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本试验测定并比较了网箱、池塘、水库三种生态环境内鲤鱼的六项血液指标。结果表明,网箱鲤鱼的红血球数(RBC)和血红蛋白(Hb)与池塘鲤鱼种相比差异显著,其成鱼(2^ —3^ )的RBC、Hb和血球比容(Hv)亦显著高于池塘鲤,而白细胞数(WBC)和色素指数(CI)没有显著性差异;网箱鲤成鱼的RBC、RCV显著高于水库鲤,而其CI和红细胞的沉降速度(BSR)则显著低于水库鲤。WBC和Hb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郭素霞 《农技服务》2011,28(12):1703-1704
从网箱养鲤的水域条件、生产设备和网箱布置、鱼种放养、饵料投喂、生长检查、日常管理、成鱼出箱及鱼病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水库网箱养殖鲤鱼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较好的了解评价河流网箱养殖与普通池塘养殖鲤鱼鱼肉的营养品质及特点,分别对2种养殖方式的鲤鱼肉的感官、色泽、肌苷酸(IMP)含量、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灰分)、氨基酸组成、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模拟消化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以及蒸煮得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感官评价表明河流网箱养殖鲤鱼与池塘养殖鲤鱼相比,生肉清香味更强、土腥味和鱼腥味更低,熟肉具有更好的质地和口感,河流网箱养殖鲤鱼生、熟肉总体可接受度均更高;河流网箱养殖鲤鱼肉的亮度值L*和白度值显著(P<0.05)高于池塘养殖鲤鱼肉;2)河流网箱养殖鲤鱼肉的主要鲜味物质IMP含量显著(P<0.05)高于池塘养殖鲤鱼肉;3)河流网箱养殖鲤鱼肉蛋白质质量分数(18.16%)显著(P<0.05)高于池塘养殖鲤鱼肉(17.43%),水分与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河流网箱养殖鲤鱼肉的总氨基酸含量、总必需氨基酸含量、总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总鲜味氨基酸含量、总必需氨基酸总量与总氨基酸含量的比值、总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总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比值均显著(P<0.05)高于池塘养殖鲤鱼肉;河流网箱养殖鲤鱼肉蛋白...  相似文献   

4.
洱海鲤又名大头鲤。隶属鲤形目、鲤科、鲤业科.是我国云南省几种淡水土著鲤鱼中经济价值较高的一个品种,具有生长快、食性杂、繁殖力强、病害少、耐低溶解氧、适合长途运输、养殖技术容易掌握等优点.是洱海中的主要经济鱼类。适于池塘单养、池塘混养、网箱养殖、湖泊及水库养殖等,也是重要的游钓鱼类.有较高的养殖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瓯江彩鲤体色与生长的遗传-环境互作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五种体色的瓯江彩鲤进行稻田、网箱和水泥池生长对比试验,探讨体色与生长的遗传-环境互作。结果表明:瓯江彩鲤的体色与生长率存在一定程度的互作效应,在稻田中,“全红”和“麻花”彩鲤的生长率显著地高于其它三种体色(P<0.05);在网箱中,“大花”、“粉玉”和“粉花”彩鲤的生长率显著地高于“全红”和“麻花”彩鲤(P<0.05);在池塘中,“大花”彩鲤的生长率极显著高于其它四种体色彩鲤(P<0.01),而其它四种体色彩鲤的生长性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认为,“全红”和“麻花”彩鲤比较适合稻田饲养,“大花”、“粉玉”和“粉花”彩鲤比较适合网箱或池塘饲养。“粉花”彩鲤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6.
对五种体色的瓯江彩鲤进行稻田、网箱和水泥池生长对比试验,探讨体色与生长的遗传-环境互作。结果表明:瓯江彩鲤的体色与生长率存在一定程度的互作效应,在稻田中,“全红”和“麻花”彩鲤的生长率显著地高于其它三种体色(P<0.05);在网箱中,“大花”、“粉玉”和“粉花”彩鲤的生长率显著地高于“全红”和“麻花”彩鲤(P<0.05);在池塘中,“大花”彩鲤的生长率极显著高于其它四种体色彩鲤(P<0.01),而其它四种体色彩鲤的生长性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认为,“全红”和“麻花”彩鲤比较适合稻田饲养,“大花”、“粉玉”和“粉花”彩鲤比较适合网箱或池塘饲养。“粉花”彩鲤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7.
瓯江彩鲤和青田田鲤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分析青田田鲤与瓯江彩鲤的肌肉营养成分,以野生鲤鱼为对照,对两者的肌肉营养成分构成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野生鲤鱼、青田田鲤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高于瓯江彩鲤(P0.05),野生鲤鱼、瓯江彩鲤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青田田鲤(P0.05),瓯江彩鲤、青田田鲤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鲤鱼(P0.05),3种鲤鱼的肌肉灰分含量间差异不显著;瓯江彩鲤的肌肉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野生鲤鱼和青田田鲤(P0.05),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青田田鲤(P0.05),但与野生鲤鱼间差异不显著。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野生鲤鱼、青田田鲤以及化学评分模式下瓯江彩鲤的第1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胱氨酸,氨基酸评分模式下瓯江彩鲤的第1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野生鲤鱼、瓯江彩鲤、青田田鲤的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80.57、78.84、76.32,其构成比例符合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野生鲤鱼肌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瓯江彩鲤和青田田鲤(P0.05),3种鲤鱼的肌肉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差异不显著。由结果可知,从营养学角度分析,野生鲤鱼、瓯江彩鲤、青田田鲤肌肉均为优质的动物蛋白食品,野生鲤鱼的蛋白质、脂肪营养价值较优。  相似文献   

8.
二氯化锰腹腔染毒对血细胞数及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鼠腹腔染毒不同浓度二氯化锰,12 h一次,连续染毒4次.染毒结束后,测定血液中白细胞(WBC)总数、白细胞分类(DC)计数、红细胞(RBC)总数、血红蛋白(Hb)含量及骨髓细胞微核率,以探讨锰对机体血液的毒性作用及机体的遗传毒性作用.实验表明小鼠染毒低浓度(25mg/kg)二氯化锰,RBC、Hb含量与阴性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5);不同剂量二氯化锰组与阴性组比,WBC、DC计数未见显著差异,骨髓细胞微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9.
随机取水库养殖和池塘养殖鳙鱼、鲢鱼和鲤鱼各8条,分别测定各鱼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钙和磷占鲜鱼重的百分比。结果表明,水库与池塘养殖方式3种鱼的粗蛋白含量由高至低均为,鲢鱼、鳙鱼、鲤鱼,鲢鱼高于鲤鱼(P<0.05);2种养殖模式3种鱼的粗脂肪含量由高至低均为,鲤鱼、鳙鱼、鲢鱼,鲤鱼高于鲢鱼(P<0.01);2种养殖方式3种鱼的粗灰分、磷、钙含量的高低趋势却不同。2种养殖模式中,同品种鱼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池塘养殖模式鱼的粗脂肪含量均高于水库养殖模式的鱼。3种鱼的粗灰分含量,池塘养殖模式均显著低于水库养殖模式(P<0.01),而磷、钙的含量3种鱼在2种养殖模式下表现的高低趋势却不同。  相似文献   

10.
建鲤,是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具有生长快、发病少、耐粗饲、易饲养、肉质好等特点,深受广大养殖户的喜爱.近几年来,广泛兴起了养殖建鲤鱼的热潮,尤其是网箱养殖建鲤的蓬勃发展,促使池塘培育建鲤鱼种向集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培育鱼种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冬季,由于管理不善,易造成大面积死亡,损失较重.笔者从事水产工作多年,现把建鲤鱼种池塘冬季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30只初生、1周岁和成年雷州山羊部分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雷州山羊的体温、呼吸、脉搏、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等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至成年时稳定在一定范围,公羊略高于母羊,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白细胞数在初生至1周岁时逐渐升高,至成年时稳定在初生在水平,且母羊略高于公羊,但差异不显著(P〉0.05),成年羊的嗜酸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水平显著高于初生和周岁羊,也显著高于其他山羊品种(P〈0.05)。  相似文献   

12.
对卢氏鸡在笼养和地面平养方式下血液生理指标进行比较研究。选用1日龄健康卢氏鸡公雏240只,随机分成2个处理组,每组120只,设6个重复,其中1个处理组笼养,另1个处理组地面平养。测定红、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渗透脆性、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质量浓度。结果表明,21日龄和42日龄时,地面平养组的红、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质量浓度都比笼养组的高,但两组之间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笼养组的红细胞渗透脆性和平均红细胞体积都比地面平养的高,两组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地面平养方式能够改善卢氏鸡机体的血液生理功能,更有利于适应环境引起的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生血增白汤对环磷酰胺(CTX)致血虚小鼠RBC、Hb、WBC、Plt含量的影响,旨在探讨生血增白汤对化学性损伤血虚症的补血作用。方法 取ICR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阳性药四物合剂组(C组),生血增白汤低、中、高剂量组(D1、D2、D3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8 d。除A组外,其他组小鼠每日均于给药后4 h注射环磷酰胺100 mg/kg,第8天给药后测全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值,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小鼠RBC、Hb、WBC、Plt含量较A组显著降低(P<0.01)。与B组比较,D3组能使血虚证小鼠Hb升高(P<0.05);D1、D2、D3组及C组能使血虚证小鼠WBC升高(P<0.01);D3组及C组能升高小鼠Plt(P<0.05)。结论 生血增白汤对CTX致化学性损伤造成的血虚证模型小鼠具有补血作用。  相似文献   

14.
齐新章  袁琦  曹兴玲  朱世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392-3392,3406
[目的]探讨岩羊对高海拔低氧生境的适应机制。[方法]对青海省西宁野生动物园散养的成年岩羊血常规进行了分析。[结果]岩羊血液红细胞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浓度(HGB)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均极显著高于同等条件下饲养的绵羊。[结论]高RBC、HGB与低HCT的组合有助于岩羊血液提高氧气携带量和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15.
1993年作者对河南信阳市南湾水库网箱养殖鲤鱼肠道单极虫病进行了系统研究。该地区发病率高达 90 %以上 ,发病鲤鱼肠壁上寄生了大量单极虫孢囊 ,破坏肠道组织 ,吸收鱼体营养 ,病鱼失去光泽 ,体色呈暗黑色 ,肠管呈紫红色 ,充满脓血粘液 ,大型孢囊集中在中、后肠 ,孢囊形态大多为椭球形 ,最大个体为 4 .5× 2 .5cm ,肠管膨大一倍以上 ,肠壁变薄 ,肠道完全被堵塞 ,停止进食而死亡。经比较研究 ,该病原体被定为信阳单极虫新种 (Thelohanellusxinyangensissp .nov .)。作者对感染和未感染鲤鱼血清进行了免疫试验 ,发现病鲤血清蛋白带比未感染粘孢子虫鲤鱼血清多 5— 7条 ,该血清与单极虫孢子经交叉免疫电泳发生沉淀反应 ,表明病鲤血清具有特异性抗体产生。作者在病鲤血液中还发现“未明血液生物体”(UBO) ,对肝、肠组织亦进行了病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用ROC曲线对肉鸡腹水综合征(AS)的血常规分析,探讨血常规指标在肉鸡腹水综合征诊断的临床价值。购买22日龄健康、体质量相近的白羽肉鸡75羽,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造病组,对照组为30羽饮自来水,造病组为45羽饮0.3%Na Cl高盐水,其它饲养条件相同,饲喂到35日龄分别进行采血,测血常规;并剖杀取心脏,计算右心室(RV)比全心室(TV)的比值,同时,利用SPSS软件进行t检验和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造病组的RV/TV比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造病组中的中间细胞(MID)、中间细胞比率(MXD)、粒细胞(GRAN)、红细胞总数(RB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白细胞总数(WBC)、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根据RV/TV将血常规分为无病组(RV/TV≤0.219)和有病组(RV/TV0.219),进行ROC曲线分析且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5,两组均差异显著(P0.05)。血常规的MID、MXD%、WBC、GRAN、RBC、PDW%的ROC曲线分析的结果,可为肉鸡腹水综合症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腹腔注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对家兔染毒,测定MC对家兔攻毒的LD50值,在不同时间点采样测定血液生理指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等)和血清酶(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家兔对微囊藻毒素较为敏感(对MC-LR的LD50为33μ/kg),血清酶活性变化灵敏,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具有显著的时间效应关系,染毒动物在试验后期出现显著的正常红血球贫血病症.  相似文献   

18.
高金波  牛钟相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6):3463-3468
 【目的】以小白鼠为实验动物模型、玉米秸秆为发酵床垫料,探讨发酵床垫料中的微生物对小鼠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第1—3组小鼠分别置于用不同微生物配方发酵的玉米秸秆垫料中饲养,第4组作为对照组,放入未发酵的垫料中饲喂。期间检测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效价、IL-4和IFN-γ的含量,血液中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量、红细胞总数及小鼠盲肠内乳酸菌数量,抗疲劳游泳时间等指标。【结果】发酵垫料组微生物能显著提高小鼠抗体效价和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及盲肠乳酸菌数量(P<0.05);可增加血清中IFN-γ、IL-4含量和血液中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抗疲劳试验结果表明,发酵垫料微生物能显著延长小鼠的游泳时间(P<0.05)。【结论】玉米秸秆发酵垫料微生物可显著提高动物体的免疫功能及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9.
陆桂平  张斌  贺生中  翟晓虎  李锦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148-11149,11172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对感染犬瘟热病毒(CDV)犬血常规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45d健康、未接种犬瘟热疫苗的幼犬19只,随机分为5组,其中Ⅰ组为空白对照组,Ⅱ组为人工染毒阳性对照组,III组为APS治疗组,IV组为APS与常规治疗结合组,V组为常规治疗组。自人工染毒当日进行治疗,连续治疗5d。各组分别于人工感染前1d及感染后第3、6天于前臂头静脉采血,进行血常规、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测定。[结果]经CDV感染后,血液中RBC、WBC、GRA、Hb含量及SOD活性均降低,MDA含量增加,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的各组中,APS和常规治疗对RBC、WBC、GRA、Hb含量及S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以APS和常规治疗相结合效果最明显,但与空白对照组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APS和常规治疗均可提高人工感染CDV犬的抗氧化能力,但以中西药结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