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72份国外引进草甸羊茅(Festuca pratensis H.)种质的11个形态学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质草甸羊茅的植物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以小穗数变异最大,小花数、内颖长次之,而外稃长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小穗数、小花数、株高和内颖长等4个性状是造成草甸羊茅种质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以11个形态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所研究的72份种质材料分为3类。  相似文献   

2.
对产自我国内蒙古、新疆等不同分布区的21份老芒麦种质资源的8个形态性状进行数量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8个形态性状在材料间均表现显著差异,老芒麦种质资源遗传变异丰富;Shannon-weaver指数分析显示,21份材料在8个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1.7416);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把21份材料聚为4类;通过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代表了老芒麦形态多样性的73.52%,叶舌长度、叶长、小穗长及小花数等性状是造成老芒麦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国外引进鸭茅种质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种植的一种重要禾本科牧草,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较强等特点。以84份国外引进鸭茅种质为研究对象,对其11个形态学性状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筛选优良鸭茅种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种质鸭茅的植物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以小穗数变异最大,小花数、茎粗次之,而叶宽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小穗数、小花数、株高和内稃长4个性状是造成鸭茅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以11个形态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可将所研究的84份材料分为3类,每一类都由不同地域来源的鸭茅构成,表明鸭茅种质资源的多样性由品种间基因型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4.
对内蒙古不同生态区收集的22份野生山韭的株高、株丛直径、叶长、叶宽、单株叶片数、花序高度、花序宽度、小花数目、花葶长度、花梗长度、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和种子千粒重等14个表型性状进行观测,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期筛选出适合内蒙古地区推广应用的优良种质,为山韭育种提供依据。结果如下:1)山韭种质表型性状变异程度较高,变异系数范围为11.9%~41.8%,其中叶片宽变异系数最大,种子厚最小,14个表型性状材料间的差异除叶片宽和单株叶片数达到显著(P0.05)水平,其余差异不显著;2)14个表型性状可归为5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1.360%,可以反映14个表型性状的绝大部分相关信息,其中株高、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千粒重、叶片宽和单株叶片数等性状是造成表型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3)14个表型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4)采用欧氏距离系统聚类法可将22份山韭材料分为4大类,地理类别和性状相似的种质大部分能够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5.
对12份旱雀麦(Bromus tectorum)材料的31个性状做形态学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范围为3.90%~37.76%.变异系数较大的性状有穗轴第一节间长、小穗数、分蘖数、第二颗脉微、小穗长、小穗小花数.前7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7.96%.主轴轮生分枝数、叶片长、穗长、小花教、分枝着生小穗数、小穗长...  相似文献   

6.
郝峰  徐柱  闫伟红  李平  刘英  扈延成 《草地学报》2011,19(4):668-673
为了解不同草原生态区域扁穗雀麦(Bromus catharticus Vahl.)的形态变异及其亲缘关系,对17份种质材料的27个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其形态遗传变异较高,变异系数范围在9.13%~54.76%之间,变异系数较大的性状有小穗数、分蘖数、分枝着生小穗数、叶片长、秆直径、分枝长和株高等;变异系数较小的性状有穗节数、小穗轴节间长、小穗长、外稃长、内稃长、叶舌长、内稃宽、花药长、第二颖脉数、外稃宽等。叶片宽、分枝长、穗长、叶片长、秆直径、株高、小穗含小花数、小花数、小穗宽、花药长、小穗轴节间长等11个指标对总变异的贡献最大。并对27个性状进行了分类和性状间相关性聚类研究,17份材料聚类分析展示了不同材料间的亲缘关系。此形态变异研究为深入研究种质资源及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菊苣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种植材料的表型变异特征及其原因,通过变异系数、相关性、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对80份菊苣属材料表型性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菊苣种质资源的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的变异,3级生殖枝数变异幅度最大,变异系数为31.11%;2)菊苣形态学特征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叶片宽大类型的菊苣种质,植株高、生殖枝多、茎秆粗壮,但单个花序小花数少;3)聚类分析表明,不同菊苣种质资源可划分为3个形态类型,即窄叶匍匐型、中等宽叶直立型和阔叶直立型;4)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材料间和类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叶片大小、株高和小花数、小花直径。  相似文献   

8.
为客观评价燕麦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为黑龙江地区燕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关键数据,对51份燕麦种质资源13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形态多样性指数分析,并对其中的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主穗长(1.517),其次为株高(1.448)和主穗粒重(1.414),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主穗小穗数(34.8%),其次为主穗粒重(33.1%)和单株分蘖数(27.4%);聚类分析将51份燕麦品种的9个数量性状分为4大类群,类群Ⅰ为有益性状不明显,为多目标性状育种的亲本材料,类群Ⅱ为选育矮秆育种目标亲本材料,类群Ⅲ为高杆、增加分蘖数育种目标亲本材料,类群Ⅳ为选育大粒型、多轮层数、多小穗数等育种目标亲本材料。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70.09%,第一主成分反映种子产量,第二主成反映单株分蘖数,第三主成分反映株高。  相似文献   

9.
梁国玲  刘文辉  马祥 《草地学报》2021,29(3):495-503
本研究以590份皮燕麦(Avena sativa L.)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评价其穗部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水平,为青藏高原高寒区皮燕麦种质资源的筛选、利用和品种选育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以粒色最高(1.48),芒型最低(0.65);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以花序长最大(2.06),小花数最小(1.71);变异系数空铃数(63.97%)最大,粒长最小(10.98%)。聚类分析将资源分为5大类群,其中第5类群可作种用型育种目标亲本,第3类群可作核心种质进一步筛选利用。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中主穗粒数和粒重、单株籽粒数和粒重载荷较高,第二主成分中小花数、小穗粒数和粒宽载荷较高,累计贡献率达50.59%。  相似文献   

10.
为客观评价燕麦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为黑龙江地区燕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关键数据,对51份燕麦种质资源13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形态多样性指数分析,并对其中的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主穗长(1.517),其次为株高(1.448)和主穗粒重(1.414),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主穗小穗数(34.8%),其次为主穗粒重(33.1%)和单株分蘖数(27.4%);聚类分析将51份燕麦品种的9个数量性状分为4大类群,类群Ⅰ为有益性状不明显,为多目标性状育种的亲本材料,类群Ⅱ为选育矮秆育种目标亲本材料,类群Ⅲ为高杆、增加分蘖数育种目标亲本材料,类群Ⅳ为选育大粒型、多轮层数、多小穗数等育种目标亲本材料。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70.09%,第一主成分反映种子产量,第二主成反映单株分蘖数,第三主成分反映株高。  相似文献   

11.
对内蒙古的26份草木樨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草木樨22个表型性状种质间变异程度较高,叶面积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9.09%,小花长变异系数最小,为9.7%。(2)主成分分析表明,草木樨的22个表型性状可简化为5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2.446%,以株高因子贡献率最高,为36.9%,株高、花序长、单序粒数、叶形指数、花萼长、花长、荚果长等性状是造成草木樨种质资源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3)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可将26份草木樨种质材料分为6大类。  相似文献   

12.
结缕草属植物生殖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份生殖性状存在差异的结缕草(Z136)和中华结缕草(Z039)相互杂交,获得正反交F1分离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F1群体的花序密度、生殖枝高度、花序长度、每穗小穗数、小穗长度、小穗宽度、小穗长度/宽度进行遗传分析,以初步明确这些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1)在调查的7个性状中,正反交杂交后代中每一个性状的变异范围均超出了双亲的变异范围,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花序密度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为生殖枝高度和每穗粒数,小穗长度和宽度的变异最小,花序长度的变异居中。2)花序密度、生殖枝高度、小穗长度和小穗长/宽正反交后代的观测值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有母体遗传效应,花序长度、每穗粒数和小穗宽度正反交后代间的观测值无显著差异。3)花序密度正反交后代群体的最佳遗传模型为存在2对主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型,生殖枝高度、花序长度和小穗宽度正反交后代群体的最佳遗传模型均为A-0模型,即无主基因模型。每穗粒数正交为1对主基因的遗传模型,反交为无主基因模型,小穗长度的正交为无主基因模型,反交为1对主基因模型。小穗长/宽正交的最适遗传模型为B-1模型,即2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2.72%,反交群体的最适遗传模型为B-2模型,即2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98.81%。  相似文献   

13.
对收集的国内外77份鸭茅材料的15项穗部性状进行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77份材料在穗部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1.334),每穗轴小花数、旗叶宽、主穗轴第一节间长、旗叶长这些指标的变异系数较高。聚类分析将77份材料分为4组;鸭茅的穗部形态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单穗重、穗长、穗宽、小穗长、内外稃长、内外颖长、旗叶长和宽等性状是对主成分分析影响较大的因素,也是造成这些鸭茅资源穗部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根据鹅观草(2n=6x=42)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采用T检验、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来自四川、新疆、宁夏、内蒙古、甘肃和山西的40个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表型性状无论在居群内还是居群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1)。主成分分析显示,株高、穗长、旗叶长、旗叶宽、小穗数、小花数穗下第一节间长和穗轴第一节长等8个性状是引起鹅观草表型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因素;这8个表型性状与海拔高度、年平均温度和纬度的相关程度较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以遗传距离18.72为分界线可将40个居群分为三类,第一类只包括1个居群,其株高、穗长和穗下第一节间长为40个居群中最高、最长的植株;第二类包含20个居群,具有植株矮小、穗短、叶片窄小、小穗数少等特点;第三类包含19个居群,该类植株与第二类植物相比较,具有植株高大、叶片较长、较宽、小穗数和小花数较多、穗下节间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对15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质的14个形态学性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1)不同种质紫花苜蓿的植物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以分枝数变异最大(32.58%),荚果长(27.21%)次之,而小花长变异最小(10.47%);2)变异系数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分枝数、荚果长、主枝侧枝数、花序长和荚果数5个性状是造成紫花苜蓿种质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3)以14个形态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供试的15份种质材料分为两类。形态学变异研究可为种质育种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刘英  白龙  雷家军 《草业学报》2015,24(12):164-170
为揭示野古草野生居群的表型变异规律,采用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采自辽宁省的8个野古草居群的10项形态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这10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各性状特征在居群间存在广泛的变异,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小穗总数(42.01%)旗叶厚度(27.94%)旗叶长度(26.83%)旗叶宽度(20.98%)叶数(19.64%)茎基粗(19.70%)花序长(19.30%)单枝干重(18.62%)株高(10.19%)花序重(8.16%)。10个形态特征可归成为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79.44%,最大程度上反映了所有材料的表型性状特征,不同种群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花序长、花序干重、单枝干重、小穗总数。采用欧氏距离系统聚类法将8个野古草居群依据10个表型性状分为3类:株型高大,旗叶长而宽,生物量大;株高中等,茎基粗壮,旗叶长而窄,小穗数量多,生物量较大;植株矮,叶片短、窄,生物量最小。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部分表型性状的变化与地理因子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以30份苦荬菜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对11个表型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苦荬菜种质资源表型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三级生殖枝数变异幅度最大(38.04%),生殖枝高度和小花数次之,叶长变异幅度最小(11.87%),不同类型间以野生材料变异幅度最大(46.37%);(2)苦荬菜各性状间显著相关,叶片长又宽的苦荬菜其茎秆粗壮,植株高大,花序长,二级和三级生殖枝数多;(3)聚类分析表明,不同苦荬菜种质资源可划分为4组,第1组与第2组属于叶匍匐型,第3组属于中等宽叶直立型,第4组属于阔叶直立型;(4)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1.904%,不同材料间差异来源主要是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小花数。  相似文献   

18.
南铭  赵桂琴  柴继宽 《草地学报》2017,(6):1197-1205
通过遗传种质的多样性评估,可以指导育种中优异互补亲本的选择,进而提高优异基因的积累叠加和新品种培育的效率,为促进饲用燕麦品种选育提供基础依据。本研究选用45份来自国内外的饲用燕麦种质,通过对20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合二维排序综合评价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供试种质材料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基础广泛;单株粒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3.86)最高,单株粒数变异系数高达36.98%,所有表型性状均表现出了丰富的变异;主成分分析将10个表型性状转化成可以代表原有指标83.735%信息量的4个主成分,构建出以4个主成分因子为参数的定量评价函数模型,并通过二维排序筛选出Z4(青引1号)、Z5(Bauntebue)、Z6(定燕2号)、Z7(定引1号)、Z12(Jerry)、Z21(Marion)、Z22(Trophy)、Z32(Loevile)等8个因子协调最好的优异种质材料;系统聚类将供试种质划分为3大类群,第Ⅰ、Ⅲ类群可作为选育高产、抗病、抗倒品种的优良亲本,第Ⅱ类群包涵种质地理来源丰富,可作为选育多目标性状的优良亲本。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43份寒地稗草的21个形态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21个形态性状中有6个性状只表现出一种表型,是相对稳定的形态性状,其余15个性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遗传差异。其中,叶长、叶宽和总状花序长度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7.51%、23.28%和16.74%。(2)部分数量性状间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如叶长与圆锥花序长度和株高、叶宽与主茎直径、圆锥花序长度与总状花序长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3)主成分分析表明,叶长、叶宽、圆锥花序长度、总状花序长度、小穗长度、主茎直径、小穗颜色、圆锥花序弯曲程度和株高等性状是造成寒地稗草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4)寒地稗草在遗传距离12.5处被划分成4大类群,且各类群间形态性状差异显著。第Ⅰ类群植株高大,但茎秆较细;第Ⅱ类群植株矮小纤细;第Ⅲ类群植株矮小但茎秆粗壮;第Ⅳ类群植株高大粗壮。  相似文献   

20.
为探求日喀则地区穗花韭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收集到的20份穗花韭(Milula spicata Prain)种质的17个表型数量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份种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除叶片数、地上茎粗、花穗粗的变异系数在30%以内外,地下茎长、花葶粗、根系长、地下茎粗、根系数量、叶宽、叶长、花穗长的变异系数在30%~50%,花葶高、株高、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变异系数高于50%。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6.31%,第1主成分与地上生物量有关,第2,3,4主成分与地下生物量有关。聚类分析将材料分为2个类群,第2类群表型优于第1类群,与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序结论一致。本研究可为穗花韭种质资源的收集和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