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地下河洞穴并非都适宜旅游开发,需要确定适宜的评价因素对其资源条件进行评价。研究选取洞穴规模、景观资源、区位、水量、地下河规模形态、水质作为影响岩溶地下河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旅游开发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模糊数学法对5个岩溶地下河洞穴评价因子进行隶属度判断,并确定最终得分。结果表明:在岩溶地下河洞穴旅游开发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为洞体规模。19个评价因子中洞底面积、交通条件、地下河流量较为重要,分别占总分的12. 96%、11. 14%、11. 11%。建立模型对5个实例进行评价,通过与前人研究成果对比,评价体系模型和方法客观、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2.
旅游洞穴是作为地质遗迹资源的洞穴资源,具有旅游属性并开发为旅游产品的一种洞穴类型.百色市14个旅游洞穴资源基本为岩溶型洞穴,笔者研究其发育的成因,运用理论性和实践性两种标准,对其行政区内旅游洞穴资源进行分类,为其旅游整体性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将影响长岛“渔家乐”旅游开发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交通便利程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长岛“渔家乐”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自然和景观资源、产业集聚和市场竞争程度是影响长岛“渔家乐”旅游开发的限制条件;投资者和政府的决策行为是主观因素,决定长岛“渔家乐”旅游开发的规模大小,运营风格等.  相似文献   

4.
岩溶地貌景观系统形成时间长、形成机理复杂,且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再生,往往呈现“环境容量低、承载力低和自然灾害承受力低”的特点。分析了青山省级地质公园岩溶地貌成因(包括水的溶蚀、地质地貌和构造)和景观类型(包括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洞穴系统),对影响岩溶地貌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科学规划旅游资源和加强岩溶洞穴景观的保护),旨在为该地质公园岩溶地貌景观持续有效地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咸宁岩溶资源科普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咸宁市是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为较典型的岩溶地貌区域,具有各种丰富的旅游资源(温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地质公园、文化遗产等)。本文介绍了该市旅游资源与岩溶景观概况以及岩溶地质资源科普旅游开发价值,探讨了其岩溶地质资源的科普旅游开发模式,分析了咸宁岩溶资源科普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岩溶洞穴CO2的传输机制对于碳循环研究意义重大,但旅游洞穴中人为活动和天然岩溶作用产生CO2的贡献很难区分,其影响因素不明确.该研究以2021年7月(“21·7”)河南特大暴雨前后鸡冠洞景区关闭为契机,利用高分辨率在线洞穴CO2监测设备和现场昼夜监测及采样,对河南栾川县鸡冠洞(旅游洞穴)和毗邻的东石崖洞(天然洞穴)进行不同时空的连续监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昼夜尺度上,鸡冠洞和东石崖洞CO2摩尔分数变化的驱动因素不同.旅游活动人为产生的CO2是鸡冠洞CO2变化的一个主要来源.东石崖洞内CO2主要源于天然岩溶作用,受控于上覆土壤CO2的变化;但在强降雨事件期间,会受东石崖洞上覆土壤CO2和洞内水体脱气(CO2)的共同影响.(2)鸡冠洞人为活动产生的CO2摩尔分数是没有游客时(“21·7”河南特大暴雨造成景区关闭期间)的2~3倍.虽然游客呼吸在短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塔里木大学在校学生旅游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收集数据。由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发现大学生旅游者在旅游态度、旅游资源偏好、旅游方式和消费行为等方面具有鲜明特征。通过因子分析法分析影响大学生旅游的决策因素,发现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潜力巨大,但存在开发力度不够、宣传和营销活动少和旅游产品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最后结合塔里木大学实际情况提出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的新视角——藏酒洞旅游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洞穴是一种旅游价值很高的资源,为保持喀斯特洞穴旅游的持久吸引力,应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开展藏酒洞旅游的条件,并就其旅游产品的开发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清远市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对清远市旅游地理条件、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以及旅游的支撑环境与发展背景进行分析论证,设计开发了清远市旅游资源信息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地理信息查询功能,而且可以帮助游客很方便地在网站上进行空间分析,指导游客旅游决策行为;而对于旅游相关部门,该系统还能够实现旅游信息预报、旅游线路评估、交通和导游调度、游客应急安排、旅游销售预测等功能,为其进行旅游决策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旅游洞穴景观脆弱性的概念、内涵与特征,构建了旅游洞穴景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脆弱性评价实证研究,在了解脆弱性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岩溶洞穴景观系统的特点,提出了旅游洞穴景观脆弱性概念,分析了旅游洞穴脆弱性的内涵与特征.并借鉴已开放洞穴的开发建设经验,构建了一个包括本体脆弱性、自然脆弱性、人为脆弱性3个方面15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模型对旅游洞穴景观脆弱度进行评价及等级划分.以石花水洞、水晶宫、芦笛岩、芙蓉洞、陶家台溶洞为例,对这5个旅游洞穴景观脆弱度进行评判,结果显示:芦笛岩为高度脆弱;石花水洞、芙蓉洞为中度脆弱;水晶宫、陶家台溶洞为低度脆弱.经实地验证,评价结果与芦笛岩、石花水洞、芙蓉洞、水晶宫、陶家台溶洞脆弱性的实际表现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荔波县岩溶洞穴多,洞穴动物丰富,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在洞穴生态系统中,洞穴动物是重要的生物类群,为探讨洞穴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本研究对荔波的干细洞(未受人类干扰)和拉梭洞(已受人类干扰)的洞穴动物进行了调查,并比较了两个洞穴的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应用主成分(PCA)法分析了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干细洞共获动物536号,计56种,拉梭洞共获动物363号,计23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最高的分别是干细洞有光带群落(2.748 6)、干细洞有光带群落(6.733 8)、干细洞黑暗带群落(0.841 9)、拉梭洞黑暗带群落(0.395 5);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沿有光带、弱光带、黑暗带呈递减趋势。群落间相似性指数偏低,除了群落E-F(0.428 5)、群落C-F(0.272 7)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其余群落之间均处于极不相似水平。PCA分析表明,影响干细洞动物群落结构的主导因子为土壤营养元素(Na、K)、土壤有机质、气温、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影响拉梭洞动物群落结构的主导因子为土壤营养元素(Na、K)、土壤有机质、空气湿度、CO2含量和滴水pH。研究可为洞穴动物的保护、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韦业旺  刘森  王丰  夏木  罗元雄  文宏  蔡坤伦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229-12231,12246
洞穴是非常珍贵的地下空间资源,合理利用洞穴资源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增加经济收入非常重要.从洞穴的概况出发,重点综述洞穴在农业上的综合利用研究现状,分析当前洞穴作为农业利用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开展洞穴的综合利用和提高农民的收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杭州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杭州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使其具备了进行农耕文化旅游开发的现实基础与有利条件。对杭州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整理及开发利用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贵州喀斯特洞穴环境的污染状况,对贵州省3个洞穴冷热洞、白龙洞和龙井洞部分环境因子——土壤和水中重金属(Cu、Cr、Ni、Zn、Hg和As)含量进行测定,并对3洞穴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指数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Zn在土样和水样中含量均最高,最低的是Hg;冷热洞土样的重金属含量均超过中国土壤背景值,白龙洞和龙井洞土样中的重金属含量除Cr外,均超过中国土壤背景值。洞穴土壤重金属综合潜在危害程度,龙井洞处于较高生态危害水平,冷热洞处于中等生态危害水平,白龙洞处于高生态危害水平;Hg是3洞穴最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天桂山银河洞景区旅游资源特征,探讨了银河洞各特色景观的形成条件和形成机理,提出了在天桂山景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将地学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加以有机整合,建立观光旅游、特色旅游和科普旅游等多种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16.
赵绍梅  姜鑫  侯文达  段莹  黄正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4,(6):1754-1756,1778
通过实地考察和应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陕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窑洞进行探讨分析,结合地下窑洞的发展实际,系统分析地下窑洞的历史渊源、优缺点、现状成因和发展方式,论证了保留地下窑洞的必要性,并将其与第三产业捆绑,创新性地提出地下窑洞未来发展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7.
喀斯特洞穴动物与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承香  李子忠  黎道洪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6):1081-1084,1092
简要归纳了一些主要洞穴生态环境因子对喀斯特洞穴动物的影响,包括洞穴光照度、温度、湿度、气体对洞穴动物的影响,洞穴动物对洞中食物贫乏的适应以及洞穴动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与洞穴环境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浙江省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以茂林深谷、急瀑碧潭和秀湖怪穴为特色。在风景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过程中,依照公园地形地貌与风景资源特点,在园路建设中巧妙地设置了木栈道、汀步、木船、电瓶车道,对废弃水电站、引水渠和林区山路进行了合理改造与利用,结合林相改造,营建了生物防火道和特色风景林。实践表明,有效利用原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设施,降低人为破坏和避免重复建设,是森林公园保护性开发的一项重要举措。参10  相似文献   

19.
洞穴次生碳酸钙(CUCO3)沉积物是旅游洞穴最主要的观赏景观,由于洞们的不合理开发和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导致许多旅游洞穴环境发生了变异如系列出大量灯光植物,景观风化剥蚀,景观褪色等,直接影响了该洞穴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以湖南省新化县梅山龙宫旅游洞穴系统为例,从温度变化,灯光系统和人类活动方面对龙宫洞穴发生碳酸钙(CaCO3)沉积物滋生灯光植物的原因和机理进行阐述,并对防治灯光植物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明  孙庆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91-12994
运用生态旅游研究中的相关理论,对目前大量兴起的黄土高原窑居度假村进行了深入调研。从介绍黄土高原窑居聚落的现状入手,总结了窑居度假村的类型,即依托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较高的历史窑洞民居形成的旅游度假区;以原汁原味的窑洞民居及风土人情为特色开发的窑洞度假村;体现黄土高原民居特色的窑洞宾馆,并以洛川黄土风情度假村、三门峡庙上村民俗度假村、延安杨家岭石窑宾馆为例,详细分析了窑居度假村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窑居度假村的开发原则与对策,强调应明确黄土高原窑居度假村开发的方向,并遵循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原则与责任性原则。最后指出黄土高原窑居度假村的开发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并发展传统窑居聚落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