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3份生态核雄性不育小麦、20份不同生态型父本及68份两系杂种在长沙进行一个年度或连续两个年度的分期播种试验,研究其育性表现及杂种双亲恢保关系.结果表明:3个不育系均属短日低温敏感型雄性核不育小麦,ES-9,ES-11属“浅不育”类型,ES-10属“深不育”类型;父本和杂种育性程度不同地受温度影响,年度内及年际间育性均有较大差异;3个不育系恢复源范围大小顺序依次为ES-11,ES-9,ES-10;南方麦区春性品种(系)具有较高的恢复能力,是3个不育系的共同恢复源.  相似文献   

2.
用湿颗粒饲料(试验组饲料)与小杂鱼(对照组饲料)对点带石斑鱼进行为期65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点带石斑鱼的尾平均日增重差异不大,平均饲料系数分别为1.43、4.75,点带石斑鱼增重1kg所需饲料成本分别为8.01元和9.50元,试验组比对照组每公斤鱼增重节省饲料成本1.49元;试验组与对照组点带石斑鱼平均内脏比、平均丰满度、肌肉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等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偃麦草属4种牧草种子萌发的基本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设置了6种恒温温度、4种变温温度、3种芽床处理、2种光暗水平对偃麦草属(Elytrigia.Desv.)4种牧草种子发芽的适宜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4种牧草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分别为,毛偃麦草(E.trichophora);20;15 ̄10 ̄20;长穗偃麦草(E.elongata):20;10 ̄20;偃麦草(E.repens):15 ̄25;20 ̄30;20;中间偃麦草(E.intermde  相似文献   

4.
对两种杂交石斑鱼子一代(青龙斑和虎龙斑)及其亲本(斜带石斑鱼、棕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序分析。在15个样本中,同源序列片段(1551bp)中共检测到9个单倍型和249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序列差异分析和遗传距离比较结果显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88.1%-100%之间,无明显遗传分化。虎龙斑的2个COⅠ基因单倍型与母本棕点石斑鱼单倍型的同源性为99%和100%,而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同源性均为88.1%。青龙斑的2个单倍型与母本斜带石斑鱼的3个单倍型的同源性在99.7%-100%之间,而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同源性分别为89.3%和89.4%,结果表明两种杂交子一代在线粒体DNACOⅠ基因上严格遵循母性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110只引入青海的新疆细毛羊母羊的血清酯酶和血清碱性磷酸酶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被检新疆细毛羊血清酯酶基因座有ESA和ESa两种表型,受一对等位基因ES^A和ES^a的控制,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3463和0.6537;②血清碱性磷酸酶基因座有ALP B和ALP O两种表型,受一对等位基因ALP^B和ALP^O的控制,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292 9  相似文献   

6.
设置了6种恒温温度、4种变温温度、3种芽床处理、2种光暗水平对偃麦草属(Elytrigia.Desv.)4种牧草种子发芽的适宜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4种牧草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分别为,毛偃麦草(E.trichpphora):20;15~25;10~20;长穗偃麦草(E.0elongata):20;10~20;偃麦草(E.repens):15~25;20~30;20;中间偃麦草(E.intermdeia):20;15~25;20~30。在15~25℃和20~30℃变温处理下,胚根、胚芽生长健壮,使萌发种子的全株重量和简化活力指数极大提高。光暗条件不影响种子的发芽势,但光照显著促进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种子提高发芽率,而黑暗条件,对毛偃麦草和长穗偃麦草种子的发芽率有明显或显著促进效应。4种偃麦草种子的发芽率有明显或显著促进效应。4种偃麦草种子的发芽方式均以纸上法为最佳。  相似文献   

7.
对3份生态核雄性不育小麦、20份不同生态型父本及68份两系杂种在长沙进行一个年度或连续两个年度的分期播种试验,研究其育性表现及杂种双亲恢保关系。结果表明:3个不育系均属短日低温敏感型雄性核不育小麦,ES-9,ES-11属“浅不育”类型,ES-10属“深不育”类型;父本和杂种育种程度不同地受温度影响,年度内及年际间育性均有较大差异;3个不育系恢复源范围大小顺序依次为ES-11,ES-9,ES-10;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法对48只青海半细毛羊血甭芳基酯酶的多态性及其与血清蛋白质指标的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青海半细毛羊的血清芳基酯酶有ESA和ESa两种表型,以ESA为优势表型(58.33%)(2)ES和ES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3545和0.6455;(3)青海半细毛羊ES表型与各项血清蛋白质指标之间无显著性联系。  相似文献   

9.
二甲苯胺噻唑对绵羊血液及脑脊液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用HPLC法研究了二甲苯胺噻唑(静松灵)对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的影响.绵羊肌注2.5ng/kg静松灵后,脑脊液及血液中NE含量呈持续性减少,3小时降到最低.血液中0时NE浓度3.699±0.381ng/mL,3小时NE含量0.559±0.117ng/mL(±SE,n=5,P<0.01),下降了83.8%;脑脊液中NE浓度0时31.32±4.88ng/mL,3时6.26±2.00ng/mL(±SE,n=4,P<0.01),下降了80%。血液与脑脊液中NE浓度变化呈正相关r=0.931.这两种体液中NE含量变化揭示了静松灵对中枢交感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静松灵的镇静、镇痛、中枢抑制作用与递质NE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青石斑鱼配合饵料中脂肪节约蛋白质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在适宜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下降低蛋白含量的配合饵料对青石斑鱼生长的影响。试验设5组,在适宜蛋白南含量下设脂肪梯工9.87%和16.25%;在降低蛋白质含量下设脂肪梯度9.66%和16.04%;对照组投喂冰冻参科鱼类。在水温20.0-27.5℃,比重1.0185-1.0220的条件下,经35d的试验得出;青石斑鱼配合饵料中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脂肪含量能使更多的蛋白质用于鱼体的生成,而不是作为能源物  相似文献   

11.
3种人工养殖石斑鱼肌肉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3种人工养殖石斑鱼肌肉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评价石斑鱼的营养价值。[方法]对人工养殖并投喂配合饲料的3种石斑鱼(褐点石斑鱼、东星斑、斜带石斑鱼)肌肉氨基酸的组成和营养价值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褐点石斑鱼、东星斑和斜带石斑鱼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9.24%、19.78%和21.17%。褐点石斑鱼、东星斑、斜带石斑鱼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分别为:76.53%、27.66%、32.44%,76.88%、24.55%、34.77%和77.61%、26.29%、33.48%。3种石斑鱼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比较接近。3种石斑鱼是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质鱼类,营养价值基本接近,但其鲜美程度以东星斑最佳。[结论]该研究为石斑鱼必需氨基酸需求研究和配合饲料的研发与优化提供了基础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2.
2006年6月~2007年1月,对等边浅蛤的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和幼虫培育、变态附着及稚贝培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等边浅蛤胚胎繁殖盛期是每年的7~8月,在盐度20~25,水温24~29℃,pH8.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过15h发育成D形幼虫。盐度20~25,水温24~29℃时,胚胎的孵化率和D形率最高。温度和盐度对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明显,浮游幼虫生长最适温度为24~29℃,最适盐度为20~25,34℃试验组,幼虫几乎不能存活,19℃组存活率最高,但生长速度慢于24℃组。幼虫在盐度15~25时存活率最高,但盐度20~25时生长速度最快,在盐度35时,幼虫几乎不能存活。研究发现金藻和角毛藻是等边浅蛤浮游幼虫生长的适宜饵料。  相似文献   

13.
南海常见7种石斑鱼的DNA条码构建与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获取了南海海域常见的7种石斑鱼———鲑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ario)、青石斑鱼(E.awoara)、黑边石斑鱼(E.fasciatus)、赤点石斑鱼(E.aka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斜带石斑鱼(E.coioide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线粒体DNA COI基因及核DNA的RAG1基因部分序列。测定序列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①该研究获取的COI基因部分序列能将7个物种分别开来,可以作为DNA条码;②线粒体DNA COI基因及核DNA的RAG1基因部分序列分别构建的系统发生树较为一致,结果都支持7种石斑鱼分为3支:青石斑鱼和斜带石斑鱼为第1支;鲑点石斑鱼、黑边石斑鱼、赤点石斑鱼和棕点石斑鱼为第2支;七带石斑鱼为第3支。研究表明,COI基因部分序列不但可以作为物种辨识的良好DNA条码,而且在石斑鱼属内的种间系统发生关系分析方面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The scale of larval dispersal of marine organisms is important for the design of networks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 We examined the fate of coral reef fish larvae produced at a small island reserve, using a mass-marking method based on maternal transmission of stable isotopes to offspring. Approximately 60% of settled juveniles were spawned at the island, for species with both short (<2 weeks) and long (>1 month) pelagic larval durations. If natal homing of larvae is a common life-history strategy, the appropriate spatial scale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coral reefs are likely to be much smaller than previously assumed.  相似文献   

15.
福建引种桉树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按树是桃金娘科按树属(Eucalyptus)的总称,别名“有加利”。按树种间极易杂交,形态变异大,种类繁多,全世界有按树六百多种,大多数原产于澳洲,是澳大利亚植被构成的主要树种。按树是世界著名的速生树种,适应性强,轮伐期较短,经济价值高,用途十分广泛。按树自一七七九年发现以来,世界各国竞相引种(目前已有近百个国家引种),面积约占世界人工林的五分之一,已成为世界性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6.
以日本海域捕获的宝石石斑鱼(Epinephelus areolatus)、黑边石斑鱼(E.fasciatus)、赤点石斑鱼(E.akaara)、尾纹九棘鲈(Cephalopholis urodeta)、蜂巢石斑鱼(E.merra)和纹波石斑鱼(E.ongus)成鱼为对象,比较其性腺发育和脑垂体结构以及垂体中FSHβ和LHβ免疫信号的分布。结果表明:宝石石斑鱼、黑边石斑鱼、赤点石斑鱼和尾纹九棘鲈性腺发育为未成熟阶段,蜂巢石斑鱼和纹波石斑鱼性腺发育为成熟阶段。6种石斑鱼的脑垂体位于间脑腹面,由神经垂体(NH)和腺垂体(AH)组成。腺垂体从左至右进一步细分为前外侧部(RPD)、中外侧部(PPD)和中间部(PI)。在宝石石斑鱼、赤点石斑鱼和纹波石斑鱼中NH结构被PPD隔开分为上下两部分,而在黑边石斑鱼、尾纹九棘鲈和蜂巢石斑鱼中NH为一个整体。6种石斑鱼脑垂体中FSHβ和LHβ细胞的免疫信号主要分布在PPD和PI区域,且FSHβ信号强度均较LHβ强,推断在石斑鱼性腺发育成熟前后,FSHβ较LHβ重要。为石斑鱼的资源保护及人工繁殖方面提供基础生物学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应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方法对20种石斑鱼属鱼类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计算各石斑鱼间的核型进化距离。结果表明:六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xfasciatus)和东大西洋石斑鱼(E.marginatus)核型似近系数最大(09986),核型进化距离最小(00014),亲缘关系最近;蜂巢石斑鱼(E.merra)和巨石斑鱼(E.tauvina) 核型似近系数最小(08289),核型进化距离最大(01877),亲缘关系最远;20种石斑鱼属鱼类的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表明,具有复杂核型的物种与简单核型物种间表现出较远的遗传距离;本结果将为石斑鱼属鱼类系统演化、资源合理利用及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幼虫的最佳饲养方式与饲料投放量,设置CK、T1-T5共6个试验组分别开展无基质饲养和基质饲养试验,其中T1-T3基质组同时开展饲料投放量对比试验。试验表明基质饲养组幼虫存活率明显高于无基质饲养组,从幼虫存活率而言更适于规模化人工饲养蝙蝠蛾幼虫;饲料投放量对比处理中T1试验组幼虫存活率明显高于T2和T3试验组,可以表明在一定饲料投放区间内增加饲料投放量有利于提高蝙蝠蛾幼虫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幼虫也称斗米虫,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对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显著效果。研发饲养斗米虫的人工配方饲料是解决市场斗米虫大规模养殖的关键,以基础配方(云实Caesalpinia decapetala嫩枝粉200.0 g+对羟基苯甲酸甲酯2.0 g+蔗糖3.0 g+胆固醇1.5 g+韦氏盐10.0 g+琼脂8.0 g+动物油6.0 g+蒸馏水1 000 mL)为基础,设置了4个不同饲料配方(Ⅰ,Ⅱ,Ⅲ,Ⅳ),以成活率、发育历期及体质量作为评价指标,确定斗米虫饲养的最佳饲料配方。结果表明:4种人工配方饲料饲养的斗米虫均可正常生长发育,但成活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 < 0.05,P < 0.01),体质量和发育历期上也存在差异,其中人工配方饲料Ⅱ(即基础配方+大豆粉50.0 g+纤维素0.5 g+抗坏血酸0.4 g+酵母粉13.0 g+山梨酸钾2.0 g)饲养的斗米虫成活率最高,生长量最佳,历期最短。该配方饲料可缩短斗米虫发育历期,能够提供斗米虫生长的营养物质,为最佳人工饲料配方。  相似文献   

20.
用经不同浓度离体纯茶多酚处理的同品种菊叶分别饲育茶尺蠖幼虫,结果证实茶多酚对茶尺蠖幼虫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且随茶多酚浓度和茶尺蠖幼虫单位时间内取食茶多酚的增加而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