、小麦(2a)+糜子-玉米轮作255mg.kg-1、玉米-小麦(2a)+糜子轮作250mg.kg-1、豌豆-小麦(2a)+糜子轮作248mg.kg-1、小麦连作244mg.kg-1、豌豆-小麦(2a)+玉米轮作243mg.kg-1;不同种植体系0~200cm土壤交换性镁的总累积量由高至低分别为:红豆草-小麦(2a)轮作6 152kg.hm-2、小麦(2a)+糜子-玉米轮作5 855kg.hm-2、豌豆-小麦(2a)+糜子轮作5 853kg.hm-2、玉米-小麦(2a)+糜子轮作5 755kg.hm-2、豌豆-小麦(2a)+玉米轮作5 740kg.hm-2、小麦连作5 347kg.hm-2。不同种植体系交换性镁在土壤剖面上分布与累积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作物和种植方式的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河西绿洲灌区马铃薯间作绿肥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河西绿洲生态条件下,研究了马铃薯与不同绿肥的间作模式。结果表明,马铃薯产量为根茬处理高于压青处理,以马铃薯间作针叶豌豆(根茬)的折合产量最高,为27515.15 kg/hm2,较单作马铃薯增产14.7%。马铃薯间作箭豌豆混播毛叶苕子,绿肥鲜草产量最高,根瘤数最多,且明显高于其它处理。马铃薯间作针叶豌豆无论是根茬还是压青处理,不同层次土壤的含水量变化相对其它处理稳定;马铃薯间作甜豌豆的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含量根茬处理高于压青处理,间作箭豌豆混播毛叶苕子(根茬)和(压青)处理土壤速效钾、速效磷、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低于单作马铃薯。  相似文献   

8.
不同微集水方式在不同降水年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辽西半干旱地区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以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覆膜沟种植(T1)、垄覆膜沟覆膜种植(T2)和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T3)3种一元或二元覆盖微集水模式在不同降水年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条件下,T2和T1均能缩短玉米出苗时间,提高玉米出苗率,T3能够延长玉米出苗时间,平水或干旱年型能够提高玉米出苗...  相似文献   

9.
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田土壤速效养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田土壤养分及产量影响的差异,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双垄垄播(T2)、全膜双垄沟播(T3)、半膜沟垄垄播(T4)、半膜沟垄沟播(T5)6种栽培模式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田土壤速效养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全生育期内,土壤铵态氮、速效钾含量下降,而速效磷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沟垄和覆膜处理土壤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均高于CK,而速效钾含量在前期与后期低于CK;沟垄覆膜种植均能提高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为1.5%~29.8%,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且与CK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另外,与CK相比,沟垄和覆膜处理马铃薯单株结薯数提高了70.8%~87.5%,且以T2和T5处理最高;而单株薯质量提高了37.1%~68.6%,且T3处理与CK间差异显著.沟垄和覆膜处理通过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而提高了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10.
河西平川灌区制种玉米套种不同豌豆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甘肃河西平川灌区进行了制种玉米套种不同豌豆品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豌豆品种对制种玉米的经济性状、产量以及带田混合产量都有一定影响。其中豌豆品种针叶豌豆MZ-1与制种玉米套种后对产量水平的负面影响最小,豌豆产量达2700.0kg/hm^2,制种玉米产量达9840.0kg/hm^2,带田混合产量达12540.0kg/hm^2,适宜与制种玉米进行套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措施及肥料配比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为构建马铃薯覆膜高效栽培模式提供参考.[方法]以脱毒马铃薯威芋3号为材料,在毕节中海拔地区进行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分析免耕、垄作、覆膜、肥料配比等16个处理组合对马铃薯形态、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垄作覆膜缓释肥料处理的马铃薯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垄作不覆膜、免耕覆膜和缺素处理(P<0.05,下同).免耕覆膜缓释肥料、配方肥处理的马铃薯产量显著高于缺素处理和垄作栽培处理.马铃薯垄作覆膜缓释肥料处理的马铃薯薯重量、实际产量、经济总产值、经济净收益较免耕覆膜缓释肥料处理分别增加12.1%、12.2%、13.1%和27.8%,较垄作不覆膜缓释肥料处理增加49.0%、30.2%、51.0%和110.0%.垄作覆膜缓释肥料和配方肥处理的马铃薯氮素、磷素和钾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免耕覆膜缓释肥料和配方肥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垄作不覆膜处理.[结论]在施用缓释肥料或配方肥的前提下,与免耕覆膜栽培措施相比,垄作覆膜栽培措施能促进马铃薯生长、提高马铃薯产量,是适宜推广的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马铃薯不同栽培方式的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拱棚栽培、覆膜栽培及高垄深沟栽培,在雨水较多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地温、改善土壤供肥状况,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率;且在不同栽培方式下,马铃薯产量状况表现为覆膜+拱棚栽培>覆膜栽培>高垄深沟栽培>常规栽培>稻草免耕栽培。  相似文献   

13.
在化隆县高海拔地区设置马铃薯全膜、半膜两种不同覆盖方式的产量对比试验,全面了解全膜覆盖和半膜覆盖两种覆膜方式对高海拔地区马铃薯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掌握哪种覆膜方式增产效果更好,探索马铃薯最佳覆膜方式,为今后马铃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科诺22074号豌豆为材料,设置不同播种时期下不同栽培模式试验,即:10月20日覆膜播种(A)、11月25日覆膜播种(B)、11月25日露地直播(C)、3月5日覆膜播种(D)、3月5日露地直播(CK),研究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栽培模式较对照均有明显增产效果,其中以10月20日覆膜播种(A)增产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作物种植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功能的影响机制,利用田间定位试验,基于宏基因测序方法,开展连续单作马铃薯(P)、单作玉米(M)、间作马铃薯(IP)、间作玉米(IM)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功能差异研究,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功能与土壤理化性状、间作作物产量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对应单作处理相比,玉米、马铃薯间作整体上具有产量优势。土壤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浮霉菌门为不同处理下细菌群落的优势菌群;属分类水平上链霉菌属、慢生根瘤菌属、鞘脂单胞菌属、伍氏束缚菌属、伯克氏菌属、藤黄色杆菌属为优势菌属。马铃薯单作及间作处理下根际土壤鞘脂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均极显著高于玉米处理(P<0.01)。通过KEGG数据库不同功能层的功能预测表明,不同处理得到455个三级功能类别和9 636个四级类别,其中参与C、N循环的通路数最多。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SOW)、土壤呼吸强度(RI)和速效磷(AP)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功能代谢具有积极影响;SOW、RI和AP与功能类别中K01990和K06147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连续6 a马铃薯、玉米间作及单作下作物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抗逆性强的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作物,研究施氮量、覆膜时期及其互作对陇东旱塬玉米生理指标、产量性状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陇东旱塬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年11月至2019年11月,连续设置覆膜时期(春季覆膜和秋季覆膜)和施纯N量(0、75、150、225、300、375、...  相似文献   

17.
研究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对马铃薯的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栽培可提高29.14%~36.04%的鲜薯产量,全膜覆盖栽培较半膜覆盖栽培增产5.3%,增产作用不明显;揭膜与否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覆膜可提高马铃薯单薯数量、重量及产量,但商品率降低,成本增加,产值及收益较露地处理的降幅很大。建议在高海拔地区推广应用覆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地膜厚度对作物产量与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农用地膜(以下简称地膜)已成为我国干旱、冷凉地区土壤增温、保墒和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为摸清我国地膜厚度应用现状,研究地膜厚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棉花、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主要覆膜作物分别布置172、99、30、58个调查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国地膜厚度应用现状进行系统调查。根据调查结果,2011—2013年,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山东4省分别针对以上4种作物,设置不同地膜厚度处理,系统分析了地膜厚度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作物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地膜残留强度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主要覆膜作物现用地膜厚度较薄,96.7%的地膜厚度集中在0.004~0.008 mm之间。增加地膜厚度能够提高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但对不同作物的产量影响不同;随着地膜厚度增加(0.004~0.012 mm),棉花和玉米产量不断增加,而马铃薯和花生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地膜厚度对作物经济效益有一定影响,但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地膜厚度显著影响地膜残留强度(P0.05),除了马铃薯外,其余作物地膜残留强度和地膜厚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增加地膜厚度对于我国主要覆膜作物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增产幅度有限,而在残膜回收的基础上增加地膜厚度能够显著降低地膜残留强度。为应对我国农田地膜残留问题,建议我国地膜厚度标准提高至0.010~0.012 mm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邻苯二甲酸酯(PAEs)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残留和累积状况,检测了不同厚度(0.012、0.010、0.008 mm)和不同降解类型地膜中PAEs的含量,动态比较了地膜处理方式(填埋和暴晒)对PAEs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覆膜年限(5、15、25 a)对土壤和玉米籽粒PAEs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0.012 mm的加厚地膜PAEs含量高于普通(0.008 mm)地膜,可降解地膜中PAEs的含量高于PE地膜,检出PAEs同系物分别为DMP、DEP、DBP、DEHP和DNOP共5种,其中DBP和DEHP含量较高。大田处理90 d后发现,不同降解类型地膜填埋处理的土壤PAEs含量平均高出暴晒处理1.49倍,表明土壤PAEs含量受地膜处理方式的影响。随着覆膜种植年限的延长,玉米地土壤PAEs累积增加,其中以DBP和DEHP增加最明显。玉米籽粒中仅检测到PAEs同系物DBP,且土壤中PAEs含量与籽粒中的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玉米会吸收土壤中的PAEs并转移到籽粒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解决干旱灌区大面积实行传统覆膜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和灌量过大对水资源造成浪费的问题.【方法】本研究于2016年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了一膜两年用(M_1)、传统耕作覆膜(M_2)两种覆膜方式与低(I_1:450mm)、中(I_2:495mm)和高(I_3:540mm)3个灌水量组合对玉米间作豌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地膜减投、节水间作种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覆膜方式对玉米间作豌豆的总耗水量影响不显著,但增大灌溉量作物总耗水量显著增大.覆膜方式和灌水量均对棵间蒸发量影响显著,且互作效应显著.M_1在低、中、高灌水量下棵间蒸发量较M_2减小了22.8%,20.6%,18.1%,棵间蒸发量随灌水量的增大显著增大.覆膜方式和灌水量均对蒸散比(E/ET)影响显著,且交互作用对E/ET有显著影响.与M_2相比,M_1显著降低了低、中、高灌水量下E/ET,降低幅度为22.0%,16.7%,15.5%,随着灌水量的增加E/ET增大.覆膜方式对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影响不显著,灌水量对其影响显著.M_1I_2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达14 580.1kg/hm~2和31 227.6kg/hm~2,一膜覆两年中灌水量下WUE较高,达到18.8kg/(hm~2·mm).【结论】一膜两年用中灌水量可作为干旱灌区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种植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