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三唑磷·敌百虫和吡虫啉对泽蛙蝌蚪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念宇  杨再福  魏倩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538-8540
[目的]研究3种农药对泽蛙蝌蚪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急性毒性效应。[方法]采用联合指数相加法研究三唑磷、敌百虫和吡虫啉对泽蛙蝌蚪的急性毒性及联合急性毒性效应。[结果]结果表明,三唑磷、敌百虫和吡虫啉对泽蛙蝌蚪的毒性顺序为三唑磷〉敌百虫〉吡虫啉。三唑磷、敌百虫和吡虫啉对泽蛙蝌蚪的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8.92、5.83、4.12和2.98mg/L,7.48、5.98、4.67和3.69mg/L,365.90、307.70、257.10和217.90mg/L。联合急性毒性试验表明,3种农药进行两两共存对泽蛙蝌蚪的24、48h的联合毒性均表现为协同作用。[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合理评价这3种农药混配的安全性和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中华蟾蜍胚后早期蝌蚪丁草胺染毒24~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观察丁草胺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处于gosner20期和gosner25期的中华蟾蜍蝌蚪分别放入5个浓度梯度组和1个对照组染毒(n=20),求出24~96 h的LC50;然后取处于gosner20期的中华蟾蜍蝌蚪60~80只,分别依照其24 h-LC50的1/10、1/100和1/1 000浓度对蝌蚪进行染毒21 d,期间每隔3 d测量体长。[结果]中华蟾蜍gosner20期和gosner25期蝌蚪24~96 h的LC50分别为1.311、0.566、0.462、0.485 mg/L和1.842、0.886、0.553、0.496 mg/L。在丁草胺染毒的早期(3~9 d),各染毒组蝌蚪体长小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从12 d开始,各染毒组蝌蚪体长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染毒浓度在染毒的早期对蝌蚪体长没有滞育作用;当染毒到12 d时,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蝌蚪的体长增长出现滞长,但染毒组各浓度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丁草胺对中华蟾蜍蝌蚪胚后早期生长具有一定的滞育作用,染毒时间较染毒浓度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稻瘟灵和乐果对中华蟾蜍蝌蚪的急性毒性效应,以期为农药的水环境监测及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生生物急性毒性实验方法研究稻瘟灵和乐果对中华蟾蜍蝌蚪的单一毒性影响。【结果】中华蟾蜍蝌蚪在稻瘟灵中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27.885、25.181、23.366和22.551mg/L,安全浓度(SC)为6.283mg/L;在乐果中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52.321、38.998、29.319和24.115mg/L,安全浓度(SC)为6.500mg/L。【结论】稻瘟灵和乐果对中华蟾蜍蝌蚪属于低毒性农药,本研究结果将为合理使用这两种农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两种杀虫剂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毒性。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试验中,锐高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24、48、72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7.279、35.515、35.006mg/L;飞网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24、48、72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64.423、62.781、62.301mg/L。在联合毒性试验中,锐高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24、48、72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6.205、15.315、13.749mg/L,飞网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24、48、72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0.441、28.797、25.898mg/L,两种杀虫剂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野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蝌蚪的生存状况。[方法]研究分别在碱性水(p H 7.5~8.0)以及酸性水(p H 5.5~6.0)2种模拟环境条件下,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方法以不同的浓度梯度Mg~(2+)对黑眶蟾蜍蝌蚪进行24和48 h的胁迫试验。[结果]在相同浓度梯度和相同观察时间下,黑眶蟾蜍蝌蚪在碱性水中的存活率低于酸性水;不同p H的水环境与Mg~(2+)的协同作用显著影响黑眶蟾蜍蝌蚪的48 h存活率(F7,32=3.373,P0.05);黑眶蟾蜍蝌蚪在酸性水环境下适宜生存的Mg~(2+)浓度范围为1 418.41~1 590.54 mg/L,半致死浓度(LC_(50))为2 357.32 mg/L,安全浓度为521.51 mg/L;在碱性水环境下适宜生存的Mg~(2+)浓度范围为1 264.91~1 418.41 mg/L,LC_(50)为1 879.81 mg/L,安全浓度为533.99 mg/L。[结论]该研究可为今后黑眶蟾蜍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静水法生物测试探讨了敌百虫对不同生长时期异育银鲫毒性及其毒性影响因素,为敌百虫在水产养殖中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试验期间死亡鱼数及死亡时间,用直线内插法计算各时间点的半致死浓度LC50并根据死亡鱼数研究pH值和温度对敌百虫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敌百虫对异育银鲫仔鱼(1.0 g±0.3 g)48、72、96 h的LC50分别为121.19、90.22、59.78 mg.L-1,安全浓度为5.98 mg.L-1;对异育银鲫鱼种(23.2 g±3.6 g)48 h的LC50为411.65 mg.L-1。当敌百虫的浓度在安全浓度范围内,环境pH值为6~8、水温低于26℃时,对鱼体毒副作用较小;随着pH值增大,水温升高,敌百虫对鱼体毒性增强,但环境pH值小于6,敌百虫对试验鱼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静水法生物测试探讨了敌百虫对不同生长时期异育银鲫毒性及其毒性影响因素,为敌百虫在水产养殖中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试验期间死亡鱼数及死亡时间,用直线内插法计算各时间点的半致死浓度LC50并根据死亡鱼数研究pH值和温度对敌百虫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敌百虫对异育银鲫仔鱼(1.0 g±0.3 g)48、72、96 h的LC50分别为121.19、90.22、59.78 mg.L-1,安全浓度为5.98 mg.L-1;对异育银鲫鱼种(23.2 g±3.6 g)48 h的LC50为411.65 mg.L-1。当敌百虫的浓度在安全浓度范围内,环境pH值为6~8、水温低于26℃时,对鱼体毒副作用较小;随着pH值增大,水温升高,敌百虫对鱼体毒性增强,但环境pH值小于6,敌百虫对试验鱼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敌百虫和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2种防治药物对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的安全用量范围。[方法]在水温15~17℃、盐度3.0%~3.2%的条件下,分别测定了敌百虫、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对体长18~21 cm、平均体重194.1 g的星斑川鲽的急性毒性。[结果]敌百虫对星斑川鲽24、48 h的LC50分别为3.63和3.31 mg/L,安全浓度为0.83 mg/L;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对星斑川鲽24、48 h的LC50分别为9.55和6.92 mg/L,安全浓度为1.09 mg/L。根据安全浓度判断,星斑川鲽对2种药物的敏感性为:敌百虫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结论]在星斑川鲽疾病防治过程中应慎用或者降低浓度使用敌百虫或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  相似文献   

9.
敌百虫和甲醛对淇河鲫仔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药物对淇河鲫仔鱼的急性毒性。[方法]在室内常温、静水条件下,以淇河鲫仔鱼为受试生物,以致死率为指标,研究了甲醛和敌百虫对淇河鲫仔鱼的急性毒性。[结果]在同一暴露时间,随着甲醛和敌百虫溶液浓度增大,淇河鲫仔鱼的死亡率逐渐上升。敌百虫24、48、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08.63、89.20、75.30m#L,安全浓度(SC)为7.53mg/L;甲醛24、48、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65.33、134.04、119.42mg/L,安全浓度(SC)为11.94mg/L。[结论]在淇河鲫仔鱼疾病防治中,使用敌百虫较安全,而甲醛要慎用。  相似文献   

10.
5种常用水产药物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常用水产药物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方法]在室内常温、半静水条件下,采用硫酸铜、甲醛、氰戊菊酯、三唑磷和敌百虫开展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分别在试验24、48、72和96 h后记录胭脂鱼幼鱼死亡数和试验药液的安全质量浓度。[结果]硫酸铜、甲醛、氰戊菊酯、三唑磷和敌百虫对胭脂鱼幼鱼96 h的LC50值分别为1.96、80.0、0.002、0.049和16.0 mg/L。胭脂鱼幼鱼对硫酸铜、甲醛、氰戊菊酯、三唑磷和敌百虫96h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57、27.2、0.009、0.013和6.9 mg/L,5种药物对胭脂鱼幼鱼的毒性大小依次为氰戊菊酯、三唑磷、硫酸铜、敌百虫、甲醛,胭脂鱼幼鱼对氰戊菊酯、三唑磷、敌百虫具有一定的耐受性。[结论]该研究为胭脂鱼人工苗种繁育过程中合理用药防治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温度、光照时间对中华大蟾蜍受精卵孵化率和蝌蚪成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研究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时间下中华大蟾蜍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孵化率和蝌蚪成活率,探讨中华大蟾蜍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和光照时间。[结果]不同温度下中华大蟾蜍受精卵的孵化率及蝌蚪成活率差异极显著(P0.01)。20℃是中华大蟾蜍受精卵的最适孵化温度,此时其孵化率和蝌蚪成活率均在90%以上,且孵化时间较快,随着温度升高孵化速度加快,但孵化率与蝌蚪成活率明显下降。25℃下不同光照时间对中华大蟾蜍蝌蚪孵化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中华大蟾蜍蝌蚪成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每天24 h光照是中华大蟾蜍受精卵的最适孵化光照时间。[结论]该研究可为促进中华大蟾蜍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吡虫啉、杀虫双和敌百虫3种农药树干注射法防治荔枝蝽象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树干注射法进行施药,研究吡虫啉、杀虫双、敌百虫3种药剂防治荔枝蝽象在荔枝树叶中的残留分布。[结果]吡虫啉和敌百虫能快速分布到树干中,杀虫双则缓慢在树干中分布;农药持续时间长,敌百虫残留时间最长,9 d后残留量仍高达0.312 mg/kg,吡虫啉次之,9 d只有0.015 mg/kg,杀虫双最差。[结论]该法防治药效长,污染小,几乎不杀伤天敌,不受天气影响,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中华大蟾蜍的食性,为其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4-6月对牡丹江地区中华大蟾蜍的食物状况进行调查,并对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中华大蟾蜍摄食较广,雌性中华大蟾蜍的食物多样性指数H1=3.786 7,小于雄性(H2=3.838 2)。[结论]中华大蟾蜍对人类的有益性指数较高,对维持生态平衡、消灭农业害虫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阎中军  张佑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535-17537
[目的]研究碳酸盐碱度对中华蟾蜍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对碳酸盐碱度的适应性研究提供数据与参考。[方法]以中华蟾蜍蝌蚪为试材,研究蝌蚪在碱性不同水平值上中毒反应的变化规律,从而找出致死量和安全量。[结果]碳酸盐碱度对中华蟾蜍的24、48、72、96h零致死量(LD0)分别为9.97、8.85、6.23、3.84mmol/L,10%致死量(LD10)分别为11.13、9.97、6.82、4.10mmol/L,半致死量(LD50)分别为15.24、12.16、10.94、7.68mmol/L,90%致死量(LD90)分别为19.47、15.88、14.85、11.78mmol/L,全致死量(LD100)分别为20.21、16.64、16.41、13.49mmol/L,安全量(SD)为2.83mmol/L。适宜中华蟾蜍蝌蚪生长发育的水环境中碳酸盐碱度的范围在1.0~3.0mmol/L。[结论]碱度应控制在有利于水生生物种群生长和发育的适宜范围,才能使生物种群数量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对中华鰟鮍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对中华鰟鮍(Rhodeus sinensis Gunther)的急性毒性效应。[方法]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测定了伊维菌素、阿维菌素2种常见杀虫药对中华鰟鮍的半致死浓度(LC50)及安全浓度。[结果]含量为6%的伊维菌素对中华鰟鮍的24、48、72、96 h LC50分别为71.68、45.04、37.81、35.69μg/L,安全浓度为0.001 3μg/L;含量为1%的阿维菌素对中华鰟鮍的LC50分别为129.35、77.35、47.54、34.63μg/L,安全浓度为0.000 2μg/L。[结论]中华鰟鮍对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2种大环内酯类杀虫药较敏感,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用量,否则极易出现药害。  相似文献   

16.
温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886-12887,12918
[目的]探究杀虫双、杀虫单有机氮农药对革胡子鲶(Clarias lazera)仔鱼的毒性。[方法]采用静水式试验方法,将革胡子鲶仔鱼置于不同浓度的2种杀虫剂溶液中72 h并观察其中毒症状,对革胡子鲶幼鱼的急性致毒效应特征以及革胡子鲶幼鱼对杀虫双和杀虫单的安全浓度进行评价。[结果]杀虫双24 h LC50为272.367 mg/L,安全浓度为96.640 mg/L,属于低毒级;杀虫单24 h LC50为59.688mg/L,安全浓度为7.360 mg/L,属于中毒级。[结论]为安全合理地进行人工育苗的水质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