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略性资源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刍议——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产业范畴进行了新的界定,并以我国战略性资源地区新疆为例,通过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萧条背景下,对资源型产业保障经济持续增长和资源战略安全的发展地位,市场需求、资源禀赋、交通运输和资金技术的发展条件,以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态势的宏观分析,提出了新疆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定位为国家重要的能矿生产、输送及加工基地,能矿资源进口、输送及加工平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纽带,提升和拓展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和空间的投资载体;发展重点为石油石化工业,煤炭煤化工业,电力及供应业,矿产资源开发;发展对策为宏观调控力度、技术装备水平、行业规划指导、循环经济模式、政策优惠支持和发展资金支撑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甘肃自然生态的脆弱性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决定了其绿色产业的发展应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切入点,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其生态环境优势,不断改善其生态环境劣势。通过发展生态治理产业、特色产业以及环保产业,尽快解决制约甘肃绿色产业发展的资源约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最终使甘肃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分县为基本单元,根据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物质积累基础和人类发展水平,结合国家安全战略与内蒙古区域发展战略,采用基于G IS的多因素迭置模型和基于决策树的定量化分析方法,编制了内蒙古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统筹不同类型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及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内蒙古人口发展功能区以人口限制区为主要组成部分,其次是人口发展疏散区和稳定区;内蒙古人口稳定区以呼包鄂、通辽、赤峰等城市群为主要形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协调,人口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人口疏散区以丰镇、克什克腾等中、小城市和乡、镇为主要形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推移,未来人口发展应相对集中,适度疏散;人口限制区以阿尔山、额尔古纳等小城镇和乡村发展为主要形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未来应有计划实施人口迁移和生态移民,建设国家生态屏障,促进不同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区居民是对旅游发展进行评判的主体,他们对待旅游发展的态度和行为是评判旅游开发方向的表征,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程度和参与程度。研究以希拉穆仁和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借助社会统计软件工具,分别就社区居民对草原旅游发展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参与旅游发展能力的感知和态度、参与旅游发展行为的感知和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最后希望政府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旅游相关的教育培训,以培养其参与旅游发展和利益分享的技能。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生态旅游规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青海湖是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不仅以浩大和湖内盛产湟鱼及有众多的鸟闻名 ,更以有鸟岛、沙岛、沙山等自然旅游资源而受世人关注。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发展青海湖生态旅游业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文章在分析青海湖生态旅游资源特征的基础上 ,探讨了发展青海湖生态旅游业的意义 ,并提出了发展青海湖生态旅游业的目标、原则、布局、建设内容和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对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发展机会和竞争威胁(SWOT)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这对于进一步开发内蒙古旅游资源、发展内蒙古旅游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兴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资源逐渐枯竭、农作物病虫害的不断猖獗、全球粮食短缺、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人们对生活质量及自身健康的追求,未来农业是否需要农药,农药自身是否需要继续发展和如何发展,已经成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的形势下,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改善目前发展难题对阿尔山市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文中在对阿尔山市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考察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了阿尔山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总结出阿尔山市旅游业发展优势及制约其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  相似文献   

9.
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文中以甘肃省崇信县为例,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然后采用耦合度、发展度、耦合协调系数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研究发现:生态子系统得分最高,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较低,全县始终为经济滞后型的发展类型;耦合度明显高于发展度和耦合协调系数,反映了崇信县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子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较好,而综合发展水平欠佳的局面。经济系统中经济规模是社会水平和生态水平的主要驱动因素,社会系统中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事业对经济水平和生态水平具有支撑作用,而生态系统中工业污染和治理是制约经济水平和社会水平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由于社会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及生态环境的治理,崇信县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发展更为平衡、协调,研究结果对于欠发达地区探索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浙江省农药产业发展态势,分析了新形势下农药产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从转变农药发展方向、生产方式、营销方式和应用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农药产业绿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旅游发展空间战略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点-轴理论,并在充分考虑辽宁省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与旅游发展现状的背景下,文中通过旅游竞争力评价、旅游节点城市流强度测算以及城市规模分析、交通等级和地理区位分析等方法,在剖析辽宁省旅游发展面临的空间问题的同时,进一步为旅游发展空间战略构建提供了依据。综合分析之后,文中提出辽宁省应以丹东、锦州、大连、沈阳和铁岭为五大旅游增长中心,构建"五心、五团、25极;两主轴、三次轴,八外联轴"的旅游发展空间战略。辽宁旅游发展空间战略的目的是不断提升辽宁旅游竞争力,并实现省内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文中的研究既丰富了"点-轴"理论的内容,又对其他地区旅游布局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内蒙古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挖掘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的基础上,从人口、经济、基础建设、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等层面构建了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的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和协调度进行评价与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甄别新型城镇化各次系统和各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内蒙古各盟市之间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高值区分布于”呼包鄂”地区、赤-通地区以及呼伦贝尔市等地区;内蒙古新型城镇化发展属于严重失调、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受旧型城镇化影响较大,与人口和经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较密切,今后的发展中注重建设和发展生态环境以及城乡一体化方面.  相似文献   

13.
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相关研究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与重视,文中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和模糊聚类分析方法,构建了包括旅游发展基础、发展能力和发展空间的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西部十二省区旅游发展潜力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重庆、四川、陕西和广西四省在西部地区高于平均值,发展潜力较大。评价结果符合常识判断且与发展现状相符,证明区域旅游潜力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准确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大田滴灌未来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滴灌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最先进的精量灌溉技术之一。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研究项目“中国大田滴灌发展战略研究”,系统梳理了滴灌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阐明了对我国大田滴灌的总体认识;结合新疆滴灌节水技术发展过程,从区域发展、自动化程度、系统能耗、管理标准规范、水肥利用效率及残膜污染等方面深刻剖析了我国大田滴灌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大田滴灌发展建议:制定分区分级分步骤发展规划,创新发展滴灌信息化和自动化关键技术及设备,因地制宜发展自压滴灌,滴灌技术应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提高滴灌系统水肥利用效率及推动实现膜下滴灌生态可持续等;形成了滴灌技术分区发展与工程建设、灌排管网一体化及自动化协同建设、规模化自压自动化滴灌系统科技攻关及工程建设、长期滴灌节水增效与生态可持续研究等适合我国大田滴灌发展战略。为促进滴灌技术可持续发展,支撑“节水优先”思想,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提供一定思路和支撑。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2004年张掖市甘州区所辖22个乡镇的发展状况,通过建立反映经济和社会方面两大类、共17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对各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借助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并依据计算结果将发展水平划分为五个层次:发展水平最高、较高、中等、较低和最低,并对各层次进行分析;同时,各乡镇发展水平的差距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特征,即距离市区较近、自然条件好的并且交通便捷的乡镇发展水平高于其他乡镇。  相似文献   

16.
加权和分析法在生态城市发展中的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是针对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从区域实际出发对整个系统的经济发展与布局、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揭示出系统结构、功能现状、存在主要问题、系统发展的趋向,尤其是评价系统发展的可持续协调度。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遵循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生态原则,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从本区域特点出发,选择能全面反映该区域具有较强影响,制约生态环境变化的经济社会要素指标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要素指标,建立本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加权和分析法比较、分析和量化研究,对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整体状况的真切了解和全面、有效、客观的评价,特别是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度做出合理判定。通过包头市五个年份的发展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看出,包头市发展协调度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分别为0.26、0.44、0.56、0.589、0.589、0.924。根据上述评价标准,处在从非常不协调、不协调、不太协调向比较协调阶段过渡。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发展农村沼气的条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生态脆弱和能源匮乏是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西部要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农村能源和农民收入两大根本问题。从中国西部农村能源供应、农牧民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以及自然气候特点等方面分析了西部地区发展农村沼气的必要性、适宜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和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促进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重要途径之一。文中运用钱纳里发展模型,并通过计算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指数,论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结合城镇人口与农业劳动力人口指标,分析了新疆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进程的互动关系,并对省域层面工业化和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新疆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发展存在显著不协调状况,总体发展水平低、城镇化滞后工业化发展态势明显;在省域85个县市中,协调发展区域尚处于低度协调水平,为提升新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必须打破当前发展模式,实现由"协调发展-交互发展-更高层次协调发展"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分析了我国小杂粮生产概况、出口现状、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以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我国小杂粮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西部有机特色小杂粮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我国西部地区是小杂粮的主产区和优势产区,西部发展有机特色小杂粮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和市场优势。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有机小杂粮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西部发展有机特色小杂粮产业的思路和对策,以促进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