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红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采自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生态站的红松人工林内的试材为例 ,分析和探索了红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模式。结果表明 :①管胞长度、长宽比、胞壁率的径向变异模式为 y =a +blnx ,该模型具有典型的生物学意义。②管胞径、弦向直径和壁厚的径向变异为略呈增加趋势 ,径向直径是早材大于晚材 ,弦向直径是晚材大于早材 ;管胞径、弦向壁厚均为晚材大于早材。③管胞径、弦向壁腔比的径向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以采自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生态站的红松人工林内的试材为例,分析和探索了红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模式。结果表明:①管胞长度、长宽比、胞壁率的径向变异模式为y=a blnx,该模型具有典型的生物学意义。②管胞径、弦向直径和壁厚的径向变异为略呈增加趋势,径向直径是早材大于晚材,弦向直径是晚材大于早材;管胞径、弦向壁厚均为晚材大于早材。③管胞径、弦向壁腔比的径向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杉木不同径向生长指标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杉木径向生长敏感性与适应性的差别,采用树轮气候相关分析方法,以60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杉木整轮宽度、早材宽度和晚材宽度,并利用杉木树轮自回归年表(ARS)分析主要气候因子(月份水平温度和降水)对杉木径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径向生长均受到温度和降水的显著影响,早材宽度与当年2月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晚材宽度与当年10月平均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冗余分析量化了气候因子对杉木径向生长的影响,当年7月平均最高温度和当年10月平均降水量是限制该区域杉木径向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滑动相关分析表明,气候因子变化在短时间尺度上对杉木径向生长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杉木径向生长对当年9月最高温度的响应稳定性最强.当年10月平均降水量对晚材宽度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杉木年轮生长对上一年气候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晚材生长对当年早期杉木生长气候因子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亚热带地区气候影响杉木径向生长的效应复杂,但ARS年表仍包含丰富的气候信号,研究结果对亚热带针叶树种年轮生态学、年轮气候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18个青海云杉无性系的生长性状和材性性状进行遗传变异研究,并通过多性状选择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无性系。结果表明:材性性状无性系间均存在较大的变异,除早材管胞长度与早材双壁厚度外,其他性状晚材的变异系数均大于早材;树脂道比量、生长轮宽度和晚材径向管胞腔径的变异系数较大(21.0%~34.2%),管胞比量和基本密度的变异系数较小(0.50%和3.9%)。基本密度与管胞形态(晚材胞壁率、早材双壁厚度和晚材径向管胞腔径等)及组织比量(除树脂道比量)在无性系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22个性状中有9个性状的重复力在0.5以上。早材管胞长度与其它材性性状间的正负相关关系基本上和晚材管胞长度与其它性状的正负相关关系一致;基本密度与早材弦向管胞直径、管胞数量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生长轮宽度、晚材宽度、早材弦向管胞腔径、早材径向管胞直径间有显著的负相关。早材胞壁率与晚材胞壁率间亦呈极显著正相关,晚材率与早、晚材管胞长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管胞比量与木射线比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采用生长性状与材性性状联合选择的方法筛选出3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无性系(3号、11号和17号)。  相似文献   

5.
落叶松管胞形态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落叶松营林措施的正确设计和科学实施提供依据,运用协整分析法分析、探讨了落叶松管胞形态特征与气候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管胞形态特征与气候因素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机制,除了早材管胞壁厚度外,其它指标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协整关系均达到显著水平.1973-2003年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2月和3月平均气温的升高对于落叶松的管胞长度增加有显著影响,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检验显示:2月气温短期内对早材管胞长度增加的影响存在4a的滞后期,3月气温短期内对晚材管胞长度增加的影响存在7 a的滞后期.2月和3月的日照时间减少,7月份的日照时间增加,有利于增加早材管胞直径,却不利于增加晚材管胞直径.7月份的日照时间增加也有利于增加晚材管胞壁厚,但是日照时间对管胞形态特征的滞后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降水量与管胞形态特征之间的协整关系也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根据池杉管胞长度和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曲线,确定池杉幼龄材与成熟材界线为13~15年。池杉成熟材的管胞长度、直径、壁厚比幼龄材大,纤丝角小;经T 检验,管胞长度、管胞径向直径、纤丝角达极显著水平,其余不显著。间歇性淹水使管胞长度、直径、纤丝角、壁厚下降,经T 检验,幼龄材中管胞长度、径向直径、径壁厚度、弦壁厚度达显著至极显著;成熟材中管胞径向直径、径壁厚度、弦壁厚度达显著至极显著,其余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应用响应函数分析方法研究东北地区人工林樟子松生长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前1年4月至当年9月的气候变化可以解释生长轮宽度径向变异的44.1%。温度是影响樟子松生长轮宽度径向变异最主要的气候因素,其中,当年6月平均气温对其影响最大,回归系数达到-0.350。  相似文献   

8.
以黑龙江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8°58′~129°15′E,48°2′~48°12′N)为试验地,测量并计算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优势树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生长轮宽度,应用树木年代学原理及气候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红松固碳动态、气候因子对红松径向生长及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松固碳,与上年12月份和当年8、9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上年12月份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当年5月份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固碳大年,气温偏低月份出现在夏季(除1997年),其中2 a(1964、1969年)夏季各月份(6—8月份)气温均偏低,其它年夏季有2个月份气温偏低,固碳大年降水量偏多月份多出现在夏季不同月份.说明夏季气温对红松径向生长有抑制作用,气温越高,越容易形成窄生长轮,夏季降水量对小兴安岭地区红松的固碳有促进作用,此时降水越多,越容易形成宽生长轮.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研究福州高盖山马尾松树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建立农业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研究模型,为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科学经验。【方法/过程】以福州高盖山马尾松的树轮样本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马尾松树轮宽度年表,并分析了马尾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结论】不同季节限制马尾松生长的气候因子不同,上年1-3月份的降水成为影响马尾松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树轮宽度与上年1-3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r=-0.347);当年7-9月份温度成为影响马尾松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树轮宽度指数与当年7-9月温度呈显著正相关(r=0.379)。研究表明,一年中不同时期限制马尾松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不同,说明亚热带湿润地区的树木径向生长也对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响应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树木年轮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选取了长白山北坡保存完好的典型性植被阔叶红松林,探讨了杨桦红松林和椴树红松林内建群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径向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长白山北坡红松的径向生长对降水较为敏感,杨桦红松林和椴树红松林中,红松年轮宽度均与当年7月以及上一年9月的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林型内红松的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也有差异.椴树红松的年轮宽度还与上年7月的降水显著负相关,与当年3、4月份的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而杨桦红松林内红松年轮宽度和平均温度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特征年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响应函数相关分析的结果,即当年生长季以及上年生长季末的降水充足促进了红松的径向生长;椴树红松林中,初春温度的升高有利于红松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对间伐与未间伐人工林红松(Pinus koraisensis)木材材质进行系统测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间伐对木材材质有很大的影响,间伐林的管胞长度、管胞直径、纤丝角、生长速率、生长轮宽度、顺纹抗压和抗拉强度、抗劈力和冲击韧性大于未间伐林;间伐林木材晚材率、生长轮密度、壁厚、壁腔比、抗弯强度和局部抗压强度小于未间伐林。其中管胞直径、生长轮宽度、壁厚、壁腔比、抗变强度、顺纹抗压和抗拉强度、横纹局部抗压强度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表明间伐能显著地提高木材力学性能。采用综合坐标法,对间伐与未间伐人工林红松木材材质进行评定,其材质的综合性能和纸浆材性能未间伐林好于间伐林,建筑材料性能间伐林好于未间伐林。  相似文献   

12.
根据人工林和天然林红松的管胞长度、生长轮宽度、生长轮密度和晚材率等性能指标的测试结果,采用最优分割法分析得出:人工林红松幼龄材与成熟材的界限为15a,天然林红松幼龄材与成熟材的界限为35a。通过人工林和天然林红松解剖、物理性质的比较,总体上表现为幼龄材性质低于成熟材,人工林材性劣于天然林。  相似文献   

13.
红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主要研究了红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管胞长度随温度增加而增长,相关程度达显著水平;管胞径向直径与降雨量、相对湿度、日照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管胞径与弦向壁厚和温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胞壁率与温度呈正相关;纤丝角与日照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得出气象因子对木材解剖特征有显著影响的结论。这为红松林的定向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年龄(15,29,42年)红松人工林结实品质的13项指标研究表明,林龄对人工红松林的结实品质有影响,林龄越大,球果产量越高;采果时间对红松人工林结实品质无显著影响,只是含水率变化较大,合理采果时间应在9月下旬;处于结实初期的林分,结果数量对红松人工林结实品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地理位置对人工红松林木材材质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不同地理位置(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实验站、凉水实验林场和方正林业局)的人工红松林木材材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管胞长度和管胞直径的平均值排序为老山>凉水>方正、纤维角和壁腔比为方正>凉水>老山,长宽比为凉水>老山>方正。胞壁率为方正>老山>凉水。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生长速率平均值排序为凉水>方正>老山,差异不明显;生长轮宽度和硬度平均值排序为方正>凉水>老山,差异显著,利用综合坐标法对人工红松林木材材质进行评定,其优劣顺序为凉水,老山和方正,地理位置不同,木材材质各异,这为人工红林定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人工林与天然林赤松木材管胞形态特征及密度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分析了人工林与天然林赤松木材的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及管胞长宽比等管胞形态特征和生长轮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结果表明,人工林与天然林赤松木材的管胞长度差异不显著,管胞宽度、管胞长宽比及基本密度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培育措施对人工林樟子松木材管胞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不同培育措施的人工林樟子松管胞形态特征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探讨了培育措施对人工林樟子松木材管胞形态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的培育措施(初植密度、间伐强度、坡向、坡位)对樟子松人工林木材的绝大多数管胞形态特征指标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初植密度对管胞长度、管胞直径的影响差异显著;间伐强度和坡位对管胞直径的影响差异显著;坡向对管胞长度、管胞直径、长宽比的影响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 可选择1.5 m×1.0 m、轻度间伐、阳坡、坡下林分进行定向培育,加快树木生长,从而培育高产、优质的樟子松用材林. 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滨海沙地和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和管胞形态的测定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滨海沙地湿地松人工林木材除硬度大于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外 ,其余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均稍小于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 ;滨海沙地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管胞长度和宽度在同一年轮内均小于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 ,长宽比大于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 ,且滨海沙地湿地松人工林工艺成熟期比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早两年左右。经差异显著性t检验表明 :滨海沙地和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中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和冲击韧性差异极显著 ,抗弯强度差异显著 ,其余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湿地松人工林培育和木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水曲柳及其混交树种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红松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为水曲柳人工林的优化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天然林窄带状皆伐后营造的29年生水曲柳纯林、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红皮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为对象,利用野外取样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水曲柳人工林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1) 生长季内水曲柳叶片C、N、P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变化范围为556.71~446.15g/kg、32.61~18.74g/kg、3.62~1.26g/kg;C/N、C/P、N/P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逐渐升高,变化范围为17.06~23.81、150.60~350.56、9.10~16.98。(2)混交树种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C含量及红皮云杉与红松叶片N、P含量呈波动态势,长白落叶松叶片N、P含量逐渐降低;长白落叶松叶片的C/N和C/P平稳升高,红皮云杉叶片的C/N和C/P连续下降,红松叶片的C/N和C/P呈波动态势。长白落叶松和红松叶片的N/P先升高后降低,红皮云杉叶片的N/P先下降后平稳。(3)水曲柳和长白落叶松叶片的N、P含量显著高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N、P含量,C/N和C/P显著低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C/N和C/P。结论培育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和水曲柳纯林优于培育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和水曲柳红皮云杉混交林,培育过程中应注意在生长季初期保证林地氮肥的数量,中期注意补充林地的氮肥和磷肥。   相似文献   

20.
树木在幼年期是不能开花结实的,只有结束了幼年期达到性成熟阶段(即成年阶段)才能开花结实.在全面了解影响红松结实的遗传、起源、外界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激素或激素类除草剂创造人工小环境,诱导促进红松造林苗提早结实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试验表明:结合优良造林苗木选择和配套造林技术,在红松新造林苗木成活后,于每年5月、7月上旬全株喷施特定浓度的赤霉素、ABT生根粉、乙烯利等植物激素能够促使红松实生苗提早结实,在实际操作中具有现实的有效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红松S2-2优良苗木造林成活后,用2×10-4赤霉素全株喷雾处理,可使红松在第4年进入初果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