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介绍了一种简单、快速分析测定玉米中腐马素毒素(fumonisins)残留的方法。样品用甲醇+水混合液提取,对提取液用小型强酸型阴离子固相萃取柱(SAX)纯化。纯化后的样品经化学衍生处理后,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并以荧光分光光度检测器定量测定。该方法对于添加已知量、添加水平在0.3—2mg·kg-1腐马素的玉米样的测定证实:其平均回收率在80%以上,而该方法对于腐马素三种同系物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1—0.05mg·kg-1。此外,本方法也对有限数目的大米、大麦、小米、高粱样中存在腐马素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进行了验证,结论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2.
HPLC法检测食管癌高发区林县井头村玉米中的腐马素B1(FB1)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201强碱性阳离子粉末树脂为净化介质,以萘二醛(NDA)为衍生试剂进行腐马素(fumonisinB1)FB1的 HPLC检测。方法回收率平均为 92.3%,仪器检测限为 9.7×10-11g,方法检测限为 60ng·g-1。该方法灵敏度高,适于低含量样品中FB1的定性及定量检测。共检测了23份林县井头村玉米样品(19份口粮玉米和4份霉玉米),均证实受到了镰刀菌的严重侵染。经 HPLC检测,只在 2份口粮玉米中检出了FB1,其污染水平皆在121 ng·g-1和 2 560 ng·g-1范围内,阳性率分别为10.5%和 50.0%。此外,还检测了由口粮玉米中分出的镰刀菌的培养物共9份,阳性率为100%,其中Fusariumproliferatum形成FB1的产量最高,平均为1.66×105ng·g-1,而胶孢镰刀菌(F.subglutinans)的产量最低,平均为1.9×104ng·g-1。这种在玉米样品中检出FB1残留量水平较低的事实表明,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林县井头村,玉米上镰刀菌毒素FB1的污染水平与食管癌高发率之间不存在统计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伏马菌素主要是由串珠镰刀菌属产生的一类有毒害和致癌性的真菌毒素,包括FB_1、FB_2、FB_3等11种,其中,伏马菌素B_1(FB_1)是主要组分,也是毒性最强的组分,主要污染玉米、小麦、稻米等粮食作物及其制品。正因为伏马菌素具有毒性,对伏马菌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当前伏马菌素的研究新进展,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人工抗原及多克隆抗体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是一种半抗原,没有免疫原性.为了制备抗DON的抗体,必须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加大DON的分子量.本研究采用保护-去保护策略使DON的C3上的羟基与琥珀酸酐反应,使DON衍生后获得1个羧基.利用薄层色谱法跟踪反应进程,反应产物采用薄层色谱法纯化,高效液相色谱和电喷雾离子化质谱(ESI-MS)分析,得出[M H] 为397.2,确认为3-半琥珀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HS-DON).3-HS-DON与载体蛋白采用碳化二亚胺法进行偶联,偶联物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推断偶联成功,并研制出多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5.
从草莓健康植株中分离得到9株内生细菌,与灰葡萄孢菌和腐皮镰刀菌进行对峙试验,选出对这2种病原真菌有明显拮抗作用的2种菌株BS-CM511-2和BA-CM11-1。通过形态及16S rRNA序列鉴定可知,菌株BS-CM511-2为枯草芽孢杆(Bacillus subtilis),菌株BA-CM11-1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BA-CM11-1和BS-CM511-2这2株内生拮抗菌能够显著抑制灰葡萄孢菌和腐皮镰刀菌的生长,抑菌半径分别为36.0、27.0、30.3、24.3 mm。这2株拮抗内生菌无菌发酵液稀释10倍下对灰葡萄孢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达到81.75%和88.80%,稀释5倍下对腐皮镰刀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0.80%和69.20%,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稀释10倍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效果较好,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稀释5倍对腐皮镰刀菌抑制效果较好,这2株内生菌可作为生防资源应用于草莓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人工饲养的绿海龟(Chelonia mydas)患背甲坏死病的背甲整体呈现"灰白甲"症状,用伍德灯检查有荧光现象,即疑似真菌感染;从绿海龟背甲边缘病变坏死处分离纯化得到1株优势真菌,编号为SDABAI,通过形态学观察、分生孢子形态并结合ITS 18S rDNA序列分析对疑似致病菌株进行鉴定,进而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DABAI菌株(登录号为:MK583351)与Fusarium solani(登录号为:KU377470.1)基因相似性达99%,判定SDABAI菌株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真菌菌丝形态、分生孢子产生和形态也符合该菌。将患病绿海龟背甲病灶处分离得到的SDABAI菌株,接种到4 mL离心管中,斜面培养生长4~5 d长出白色絮状菌苔后,用光固化型树脂封闭在2只健康绿海龟(A1、A2)的背甲上各2只带菌离心管(A1-1;A1-2;A2-1;A2-2)内,攻毒感染第24天,A1出现被感染症状,有荧光现象,产生了和自然发病一样的症状,并于背甲边缘生长纹处分离到了和SDABAI菌株一样的腐皮镰刀菌。A2较A1症状较弱。根据绿海龟背甲整体呈现"灰白甲"症状和腐皮镰刀菌病原,定名为绿海龟背甲坏死病。选用大蒜油、艾叶油和茶树油进行腐皮镰刀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三者均可起到一定抑制该菌生长的效果,还可以抑制次生菌生长,大蒜油的抑菌效果最佳。特比萘芬、克霉唑、咪康唑、制霉菌素、两性霉素5种药对腐皮镰刀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咪康唑和制霉菌素的抑菌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国内外镰刀菌(Fusariumlink.)种类鉴定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综合分析的方法,对海南省3个市县4种作物上采集的4个镰刀菌菌株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鉴定出4个种,分别为:茄腐皮镰孢霉(Fusarium solani f.sp.),尖镰孢霉(Fusarium oxysporumf.sp.),萎蔫座镰孢霉(Fusarium bulbigenum f.sp.),稻恶苗镰孢霉(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on)。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三七根系分泌物对根腐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为解析三七根系分泌物介导的植物与土传病原菌互作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根系与病原菌孢子互作的方式研究三七根系对根腐病原菌茄腐镰刀菌F3(Fusarium solani)和恶疫霉菌D-1(Phytophthora cactorum)孢子萌发及芽管生长方向的影响;收集三七根系分泌物并利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GC-TOF-MS)分析根系分泌物中的成分;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三七根系分泌物中部分糖类、氨基酸类和长链有机酸对三七根腐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三七根系能显著促进茄腐镰刀菌和恶疫霉菌孢子萌发且对芽管生长方向具有明显的吸引作用.三七根系分泌物中主要含有酸类、醇类、糖类、氨基酸类、胺类、嘌呤嘧啶类、酯类、酮类和酚类等9类物质.其中酸类、醇类、糖类和氨基酸类是根系分泌物中的主要成分,且长链有机酸类(苯甲酸、邻苯二甲酸和月桂酸)对根腐病原菌具有低促高抑效应,糖类(纤维二糖和麦芽三糖)和天冬氨酸可作为唯一碳源和氮源促进病原菌菌丝生长,且纤维二糖和麦芽三糖能促进根腐病原菌孢子萌发,对镰刀菌孢子萌发的芽管具有趋化作用.[结论]三七根系分泌物对根腐病原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且对芽管的生长方向具有吸引作用.  相似文献   

9.
甘肃高寒阴湿地区蚕豆苗期镰刀菌根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临夏高寒阴湿地区蚕豆苗期镰刀菌根腐病典型病株进行分离培养,共获得34个镰刀菌单孢菌株,经鉴定分别是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和单隔镰刀菌(Fusarium dimerum)。采用室内盆栽接种和平皿接种法测定致病性,结果表明,茄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和单隔镰刀菌对蚕豆幼苗都有较强的致病性。其中,半裸镰刀菌和单隔镰刀菌是蚕豆苗期根腐病病原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防治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有效药剂,促进生物菌剂在烟草生产上应用。【方法】以10~9cfu/g NJ13WP(Bacillus methylotrophilus)、10~(10) cfu/g FG14 WP(B.amyloliquefaciens)、10~9 cfu/g NT35 WP(B.velezensis)和10~(10) cfu/g FS6WP(B.amyloliquefaciens)4种生物杀菌剂为材料,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生物杀菌剂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菌的室内毒力,采用灌根法进行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并测定烟草的农艺性状。【结果】10~(10)cfu/g FG14和10~9 cfu/g NJ13 2种生物杀菌剂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菌的EC_(50)值分别为0.342和0.581mg/L,109cfu/g NT35和10~(10) cfu/g FS6 2种生物杀菌剂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菌的毒力较强,其EC_(50)值分别为2.655和8.189mg/L。4种生物杀菌剂田间防效达42.97%~70.19%,其中10~9 cfu/g NT35 1 350~2 250g/hm~2处理防治效果较好,防效达63.60%~70.19%;防治效果超过50%的生物杀菌剂对烟草农艺性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烟草根、茎、叶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结论】10~9 cfu/g NT35 1 350~2 250g/hm~2、10~9 cfu/g NJ13 1 350~1 800g/hm~2、10~(10) cfu/g FG14 2 250g/hm~2和10~(10) cfu/g FS6 2 250g/hm~2处理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11.
饲料中有效能是供动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不同动物所用的有效能体系不同,目前大多数动物采用消化能、代谢能体系,但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发现最能反映饲料有效能的是净能体系.无论哪种体系,采用合理的测定技术准确测定饲料中的有效能值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饲料有效能值的准确测定可以实现动物所需能量的精确供给,减少养殖成本,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文章综述了几种有效能评价体系的测定技术.  相似文献   

12.
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对贫困生帮助很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贫困生认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和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3.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创刊年代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直隶农务学堂诞生,经几易其名,于1958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至今。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时期创办了《北直农话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更名为《直隶农务官报》,中华民国七年(1918)改出《农学月刊》,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易名为《河大农刊》,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更名为《河北通俗农刊》,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易名为《河北农林学刊》,1948年更名为《河北农学院研究专刊》,1959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学报》至今。《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前身诸刊都与现时的《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各刊之间联系紧密,连续性、继承性强。因此,《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的创刊时间应追溯至1905年创办的《北直农话报》。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客源市场生态旅游消费的潜在特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就长沙市居民对湖南金洞生态旅游开发的意向等问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旅游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旅游新时尚,有着极大的开发空间,指出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发的产品要以休闲度假类的大众产品为主,开发生态旅游都市客源市场还要多种渠道并用,尤其是要注重媒体的宣传.  相似文献   

15.
板栗属壳斗科栗属(Castanea mollisima Blume),其种子属于顽拗型种子,不耐贮藏。基于近年来板栗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成果,从合理采收、贮前处理、贮藏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陈勇 《广西农学报》2007,22(1):30-31,56
动物疫病是畜牧业生产的大敌,要发展畜牧业生产就要防治动物疫病。但在疫苗接种时,经常出现正常反应外的其他不利于机体的反应,如废食、皮疹、休克、死亡等,正确处理或避开这些问题,对推行动物疫病的计划免疫,实施强制免疫,保护人畜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预测厚胶合板弹性模量,通过简化层合板理论,该文建立了胶合板弹性模量预测模型,并以单板条、经过涂胶热压处理的单板条和相同工艺条件下的单板层积材的弹性模量,采用4种不同铺层方式的19层桉树胶合板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3种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趋势一致,相关系数R2顺纹在0.86以上,横纹在0.88以上,但是精度不同。采用单板条弹性模量预测的胶合板弹性模量比实测值偏低;采用经过涂胶热压处理后的单板条弹性模量预测的胶合板弹性模量比实测值偏高;采用相同工艺条件下的单板层积材弹性模量预测的胶合板弹性模量与实测值偏差较小,顺纹平均误差为4.64%,横纹平均误差10.94%。因此,采用相同工艺条件下的单板层积材的弹性模量来预测胶合板的弹性模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赵经华  张春姹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80-4481
分析了入世4年来,我国水果出口在量上实现了突破,但并没有实现质变的主要原因,指出我国水果业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引进外资对发展我国水果业的意义,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对山茱萸浸提液中山茱萸多糖的酶水解法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对浸提液的中有效成分马钱苷含量进行了HPLC法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多糖浸提的最佳工艺为:液料比1∶5,浸提时间4 h,浸提温度80℃,果胶酶添加量0.55 g/L。用HPLC法测定出的山茱萸浸提液中马钱苷平均含量为0.512 ...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设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古代创造了麦草覆盖生产韭 黄及泥碗护苗等传统设施农业技术,至今仍然受到农民欢迎,在 甘肃省中部应用面积约5万多hm2。建国后,甘肃设施农业获得 了新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引进应用北京改良式 温室阶段,时间在20世纪50-60年代;第二个阶段为塑料拱棚 与地膜覆盖栽培阶段,时间在20世纪70-80年代:第三阶段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