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新宁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属五岭山脉地带,总面积2 812 km~2,是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重点县、国家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范围县。境内有崀山风景名胜区、新宁老山界红色旅游区、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其中崑山风景名胜区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素有"丹霞之魂、国之瑰宝"之美誉,舜皇山分布有植物活化石银杉、位居九大仙草之首的铁皮石斛、药用含量最高的红豆杉等多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黄金牧场是我国南方面积最大的高山草地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行乌冈栎生存状况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在瑞云山风景名胜区、桃源洞风景名胜区、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南平茫荡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用立木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群落相似性系数等指标对乌冈栎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4个研究区,乌冈栎均属于衰退型种群,瑞云山和桃源洞风景名胜区的赤楠种群将替代乌冈种群,种群衰退趋势明显;瑞云山风景名胜区和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乌冈栎群落优势种显著,物种组成也丰富,而桃源洞风景名胜区和南平茫荡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乌冈栎群落优势种显著,但物种组成少;在4个研究区之间的乔木层和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变幅较大,而Pielou均匀度指数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变幅均不大;瑞云山风景名胜区与桃源洞风景名胜区、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与南平茫荡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群落相似性系数均很大,其中,瑞云山风景名胜区与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群落相似性系数最大(0.65)。  相似文献   

3.
针对镜泊湖风景名胜区旅游用地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利用调查资料和现有研究成果,从限制约束与优势引导两个方面建立旅游用地开发适宜性分区评价因子体系,在GIS技术支持下,将研究区划分为1 896个1km×1km网格评价单元,利用GIS缓冲区处理、网格分析、叠加、链接、数据统计等功能,将不同的评价因子切分到的各个网格单元中,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然后分别计算出每个网格单元的开发适宜性指数,最后采用GIS聚类分析功能得到镜泊湖风景名胜区旅游用地开发适宜性分区图及各区面积。结果表明:镜泊湖风景名胜区旅游用地可以划分为优先开发区、适度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适度保护区、优先保护区,分别占总面积的3.55%,25.59%,23.57%,37.83%,9.46%。不同分区的发展方向和管制要求为镜泊湖风景名胜区旅游用地合理有序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胡靖  李彦林  陈国榕  邓欢  樊汶樵 《土壤》2020,52(3):510-517
【目的】为探讨城市绿地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特征以及生物指示意义,揭示不同绿地类型中土壤线虫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分布规律。【方法】调查道路绿地、居住绿地、公园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绿地中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分析线虫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特征并利用生物指示值法分析线虫物种指示值。【结果】研究调查发现线虫共46属,不同绿地类型明显改变了线虫群落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p<0.05);风景名胜区绿地的生物多样性水平最高,其次为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最低;线虫成熟度指数和线虫通路指数在道路绿地中最低,在居住绿地和公园绿地中增加,风景名胜区中最高(p<0.05)。Aphelenchoides、Cylindrolaimus以及Epidorylaimus是道路绿地的指示生物;Bastiania是公园绿地的指示生物;Leptonchus、Monhystera和Clarkus是风景名胜区绿地的指示生物。【结论】不同城市绿地对线虫群落多样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线虫类群对城市生态系体绿地生境的指示意义,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当前存在"国家公园论"与"经营权转移论"两种旅游管理模式论争。在国内外旅游管理模式述评基础上,探讨了西部地区旅游管理模式重构问题。以青海湖风景名胜区为例,分析了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问    题,重构管理模式和重组管理体制,并总结了管理模式的实施结构。最后讨论了如下问题:(1)高度重视西部风景名胜区的环境特征;(2)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与监护权的分离与制衡;(3)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反映各相关利益主体彼此独立、相互制约的制度与关系。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的演变过程,严重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洗马河流域是织金洞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主成部分,主要岩性为灰岩和白云岩,喀斯特十分发育,是典型的石漠化区域,占流域面积近70%,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项目通过GIS与遥感技术为手段,进行石漠化调查和防治工程的布置,从而达到对该流域的石漠化防治,挽救该区域人类生存条件、防治水土流失、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同时对其它喀斯特区域石漠化的综合防治起着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为例,结合项目及项目区实际情况,提出工程施工及运行中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并从千岛湖风景名胜区景观保护、"两江一湖"风景区保护、水源及水质保护、水土流失防治、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对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行提出相关保护措施及建议要求,以期对其它工程生态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保护剑门关地质遗迹景观的完整性和地质生态环境,剑门关地质公园范围在原来剑门关蜀道风景名胜区的基础上扩大至金子山一带。剑门关丹霞地貌与广东丹霞山“典型丹霞地貌”在物质组成、地质构造、景观颜色、景观特征、景观规模五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剑门关砾岩丹霞地貌和景观组合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并根据地质遗迹景观的典型性、稀有性对其进行保护级别和范围的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地质遗迹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9.
连续干旱对土壤水分与植物存活影响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景观是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景观作用。以西岳华山为例,系统分析其植物景观现状,并对其进行现状评价;以此为基础针对华山植物景观特色提出风景植物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措施;最后在总结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特征、群落特征、干扰特征以及恢复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植物景观是山岳型风景区景观开发的切入点和生长点,并总结出“现状分析一现状评价一保护性开发利用”这一研究模式,可对同类型风景区的植物景观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游憩活动对泰山风景名胜区环境冲击的调查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泰山风景名胜区为对象,研究游憩活动对泰山植被、土壤、水体的影响以及游客对环境改变的可接受程度。研究表明:游憩活动对植被、土壤和水体的冲击程度均为南天门景点>扇子崖景点>天烛峰景点>桃花峪景点;游客对环境改变的可接受程度依次为桃花峪景点>天烛峰景点>扇子崖景点>南天门景点。方差分析显示,4个景点受游憩活动冲击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游人数量与植被、土壤、水体受到的冲击程度均呈正相关性,其中,植被和土壤是两个最主要的受冲击对象,且植被与土壤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对泰山风景名胜区进行游憩活动环境冲击的调查评估,有利于促进泰山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高校仪器设备采购工作流程的分析,利用软件体系结构的理论,提出了基于B/S、C/S体系结构的仪器设备采购管理系统设计、总体结构和功能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2.
We quantifi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raw return mode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total nitrogen content (TN) and C:N ratios in a wheat/maize double‐cropping agricultural system by analysing their content in different soil aggregate sizes and density fractions under four modes of straw return: (a) no return/retention of wheat and maize straw (Control); (b) retention of long wheat stubble only (Wheat Stubble); (c) retention of long wheat stubble and return of chopped maize straw (Mixed); and (d) return of chopped wheat and maize straw (Both Chopped). The Mixed and Both Chopped straw return modes produced the highest crop yields. Relative to the Control, SOC stock was 9.6% greater with the Mixed treatment and 14.5% greater with the Both Chopped treatment, whereas the Wheat Stubble treatment had no effect on SOC. Mixed and Both Chopped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N stock relative to the Wheat Stubble and Control treatmen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Mixed and Both Chopped treatments increased the mass proportions of large macroaggregates and reduced the silt plus clay fraction; Mixed and Both Chopped caus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OC and TN in large and small macroaggregates; the Mixed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C content in the coarse and fine intra‐aggregate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iPOM) density fractions of large macroaggregates, whereas Both Chopped increased SOC in the coarse iPOM, fine iPOM and 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matter (mSOM) density fractions of both large and small macroaggregates; and Mixed and Both Chopped enhanced TN content in coarse iPOM and fine iPOM within small macroaggregates. Although the Mixed treatment was slightly less effective at improving C sequestration in agricultural fields than the Both Chopped treatment, the Mixed treatment may nonetheless be the optimal plant residue management mode in terms of minimizing time and labour due to its ability to improve soil structure, maintain organic carbon levels and provide a means of sustainable crop production in intensive wheat/maize double‐cropping systems.  相似文献   

13.
针对农业景观发展缓慢、环境管理不到位、农业景观建设缺乏特色等现状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景观提出建议性措施:(1)体现农业景观的朴素之美;(2)形成农业景观的地方特色和地理个性;(3)保护农业景观的生产性;(4)建筑与农业景观相呼应;(5)合理规划农业景观道路;(6)制定乡村景观规划。  相似文献   

14.
刘军利  李一为    孟强    沈毅    岳永杰  王晨晨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6):44-47
采用盆栽试验法,以高寒地区常见植物羊草为供试材料,内蒙古阿荣旗至博克图段高速公路示范工程采用的厚层基质为基质原材料,对比研究不同配方基质在15℃、20℃、25℃恒温和室温条件下羊草的出苗及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羊草的出苗率及平均株高均表现为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不同配方在4个温度水平下羊草平均出苗率为配方2 > 客土 > 配方3 > 配方1;平均株高整体上表现为配方2 > 配方1 > 配方3 > 客土,且温度越高,配方2平均株高与其他配方差距越明显。因此,配方2能显著增加植物出苗率及平均株高,是适应温度变化最优的基质配方,即客土与泥炭土的比例为4∶6的基质配方是高寒地区厚层基质护坡最理想的基质。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冷藏库为基础,从目前庞大的种质资源保存规模入手,设计构建了"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库管系统",用于受理全省农业种质资源入库保存申请,管理种质资源实物出入库记录,保存入库种质的应用反馈信息。介绍了系统功能设计、系统物理及逻辑架构以及系统数据模型等,详细描述了系统关键业务流程。  相似文献   

16.
关于耕地生态保护规划基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界定耕地生态保护规划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耕地生态保护规划的原则、内容以及规划程序和方法,并对全面开展耕地生态保护规划的编制和方案评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In the coastal grasslands of western France, extensive mixed grazing by cattle and horses has been practised for many centuries. The vegetation of these old embanked grasslands varies along a topographical gradient with a hygrophilous plant community in low-lying depressions seasonally flooded, a mesophilous community on high level flats that are never flooded, and a meso-hygrophilous community on slopes where the soil remains saline. Recently, fewer horses have been grazed on these pastures and so a 6-year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onospecific and mixed grazing by horses and cattle on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Mixed grazing produced the most species-rich and structurally diverse swards. Mixed grazing enhanced the development of rosette, sub-halophyte and halophyte species where the soil is saline, due to additive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herbivore species. Mixed grazing also limited the strongly competitive Elymus repens and Agrostis stolonifera on horse latrine areas, cattle grazing, thus showing a compensatory effect. The combination of additive and compensatory effects with mixed grazing could be used to manage plant diversity, heterogeneity in vegetation structure and communities of conservation value at the scale of the grassland ecosystem.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发酵法制氢与产氢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氢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在未来的新能源中将占有重要的位置。该文综述了微生物发酵法制氢和发酵产氢微生物的最新研究进展。比较了国内外利用纯菌产氢和混合菌产氢的优缺点,纯菌产氢速度快,但纯菌发酵条件要求严格,成本高。混合菌来源广泛,利用底物广泛,无需灭菌,成本低。文中还分析了当前微生物发酵制氢技术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厌氧发酵制氢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国省域耕地生态破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为深入了解耕地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奠定基础。[方法]运用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耕地生态破坏程度入手,采用熵权法、TOPSIS法对各省域耕地生态破坏程度进行评价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引入Tapio脱钩模型,深入研究中国省域耕地生态破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结果]在初期,中国各省域农业经济增长多以牺牲耕地生态健康为代价。不同地区之间的耕地生态破坏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上海、浙江、西藏、重庆、福建等地区耕地生态破坏与农业经济增长发展协调性较高,其中上海一直以来均处于强脱钩理想状态,西藏、重庆、福建、浙江一直处于脱钩状态未出现负脱钩效应。就整体而言,绝大部分省域耕地破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协调性逐渐增强,但部分地区不协调问题较为突出,需要尽快整顿。青海、湖南、新疆5次出现负脱钩状态,云南、河南、甘肃3次出现负脱钩状态。[结论]未来需要进一步促进耕地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牢牢守住耕地生态红线,扎实有效推进耕地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0.
铁促进土壤有机碳累积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璐莹  秦雷  吕宪国  姜明  邹元春 《土壤学报》2018,55(5):1041-1050
土壤中总有机碳的含量可反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进而反映土壤肥力水平。在众多的有机碳累积的影响因子中,铁在土壤有机碳的累积方面发挥着"捕获"有机碳并形成"锈汇"的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土壤中有机碳的固持机制主要包括团聚体的物理保护、矿物质的化学保护、微生物的生物保护以及有机碳自身的保护,并以前两者为主,且铁紧密地参与到物理、化学和生物保护机制中的结论。这说明铁在土壤有机碳累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铁通过促进团聚体的形成、与有机碳发生共沉淀和吸附作用以及影响微生物活性的方式分别参与到物理、化学和生物保护机制中。有机碳自身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一部分有机碳的抗分解性。建议今后更多地关注氧化还原性质活跃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的土壤系统的有机碳固持及碳汇功能恢复机制,更加注重不同机制的定量化研究及重要性对比研究,加强模拟实验研究,更好地实现理论服务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