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罗甸县喀斯特石漠化及流域分区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TM影像解释和实地考察,查清了罗甸县石漠化面积为103479.65 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4.35%,划分了石漠化强度(中度以上的石漠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5.83%),明确了罗甸县石漠化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罗甸县石漠化的危害。根据石漠化现状及分布,其防治分区以流域、主要地貌类型、石漠化程度及防治方向、区域资源条件为划分依据,并采取二级分区等级系统将石漠化综合防治分为4个大区(其中包括11个小区),并对此提出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重庆南川市是中国西南石漠化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RS、GIS的支持下,利用2004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对南川市石漠化灾害现状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川市喀斯特面积为973 km2,土地发生石漠化总面积达224.39 km2,其中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分别100.29、119.47和4.62 km2,潜在石漠化293.97 km2占喀斯特总面积的30.21%。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将南川石漠化现状图与南川DEM图、坡度图、地层岩性图、土地利用图叠加,发现南川石漠化主要分布在600~800 m与800~1 200 m的高程上、坡度主要集中在15°~25°上、地层主要以纯灰岩及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土地利用中以旱地的石漠化严重;在不考虑人为因素的前提下,提取高程、坡度、植被覆盖率、地层岩性等作为评价因子,利用几何平均法在统一的空间框架中,通过空间运算,属性项合并,将石漠化敏感性划分为不敏感、低敏感、中敏感、高敏感和极高敏感5级,建立基于GIS的石漠化灾害敏感性评价模型。通过石漠化危险性分级与石漠化空间叠加分析,表明笔者所选评价指标及分级科学合理。通过模型实现南川市石漠化危险性区划,发现敏感区总面积507.20km2占岩溶区总面积的52.13%,为该地区石漠化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等级石漠化的土壤性质特征,为喀斯特石漠化脆弱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喀斯特地区4种等级石漠化(强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的12个样地,采样后测定并分析土壤物理及化学性质指标.[结果]土壤物理性质方面,随石漠化等级程度增加,土壤持水能力降低、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降低.土壤化学性质方面,随石漠化等级程度增加,土壤pH变化规律不明显,但整体养分含量降低.中度、轻度和潜在石漠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强度石漠化高12.78%、41.49%和48.84%.全氮含量为0.97~1.14 g/kg,碱解氮含量为81.86~171.81 mg/kg,两者均表现为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壤的全磷、全钾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下同).土壤速效磷含量为8.55~11.17 mg/kg,潜在石漠化显著高于其他等级石漠化(P<0.05,下同).土壤速效钾含量为84.87~110.87 mg/kg,强度石漠化显著低于其他等级石漠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含量与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机质与土壤水含量、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全磷、全钾和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全氮与土壤水含量、田间持水量、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喀斯特地区随石漠化等级增加,其土壤理化性质减弱,养分含量降低.土壤各理化性质指标间紧密相关,其中土壤水含量、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是反映该地区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生态工程治理下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以中国南方石漠化最严重的贵州省为研究对象,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TM、ASTER与ALOS影像为信息源,综合运用3S技术,研究2000年以来在各项生态、石漠化专项工程治理下贵州石漠化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州省石漠化面积从2000年的35 920 km2增加到2005年的37 597 km2,2010年减少到36 473 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0.7%).2000-2005年、2005-2010年间的石漠化年变化率分别为0.9%、-0.6%.2010年石漠化遥感监测实际值比预测值低1 125 km2,说明在各项生态工程特别是石漠化专项工程的综合治理下,贵州石漠化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石漠化面积逐步减少,等级逐渐降低,但治理工程实施年限短,治理效益还未完全显现.  相似文献   

5.
在3S技术支持下,利用喀斯特石漠化生态脆弱区贵州清镇市红枫湖示范区2005和2007年的SPOT遥感影像,获取石漠化的转化数据,结合Markov模型确定相应的转移概率矩阵和反演分析,应用SPSS统计分析得出石漠化的未来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引入Markov模型预测石漠化的变化趋势是可行的,最大误差为7‰,综合误差为1‰;随着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开展,研究区内中度石漠化的变化最大,主要转变为潜在和轻度石漠化;到2025年研究区的强度石漠化将得到根本的逆转,转化为潜在石漠化的面积最多为4.07 km2。  相似文献   

6.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罗甸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TM影像解译和实地考察,查清了贵州省罗甸县石漠化面积为103479.65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4.35%。而石漠化严重的从里河、板庚暗河、栗木河、仿里河重点小流域面积为9796hm^2,其申石漠化面积为5053hm^2,占小流域面积的51.58%。为了减少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进程,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基本建成较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珠江中下游罗甸县喀斯特石漠化防治措施及目标,其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生态修复、水利水保与基本农田建设、喀斯特水资源开发、农村能源建设及生态移民等。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生态治理区石漠化过程土壤抗蚀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为喀斯特山区的水土保持、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水土资源利用及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喀斯特山区不同治理措施下石漠化演化过程土壤样品,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研究其抗蚀性。[结果]石漠化土壤抗蚀性大小顺序为原生样地、强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结论]研究中选择的各项土壤特征性指标可较好地表征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土壤抗蚀性。  相似文献   

8.
石漠化是导致喀斯特地区生态恶化的因素之一,监测评估其演变状况,对石漠化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该研究利用花江1987—2019年NDVI数据,2000年、2010年、2018年石漠化数据,应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NDVI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探究不同等级石漠化转移情况,分析其转移过程中ND?VI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30年来花江研究区NDVI年平均值整体呈现上升变化趋势.1987—1998年、1998—2010年、2010—2019年分别呈现"增-快增-降"的变化模式.(2)2000—2010年石漠化改善的面积为20.63km2,极重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改善显著,2010—2018年石漠化改善的面积为13.31km2,潜在石漠化面积增加显著.(3)2000—2010年石漠化发生转移的NDVI变化趋势以弱显著上升和显著上升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42.64%、16.45%;2010—2018年石漠化发生转移的NDVI变化趋势以弱显著下降和弱显著上升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17.25%、11.56%.石漠化的程度与NDVI变化趋势的关系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瓮安县是贵州喀斯特、石漠化面积较严重的县份之一,岩溶(喀斯特)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2.04%,石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达32.20%。经过石漠化综合试点工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治理现状的分析,并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万山典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演变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性,采用监督分类方法解译2000、2010年和2015年万山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与构建的岩性及同期石漠化叠加分析,探明每种岩性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和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石漠化发生百分比,以此揭示各土地利用类型对石漠化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从岩性空间上看,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在非碳酸盐岩组合上分布面积最广,其中林地面积最多为142.89 km2,在灰岩与白云岩混分布最少,面积最少为13.37 km2;2005—2010年的石漠化在灰岩与白云岩混上变化最大,变化速率为-1.87 km2·a-1,其中,在灰岩与白云岩混上发育的轻度、中度石漠化比例最高,白云岩夹碎屑岩上发育的重度石漠化比例最高,整体上来说石漠化更容易在碳酸盐岩(灰岩与白云岩混、白云岩夹碎屑岩)上产生。根据典型石漠化的分级情况和各地类石漠化分布的占比得出,研究区发生石漠化的土地类型主要为旱地和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这两类土地类型对石漠化的贡献和响应最大,两地类石漠化发生比例最高分别为20.87%和4.32%,而旱地主要以发生轻度石漠化为主,且发生机率高达93.61%。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内石漠化发生区域的定位和治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汪攀  王霖娇  盛茂银 《南方农业学报》2018,49(10):1959-1969
[目的]研究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关性,探讨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石漠化演变的响应,为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的毕节鸭池、清镇红枫湖和安顺花江3个调查点,广泛设置样地,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测定不同调查点、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的有机C、全N、全P和全K含量,并对4种土壤养分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4种植物多样性指数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结果]研究区植物4种多样性指数均较低,丰富度指数范围6.00~11.92,Shannon-Wiener指数范围1.61~3.12,均匀度指数范围0.59~1.70,优势度指数范围0.12~0.46.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C、全N、全P和全K含量也较低,均值分别为42.71、2.49、0.73和2.04 g/kg,C:N、C:P、C:K、N:P、N:K和P:K均值分别为17.96、65.09、27.48、3.57、1.64和0.47.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调查点、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中均有明显差异,土壤K元素的变异系数远高于其他几种元素,变异系数大多超过5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调查点和石漠化等级中,4个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养分及其计量比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下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石漠化环境中与植物多样性呈显著相关的土壤计量比有所不同,其中潜在、中度石漠化环境土壤C:N与植物多样性各指标相关性较强,无、强度石漠化环境次之,轻度石漠化环境最弱;中度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中土壤C:P与植物各多样性指标相关性较强,其余等级石漠化环境中较弱.[结论]喀斯特石漠化环境中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偏低,不同研究区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及其计量比大多存在明显差异.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化学计量比相关性显著,且在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中,二者相关性的空间差异性明显.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簸箩小流域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喀斯特高原盆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于2008年2月对清镇簸箩小流域4种不同等级石漠化即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样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共获土壤动物688头,隶属2门7纲14目,其中优势类群是蜱螨目、弹尾目和膜翅目。无石漠化样地土壤动物的种类最多、密度最高、多样性最丰富。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样地土壤动物群落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土壤动物的个体数与石漠化程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pH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受到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重庆南川市是中国西南石漠化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RS、GIS的支持下,利用2004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对南川市石漠化灾害现状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川市喀斯特面积为973km^2,土地发生石漠化总面积达224.39km^2,其中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分别100.29、119.47和4.62km^2,潜在石漠化293.97km^2占喀斯特总面积的30.21%。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将南川石漠化现状图与南川DEM图、坡度图、地层岩性图、土地利用图叠加,发现南川石漠化主要分布在600~800m与800~1200m的高程上、坡度主要集中在15&#176;~25&#176;上、地层主要以纯灰岩及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土地利用中以旱地的石漠化严重;在不考虑人为因素的前提下,提取高程、坡度、植被覆盖率、地层岩性等作为评价因子,利用几何平均法在统一的空间框架中,通过空间运算,属性项合并,将石漠化敏感性划分为不敏感、低敏感、中敏感、高敏感和极高敏感5级,建立基于GIS的石漠化灾害敏感性评价模型。通过石漠化危险性分级与石漠化空间叠加分析,表明笔者所选评价指标及分级科学合理。通过模型实现南川市石漠化危险性区划,发现敏感区总面积507.20km^2占岩溶区总面积的52.13%,为该地区石漠化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地区不同程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小气候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北盘江中游花江峡谷段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15个样地2012年的小气候特征进行监测,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分析石漠化恢复过程中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等级石漠化各小气候因子及土壤水热状况均有不同程度差异,小气候质量最好的是无石漠化环境;随着石漠化程度加深,多数环境因子质量并非直线下降,而是出现一个先退化后改善的过程;潜在、轻度石漠化受人为干扰最多,小气候质量不高且不同季节表现紊乱;部分强、中度石漠化环境因多年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及较少的人为干扰,小气候效应开始凸显,整体生境朝着良性有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长治市为例,从复合生态敏感性的角度对长治市土壤侵蚀、生境及石漠化的敏感性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以5个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级,可将长治市的区域生态敏感性分为3个区域,其中轻度生态敏感区域面积为3 097.7 km2,占总面积的22%,主要分布在太岳山东部的沁源县境内、长治盆地及周边平原地区;中度生态敏感区域面积为9 069.5 km2,占总面积的65%,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太岳山山区;高度生态敏感区域面积为1 778.5 km2,占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武乡县、沁县、襄垣县、屯留县以及长子县境内的黄土丘陵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地区。  相似文献   

16.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是为了识别容易发生石漠化的区域,以评价石漠化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根据石漠化的形成机制,分析石漠化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石漠化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该研究以利用贵州省1∶50000地形图和2000年的TM影像,结合贵州省水文地质图,土壤图,地质地貌图,岩组图,政区图以及其他地理基础信息为数据源,生成了贵州省1962年和2000年石漠化的敏感度数据,确定相应的状态转移矩阵,半应用马尔科夫过程模拟石漠化敏感度的动态演变过程和未来演变趋势。在贵州省各石漠化敏感类型中,只有不敏感类型面积在下降,从1962年占该贵国土面积的61.35%下降为2000年的55.55%,同时各石漠化敏感度类型之间相互转换,面积增加幅度最大的是中度敏感类型。预测表明:在未来几十年中,贵州省不敏感地区面积将呈明显下降趋势,中度敏感类型面积呈明显上升趋势,轻度敏感类型面积变化基本趋于平稳,而高度敏感类型和极敏感类型面积都有小幅度上升,说明贵州省石漠化危险程度在加剧。  相似文献   

17.
对喀斯特高原区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峰丛洼地同一流域内不同类型石漠化、不同等级石漠化以及不同干扰方式石漠化土壤颗粒组成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的发展,土壤物理性粘粒(粒径<0.01 mm)含量逐渐增加,物理性砂粒(粒径>0.01 mm)含量逐渐减少,土壤向粘质化、紧密化发展.在不同等级石漠化中,土壤各粒级颗粒含量在中度与强度之间均无明显变化.而在轻度与强度之间除粗砂粒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中度阶段为土壤颗粒组成变化最敏感时期.黑色石灰土中的物理性粘粒普遍低于黄壤,而物理性砂粒则普遍高于黄壤,且除粗砂粒外的各粒级颗粒含量在两类土壤中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开垦和放牧较樵采和火烧更易使土壤中的小颗粒聚集,总体表现为开垦>放牧>樵采>火烧.土壤颗粒组成受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并影响着土壤的其他结构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岩溶山地石漠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区,总面积约为30多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以上,其中石漠化面积已占1/2(17.6万km2),平均每年以2 500 km2的速度在扩展,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是中国南方地区的心腹之患.该文概述了石漠化之成因与危害,提出了防治石漠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草地退化和草地石漠化的空间耦合关系,以赫章县草地为例,运用"3S"技术,获取不同坡度等级下的草地退化与草地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草地主要分布在赫章县南部,草地分布平均坡度在15°~25°之间的占70.11%,是草地退化与草地石漠化多发区。各坡度等级下的草地面积占比、草地退化占比和草地石漠化占比分布走向一致。随着坡度的上升,不同石漠化等级的草地退化发生率和不同退化等级的草地石漠化发生率逐渐增加,坡度是影响草地退化和草地石漠化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0.
喀斯特石漠化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广西凌云县2005年喀斯特石漠化监测数据对石漠化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均能引发土地石漠化。凌云县石漠化土地中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占35.4%,人为因素引发的占64.6%。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程度以强度石漠化为主,占自然因素导致石漠化面积的66.5%;人为因素导致的石漠化也以强度石漠化为主,占人为因素导致石漠化面积的68.5%。人为因素导致的石漠化中,过度樵采占33.6%,过度放牧占23.5%,毁林开垦占18.3%。人为因素是凌云县石漠化形成的直接因素,应该控制不合理的人为干扰,调整地区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开展以植被恢复为主的石漠化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