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黑木耳立森261菌株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怀荣 《食用菌》2014,(1):23-24
从采集的一株表现优势的野生黑木耳,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的立森261黑木耳菌株(自编号),在中国秦巴山区的大面积的段木栽培中,其品质以色黑、单片、耳片边缘圆滑、无耳根,其产量每50 kg段木产干耳2.0~2.5 kg(7~9 cm×1.2 m段产干耳200~300 g)。  相似文献   

2.
黑木耳优良菌种选育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玉谦  张印 《食用菌》2000,22(1):10-11
为使黑木耳生产拥有良好的种源供应,防止因菌种退化而挫伤栽培者的积极性,我们进行了辽宁东部山区野生黑木耳的采集工作,并利用这些试材进行黑木耳优良菌种选育。经过近4年的选育试验,初步选出了09号优良菌株。1野生耳木的采集、分离与纯化1.1野生耳木的采集 我们先后在辽宁的本溪县、桓仁县、宽甸县和凤城市采集野生耳木9段,编号分别为01、02、03、04、05、06、07、08、09,作为分离黑木耳菌丝的材料。1.2野生耳木菌丝分离与纯化 在野生耳木出耳最好的地方,剥去木皮及浅层木质后,将木质纯白的部位用…  相似文献   

3.
黑木耳‘桂云3号’是由野生菌株人工驯化、选育而成的中早熟、广温广适型新品种。子实体多单生,耳片呈浅褐色、透明度强,耳基小,耳脉无或很少。耳片胶质含量多,弹性好,干品强烈收缩,泡发率1︰20以上,商品性佳。出菇温度23~28℃,出耳周期为55~70 d,耐高温。生物学转化效率115%~140%,规格15 cm×55 cm的栽培袋(干料以杂木屑为主,约900 g)干耳产量50~75 g·袋-1。适于广西中部、北部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4.
研究南方袋栽黑木耳最佳的袋型。设立7个不同规格的袋型,分别为13 cm×38 cm、13 cm×55 cm、15cm×38 cm、16 cm×38 cm、16 cm×55 cm、17 cm×38 cm、17 cm×55 cm进行黑木耳袋栽试验,分别考察不同袋型的污染率、产量,耳片的厚度、大小以及泡发率。规格为13 cm×55 cm的袋型,生物转化率、耳片的厚度都优于其它的袋型。13 cm×55 cm袋型最适合南方黑木耳袋栽使用。  相似文献   

5.
我省高邮县供销社黑木耳试验小组围绕防霉问题从八二年开始进行了多次试验和摸索。他们通过对野生木耳生态环境的观察和分析,决定采取一种摸拟野生木耳的新工艺,即将黑木耳袋载从室内搬到室外,从架子上移到荫棚内的沙石上。一九八三年七月小试402袋(每袋干料0.4斤)首次获得成功,污染率仅3%。总计投料160.8斤,两次收鲜耳142斤,折每百斤干料收干耳6斤以上。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黑木耳吊袋出耳阶段时栽培条件的要求,我们模拟黑木耳的野生特性,利用庭院杏树下的小气候进行了黑木耳栽培试验,初步取得成效.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下:(一)制作栽培袋培养料为棉籽壳93%,麸皮5%、糖1%、石膏1%,pH 自然,用0.20%高锰酸钾溶液拌料,含水量60%,分装180只17×33cm 的聚丙烯袋,每袋装料300克(折干料),常压  相似文献   

7.
小口径密植栽培是当前黑木耳生产上的一项改革,我们在开化县青阳供销社旭日门市部,用口径6~10cm的柳树枝桠780斤、枫树枝桠60斤进行试验。菌种是开林78号,共17瓶。行穴距为2×5cm。当年6月11日开始采耳,11月4目结束,收干耳10.5斤;第二年4月7日开始采耳,10月23日结束,收干耳6.1斤。二年合计16.6斤,平均每担耳柴产1.98斤,为普通栽法的邻近旭日大队耳场单产0.53斤的3.73倍。它的优点是,  相似文献   

8.
从黑木耳质量○谈代料栽培的季节安排隋进清徐立(黑龙江省伊春市友好食用菌研究所153031凡是从事黑木耳生产和经营的人都知道,春、秋季产的黑木耳色油黑,耳片肉厚,朵整状,食感好,非常受消费者的欢迎。夏耳则色褐黄,片薄,流耳多,质量低劣。野生耳、段木栽培...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通过对11个野生黑木耳菌株的驯化栽培,初步迭出了07号优良菌株。该菌林每立方米耳木产木耳21.0千克,比对照(19.7千克)高1.3千克,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与其它10个菌株相比差异极显著。在质量和抗逆性方面分别护近和优于对照.更优于其它菌株。试验表明,利用本地区野生黑木耳资源筛迭适合本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木耳新品种‘丽黑1号’是从浙江丽水市白云山采集的野生黑木耳中分离、驯化选育而来。菌丝抗高温能力强,出耳早,优质耳比例高,产量稳定,适合袋料栽培,适合干销或鲜销。  相似文献   

11.
早熟油桃品种‘双喜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桃‘双喜红’是以‘瑞光2号’×89-1-4-1-2通过胚培养方法获得的优良早熟品种。该品种果形圆整,全面着红色,不裂果,平均单果160 g,果肉黄色,硬溶质,风味浓甜,可溶性固形物12.5%,半离核;丰产;果实发育期85 d左右;需冷量650 h。  相似文献   

12.
 ‘霞脆’是以‘雨花2号’和‘77.1_6’杂交育成的早中熟耐贮运桃新品种,在南京地区7月初成熟,果实生育期95 d左右。果实近圆形,外观着色好,平均单果质量165 g,最大300 g,果肉白色,不溶质,耐贮运,粘核。  相似文献   

13.
梨抗寒新品种——寒红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寒红梨’系由‘南果梨’ב晋酥’梨种间杂交选育而成。抗寒、抗病性强,质优。果实圆形,平均单果质量200 g,最大450 g,果皮底色黄,盖红色,肉质细脆多汁,石细胞少,酸甜,有香气,维生素C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白糯915 是以9103 为母本,9101 为父本配制而成的鲜食糯玉米一代杂种。幼苗生长健壮,株型半紧凑,平均株高264.5 cm,平均穗位高131.5 cm,果穗锥型,穗长21.2 cm,穗行数13.8 行,行粒数41 粒,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糯型,生育期103 d(天)。籽粒鲜食口感甜香黏糯,风味佳。一般每667 m2 产鲜果穗1 220 kg 左右。抗瘤黑粉病和穗腐病,感丝黑穗病,适宜在甘肃河西(酒泉、张掖、武威)、中东部地区及相似生态区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香蕉优良新品种‘漳蕉8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漳蕉8号’是以福建‘台湾北蕉’离体试管芽经60Co γ 射线辐照后从诱变的植株中选育的优良品种。该品种假茎浅绿色,叶柄较长,株形较直立,果轴无茸毛;与对照相比增产10%以上,果穗外观较好,果指较长,较重,果实富含维生素C,固酸比较高,口感好。  相似文献   

16.
黑甜糯玉米新品种黑甜糯631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甜糯631是以糯玉米自交系HNF为母本,以甜玉米自交系K01-2为父本组配而成的果蔬型黑甜糯玉米新品种。株型半紧凑,株高263 cm,穗位高155 cm,长势强,果穗呈筒形,穗长19.6 cm,穗行数18行,行粒数40粒,穗轴黑色,籽粒为黑紫色,甜、糯籽粒比例为1∶3,蒸煮口感香甜黏糯,富含花青素。每667 m2鲜穗产量900~1 100 kg,生育期96 d(天),适宜山西省糯玉米主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紫玉糯839是以自交系白糯9103为母本,以自交系彩糯8101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甜糯玉米一代杂种。中熟,从出苗到采收约100 d(天),株型半紧凑,植株生长势强,根系发达,抗倒伏,总叶片数17~19片,株高230 cm,穗位高107 cm。鲜穗锥形,穗长20.3 cm,穗粗4.9 cm,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42粒,籽粒紫白相间,每667 m~2鲜穗产量1 000~1 200 kg。品质优,籽粒支链淀粉(占淀粉)98.03%。抗病性强,中抗茎基腐病、矮花叶病,抗红叶病。适合在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18.
o3对‘五月蔓’ 白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农田开顶式气室进行不同03浓度处理对白菜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3浓度增加导致白菜黄叶率上升,总生物量增长速率下降,并可改变光合产物分配模式;延长高浓度03熏气时间,对白菜叶片数、叶面积、产量和外轮叶净光合速率影响较大,对心叶和中部叶片净光合速率影响较小;对处于不同生长期的白菜进行相同天数高浓度03处理,经济产量和总生物量的响应,前期处理大于后期,叶面积则相反,对叶片数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糯玉米新品种Q糯5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Q糯5号是以糯玉米自交系715-10为母本、8300-2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糯玉米一代杂种。植株株高237.0 cm,穗位高99.9 cm,果穗锥型、粗大,穗长19.5 cm,穗行数14~18行,平均行粒数36.6粒,籽粒大、白色,排列整齐,外观商品性好。蒸煮后食味香甜可口,皮薄化渣,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8.1%,中抗纹枯病,平均每667 m2鲜穗产量900 kg左右,鲜籽粒产量580~640 kg,适宜在四川、重庆及相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浓美’系由美国引入的扁桃品种中经品比试验和多点区试后选育出来的新品种。该品种种子整齐一致,壳薄,出仁率高,商品性状优良,早期丰产,成熟早,适合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干旱少雨和年平均温度1 I~C以上地区栽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