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桂林地区位于长江流域冬油菜区与华南冬油菜区分界处,油菜病毒病的病原病毒主要是芜菁花叶病毒(Tu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但以后者所占比例为大;病毒主要通过蚜虫迁飞而传播;传毒蚜虫主要是萝卜蚜和桃蚜;病害流行受油菜品种抗病性,毒源作物发病量,栽培环境和气候等因素影响,这些与长江流域冬油菜病区具有相似性。该地处于长  相似文献   

2.
迁飞蚜虫是萝卜病毒病田间传播的主要介体。在蚜虫迁飞高峰期间,萝卜苗龄越小,越易感染,发病越重。蚜虫转毒后潜伏期为15天左右。选择适宜播种期,使夏秋萝卜幼苗避开蚜虫迁飞高峰,可减少病毒病的传播。田间药剂防治蚜虫能减轻病毒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秋季大白菜是京津最主要蔬菜,蚜传芜菁花叶病毒病的流行是影响大白菜生产的重要病虫害之一。而苗期感病更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由于芜菁花叶病毒是蚜虫口针带毒型(stylet-borne)病毒,传毒所需时间极短,一般化学农药治蚜起不到防病的效果。秋菜苗期感染病毒病主要是带毒有翅蚜从田外侵入造成的,本田发生有翅芽扩散迁飞了成为病毒病的再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4.
经1984—1986年研究,探明了蚜虫迁飞与西瓜病毒病的发生流行有密切关系。接种试验表明.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本地4—6月的迁飞蚜虫以桃蚜为主,其次为豆蚜、棉蚜.有三个迁飞高峰,在第一峰后10—20天田间始病,二、二峰后病株率猛增.1985—1986年试验、示范,瓜田覆盖银灰色地膜有显著的拒  相似文献   

5.
种子带毒率及有翅蚜降落量对SMV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田主要迁飞降落的蚜虫有大豆蚜、棉蚜、玉米蚜、桃蚜、禾谷缢管蚜、豆蚜等,而大豆蚜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当有翅蚜迁飞降落量大,同时田间病株率高时,SMV日侵染率高,最高达49.57%。田间有翅蚜发生和迁飞降落高峰一般在7月份,此时的迁飞降落蚜量和SMV的种子带毒率决定病害流行的程度。0.5%种子带毒率显著推迟SMV流行的时期。田间有翅蚜发生和飞翔高峰期推迟到8月份,0.2%和0.1%种子带毒率可控制SMV的流行为害。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台湾75毛豆病毒病主要由蚜虫传毒而致,其发生与蚜虫的成虫迁飞时间与发生量关系极为密切.若成虫高峰正遇毛豆1、2叶展平期,毛豆上落蚜量大,发生就重.所以早播的重于迟播的,露地栽培重于套播的.防治上应以栽培避蚜为主,药剂防治为辅,才可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7.
南京地区夏大豆田的定殖蚜虫主要是大豆蚜(Aphis glycines)。1987和1988两年黄皿共诱到29种蚜虫,其中以大豆蚜数量最多,是传播SMV的主要介体,其他介体蚜虫有:绣线菊蚜(A.citricola),豆蚜(A.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桃蚜(Myzus persicae)、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二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1987年蚜虫迁飞峰出现在大豆花期以前,2周后田间出现发病高峰,SMV发病增长率与蚜虫迁飞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1988年蚜虫迁飞峰发生在大豆花期以后,其迁飞量与SMV的流行无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8.
影响麦二叉蚜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效率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在田间主要依靠介质蚜虫非持久性方式传播,通过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对MDMV传毒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接毒蚜获毒前禁食与否及禁食时间的长短与传毒效率呈高度正相关,从蚜量与传毒效率的关系来看,多头蚜虫的传毒效率均比单头蚜高,随着MDMV浓度和传毒蚜量的增加,传毒效率也随之提高,单蚜获毒10min后不禁食其传毒效率最高,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其传毒效  相似文献   

9.
杭州地区油菜病毒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苗期病毒病的发生,决定于带毒有翅蚜从毒源寄主上迁入的时间与虫口数;本田期病毒病的流行为害,在很大程度上与苗床后期和本田初期有翅若蚜的长成和扩散有关。杭州地区的传毒蚜虫主要为菜缢管岈,其有翅蚜的发生及迁飞高峯期约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油菜病毒病发病率的高峯与有翅蚜发生高峯成正相关。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带病的十字花科杂蔊菜的蓿根,越夏后萌发的植株是秋菜及油菜的重要毒源之一。在7月中旬正8月上旬的炎热夏天仅看到火白菜是菜缢管蚜的寄主,但未检查到病株,另一试验火白菜感病后无隐蔽现象。杭州地区10月份的降水量、降雨天数以及相对湿度对当年病毒病流行与否影响最大,天气干旱病毒病相当严重。暴雨或连续降雨两天以上能影响有翅蚜,发生量与迁飞量显著下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病毒病的蔓延。播种时用6%可湿性六六六粉每亩3斤撒施畦面,苗床期两片真叶开始,连续用乐果及二二三、六六六混合液治蚜4次,与加强肥水管理,效果达84.7%。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蚜虫消长与玉米矮花叶病流行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矮花叶病是非持久性病毒——MDMV 引起。病毒介体是蚜虫,在山西省主要是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和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麦无网长管蚜[Acythosiphum dirhodum(Walker)]的传毒能力未定。实验表明,传毒蚜虫饲毒最适时间5~30分钟,接毒最适时间30~60分钟,持毒期限6~7小时,有效传毒蚜数3~5头。气温20℃麦二叉蚜的传毒效能最高,是春播玉米的主要传毒蚜虫。传毒蚜的高峰期后16~30天是发病高峰,以玉米拔节至孕穗间发病最快,抽雄后渐缓。病害的发生流行取决于毒源量、传毒蚜的虫口密度及其自然带毒率的提高,这过程进展的快慢是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薛文鹏  金道超  杨洪 《植物保护》2014,40(4):122-129
采用灯光诱集和田间系统调查的方法,对贵州南部三都县2008-2012年的白背飞虱灯下和田间种群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白背飞虱在4月中下旬开始迁入贵州南部,在5月中下旬到达迁入高峰; 灯下主峰日与灯下始见日(r=0.996**)和始盛日(r=0.997**)均呈显著相关; 灯下种群中雌虫数量略高于雄虫,年度间雌、雄性比差异不显著。若虫是田间种群的主要构成部分,在6月上旬达到发生高峰,其发生为害期较成虫短,一般到7月中下旬结束; 成虫发生期贯穿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高峰。田间主要为害世代的发生量与6月中下旬的灯下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在烏魯木齐地区,有翅甘藍蚜的迁飞高峯期与大白菜幼苗花叶病的发生密切有关。如迁飞高峯期在极易感病的大白菜幼苗初期(7月下旬),則病害发生普遍而严重;若迁飞高峯期推迟到8月中旬,則病情显著減輕。 1960至1963年研究观察結果指出,烏魯木齐地区6月份及8月上旬的降雨量,对有翅甘藍蚜在整个生长季节中的发生量、迁飞量与迁飞高峯期,有直接的影响,是决定本地区大白茶花叶病大区流行程度的主要因素。甘藍面积的扩大、毒源与蚜源距离的縮短、甘藍的零散栽种,职及种植甘藍的年数增多等情况,是促使大白菜花叶病小区流行程度更趋严重的因素。在病情特重的烏魯木齐地区,采用大白菜晚播措施,不能达到減輕病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贵州甘蔗真菌病害初步调查及褐斑病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贵州甘蔗真菌病害种类及发生情况,采用随机踏查、定点调查、症状诊断与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等方法对贵州甘蔗产区7个县进行真菌病害调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甘蔗褐斑病进行了5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贵州甘蔗主要真菌病害有褐斑病、褐锈病、赤腐病、黄斑病、轮斑病、褐条病、煤烟病、黑穗病,其中褐斑病、轮斑病、褐条病发生较重,煤烟病发生严重;5种杀菌剂中,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甘蔗褐斑病毒力最高,防效最好,EC50为0.002 5mg/L,第3次药后10d防效达86.46%。其他4种杀菌剂对褐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应用于甘蔗生产防治褐斑病。  相似文献   

14.
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 4.8对2007-2011年广西兴安地区早期灯下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主要迁入峰进行了轨迹模拟,并运用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迁飞高峰期进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于5月初开始零星迁入,迁入高峰期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最大迁入峰集中在6月中下旬。诱虫量及迁入峰次年度间存在差异。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5月迁入虫源主要来自海南中部、西南部,老挝和泰国北部,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也能提供部分虫源。6月迁入虫源主要集中在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海南中部、老挝中部稻区,越南中部稻区也能提供部分虫源。稻纵卷叶螟迁入峰期925 hPa等压面上气流方向均为较强的西南或偏南气流。降雨和气流的垂直扰动导致稻纵卷叶螟大规模迁入降落。  相似文献   

15.
Potato virus Y is the major cause of crop losses in pepper in KwaZulu-Natal Province, South Africa. An 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five treatments to reduce transmission of the virus to pepper by aphids was conducted. The use of white plastic mulch was the most effective, resulting in a 32% yield increase over the untreated control. Yellow sticky plastic traps also had a significant beneficial effect on the yield, but mineral oil sprays as well as a neem-derived product were ineffective. Weekly mercaptothion (malathion) sprays caused an increase in virus incidence, and yields were only 49% that of the untreated control.  相似文献   

16.
1994-1996年对浙江省双季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春季迁飞的系统研究表明,以飞行肌发育起点温度13.8℃以上的有效积温结合当地,当日起飞时段的天气情况预测越冬代成虫的行入峰期是完全可行的。越冬成虫的第1波下迁一般出现在效积温达70-90日度时,主迁峰刚行的。  相似文献   

17.
设计与大豆叶片反射光谱相似的绿色诱盘,诱集大豆田迁飞降落的有翅蚜,结果所获蚜虫种类和数量与田间有翅蚜的动态变化相吻合。绿色诱盘诱集蚜量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和大豆花叶病(SMV)侵染速率相关显著。黄皿诱蚜量接近绿色诱盘所获蚜量的2倍,但黄皿诱蚜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和SMV侵染速率均无显著相关。SMV流行程度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无显著相关,而决定于田间种传病株率的高低和病害盛发期田间着落蚜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18.
桑皱鞘叶甲是桑树春叶期的重要害虫,在江西修水县2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中等大小的幼虫在桑园土下15-60cm深处的土室内越冬,越冬成虫于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大量出土并繁殖为害,为害高峰期为4月底到6月中旬。幼虫分布范围为土下10-65cm,其中以30-50cm最多。当年孵化的幼虫至11月中下旬开始越冬,次年3月中下旬继续取食和生长,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化蛹,9月下旬至11月底羽化并静伏于土室内过冬。在自然条件下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期9-10d,幼虫期15-16个月,蛹期16-19d。成虫寿命8-9个月,其中土下蛰伏6-7个月,出土生活2-3个月。可用昆虫病原线虫压低土中幼虫密度及成虫高峰期施用杀虫剂,并辅以人工防治的方法防治该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