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强调乡土文化、重视景观地域特色思想的指导下,以关中地区优秀的景观设计工程为例,探讨并分析了乡土景观元素和乡土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并对景观雕塑、硬质铺装、建筑装饰、植物造景、景观小品、实物展示6种乡土景观元素表达与营建过程中最常用的手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2.
在发掘景观乡土特色、避免新农村建设趋同化的思想指导下,对近年来浙江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特色的乡村进行深入调研,并通过群众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对现有的农村景观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乡土特色表达的7种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东江嘴村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提出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不完善,乡土景观遗失等问题,结合东江嘴村特色资源和用地建设现状,提出了以"渔乡风情"的构思作为规划建设乡土景观的主题,把发展乡村旅游、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休闲空间等作为规划原则,从而对村庄改造和建设的不同功能进行侧重的布局,重点分析功能布局和乡土景观的建设要求,营造乡土景观特色鲜明的渔乡风情村。  相似文献   

4.
论乡村城市化与农村乡土特色的保持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本文在分析了乡村景观内涵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剖析了目前乡村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农村乡土特色的丧失。然后由此说明了在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与配置,创造和谐发展的乡村新文化景观体系,是保护农村的乡土特色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可行途径。文章对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关键、原则和实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具有地域乡土特色的乡村品牌景观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景观是现今园林关注的热点,顺应新农村建设的大趋势。针对现今乡村景观建设忽视乡土元素、形式雷同等问题,走特色景观品牌化道路是必然选择;提出营造乡村品牌景观的建议和措施。品牌景观的概念强调景观的品牌价值,突出景观的独一性,在其开发中,通过对地域乡土特色的多方面分析,将地方特色运用于乡村品牌建设和景观开发中,经过品牌景观建设的五个阶段创作出有地域乡土特色的品牌景观,以推动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景观营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其在改变乡村景观面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传承乡村乡土文化、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景观营建的现实需求,根据吉林省东部山区乡村实际,提出了内容系统性、格局生态型、过程控制性和利益共生性“四位一体”的乡村景观营建方法,以期为吉林省和国内其他地区乡村景观的营建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许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453-5454,5465
论述了乡村旅游与乡土景观的关系及其价值,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土景观的危机表现,从而提出乡土景观的开发及保护途径,以期达到推进乡土景观规划研究,改善农村农民生活面貌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总结了当前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现象,指出新农村建设应该重视的是生产功能的城市化,形态与文化的本土化与乡土化。其次,概括了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与特征。最后,说明了乡村景观建设的乡土化和城市景观建设的乡村化。  相似文献   

9.
应对目前植物景观设计出现的若干问题,包括以耗费资源为代价的如画植物景观,以铲除原生乡土植物为前提的异域植物景观,以及需要精心料理的温室植物景观,提出因循自然的植物景观设计理念,强调植物景观营造应遵循自然,通过最少的人工措施协助自然因子培育生境,构建生态系统。以广西华银铝业公司德保生活区二期滨河绿带植物景观设计为例,探讨了如何结合场地实际利用自然生长的力量,营建因循自然的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10.
冯洪波 《乡村科技》2019,(12):82-83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喜欢乡土景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主动提高乡土景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为设计出更加新颖独特、富有乡土气息的现代景观作品奠定了基础。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乡土景观的涵义、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分析现代景观设计中融入乡土景观元素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为提高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促进作用提供一些新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乡土景观的概念内涵出发,总结出乡土景观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运用的原则和方法,以期把乡土景观融入到城市园林建设当中,从而体现城市园林的地域性特色。  相似文献   

12.
席晓曦  杨陵宇  严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37-4639,4794
对乡土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根据其不同表现形态,进而提炼出乡土的事物、乡土的文脉、乡土的情意3类乡土文化基本元素。结合我国高校景观设计现状,分别以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3所东、中、西部高校的景观设计为例,论述了乡土文化在我国东、中、西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情况。最后,从师法自然、造化人心,同中求异、彰往察来,绿色低碳、动态持续3个方面,对高校景观教育功效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使高校景观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效。  相似文献   

13.
刘雪  陈东田  赵鹏程  刘月 《安徽农业科学》2011,(5):2991-2992,2995
在充分认识高校乡土景观基础上,分析了乡土景观在高校景观营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对山东交通学院长清校区景观设计的解析,探讨了在高校景观设计中,如何分析利用基地条件和提取、传承景观资源,塑造具有乡土特色的校园环境。最后从实践层面总结了乡土景观在高校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期为今后的校园景观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以淄河源郊野公园为例,深入分析其自然、人文背景,以乡土景观规划为切入点,通过提炼自然、人工和非物质形态3类乡土景观元素,总结郊野公园中的乡土景观元素表达的思路,创造优美的极富地域特色的郊野风光,以期为郊野公园景观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李松杰  李兴华  肖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68-12970,12973
界定了昌江水域的概念,指出昌江作为景德镇的母亲河,是这个千年瓷业城市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强调了其在景德镇城市经济发展以及瓷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考察的方法,论证了这座瓷业城市沿昌江形成的窑址景观、昌江水域的交通景观、民俗和建筑景观以及独特的意象景观,分析了文化景观的构建与演变历史,以此来探究城市发展的历程。突出了以昌江为主线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反映出"水元素"在景德镇城市发展和瓷业生产运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期在景德镇加强昌江"一江两岸"的改造、构筑新文化景观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对景德镇城市发展和完成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产生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6.
基于"重科院立体景观示范工程"科研项目的实施,在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景观林建设以及立体景观造景的基础上,拟选出以银杏、黄葛树、香樟、紫玉兰等作为"重科院立体景观示范工程"的主要树种和立体配景植物。介绍了各树种在城市造景中的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分析了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植物立体景观,总结了各树种在立体景观中的运用,认为以上树种在"重科院立体景观示范工程"中具有代表性意义。最后总结了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各树种立体景观的不足之处以及各树种的养护管理情况,以期使各树种的应用能更加合理,并有助于其在城市景观林建设以及立体景观造景中的推广。  相似文献   

17.
周云婷  杨茅矛  石锦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000-9002,9047
以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分水村居民聚居点的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针对土地堡聚居点、狗咬脑壳聚居点、变压器聚居点,分析了其区位优势与制约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川东乡村的规划依据,突出了聚居地的整体性、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相融性以及景观的共享性。认为川东乡村景观规划应遵循人地协调的原则,保护与传承川东民俗文化特色,关注当地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总结了川东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认为重点在于利用原有自然景观进行生态设计,注重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乡土景观特点及有机更新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支持和保护我国乡土景观和少数民族的本土文化,以乡土景观概念为支撑,在剖析少数民族景观历史变迁和元素表达的基础上,研究了少数民族乡土景观具有自发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指出在现代文化洪流的冲击下,少数民族景观必须进行有机更新,并提出了有机更新应遵循的原则和策略,即整体保护下设计导则、立足当地原住民、传承文化境域的有机...  相似文献   

19.
魏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864-2865,2983
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之上,介绍了乡村景观发展吸引力的内涵,阐述了当前乡村景观发展存在的问题,认为我国乡村旅游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景观产品特色不明确,乡村景观资源营销力度不足。总结了乡村景观吸引力的影响因素,结合我国当前发展的实际,提出提高乡村景观吸引力的建议与措施,强调应营造舒适的乡村景观意象,切实加强对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力度,强化乡村景观资源旅游市场的开发。以期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