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丰优组合不同季节栽培的稻米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有抗稻瘟病、米质较优、优势较强的籼型三系水稻不育系‘元丰A’为亲本,从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食用品质三方面探讨26个元丰优组合分别在中稻和晚稻栽培条件下米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元丰优组合在不同季节栽培条件下,晚稻与中稻的稻米相关品质比较:(1)加工品质中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都提高,平均分别提高了2.2%、3.5%和14.8%;(2)外观品质中垩白率和垩白度平均分别下降了56.1%和69.5%;(3)食用品质的糊化温度均不同程度的提高,最高提高了34.1%,最低提高了1.6%,平均提高了13.6%;直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低的组合晚季种植时含量提高,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的组合晚季种植时含量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利用‘元丰A’的米质好的优势,通过安排好最佳播期,以避开灌浆期的高温,容易配制出垩白度在5%以内的三级米标准的优质食用稻米。  相似文献   

2.
选用直立穗型近等基因系作为材料,研究了粳稻直立穗型基因对米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直立穗型基因对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有负面影响,它使整精米率明显下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明显增加,外观品质变劣;但直立穗型基因对蒸煮食味品质有正面影响,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但却显著增加了食味值;对营养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显著降低了总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增加了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对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不大,只是使冷胶黏度和消减值有所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崩解值变化不大。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谷蛋白含量、总蛋白含量和淀粉冷胶黏度等米质指标在直立穗型内不同粒位间变异较大,而垩白粒率、垩白度、食味值、胶稠度和淀粉消减值等米质指标在弯曲穗型内不同粒位间变异较大。直立穗型品种着粒密度大和二次粒率高可能是近等系间某些米质指标相差较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李雪林 《种子》2012,31(3):38-41
选择有代表性的11个优良粳型两系杂交稻亲本,包括6个光敏核不育系和5个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对4个品质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并估算其遗传参数.结果表明,4个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性状上,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在胶稠度两性状上则以非加性效应为主,而在整精米率上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4.
广西近年育成水稻品种米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照国家优质稻谷GB/T1791-1999标准,对广西2003~2006年通过审定的136个籼稻品种(组合)的米质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年广西杂交稻组合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食味品质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育成组合的品质档次仍较低,能达到优质等级的杂交稻组合几乎为感光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偏高仍是杂交稻组合米质最突出的问题,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及长宽比仍需继续改良;广西常规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也得到很大改良.但直链淀粉含量仍是制约常规稻品种达到优质等级的首要因素,胶稠度、长宽比、垩白粒率及垩白度也仍需进一步改良.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膜下滴灌水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得出:糙米率越高长宽比值就越大;粒长越长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就越高;长宽比值越高垩白粒率和精米率越高;垩白粒率越高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越高;垩白度越高直链淀粉含量越高;精米率越高整精米率越高;说明在膜下滴灌栽培条件下,水稻的垩白有所降低,水稻的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得到提高。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糙米率等品质指标均对膜下滴灌水稻品质起到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长江流域杂交早稻品质性状的表现及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探索我国长江流域杂交早稻品质改良的育种手段,为其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选用长江流域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6个早籼稻不育系和5个早籼稻恢复系及NCⅡ设计配制了30个杂交早稻组合,对各组合的12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各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普遍介于双亲之间,垩白和整精米率是长江流域杂交早稻品质改良的主要限制因子。12个主要品质性状组合间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各品质性状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杂交早稻的品质存在极显著的影响。各品质性状狭义遗传力为长/宽>粒长>垩白度>粒宽>整精米率>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垩白面积>出糙率>胶稠度>精米率。出糙率与精米率,整精米率与糊化温度, 粒长与长/宽, 粒宽与垩白粒率、垩白面积、直链淀粉, 垩白粒率与精米宽、垩白面积、直链淀粉含量,垩白面积与粒宽、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长/宽与粒宽、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垩白度、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对杂交早稻品质性状之间的内在联系、遗传以及品质改良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对辽宁省不同熟期水稻品种品质性状进行综合分析,为水稻优质育种和栽培提供参考。以辽宁省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和晚熟4个熟期65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分析辽宁省不同熟期水稻品种(系)品质性状差异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的变异系数较大,不同熟期间表现基本一致。4个熟期中中早熟品种(系)的品质性状整体较好,只有垩白度的优质米达标率较低,说明垩白性状是今后水稻品质改良的重点。相关分析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均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负相关,糙米率与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辽宁省水稻优质育种可通过合理调整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提高整精米率,实现品质的整体改善。  相似文献   

8.
对宁夏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12份水稻品种的10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力分析、遗传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广义遗传力较高的性状有直链淀粉含量、粒形、粒长、垩白米含量、糙米率和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大小及垩白米率有较密切的正相关,与胶稠度和碾米品质性状有较密切的负相关;整精米率与蛋白质含量、垩白大小、粒形和粒长有较密切的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因子为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第二主成分因子为垩白大小及垩白米率,第三主成分因子为胶稠度.笔者认为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大小、垩白米率和胶稠度可作为鉴定稻米品质的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9.
研究早籼杂交稻稻米品质性状的种子、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能为品质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6个籼型不同胞质类型的三系不育系为母本,5个旱籼恢复系为父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采用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平均数遗传模型,分析了旱籼杂交稻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粒长、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整...  相似文献   

10.
优质晚稻两优培九,系江苏省农科院选育而成,于1999年4月通过江苏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据摘自中国农业网种子站信息:该组合系两系杂交中晚稻新组合……千粒重25~27g,食味较好,米质经检测糙米率81.6%、整精米率56.2%、垩白率50%、垩白度10.8%、胶稠度72mm、直链淀粉21.6%。  相似文献   

11.
食用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来自全国各地的8 390份稻米样品按籼型常规稻、籼型杂交稻、粳型常规稻和粳型杂交稻进行分类,并对其品质性状做了相关分析和多重比较。简单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1)在碾磨品质上,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两两极显著正相关;(2)在外观品质上,籼粳稻的长宽比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率、垩白度均呈显著负相  相似文献   

12.
早晚季水稻耐光氧化反应特性及其与品质稳定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耐光氧化反应特性和品质性状具有明显差异的9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在早、晚季不同温光栽培条件下,水稻品种的耐光氧化反应特性和品质性状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的耐光氧化反应特性与稻米品质的优劣不呈显著性相关,但与垩白米率,垩白度,精米率,整精米率,磨损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等品质性状在早晚季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即耐光氧化反应特性强的品种在不同季节栽培其米质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金优T36系铜仁地区农科所选育的迟熟籼型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07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该组合全生育期154d,株高113.5cm,株型好,茎杆粗壮,分蘖力强,有效穗17.82万/667m^2,穗型中等,穗实粒数133.6粒,结实率77.22%,千粒重27.72g。贵州省区试两年平均单产638.14kg/667m^2,籽粒长型,长宽比2.9,粘稠度60min,直链淀粉含量19.3%,整精米率48%,垩白度28%,优质米较优,有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可作为优质稻米开发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4.
刘庸庆 《种子科技》2012,30(9):47-48
按照优质稻谷质量标准(GB/T17891-1999)评价稻谷品质,主要指标有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胶稠度、食味品质等10个指标。国标规定了优质稻谷的定级指标是以整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品质等四个指标为主,一级优质稻必须是上述四大指标均达到国标规定,如有两项以上不合格但不低于下一个等级指标的降1级定等,任何一项指标达不到3级要求时不能作为优质稻谷。而影响稻谷品质主要指标的因素,依笔者浅见主要是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优质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了目前中国杂交水稻的米质现状及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指出当前中国杂交水稻优质育种已取得很大成就,尤其在直链淀粉含量和整精米率方面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垩白问题、胶稠度问题仍难以逾越,是今后杂交水稻优质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6.
杂交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与米饭口感粘度硬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通过对若干组直链淀粉含量相近或有明显差异的杂交稻和常规稻米饭品尝口感粘、硬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米的平均直链淀粉含量仍是制约米饭口感粘、硬度的重要因子,但其制约力明显低于对常规稻的制约力;在直链淀粉含量相近的情况下,杂交稻较同亚种的常规稻米饭口感偏粘、偏软,亚种间杂交稻与籼型常规稻相比情况亦如此  相似文献   

17.
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9  
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栽插密度有利于产量和稻米品质的提高。栽插密度主要通过水稻的群体结构来影响产量,对其品质的影响,以垩白米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率及蛋白质含量等影响较大,在试验范围内(7.5 ̄25.5万丛/hm2),栽插密度与垩白米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与整精米率呈倒二次曲线分布关系;与蛋白质含量接近线性正相关。从优质高产兼顾的角度考虑,在浙江地区的生态条件下,单季杂交籼稻的栽插密度以16.5 ̄21.0万丛/hm2为宜。  相似文献   

18.
收获期对北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收获时期对北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米质性状的影响,为今后从栽培措施上改良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米质提供理论依据。以2个杂交粳稻和3个常规粳稻为试验材料,从齐穗后30d开始,每7d取样收获1次,共取样收获7次,风干后统一测定米质性状。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时期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影响显著,随着收获时期的延后,糙米率、精米率先逐渐增加,在齐穗后65d达到最大值后显著降低,整精米率在齐穗后65d之前波动较大,无明显规律性,齐穗后65d之后显著下降;杂交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常规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整体差异不显著,5个品种的白度值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不同收获时期对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大多未达显著水平。食味值除丰锦品种在不同收获时期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4个品种随收获时期的推迟整体呈下降趋势,在0.05显著水平上有差异,在0.01显著水平上差异大多不显著。同一收获时期间比较,常规粳稻的加工品质(包括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显著优于杂交粳稻,杂交粳稻的白度值显著优于常规粳稻。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性状的表现上,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在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间并无显著的差异,在最佳收获期上也无显著差异。若要改善加工品质,需适当延后收获,一般在齐穗后58d收获较好;若要改善外观品质,提高食味值,则需适当提前收获,在齐穗后30~37d收获较好。  相似文献   

19.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食用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灌浆结实期对两优培九、汕优63和扬稻六号三个不同品质的品种进行PDJ、BR和ALA三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试验,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灌浆期稻米品质的存在影响。BR及ALA导致稻米的整精米率下降和垩白粒率的上升,而PDJ处理结果与之相反;不同浓度的ALA处理后,导致稻米的整精米率的下降、垩白度以及垩白粒率的上升,但对稻米品质的加工品质如糙米率及精米率和外观品质等其他指标影响不大。三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均可使供试验的三个品种的结实率明显提高,并使千粒重增加,且使杂交稻稻米的胶稠度一般呈上升趋势,而常规稻的胶稠度有所下降。生长调节物质对稻米氨基酸含量有影响但规律性不强。  相似文献   

20.
施氮量对水稻主要米质性状及RVA谱特征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45,自引:5,他引:45  
在盆栽试验条件下,以汕优63、武育粳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水稻移栽后的施氮量对主要米质性状和RVA谱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整精米率、粗蛋白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垩白粒率、垩白度对供氮水平的反应因品种而异;胶稠度随施氮量的提高两者都变软;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对氮素反应不敏感,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稻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