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毕薯5号马铃薯种薯切块播种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毕薯5号脱毒种薯作播种材料进行田间试验,对马铃薯种薯切块大小与生育期、地上部植株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毕薯5号出苗、现蕾、开花和成熟均随种薯切块增大而提早;单株结薯数、单株茎块重及单株商品薯重随种薯切块增大而增加;小区产量与切块的大小呈正比;在当地栽培条件下该品种的适宜种薯切块大小为50~60 g。  相似文献   

2.
种薯大小及播种密度对马铃薯青薯9号种薯繁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原种和一级种薯为材料,研究青薯9号种薯不同大小和播种密度对其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原种繁育中,种薯大小20.0~25.0 mm处理出苗时间较早,出苗率随播种密度增加而降低,一级种繁育中,出苗时间没有差异,种薯大小45.0~55.0 mm和切块处理出苗率与原种繁育一致,而种薯大小35.0~45.0 mm处理出苗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2)原种繁育中,播种密度对薯块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种薯大小20.0~25.0 mm处理薯块产量比种薯大小17.5~20.0 mm高,播种密度17.5万株/hm~2可获得最大薯块产量;一级种繁育中,播种密度对薯块产量影响差异显著,种薯大小45.0~55.0 mm和切块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是9.0万株/hm~2,种薯大小35.0~45.0 mm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是4.5万株/hm~2。(3)原种繁育中,获得最高薯块数量的最佳播种密度是17.5万株/hm~2;一级种繁育中,种薯大小45.0~55.0 mm和35.0~45.0 mm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是9.0万株/hm~2,7.5万株/hm~2则是切块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4)提高播种密度对增加中小薯个数占比具有促进作用,原种繁育播种密度高于12.0株/hm~2、一级种繁育播种密度高于6.0万株/hm~2时均能获得较理想的中小薯数量比。(5)综合以上各因素,有利于青薯9号小整薯种植模式的种薯繁育最佳播种密度推荐为原种17.5万株/hm~2、一级种整薯和切块薯块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不同播种方式及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研究以"陇薯3号"原种为试验材料,选择重30 g左右的健康小薯作为种薯,将小整薯分别按4个密度进行种植(行距均为90 cm,株距分别为14.3、12.5、11.1和10 cm),并在常规大田生产条件下,选择大种薯切块播种和小整薯播种,探讨二者在产量及发病率方面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昭苏垦区的自然条件下,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单位面积块茎数目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单个块茎重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多重比较表明,无论是产量、单薯重量、单株块茎数、单位面积主茎数、株高、商品薯率,还是病株率、病指,利用小整薯播种均优于传统的切块播种,但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种薯大小对整薯播种马铃薯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采用整薯播种的种薯大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10~90g大小的种薯范围内,随种薯增大,马铃薯生物量呈递增趋势,种薯大于30g时,块茎产量明显提高,平均比使用30g以下的种薯增产8.64%~40.21%.但种薯越大,用种量越大,种薯成本也越高.从节本增效的角度分析,生产上应选用50~70g的种薯为宜.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种薯切块大小与植株抗旱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脱毒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采用20、35、50、70 g不同切块大小进行田间播种试验,结果表明:种薯切块20、35、50 g3个处理随着种薯切块重量的增加,出苗率提高,植株长势增强,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即呈显著正相关。早疫病、晚疫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呈负相关,50 g与70 g薯块未有明显差异。因此,在白城地区,从抗旱夺高产、保品质、高效益、节成本角度出发,种薯切块大小应在35~50 g。  相似文献   

6.
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该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本试验表明,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7.
李华 《云南农业》2014,(9):33-34
通过栽培示范,对马铃薯原原薯8 g以下不同规格大小种薯繁殖、株行距、每亩播种数、种薯繁殖数量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原薯产量有随着原原薯粒重的增加逐渐增高的趋势,在大中薯率经济薯性状也存在相同趋势,同时繁殖原薯粒数上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以马铃薯新晶种闽薯1号为试材,应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案,研究了播种时间、种薯大小、种植密度和生长调控措施对马铃薯产域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设置范围内,对闽薯1号产量影响大小的因素依次为:播种时间>种薯大小>生长调控措施>种植密度,不同因素间存在显著差异.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采用播种时间为7月5日、种薯大小为50-79 g、每667m~2种植6 500株且花蕾期喷施多效唑的栽培方式种植闽薯1号最适宜,其产量高、质量好且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9.
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生产丽薯6号小种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m^16-52株的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结薯数、小薯比例逐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而单株薯数、单株薯重、单薯重则不断下降。其中对各处理的结薯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间差异显著。综合试验表明:网棚生产丽薯6号小种薯的最佳栽培密度为每m^52株。  相似文献   

10.
以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克新18号为材料,研究种薯不同切块大小对生育期、地上部植株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切块大可促进早出苗、苗齐、苗壮,封垄速度快,提前成熟,获得高产。该品种在当地栽培条件下适宜的种薯切块大小为40-50g。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水分亏缺胁迫对马铃薯块茎产量构成的影响,本试验以抗旱性强的BFL10、BFL12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水分胁迫状态下马铃薯各生育期的株高、分枝数、匍匐茎数量、单株结薯数、单株结薯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重度水分亏缺胁迫使株高等5个测定指标显著降低,轻度水分亏缺胁迫匍匐茎数量、单株结薯数量、单株大薯数量3个指标相比正常灌水条件下无显著性差异,而单株结薯重量和单株大薯重量在轻度水分亏缺胁迫条件下相比正常灌水条件显著性降低,推测轻度水分亏缺胁迫不影响结薯数量但影响薯块的膨大,重度水分亏缺影响了结薯的数量和薯块的膨大。  相似文献   

12.
整薯播种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克新2号’马铃薯为试材,研究了整薯播种对马铃薯生长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30~50 g整薯播种马铃薯,其植株的生长势强,干物质积累多,有利于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整薯播种的平均株高、分茎数、结薯数、大薯率分别比对照(切块播种)增加了2.81%2、00%、16.67和7.95%,单株地上干重和块茎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65%和57.89%,收获时整薯播种产量比对照提高了29.82%,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同时,整薯播种的块茎干物质和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但还原糖含量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大西洋马铃薯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种级种薯对河西走廊马铃薯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原种,一级种作种薯,无论在株高、单株分茎数、单株茎叶鲜重,还是在单株结薯个数与单株块茎产量上都明显优于微型薯和二级种;不同种级闻原种、一级种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种级,一级种整薯产量最高,平均为51919.5kg·hm^-2,其次为原种整薯51558.0kg·hm^-2,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同一种级整薯较切块产量高;小整薯比切块种薯有明显的生长优势,而且病害较轻、产量高。  相似文献   

14.
不同密度对间套作半夏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雁萍  杨志刚  洪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041-5043
[目的]为半夏GAP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8个处理,2次重复,研究玉米间套作半夏时不同密度下半夏的生长及产量状况。[结果]随着密度的升高,半夏的出叶总数升高,密度为20 cm×6 cm的出叶总数最高(156%),株块茎总数、主块茎径、鲜干块茎重下降,阴干率微有下降,产量、中粒数、中粒重先快速升高后缓慢下降,大粒数、大粒重先缓慢升高后快速下降,以20 cm×7 cm的实收鲜重和大粒数最高,分别为735 g/小区和115粒/小区,小粒数有升高的趋势。[结论]玉米间套作半夏时,20 cm×7 cm和20 cm×6 cm(每窝2粒)是较理想的半夏播种密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木薯节本增效栽培技术,为旱地木薯节本增效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对比粉垄栽培与传统整地栽培(CK)两种种植方式对木薯品种新选4088的茎叶生长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测定株高、茎径、单株叶片数、块根长度、块根直径、单株块根重和产量等。【结果】粉垄栽培的木薯块根长度、块根直径、单株块根数、单株块根重和鲜块根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5.35%、28.70%、30.00%、44.92%和46.69%。【结论】粉垄栽培技术可促进木薯前中期茎叶生长,增加木薯生物量,提高木薯产量,是促进木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油菜品种湘杂油7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油菜品种湘杂油7号产量及品质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湘杂油7号产量及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在相同播期条件下,湘杂油7号植株的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鲜重、单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芥酸和硫苷含量等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递减,千粒重与播期和种植密度关系则不明显;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千粒重是决定油菜产量的变异因子,其中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每角果粒数次之,千粒重最小。综合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2因素处理对湘杂油7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以9月15日播种、种植密度135000株/ha最好。  相似文献   

17.
以马铃薯新品种紫花851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群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851种植密度为52500株/ha时商品薯产量最高,达29850 kg/ha;种植密度为75000株/ha时单位面积结薯数最多,达62.4个/m^2;最佳生理质量指标为:出苗后65 d叶面积指数2.40~2.55、出苗后80 d干物质积累量5373 kg/ha。因此,紫花851作商品薯生产时,最适种植密度为52500株/ha;作种薯生产时,最适种植密度为75000株/ha。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川半夏主要农艺性状及与块茎产量间的相关关系,为川半夏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来自四川各地的22份半夏资源的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个主要农艺性状对块茎产量影响的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增殖率、中粒单粒重、中粒直径、小粒单粒重、小粒直径、大粒直径、大粒单粒重、单株叶重、大粒率、增产率、小粒率、株高、中粒率。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大粒直径、大粒单粒重、中粒单粒重、小粒单粒重、中粒率、小粒率及增殖率是影响半夏单株块茎产量的主要因素。单株增殖率对块茎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其次为小粒率和大粒单粒重。[结论]单株增殖率和小粒率是川半夏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性状和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半夏高产株型应是单株增殖率高、大块茎多、小块茎少、中块茎适中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木薯节本增效栽培技术,为旱地木薯节本增效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对比粉垄栽培与传统整地栽培(CK)两种种植方式对木薯品种新选4088的茎叶生长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测定株高、茎径、单株叶片数、块根长度、块根直径、单株块根重和产量等。【结果】粉垄栽培的木薯块根长度、块根直径、单株块根数、单株块根重和鲜块根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5.35%、28.70%、30.00%、44.92%和46.69%。【结论】粉垄栽培技术可促进木薯前中期茎叶生长,增加木薯生物量,提高木薯产量,是促进木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马铃薯间作玉米模式下马铃薯生长、产量及糖类物质的变化情况,为促进马铃薯与玉米合理间作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马铃薯单作(对照)和间作(2行马铃薯间作2行玉米)2种栽培模式,结合田间观测与室内测定,分析马铃薯间作玉米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和糖类物质的影响。【结果】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马铃薯间作玉米模式下马铃薯的茎粗、单株主茎数、单株匍匐茎和单株根干物质重量及单株结薯数无显著变化(P>0.05),但间作可提高马铃薯单株分枝数、单株匍匐茎数、单株小叶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单株茎叶和单株块茎的干物质重量,并显著提高马铃薯的株高、单薯重、单株产量及复合产量(P<0.05,下同)。随着间作时间的延长,间作马铃薯叶片、匍匐茎和块茎中糖类物质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对叶片的影响较大,间作马铃薯叶片的蔗糖、果糖、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在块茎增长期和淀粉积累期均显著低于单作。【结论】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马铃薯与玉米2∶2行比间作模式下,马铃薯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复合产量显著提高,该间作模式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