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研究江汉平原云地闪电活动特征,依据湖北省ADTD(Adranced Direction Finding on Time Difference)闪电监测系统2007-2016年10年的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 ,对该区域10年间云地闪电频次的年、月、日和季节变化以及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6年,云地闪电频次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正闪比例逐年升高,频次未降。年平均负闪电频次占总闪电频次的94.50%,正闪占5.50%。夏季闪电频次最多,但正闪占比最小,仅有4.70%;冬季闪电最少,而正闪占比最大,是夏季正闪电占比的2.5倍以上。总闪电频次的月变化呈现单峰型特征,峰值出现在7月,12月闪电频次最少。通常状况下,正闪平均强度均大于总闪平均强度和负闪平均强度,正闪平均强度在25~70 k A之间;总闪和负闪的平均强度在30~45 k A之间。总闪电频次日变化特征明显,呈单峰单谷型,其中,云地闪电频次最多和最少的时段分别出现在15:00~16:00和10:00~11:00,农民外出劳作应尽量避免雷电高发时段。  相似文献   

2.
利用江西省雷电监测系统获取的2003—2018年赣州地区范围内的地闪定位资料,对闪电的基本特性、日变化、月变化以及闪电密度的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闪电强度平均值为8.27 k A;负地闪数占总闪电数的95.4%,平均闪电强度为-9.94 k A;正负闪电比为4.6%,正闪平均强度为26.38 kA;闪电的月变化表现为单峰型,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6—8月最为频繁;一天中闪电活跃期为13:00—19:00;闪电密度分布由北往南依次减少。  相似文献   

3.
利用淮安地区2011-2014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淮安地区闪电发生频次、闪电时间分布规律、闪电空间变化、雷电流累积概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淮安地区闪电活动以负地闪为主,占90%;闪电活动月分布差异性较大,地闪主要集中在6-9月,发生闪电次数占全年总数的96%;近4年来闪电频数日变化呈单峰型,闪电活动的高峰期为14:00-18:00,负闪与总闪日变化趋势相一致,正闪数量逐月波动不明显;闪电密度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以及东部区域,平均闪电密度为2.39次/km·2年;总闪强度集中在10~40 kA,闪电强度大于32 kA的累积概率小于50%,并拟合出大于某闪电强度累积概率方程。  相似文献   

4.
大连地区闪电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大连闪电定位监测资料(2007—2011年)和气象站观测资料(1963—2011年)进行研究,通过对其进行数理统计、小波分析、GIS分析等,结果表明大连雷暴日近49年来呈现下降趋势,小波分析显示年雷暴日周期性不明显;地闪频次双峰值出现在6月和8月;地闪次数峰值出现在1:00—2:00;最大正闪强度为240.6 k A,正闪主要分布于10~70 k A,占正闪总体的95.13%;最大负闪为314.71 k A,主要分布于10~60 k A,地闪密度高值区在长海、普兰店南部、庄河南部。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9年8月~2013年12月日喀则地区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得的闪电资料,统计和分析了该地区闪电的密度、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日喀则地区闪电平均强度为45.90 kA,负闪平均强度为38.35kA,正闪平均强度为53.48 kA;其中负闪占总闪的94.4%,正闪占总闪的5.6%,负闪次数远高于正闪次数;时间变化表现为闪电月分布呈显著单峰变化,总闪、正闪、负闪频次主峰均出现在7月份;闪电频次季节分布也呈显著单峰变化,夏季闪电频次最多,冬季闪电最少,秋季闪电活动频次略高于春季;一天内闪电频次高发时段为14:00~20:00,其次是20:00~次日02:00,最少时段为08:00 ~ 14:00;空间变化特征为闪电集中在日喀则地区的东边偏北区域,而西南方向的仲巴、吉隆、聂拉木等县境内闪电密度非常低,其中闪电密度最低为吉隆县,仅占总闪次数的0.3%;闪电强度分布特征为冬季平均值略低于夏季值,峰值出现在6月份,谷值出现在11月份;平均闪电强度最高为仲巴县,强度为108.2 kA,闪电强度最低为江孜县,平均仅有26.0 kA.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7—2015年烟台地区闪电定位系统记录的云地闪数据,对雷暴日数和闪电频数的日变化、月变化、季变化和年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正闪、负闪主要发生时间均为13:00—19:00;月变化趋势呈现单峰型,7—8月是发生闪电的集中月份;季节分布上,夏季雷暴日数最多;雷暴日数、总闪数和负闪数最多的年份为2007年;负地闪平均幅值强度明显小于正地闪。  相似文献   

7.
昆明地区闪电活动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年昆明市的闪电资料,通过对比2006~2012年的闪电资料,对昆明地区闪电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闪电集中在6~8月的14:00~23:00;正闪强度主要集中于20~80 kA,负闪强度主要集中于-60~-20 kA;从空间分布来看,地闪密度分布不均,相对比较集中在昆明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江苏地区雷电活动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芳  黄兴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725-13727
利用江苏省气象部门提供的ADTD雷电探测系统2007年全年的闪电资料,分析了江苏地区闪电的月变化、日变化、季节变化等特征,并将所得结果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和堪萨斯州的闪电气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江苏省云地闪中负闪占绝大多数。占总地闪的95.4%;地闪主要出现在夏季,占全年的92.8%,其中,8月份出现的地闪次数为全年之最,高达385817次,约占全年的45.7%;正地闪所占比例的月际变化与闪电次数正好相反,夏季正地闪所占的比例最小,而冬季正地闪所占比例较大;闪电的发生也有明显的日变化;雷电发生的主要时间段在各个季节是不同的,形成雷电的原因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深入了解合肥市雷暴活动的特征,对合肥市防雷减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方法]根据合肥地区1981~2010年常规地面观测资料与2010~2013年闪电定位仪资料,用统计方法对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总结合肥市雷暴分布规律。[结果]合肥市年均雷暴日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多北少,年变化分布极度不均;雷暴日数有明显的季、月变化,夏季为雷暴高发期,雷暴日月变化呈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7月;合肥市总闪和负闪的年变化呈典型的单峰分布特征,闪电的高发期集中在7~8月,其中8月最为突出;各月闪电最大强度跨度范围较大,其中7月份最为突出;12:00~21:00时属于强闪电高发时段;分析两种资料得出的分布规律有所差异的原因,常规雷暴观测资料的人为因素的影响及闪电定位仪资料误判,对观测数据质量带来很大影响。[结论]此闪电定位仪需要结合长期人工观测资料对其探测效率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用2015—2018年瓦房店地区闪电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闪电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分析闪电时间变化规律及雷电流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瓦房店地区闪电数据质量控制上,剔除2 kA以下闪电即可满足闪电正态分布;瓦房店地区地闪远大于云闪,云闪所占比例仅为4.01%,负闪比例远大于正闪,正闪平均比例为14.74%;瓦房店地区年平均闪电变化差异较大,闪电月分布呈现出单峰特点;闪电频次以夏季(6—8月)发生较多,一天之中凌晨(0:00—2:00)发生较多;闪电强度秋季(9—11月)发生较强,大幅值闪电近年来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蛋壳颜色形成的机理,并总结了疾病、应激、年龄、营养、药物等5个导致蛋壳颜色变浅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针对各个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蛋鸡养殖过程中预防蛋壳颜色变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GIS在雷电业务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广泛应用,建立一个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雷电业务平台为防雷建设工程服务十分必要。系统主要采用Delphi作为开发工具,并且采用TatukGIS作为辅助平台实现GIS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侧柏叶黄酮雪花膏的理想配方并测试该功能性雪花膏的美白效果、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等性能。[方法]采用侧柏叶总黄酮提取液为疗效剂,以功能性雪花膏为研究对象,对侧柏黄酮功能性雪花膏的制备工艺、配方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该功能性雪花膏,当0.024mg/ml侧柏叶总黄酮用量为10.0ml时,酪氨酸酶的抑制效果较好。[结论]侧柏叶总黄酮功能性雪花膏符合国家标准,综合性能较好,生产工艺简单。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一次价值观的改变,都会引起新的城市设计和开放空间规划思想和手法的产生。城市开放空间设计,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历史、自然景观环境,通过空间和绿色、历史的机理再现,创造丰富的城市空间景观效果。常熟市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