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产养殖动物嗜水气单胞菌病的免疫技术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我国水产养殖动物中普遍发生的嗜水气单胞菌病如对虾细菌性红体病、肠炎病及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出血病业已查明,其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这类细菌属于弧菌科、气单胞菌属,是养殖水体普遍存在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在水温14.0-40.5℃范围内均可繁殖,以28  相似文献   

2.
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又称“暴发病”、“出血病”,在江、浙、沪一带从5月底开始发病,其中6、7、8三个月为发病高峰,其主要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病害及药物研究室承担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研究该病的防治方法,已研制出防治该病的特效药物“长效水体消毒剂”和“鱼复宁”,日前使用面积达10万亩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防治方法简介如下:一、预防6~9月份。1每月使用一次长效水体消毒剂03~04mg/L浓度全池泼洒。2每30~45天,内服“鱼复…  相似文献   

3.
嗜水气单胞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郭闯  王永坤 《水产科学》2003,22(6):48-51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属于弧菌科、气单胞菌属,是嗜温、有动力的气单胞菌群,普遍存在于淡水、污水、淤泥、土壤和人类粪便中,对水产动物、畜禽和人类均有致病性,是一种典型人—兽—鱼共患病病原[1],可引起多种水产动物的败血症和人类腹泻,往往给淡水养殖业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已引起国内外水产界、兽医学界和医学界学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研究已有了很大进展。本文将国内外有关嗜水气单胞菌研究现状从其毒力因子以及诊断与检测技术方面综述如下。1 毒力因子嗜水气单胞菌可产生各种毒力因子,包括…  相似文献   

4.
<正>淡水鱼出血病,又称"腹水病"或"细菌性败血症",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种类最多、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细菌性病原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该病几乎危害所有主养的淡水鱼类,且在各个地区均有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50%~80%。临床发病鱼体表现为体表严重充血,眼眶周围充血,  相似文献   

5.
池塘高密度集约化养殖鲤鱼极易发生细菌性出血病。 2 0 0 0年 6~ 8月 ,宁夏大部分养殖场暴发此病 ,发病面积一万多亩 ,平均死亡率 2 5 %左右 ,危害严重且不易治疗 ,复发率高。为此 ,宁夏水产技术推广站、宁夏鱼病研究防治中心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进行了不同药物防治效果的研究 ,旨在探索出一套好的方法和筛选出一种防治暴发性出血病最有效的药物 ,降低防治成本 ,减轻渔农负担。1 病原鲤鱼暴发细菌性出血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感染鱼体组织引起的鱼病。病原菌属弧菌科、气单胞菌属 ,细胞直杆状、两端圆、直径 1 0~ 4 4μm ,以极生…  相似文献   

6.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是近年中国各地大规模流行的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的主要病原,本研究针对GenBank中登录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气溶素基因(hlyA)、溶血素基因(aerA)以及为气单胞菌属所特有的内参照基因16S rRNA保守区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进行多重PCR反应体系优化,多重PCR产物的测序鉴定与特异性和敏感性实验,试图建立一种检测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对8株嗜水气单胞菌、16株相关菌株进行多重PCR检测,结果显示,非致病性分离株均未扩增出毒力基因hlyA和aerA,而致病性分离株则至少含有hlyA基因;对40份送检的水产动物样品进行多重PCR检测,结果与常规微生物学检测符合率为97.5%。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最低可检测模板量为10 ng的样品。该方法的建立对水产动物嗜水气单胞菌病的快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草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其养殖过程易受细菌性病原的侵袭而发病,其中嗜水气单胞菌是引发草鱼发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它主要引起暴发性出血病,此病的发生对草鱼养殖会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分离嗜水气单胞菌,研制高效疫苗,对草鱼实行免疫预防,对于草鱼因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疾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有效控制草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在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鱼种场通过食盐和超声波辅助浸浴法进行了草鱼"嗜水气  相似文献   

8.
徐永祥 《内陆水产》2003,28(7):27-27
2001年4月份我县的部分养蚌农户中发生蚌嗜水气单胞菌病,且病情严重,死亡率很高。笔者于5月份携病蚌前往湖南省水产研究所找有关专家研究防治对策,经过病原分离、转接,结果在病蚌中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病原株,确诊为蚌嗜水气单胞菌病。经过近3年的探索,已经初步掌握了蚌嗜水气单胞菌病的发病规律、诊断方法、预防和治疗措施。现向广大养蚌农户作简单的介绍。1什么是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是水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条件致病细菌。目前,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已提取3个变种,即白鲢嗜水气单胞菌,牛蛙嗜水气单胞菌和甲鱼嗜水气单胞菌。珠蚌最易感染的…  相似文献   

9.
《水产养殖》2012,(5):46-46
记者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获悉,鱼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灭活疫苗获得生产批准文号[兽药生字(2011)190986013],这是国内第一个水产细菌性疫苗生产批文,也是继草鱼出血病活疫苗获得批文后第二个水产疫苗生产批文,该产品的生产批文的获得,为我国水产疫苗产业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一等奖 项目名称渤海渔业增养殖技术研究完成人员邓景耀电启刊陈介康朱金声姜言伟J堵峨雷零森荡绪集田湘赵振良{为夕己日l]刘冲玄牟绍敦姚允民韩别台丰几淡水养殖鱼类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病源、发病机理和免疫预防研究 完成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黄渤海区渔政局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听大连水产养殖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增殖站夭津市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浙江省湖州水产局陆承平陈月英钱冬陈怀青沈锦玉涂小林沈智…  相似文献   

11.
鲢鳙鱼暴发性出血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引起的鱼类细菌性疾病。沙县有水面养鸭、水中养鱼的鱼鸭立体养殖水库3600多亩,近年来部份水库经常发生暴发性出血病,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发病率、死亡率都较高,给养殖者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对鲢鳙鱼暴发性出血病发病的特点及防治方法作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12.
<正>进入4月份以后,气温渐暖,水温回升,这时水产养殖户必须谨防暴发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淡水养殖鱼类暴发病是危害鱼的种类最多、鱼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类急性传染病。研究结果表明,这类疾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细菌引起的鱼类败血症,因此也把这类疾病称为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一、病原1.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在水温14.0~40.5℃都可繁殖,  相似文献   

13.
三角帆蚌的瘟病防治潘炳炎,文仲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无锡214081)三角帆蚌瘟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嵌砂样病毒所引起,常在夏秋两季蔓延。江、浙一带每年5~6月和9~10月(水温21~26℃)为蚌瘟病流行季节,来势凶猛,死亡率甚高。一...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稻田养殖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出血病病原与防治措施,应用微生物分离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相关方法,对患出血病的大鳞副泥鳅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并分析其药物敏感性。从患出血病大鳞副泥鳅中分离到3株优势菌(命名为DLFNQ-1、DLFNQ-2、DLFNQ-3);回归感染实验结果显示,仅DLFNQ-1对大鳞副泥鳅具有致病性,半致死浓度为2.3×10~7 CFU/mL;生理生化试验表明,DLFNQ-1菌株对葡萄糖、阿拉伯糖、氧化酶、七叶灵等反应为阳性,对柠檬酸、尿素酶等反应为阴性,与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相符;DLFNQ-1菌株的16S rDNA序列与嗜水气单胞菌(JN391411.1)的相似度达到99.7%,N-J进化树显示其16S rDNA与其它嗜水气单胞菌的聚为一支。DLFNQ-1菌株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这两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阿洛西林、哌拉西林、卡那霉素等中度敏感,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四环素等呈现出一定的耐药性。结果表明,引起稻田养殖大鳞副泥鳅出血病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稻田养殖时可选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5.
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又称细菌性败血症,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引起。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对暴发性出血病发病的一些特点及防治方法作了总结,供广大养殖户参考。一、暴发性出血病的症状主要症状是鱼体各器官组织不同程度的出血或充血。外表症状表现为病鱼口腔、头部、  相似文献   

16.
蔡增山 《内陆水产》2009,(9):34-34,36
罗非鱼链球菌病是广泛流行于咸、淡水的一种爆发性流行病,由于其症状有出血或充血、眼球突出,故常与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也称爆发性出血病),混称为出血病。  相似文献   

17.
正嗜水气单胞菌普遍存在于养殖水体中,是危害水产养殖业最重要的病原微生物之一,市售多种抗生素都能够抑杀该菌。目前,苏州地区水产养殖使用最多、最广泛的抗生素为恩诺沙星与氟苯尼考。长期不合理施用这些抗生素,导致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性增强。本研究以2017年4-6月收集的苏州地区24株不同养殖水体的嗜水气单胞菌为研究对象,采取最低抑菌浓度测定法、耐药基因PCR特异扩增法,对苏州地区嗜水气单胞菌耐  相似文献   

18.
嗜水气单胞菌按是否产胞外毒素及毒素的类型分为高毒株和低毒株两大类。具高毒性的嗜水气单胞菌对水产养殖动物,包括各种淡水养殖的鱼类、甲壳类、爬行类等普遍具感染性,同时嗜水气单胞菌也能导致人类疾病。有关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分类、毒性检测及对人类的致病性已有大量的报道和较深入的研究,但由于不同类型动物的生理差异,有关嗜水气单胞菌对水生动物生理的影响研究很少。本试验以淡水养殖的代表动物———鲫鱼为人工感染的实验对象,并以酪蛋白为酶作底物,检测鲫在人工感染产胞外毒素的嗜水气单胞菌及菌液上清后,其血清、肝、肾…  相似文献   

19.
疫苗在提高动物体特异性免疫水平的同时亦能增强机体抗应激的能力,且符合不污染环境、水产食品无药物残留的要求,已成为当今世界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界研究与开发的主流产品。到目前为止,我国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的水产疫苗产品仅有2种,分别为由浙江淡水研究所与中国水科院长江所共同研制的草鱼出血病细胞灭活疫苗和南京农业大学研制的嗜水气单胞菌病灭活疫苗,但这两种疫苗产品尚未  相似文献   

20.
27株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性及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福建省淡水养殖鱼类体内分离到27株嗜水气单胞菌,根据嗜水气单胞菌16SrDNA基因和气溶素基因(aerolysin)的保守序列,设计2对引物,对所分离到的27株嗜水气单胞菌进行双重PCR扩增,扩增结果表明,其中18株为含有Aer毒力基因的潜在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占总菌数的66.67%。应用ERIC-PCR分型技术对27株嗜水气单胞菌菌株进行分析,以相似度54.00%为限,所有菌株可分为Ⅰ和Ⅱ两大聚类,以76.00%相似度为界,27株嗜水气单胞菌可分为11个聚类,同一个聚类中菌株分离区域基本相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基因型的多样性和分离地域具有一定的关联,也表明ERIC-PCR可以有效应用于嗜水气单胞茵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