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乌叶”与“兰竹”荔枝果实的耐贮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研究福建省主栽荔枝品种"乌叶"和"兰竹"荔枝果实在(8±1)℃贮藏条件下的耐贮性差异.结果表明:"乌叶"荔枝果实比"兰竹"耐贮藏,"乌叶"好果率显著高于"兰竹",而果实失重率、果皮褐变指数和果皮褐变度均显著低于"兰竹"果实;"乌叶"荔枝果肉的可溶性固形物(TSS)、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比"兰竹"果实高:贮藏期间,荔枝果肉的TSS、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不断下降,但"乌叶"果实的降低速度比"兰竹"果实慢;在同一贮藏时间.荔枝果肉的TSS、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高于"兰竹"果实.  相似文献   

2.
比较"乌叶"和"兰竹"荔枝果实在(8±1)℃贮藏条件下果皮活性氧代谢的差异。结果表明:"乌叶"和"兰竹"荔枝果实果皮活性氧代谢强度不同,贮藏期间,"乌叶"的活性氧清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和内源抗氧化物质还原型抗坏血酸(As 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都显著高于"兰竹",褐变指数、超氧自由基(O2·-)产生速率、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兰竹"。据此认为,与"兰竹"荔枝果实相比,"乌叶"荔枝果实具有较长的贮藏期,可能与"乌叶"荔枝果实有较强的活性氧清除能力,能减少O2·-积累,减轻膜脂过氧化作用,较好地保持荔枝果皮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和减缓果实衰老有关。  相似文献   

3.
不同荔枝品种采后果皮褐变与多酚氧化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核荔枝、妃子笑、紫娘喜3个荔枝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耐贮性荔枝品种果实采后果皮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果皮褐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贮藏阶段,3个荔枝品种中无核荔枝褐变指数最高,妃子笑次之,紫娘喜最低。不同处理条件下妃子笑、紫娘喜果皮PPO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常温贮藏时无核荔枝果皮PPO活性逐渐下降,低温贮藏则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果实贮藏前期,PPO结合酶、游离酶与总酶活性以无核荔枝最高,妃子笑次之,紫娘喜最低。新采收果实中,紫娘喜果皮PPO同工酶仅2条带,妃子笑3条,而无核荔枝有4条。不同处理对同工酶带数无影响,但低温减少了无核荔枝某些阶段果皮PPO同工酶带数。不同品种荔枝果皮褐变进程差异与果实贮藏前期果皮PPO酶活性差异及同工酶带数有关。  相似文献   

4.
以紫娘喜、无核荔枝、小丁香等3个海南主栽荔枝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室温贮藏过程中果皮褐变与膜脂过氧化及有关酶活性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3个品种果皮都表现出褐变指数上升,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质膜透性增大,抗坏血酸氧化酶(APX)活性下降,脂氧合酶(LOX)、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先升后降。但紫娘喜褐变最慢,无核荔枝褐变最快。耐贮的紫娘喜MDA含量、质膜透性及LOX活性较不耐贮的无核荔枝要低,GR活性较不耐贮藏的无核荔枝高。除GR活性外,无核荔枝其余指标变化幅度大于紫娘喜。不同品种果皮褐变进程差异与LOX活性变化、活性氧清除途径及质膜破坏进程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5.
以‘紫娘喜’等6个海南主栽荔枝品种为试材,研究了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结果表明:果实贮藏期间,6个品种的果实果皮褐变指数快速上升,好果率下降,同时,果皮失水率和pH值上升,果皮花色苷含量下降。无核荔枝果皮褐变最快,而紫娘喜果皮褐变最慢,主要与果皮失水速率有关。贮藏过程中供试品种果肉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和抗坏血酸(Vc)含量均下降,妃子笑、无核荔枝TSS/TA值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新球蜜荔果肉TSS和TSS/TA值最高,TA最低;而紫娘喜果肉TA含量最高,TSS/TA值最低。紫娘喜与新球蜜荔Vc含量高于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6.
荔枝采后果皮变色分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处理荔枝在贮藏过程中冻干果皮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鉴定,通过对荔枝贮藏过程中果皮中有机物分子含量变化的研究,得出果皮中一种称为类黄酮的酚类物质即水溶性花色素苷含量的变化是引起荔枝果皮变色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果皮中的其他有机物如黄烷醇类物质和黄酮醇类物质对水容性花色素苷含量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保鲜处理的荔枝贮藏结果表明:冰水处理的荔枝果皮比热水处理的荔枝果皮中的花色素苷降解速度慢,本实验可以为研究荔枝采后褐变机理、果皮着色变化与酚类物质的关系提供理论指导及相应的操作工艺。  相似文献   

7.
荔枝是我国南方一种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商业潜力.然而,在高温高湿季节,采后荔枝果实极易发生腐烂变质、果皮褐变、病原菌侵染等品质劣变现象.因此,荔枝果实除鲜食外,常被加工成不同的商业产品,特别是荔枝果干.干制荔枝由于干制加工时间较长,易发生果皮褐变,导致其外观色泽、产品质量和风味丧失,最终限制荔枝...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解析大豆品种对大豆食心虫的结构抗虫性机制,明确其量化指标,对160份东北中部春大豆品种的豆荚表观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从中筛选出41个单因子结构特征梯度品种,分别进行大豆食心虫成虫对不同品种荚毛指标的产卵选择性试验和初孵幼虫对不同品种荚皮层钻蛀试验。结果表明:160个品种荚毛密度、荚毛长度、荚皮表皮角质层、皮下厚壁细胞层、中果皮细胞层、内壁细胞组织层厚度的频次分布分别呈现一定规律性。荚毛密度与单荚落卵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荚毛密度越大,豆荚落卵量越多,符合逻辑斯蒂方程y单荚卵量=6.22/[1+exp(3.17-0.88x荚毛密度)];荚毛长度与单荚落卵量呈显著负相关,符合二次曲线方程y单荚卵量=-23.98+27.82x荚毛长度-6.89x2荚毛长度,当荚毛长度大于2.00mm时,随着荚毛长度增加而落卵量减少。表皮角质层和皮下厚壁细胞层厚度与初孵幼虫入荚率之间相关不显著,而中果皮细胞层和内壁细胞组织层厚度与初孵幼虫入荚率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分别符合指数函数曲线方程z入荚率=142.94exp(-0.70x中果皮),逻辑斯蒂方程z入荚率=103.64/[1+exp(-5.28+20.29x内壁)],表明大豆品种荚皮中果皮细胞层和内壁细胞组织层越厚,抗虫性越强。该结果可为选育大豆抗食心虫品种及评价品种抗虫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荔枝果皮cDNA文库,克隆到荔枝果皮的2个过氧化物酶基因,分别命名为LiPOD1和LiPOD2。经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LiPOD1的ORF全长为1 062 bp,编码353个氨基酸;LiPOD2的ORF全长为990 bp,编码329个氨基酸。Blast分析表明,LiPOD1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橡胶、毛果杨、甘薯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分别为87%、84%、81%;LiPOD2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棉花、胡麻、紫花苜蓿、拟南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分别为88%、87%、85%、81%。保守结构域的分析表明,LiPOD1、LiPOD2基因均含有过氧化物酶完整的保守结构域,包括血红结合位点、活性位点、底物结合位点、钙离子结合位点。荔枝果皮褐变指数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常温贮藏过程中均呈增加的趋势。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验证这2个基因在荔枝果皮褐变衰老过程中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减轻荔枝果肉热风干制期间的褐变,研究荔枝果肉的烫漂和护色工艺。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烫漂温度、烫漂时间和冷却方式对荔枝果肉多酚氧化酶(PPO)的钝化效果,比较不同浓度配比护色液对荔枝果肉干制品色泽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烫漂温度为100℃,烫漂时间为3 min,室温冷却时烫漂效果最好;当复配护色剂的浓度配比为0.10%抗坏血酸+0.20%柠檬酸+0.10%植酸+0.30%Ca Cl2时,荔枝果肉干制品的色泽和感官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1.
以‘南岛无核’荔枝果实为材料,研究促进和抑制能量水平条件下,荔枝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呼吸、失水、果皮细胞膜损伤、能量产生及其关键酶活性与衰老的关系。结果表明:2,4-二硝基苯酚(DNP)解偶联剂抑制了能量供应,可促进荔枝果皮失水,加速果皮细胞膜损伤,能荷下降快,明显促进了荔枝果实衰老。而外源ATP处理降低了果皮失水和细胞膜损伤,果实贮藏期间保持了相对较高的能荷,延缓了荔枝果实采后衰老。DNP的解偶联作用使线粒体制造ATP受阻,直接诱导了贮藏前期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H+-ATPase和Ca2+-ATPase活性增强,贮藏后期这些ATP关键酶活性下降,对延缓果实衰老不利。而外源ATP处理,果实贮藏前期COX活性较低,贮藏后期COX、H+-ATPase和Ca2+-ATPase活性增强,均对延缓荔枝果实衰老具有积极作用。总之,荔枝采后贮藏后期energy charge(EC)下降、ATP供应不足是导致荔枝果实衰老的重要因素,适当提高贮藏后期果实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过程中COX、H+-ATPase和Ca2+-ATPase等ATP相关酶的活性,对抑制荔枝果皮衰老、延长贮藏期更有利。  相似文献   

12.
采后荔枝果皮褐变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以“淮枝”荔枝果料为材料,研究了荔枝在室温下的果皮褐变及其某些生理化学反应,结果表明:前期果皮褐变主要是由于果皮的迅速失水,导致果皮pH值的提高,从而引起花色素苷的褪色或变色,使得果皮迅速变褐,适当的保湿包装可延缓这一过程,人为是降低果皮的PH值可使已褐变的果皮全部或部分地恢复红色。后期褐变主要是由于酚类物质的酶促或非酶促反应形成的黑色物质的累积,人力行降低果皮的PH值不能使其恢复红色。  相似文献   

13.
荔枝是无患子科荔枝属的亚热带常绿果树,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荔枝果皮色泽由多种色素决定,是影响消费者需求的重要品质性状。果实着色是花色苷积累的结果,荔枝果皮花色苷的生物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由遗传背景决定,同时受内外环境影响。本文重点介绍荔枝果皮花色苷的生物合成途径,从外界环境、生理生化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花色苷积累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并展望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为提升荔枝果实的色泽品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耐寒性较强的荔枝品种元红和耐寒性较弱的兰竹为材料,研究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叶片在越冬期的活性氧代谢及其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结果表明: (1)越冬期间,随着温度的降低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荔枝叶片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其中,兰竹H2O2和MDA含量增加幅度均大于元红,而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则小于元红.(2)越冬期间,荔枝叶片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加,且到翌年2月18日达最大值而后下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兰竹的抗坏血酸(AsA)含量呈下降趋势,而元红的AsA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与耐寒性较弱的兰竹相比,元红在越冬期维持较高的活性氧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从已构建的荔枝果皮cDNA文库中挑取克隆测序,获得一条荔枝快速碱化因子(LcRALF)基因(GenBank登录号:EU024484).该基因的cDNA全长为666 bp,含1个381 bp的开放读码结构,编码126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烟草等物种的RALF基因一致性较高,具有RALF基因氨基酸序列的典型特征.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荔枝果皮中特异表达,且在新采收的荔枝果皮中表达量最高.随着果皮的衰老该基因表达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6.
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S-2防治荔枝霜疫病及其生化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S-2(Bacillus subtilis)菌株对荔枝采后果实霜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体内活性氧代谢(SOD、POD、CAT、MDA、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产生速率)和病程相关蛋白(β-1,3葡聚糖酶活性、几丁质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BS-2菌株对荔枝霜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接种处理后6d,其防治效果为37.83%;经内生细菌处理的荔枝果皮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几丁质酶活性、CAT和SOD酶活性均比病菌处理的高,而POD、PPO酶活性以及膜透性、MDA含量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产生速率却比病菌处理的低。当接种后6d,经内生细菌处理的荔枝果皮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几丁质酶活性和SOD酶活性分别比病菌处理的高70.73%、30.76%和297.43%;而POD、PPO酶活性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产生速率却分别比病菌处理的低15.11%、4.96%和28.95%。  相似文献   

17.
叶面镁营养促进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的生理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妃子笑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cv.Feizixiao)成年树为试材,探讨叶面Mg营养调节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的效果及其初步原因。以叶面喷Mg为处理,以喷清水为对照(CK),分别在坐果后1 d(2013年5月5日)和8 d进行叶面喷肥处理,观测果皮着色、内源激素含量和相关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在坐果后15 d,Mg处理的果皮h值最低和果肉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克服了果皮"滞绿"现象。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Mg处理与CK的果皮生长素(IAA)和乙烯(Eth)含量、叶绿素单加氧酶(Pa O)和叶绿素酶(Chlase)活性在同期间均无显著差异。在坐果后11 d后,Mg处理在果皮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含量及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活性上均显著高于同期CK,并且Mg处理使果皮ABA/GA3(含量比)高于CK。Mg处理在坐果后15 d和18 d使其果皮花色素苷含量显著高于CK,而使其叶绿素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可见,Mg处理克服果皮"滞绿"现象归功于果皮花色素苷含量的升高,其可能通过提高ABA/GA3值,进而刺激UFGT活性升高,从而促进果皮花色素苷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