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海高寒天然草地施氮肥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纪亚君 《中国草地》2005,27(6):67-69
采用氮肥单因子试验研究了施用氮肥对高寒草甸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就两年累积增产效应而言,施肥量为37.5kg/hm^2时,单位尿素可获得地上总生物量的最大增产量为27.84 kg,而当施肥量为225kg/hm^2时,禾本科牧草可以获得单位尿素的最大增产量为17.48kg.综合考虑两年草地总生物量、优良牧草生物量的变化,认为天然高寒草甸草地施氮量为225 kg/hm^2时可以获得最大禾草产量及单位尿素最大增产量,有利于退化天然草地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青海高寒草甸施氮肥增产效应浅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纪亚君 《草业科学》2006,23(3):26-29
采用氮肥施用量的单因子试验研究了施用氮肥对高寒草甸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就2年累积增产效应而言,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每公斤尿素可获得地上总生物量的最大增产量为19.22 kg,而当施氮量为225 kg/hm2时,禾本科牧草可以获得单位尿素的最大增产量为17.48 kg。综合考虑草地总盖度、草地总生物量、优良牧草生物量及优良牧草分盖度的增加,认为天然高寒草甸草地的最佳施氮量为150 kg/hm2,2年累积可增加地上总生物量2 883 kg/hm2鲜草,增加禾本科牧草地上生物量1 770 kg/hm2鲜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牦牛放牧率与小嵩草Kobrecia parva高寒草甸暖季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相关分析得出,牦牛放牧率对小嵩草高寒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放牧率的增加, 总地上生物量和优良牧草地上生物量及其比例减小,杂类草比例增加;总地上生物量和优良牧草地上生物量与放牧率呈线性回归关系, 杂类草地上生物量与放牧率呈二次回归关系,且当放牧率为2.30头/hm2时, 1998年杂类草的地上生物量达到最大;放牧率为2.04头/hm2时, 1999年杂类草的地上生物量达到最大.各土壤层地下生物量与放牧率呈线性回归关系;1998和1999年对照组0~30 cm地下生物量分别是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的1.1,1.4,1.5倍和1.1,1.6,1.7倍;1998年各放牧处理不同土壤层地下生物量占0~30 cm地下生物量的比例为:0~10 cm占87.18%~88.38%,10~20 cm占8.19%~9.55%,20~30 cm占2.87%~3.44%;1999年各放牧处理0~10 cm地下生物量占0~30 cm总地下生物量的88.04%~89.37%,10~20 cm占7.14%~9.34%,20~30 cm占2.25%~3.5%;另外,1999年各处理组0~10 cm地下生物量的比例均高于1998年,而10~20和20~30 cm地下生物量的比例均低于1998年.不同土壤层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呈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伟  德科加 《草地学报》2015,23(5):968-977
为提高称多县高寒草甸草场牧草产量、完善牧草营养施肥技术,采用随机区组试验,以硫酸铵、硝酸钙和尿素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形态氮肥及施肥水平对称多县高寒草甸地上植物量、植物养分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铵处理的高寒草甸地上植物量、植物全氮、土壤全氮、土壤铵态氮均显著高于尿素处理和对照(P<0.05);当硫酸铵施用量为200 kg·hm-2时,地上植物量、植物全氮、土壤全氮均为最大值。相关性研究表明硫酸铵与植物全氮、土壤铵态氮和地上植物量成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硫酸铵和土壤铵态氮为第一主成分。因此确定施用硫酸铵后称多县高寒草甸增产效果最明显,尿素增产效果次之,硝酸钙效果非佳。施肥量以200 kg·hm-2为最适施肥量。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氮沉降对高寒沼泽草甸土壤养分及其群落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对风火山地区3种氮添加处理下(0,5和10 g N·m-2·a-1)土壤养分及植物群落生物量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外源氮素添加使得沼泽草甸土壤趋向酸化、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发生改变,显著影响了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除繁殖期土壤有效氮显著增加外,其他时期显著降低;外源氮素添加使得群落地上生物量增加,总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除返青期显著增加外,其他时期明显减少;整个生长季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比例随施氮的增加而下降;土壤有效氮含量与植物群落生物量及其分配均显著相关(P<0.01)。综上所述,长江源区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效氮和植物群落生物量对土壤氮素状况的变化反应敏感,在有效养分匮乏的高寒沼泽草甸添加氮素能够促进植物地上部分的增长,从而改变其自身光合产物的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高寒草甸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施氮肥和磷肥水平对植物群落高度、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施肥处理下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施肥当年和第2年植物群落和各功能群的平均高度、总盖度和生物量都显著高于不施肥,相比不施肥,各施肥处理下的植物群落平均高度、总盖度和生物量分别增加了23.46%,13.10%和50.73%。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草地植被群落的生物量也增加,但不同处理增加的幅度不一致。施肥第1年施用尿素132.3kg/hm^2、磷酸二铵217.4kg/hm^2时草地生物量最高,为566.3g/m^2;施肥第2年施尿素174.9kg/hm^2、磷酸二铵108.7kg/hm^2时草地生物量最大,为581.3g/m^2。通过对施肥处理下两年的经济效益的计算,发现施尿素174.9kg/hm^2、磷酸二铵108.7kg/hm^2处理产出投入比最高,为1.78%。较符合生产实际,为最佳施肥量。  相似文献   

7.
以高寒嵩草(Kobresia)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施用硝酸铵对高寒草甸群落生物量、植物养分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肥量为300 kg/hm~2时,群落植被鲜重和干重为710.40 g/m~2和329.07 g/m~2,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施肥量为150 kg/hm~2时,高寒草甸植物全氮达到最大值,为0.068 g/kg,此时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和土壤全钾都为最大值。  相似文献   

8.
高施氮量对高寒矮嵩草甸主要类群和多样性及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研究高寒矮嵩草草甸高强度施氮试验(150和300kgN/hm^2)对不同在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昌类植物的反应较大,其综合优势比呈明显增大趋势,非豆科杂草次之,莎草类和豆科杂草的反应不显著。增施氮肥能明显降低矮嵩草草甸的植物多样性,其草甸质量指数以施氮150kg/hm^2最高,过量施氮(300/hm^2)并不再提高草甸质量。其地上生物量对施氮的反应比多样性和草甸质量指数的变化滞后,地上生物总量在施氮后明显增加,其中禾草类明显增加,杂类草则明显降低。7月的降水量及其分布对施氮的效果影响较大。土壤水分状况对施肥效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采用氮肥单因子试验研究了施用氮肥对高寒草甸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就两年累积增产效应而言,施肥量为37.5kg/hm2时,单位尿素可获得地上总生物量的最大增产量为27.84 kg,而当施肥量为225kg/hm2时,禾本科牧草可以获得单位尿素的最大增产量为17.48kg。综合考虑两年草地总生物量、优良牧草生物量的变化,认为天然高寒草甸草地施氮量为225 kg/hm2时可以获得最大禾草产量及单位尿素最大增产量,有利于退化天然草地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采自高寒草甸野生老芒麦(Elymus.sibiricus)种子为材料,单一氮素添加为对照,采用营养液沙培方式研究硝态和铵态氮及其不同配比(NO3^--N∶NH4^+-N分别为0∶10、3∶7、5∶5、7∶3和10∶0)对老芒麦苗期生长特性的影响,旨在探索不同氮素形态对老芒麦的促生效应,以期找到最佳的氮素形态配比。结果表明:混合态氮素较单一氮素施入能够更好促进老芒麦的生长,硝态和铵态氮配比为7∶3时,老芒麦株高、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其他处理高,硝酸还原酶活性较单一NO3^--N和NH4^+-N处理分别提高了48.54%和74.71%,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10.16%和7.30%。硝态和铵态氮配比为5∶5时根系活力最高,该处理下老芒麦根系活力较单一NH4^+-N和NO3^--N处理分别提高了31.05%和8.08%,且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NO3^--N∶NH4^+-N为3∶7时根长和全氮含量达到最大,全氮含量分别比NO3^--N和NH4^+-N为唯一氮源时提高了43.90%和29.76%,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经隶属函数度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出,NO3^--N∶NH4^+-N为7∶3时氮素能更好地提高老芒麦生理活性,且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11.
在完全营养液条件下,采用砂培法,研究了NO3--N与NH4+-N两种氮素形态的7种配比(氮素水平210mg/L)对紫花苜蓿盛花期生长及结瘤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形态配比下紫花苜蓿的株高、生物量、根瘤数、根瘤重及固氮酶活性均随NO3--N/NH4+-N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NO3--N/NH4+-N比例为5/3时,紫花苜蓿的株高、生物量、根瘤数、根瘤重及固氮酶活性均取得最大值,而地上部和地下部全氮含量则在5/5时最高。综合分析,当氮素水平在210mg/L时,5/3处理下紫花苜蓿生长较好,自身固氮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2.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种群生物量结构动态与生长速率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对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小叶章和沼泽化草甸小叶章的生物量结构动态及生长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小叶章地上及各器官生物量均呈单峰型变化且峰值出现的时间相差15 d左右,地上及各器官生物量均表现为典型草甸小叶章>沼泽化草甸小叶章,但地下生物量则表现为典型草甸小叶章<沼泽化草甸小叶章;二者地上生物量的组成结构不尽相同,各器官对地上生物量的平均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2种小叶章地下生物量均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和季节动态,但差异很大;二者各器官生物量生长速率的变化基本一致,但不同阶段生长速率值的大小存在明显差异;模拟结果表明,二者地上及各器官生物量均符合抛物线模型(y=b0 b1t b2t2),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符合“S”型曲线[y=b0/(1 b1e-kt)],其R2大多在0.920以上。  相似文献   

13.
汾河河漫滩三种草本植物群落的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草本群落是汾河河漫滩的主要植被类型。在对汾河河漫滩植被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了 3种广泛分布的典型群落 :北水苦荬群落、水莎草 +狼把草群落和苔草群落 ,用收获法对它们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这 3种群落的总生物量分别为 785.9g/ m2 、4 94 .6g/ m2 和 34 5.5g/ m2 ,与其它草地群落相比 ,大于荒漠草地和典型草原 ,小于草甸草原。各群落的建群种或共建种的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和各群落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比例均大于 70 %。北水苦荬群落和水莎草 +狼把草群落的地上部分生物量 >地下部分生物量 ,苔草群落的地上部分生物量 <地下部分生物量。另外 ,通过对群落特征、干鲜重比率以及群落生物量的综合分析得出 ,水因子是影响湿地植被群落结构、组成和生物量的主导因子 ,这 3种群落的分布呈现显著的水分生态梯度  相似文献   

14.
高寒珠芽蓼草甸植被生物量的季节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甘肃省天祝县珠芽蓼高寒草甸,结果表明,调查草甸的主要植物有26种,隶属13科23属。其中珠芽蓼(0.148)为优势种,次优势种有乳白香青、球花蒿、线叶嵩草等。通过对珠芽蓼草甸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季节动态的研究分析发现,地上植物量在整个生长季中表现为单峰曲线,地下植物量变化呈现“V”型曲线,环境因子是制约珠芽蓼草甸植物生长发育和植物量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5.
氮素形态对紫花苜蓿盛花期生长及结瘤固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完全营养液条件下,采用砂培法,研究了3种氮素形态配比NO3--N,NH4+-N和NO3--N∶NH4+-N为1∶1和0、105、210mg/L 3个氮素水平对紫花苜蓿盛花期生长及结瘤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氮素处理下紫花苜蓿的株高、生物量、根瘤数、根瘤重、固氮酶活性和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CK。同一氮素水平下,株高表现为NO3--N和NH4+-N混合培养下效果最好,NO3--N培养下次之,NH4+-N培养下最低;生物量、根瘤数、根瘤重、固氮酶活性和全氮含量NO3--N和NH4+-N混合培养下效果最好,NH4+-N培养下次之,NO3--N培养下最低;茎叶比则是NO3--N培养下最大,NH4+-N培养下次之,NO3--N和NH4+-N混合培养下的最低,各氮素形态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各形态配比下紫花苜蓿的株高、生物量、根瘤数、根瘤重、固氮酶活性和全氮含量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茎叶比呈现减小的变化趋势。NO3--N+NH4+-N的浓度为210mg/L时,紫花苜蓿的株高、生物量、根瘤数、固氮酶活性和全氮含量取得最大值,茎叶比取得最小值,根瘤重则在NO3--N+NH4+-N的浓度为105mg/L时取得最大值,紫花苜蓿在混合态氮培养下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6.
配方施肥对皮燕麦地上生物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引1号燕麦为研究对象,研究施肥对燕麦地上生物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成熟期,燕麦地上生物量,施肥处理高于对照CK处理,完熟期OPT处理最高,达99478.5 kg/hm2。施磷能显著提高燕麦种子产量。OPT+1/2P处理所得燕麦籽粒产量最大,为6678.3 kg/hm2。在施钾量和施磷量一定时,燕麦籽粒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OPT-1/2N处理所得籽粒产量仅低于OPT+1/2P处理,为6588.3 kg/hm2。  相似文献   

17.
以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3种草原实验区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设置7种氮添加梯度, 分别为CK(0 g N·m-2·a-1)、N1(5 g N·m-2·a-1)、N2(10 g N·m-2·a-1)、N3(15 g N·m-2·a-1)、N4(20 g N·m-2·a-1)、N5(25 g N·m-2·a-1)、N6(30 g N·m-2·a-1),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研究不同浓度梯度氮添加下不同草原类型区植被生物量、土壤碳氮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氮添加并未对3种草原类型地下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P<0.05),且本研究初步判断在N3添加时接近饱和阈值, 整体上氮添加使内蒙古草原总生物量平均增加了29.66%,较干旱的荒漠草原对氮添加的响应较为明显。施氮肥使草甸草原的根冠比显著降低(P<0.05),典型草原根冠比在N3处理下显著增加(P<0.05),但对荒漠草原影响不显著(P>0.05)。2)选择不同土层(0~10 cm、10~30 cm)分析氮添加对3种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 结果显示氮添加对草甸草原土壤碳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含量存在显著影响(P<0.05),且0~10 cm土层对施氮的响应更明显。3)施氮条件下地上生物量与土壤C/N、年均降水显著相关(P<0.01),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均与土壤全氮含量、有机碳含量、土壤C/N、年均温、年均降水显著相关(P<0.01)。总的来说,不同类型的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土壤碳氮含量对施肥的响应存在差异,这意味着草地恢复与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养分的添加作用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18.
张帆  李元淳  王新  朱剑霄 《草业科学》2021,38(8):1451-1458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严重影响了草地群落结构与生产力。为揭示草地退化对高寒草甸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地上/地下分配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青海省海北州选择3个小区,每个小区设置完整的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4个退化梯度,于2020年8月对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同时采集植物样品。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加剧:1)草地的盖度、高度和地上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2)地上生物量在不同功能群的分配发生显著变化,物种逐步从以禾草类为优势转变为以杂类草为优势的群落;3)地下生物量显著下降,深层土壤根系生物量占比增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加剧群落结构发生颠覆性变化,且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同步出现严重衰退。因此,针对该区域退化草地的植被恢复应考虑草地物种组配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同步恢复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9.
高温胁迫下不同氮肥处理对凌志高羊茅耐热性的调控效果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氮肥处理(NO3^-—N、NH4^+-N、NH4NO3—N)对凌志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cv.Barlexas)在高温38℃/30℃(昼/夜)胁迫下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1)NH4^+-N和NO3^- —N处理根冠比、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都持续下降,NH4^+-N处理下降幅度大于NO3^- —N处理;NH4NO3-N处理先升后降。同等胁迫水平下,NH4NO3-N处理高于NO^3-—N和NH4^+-N处理;(2)3种氮肥处理使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上升。且同等胁迫水平下,NH4NO3^-N处理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最高;(3)NH4^+ -N和NO3^-N处理叶片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含量上升,NO3^-—N处理的上升幅度小于NH4^+-N处理;NH4NO^3-N处理先下降后上升,且同等胁迫水平下低于NH^+-N和NO3^-—N处理;(4)NH4^+-N和NO3^-—N处理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增加;NH4NO3^-N处理在胁迫前两天略微下降随后上升,且同等胁迫水平下,MDA含量最低。试验分析显示,3种氮肥处理相比较NH4NO3-N处理对提高凌志高羊茅耐热性的调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密度下的鼠类活动对高寒草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以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有效鼠洞作为调查对象,分析了不同鼠洞密度对黄河源区青海果洛高寒草甸植物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鼠洞密度的增大,植物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呈"V"字型变化趋势,先急剧下降后缓慢上升,满足y=ax2+bx+c关系;其中样地Ⅰ(3个/25 m×25 m)生物量最大,样地Ⅳ(54个/25 m×25 m)最小,样地Ⅴ(85个/25 m×25 m)鼠洞密度较大,而生物量并不是最小值;植物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0 cm的范围内,随着鼠洞密度的增大有向表层聚集的趋势,生长旺盛期更为明显。植物群落组成中,随着鼠洞密度增大,莎草类和禾草类地上生物量均呈现下降趋势,而杂类草则趋于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