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池塘养鱼是广西淡水渔业的主体。尽管近代淡水养殖方式朝多元化发展,如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养殖开发的兴起及网箱养鱼、稻田养鱼技术的迅猛发展,鱼产量比例逐年提高,但池塘养鱼产量近五年来仍占全区内陆养殖产量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水库网箱养鱼获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库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产业。为了拓宽网箱养殖品种,促进网箱养鱼持续健康地发展,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自1994年以来我们就进行水库网箱养殖淡水白鲳试验,取得了很好的养殖效益。1996年每...  相似文献   

3.
水库网箱养鱼的常见疾病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网箱养殖特点及脆肉鲩养殖概况水库网箱养鱼作为一种常见的养殖方式,在养殖行业发展相对比较迅速。与其他养殖方式相比,水库网箱养鱼本身具有突出的高密度以及集约化、高产高效等特征优势,是养殖产业发展中的主力军。近年来,随着养殖产业不断发展以及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水库网箱养鱼的养殖密度以及养殖规模在不断发展扩大的同时,也导致养殖鱼类的病害问题发生日益严重,对于养殖效益和养殖产业的发展扩大等都有着极为不利的作用和  相似文献   

4.
《广西水产科技》1996,(3):48-49
武鸣县的网箱养鱼是从1990年开始,由县畜牧水产局试验、示范而推广发展起来的。养鱼网箱已由原来的10个发展到1995年的2826箱。全县16个乡镇有14个利用河道、水库发展网箱养鱼。养殖的品种由原来的单性尼罗罗非鱼、草鱼,逐步发展到养殖淡水白鲳、斑点叉尾鲴、建鲤等名、特、优品种。1995年全县网箱养鱼总产量3100多t,  相似文献   

5.
水库不投饵网箱无公害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南阳市不投饵网箱养鱼发展到6万箱,是全国最大规模的淡水不投饵网箱养鱼基地。丹江口水库(河南境内)和鸭河口水库两座大型水库共有水面约70万亩,从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连续进行不投饵网箱养殖鲢鳙鱼试验,经过逐步实施严格的养殖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所生产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目前两座水库均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论水库网箱养鱼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水库渔业与水库网箱养殖的发展概况我国水库星罗棋布,可养鱼水面约达266万公顷。水库养鱼业始于汉代(公元前206一公元220)的浙江省宁绍地区东钱湖水库,本世纪60年代许多水库开始建立养殖场,或采取繁殖保护、人工补充放流鱼种等措施,70年代提出水域生产力问题。80年代水库渔业发展更快,已养面积达137万公顷,养殖产量20.57万吨,占全国淡水养殖产量8.65%,平均单产0.15吨/公顷。1998年水库养鱼水面约占水库可养鱼面积的80%,其产量达129.4万吨,占淡水养鱼总产量1321.9万吨的…  相似文献   

7.
湖南水库资源丰富,水库水面11.14万公顷,约占全国水库面积的5.6%,2009年水库产鱼17.36万吨,占全省水产品养殖产量的9.8%,养鱼网箱总数达到632.23万平方米,产鱼10.33万吨。水库渔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网箱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保持水产品产量的持续增长,保障市场水产品的有效供给和促进库区农民的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水库网箱养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发展无序,无统一规划,网箱养殖面积和产鱼量超过或严重超过水库的负载能力,水质富营养化或重富养化趋势加剧,水库生态环境变差,养殖鱼类病害增多等,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箱养鱼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力推进水库网箱健康养殖,维护好水库的良性生态系统,本文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兴礼 《内陆水产》2006,31(9):15-16
大水域网箱养鱼技术是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水产养殖新技术,我国水域广阔,有发展网箱养鱼的良好条件和巨大潜力。网箱养鱼具有投资省、见效快、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深受广大养鱼户的青睐。网箱养殖品种主要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鲂鱼、罗非鱼、淡水白鲳、乌鳢、鳜鱼、鲶鱼等。大水域网箱养鱼已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我省水利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全省兴建了大中小型水库2500多座,可养鱼面积43.5万亩。1987年,全省水库养鱼面积42.8万亩,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52.23%,但产量仅占淡水养殖产量的9.37%,平均亩产只有13.7公斤。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水库这个我省最大的淡水水域,使之在发电和灌溉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水产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要,为经济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值得我们水产工作者充分重视,探讨发展水库增养殖的有关措施很有必要。本文就大中型水库发展网箱养鱼、促进我省水库渔业生产水平提高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大水域网箱养鱼技术是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水产养殖新技术,我国水域广阔,有发展网箱养鱼的良好条件和巨大潜力。网箱养鱼具有投资省、见效快、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深受广大养鱼户的青睐。网箱养殖吃食性鱼类,是指网箱养殖除食浮游生物的鱼类(主要指鲢鳙鱼)以外的所有鱼类,主要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鲂鱼、罗非鱼、淡水白鲳、乌鳢、鳜鱼、鲶鱼等。大水域网箱养鱼已成为发  相似文献   

11.
<正> 为了加快我县淡水养殖资源的开发利用,解决近两年网箱养鱼因市场而出现的扩展缓慢的问题,我局在1998年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今年拿出专门的技术力量在大黑汀水库进行了网箱养殖青虾试验,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试验地点及试验材料 根据青虾的生长需要,试验地点选择在大黑汀水库内大河山、高家庄两个库湾内,这  相似文献   

12.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东北地区淡水渔业生产迅猛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湖泊、水库渔业利用方面,涌现了一大批象清河水库、大清沟水库、时家店水库、海龙水库和茂兴湖渔场等先进的高产单位,冰下捕捞机械化、库湾养鱼、湖泊强化养殖、网箱养鱼以及高寒火山口湖养鱼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方兴末艾。  相似文献   

13.
赵紫阳总书记在视察了北京网箱养鱼和山东海水养殖后指出,看来海水养殖、网箱养鱼增加产量,可以解决蛋白问题。所以中国应想办法多搞点水产品,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和办法,支持海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网箱养鱼不到20年时间发展速度相当快。养鱼网箱面积在扩展,养殖地域在扩大;工艺学及其养殖技术逐步完善。在水产养殖业中,网箱养鱼已上升到明显地位。挪威、民主德国等养鱼网箱已经定型。日本把网箱养鱼作为一种规范化养殖方式已向全国推广。美国利用小型金属网箱养殖美洲鲶,生产力超过220公斤/米。,古巴在水库中设置网箱养殖罗非鱼,产量已高达300-400公斤/米^3。目前,英国、德国、智利、  相似文献   

15.
网箱养鱼、流水养鲤是我国北方积极推行的大水面淡水养鱼的重要生产方式。目前我省已在各大水库推广网箱养鱼,自1986年始在庄河县新房水库进行流水养鲤至今已三年,效果很好。为了推动我省淡水养鱼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学习交流网箱养鱼、流水养鲤的具体技术经验,省、市  相似文献   

16.
水库网箱与池塘培育的鱼种网箱养殖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安地处大别山北麓,山多水阔耕地少。为尽快解决山区人民脱贫致富问题,近些年全区发展了网箱养鱼,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从1994年开始积极推广小网箱养鱼高产技术。为探索山区水库小网箱养鱼高产高效问题,作者对网箱养殖鱼种来源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并对水库网箱与...  相似文献   

17.
李长林 《水产科学》1994,13(5):39-40
对小体积网箱养鱼的几点体会和意见李长林(抚顺市水产科学研究所113008)关键词:小体积,网箱,养鱼我国网箱养鱼几年来发展较快,取得了可喜成果。例如抚顺市水产研究所和大伙房水库养殖总场在大伙房水库利用25m2的网箱养殖鲤鱼、罗非鱼,亩产量达7.5—1...  相似文献   

18.
闵宽洪 《科学养鱼》2003,(10):40-40
印度大约有160万公顷的可养殖水域,如池塘、湖泊,但有62%的水面经过改造后可以使用。目前,该国的主要养殖形式有:鲤科鱼类的复式养殖;鱼-甲壳动物的混养;淡水甲壳动物的养殖;观赏鱼养殖;综合养鱼;水库的网箱养殖;淡水珍珠的养殖;冷水鱼的养殖;污水养殖等。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泰安市水产局与新泰安市水利水产局共同承担的“金斗水库网箱投饵养和高产技术的研究”课题,于1988年1月31日在济南市召开了鉴定会,获得一亩网箱净增罗非鱼成鱼55491.5公斤的好成绩,其中最高网箱产量每平方米净养鱼产量242.9公斤,创全国水库网箱投饵养殖罗非鱼  相似文献   

20.
一、网箱养鱼网箱养鱼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之前柬埔寨在湄公河上的笼养。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日本用网箱进行养(鱼师)鱼、鲤鱼的试验,一九六四年之后,作为正式的养鱼方式投入生产。目前,日本网箱养鱼的总面积大约折合1400亩,占其淡水养鱼面积的1%,产量占淡水养殖产量的1/4。近十几年来,网箱养鱼已被亚洲、欧洲北美甚至非洲的众多国家所采用。养鱼水体包括海水、淡水、和咸淡水。饲养的鱼类有几十种,鲤、淡水鲑(主要是虹鳟)、斑点叉尾(鱼回)、(鱼师)鱼等已具工业生产规模,近年来养罗非鱼有了较大的发展。网箱有浮动式、固定式、沉下式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