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对杉木栽培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与特点进行研究。杉木纯林栽培制始创于唐代,并在南方山区推广应用杉农套种制,在宋代初步形成,明清时期最为盛行,此后至1949年前转入衰退期。1949年后形成了以纯林栽培制为主的杉木栽培制度,杉木混交栽培制初步产生,传统的杉农套种制也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2.
杉木栽培制度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杉木栽培制度是栽培方式及其相应的栽培技术系列的综合体系。栽培制度是杉木林培育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体系,亦为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其实质是杉木林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体系。建立杉木栽培制度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林地持续利用和人工林持续速生丰产,其建立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文中还分析了现行栽培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3.
杉木林地力衰退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栽培制度及造林技术不当等问题,引起杉木林的地力严重衰退,目前全国杉木成熟林平均蓄积量仅78.9米~3/公顷。本文从5个方面探讨了杉木林地力衰退的原因,并从改善栽培耕作制度、调整林分结构、控制杉木林分发展规模等方面提出6项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杉木与固氮树种的混交栽培效应,以纯杉木栽培模式作为对照,以台湾桤木、大叶相思、杨梅和刺槐4种固氮树种作为伴生树种,采用两室根箱混交栽培试验方法,开展杉木与固氮树种的混交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固氮树种混交栽培,对杉木全氮含量和NBI具有极显著的影响,对杉木CA、NR活性、GS活性和杉木苗高具有显著的影响。纯杉木栽培模式下,杉木叶片全氮含量、NBI、CA、NR活性、GS活性和苗高分别为14.57g/kg、41.6、9.5、1.89μg/(g·h)、36.97 A/(mg protein·h)和13.2cm,而在混交栽培模式下,以上指标分别为19.22~23.79g/kg、55.6~92.9、10.3~11.9、2.63~3.35μg/(g·h)、38.97~45.25A/(mg protein·h)和13.4~25.1cm。与大叶相思混交栽培,杉木叶片全氮含量、NBI、NR活性、GS活性和苗高均表现最高。杉木叶片全氮含量与NBI、CA、NR活性和GS活性4个指标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BI和GS活性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咸宁地区土壤物理因素对杉木生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是我国的重要用材树种之一,咸宁市是湖北省杉木的集中产区。杉木性喜湿润的气候环境和肥沃疏松的土壤;通过对咸宁杉木生长与土壤物理因素关系分析,提出杉木最适宜生长和不适宜生长的土壤物理因素,为杉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概述国内外人工林地力衰退情况,人工林地力衰退原因的探讨,从不合理的栽培措施、树种特性、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杉木人工林生产力下降的研究动态。提出改革栽培制度、改善林分结构、保护和发展阔叶林,控制杉木林的发展规模等对策,以实现林地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追溯杉木从常绿阔叶林的伴生树种被选择为人工造林树种的历史.剖析从古老的杉木混农林制度演变为现行的“大面积连片纯林、大面积炼山整地、大面积杉木连栽”的历史背景和严重的生态后果.引起对现行的杉木经营体制的重新思考,认为应让杉木从纯林回归到阔叶林中去,应按生态系统原理组织杉木的栽培制度来经营杉木林,以实现杉木的可持续经营,这是21世纪的发展方向.提出实现可持续经营的途径7条建议.  相似文献   

8.
杉木是我区乡土树种之一,生长快,材质好,在海拔400—1700米之间广有栽培。在1981—1984年全区新造的速生丰产用材林中,杉木面积已达13万亩。 影响杉木生长有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但据省内多年对杉木研究的结果表明,下川东盆周山地林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气温和水湿条件,而气温、水湿条件、土壤、植被等又与海拔高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常随海拔的梯度变化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因此,本文试以在大巴山、七曜山、铁峰山、南山、方斗山等地700—1700米海拔区域内,不同立地条件下调查的52个杉木中龄林人工林样地资料,以海拔分组,分析研究海拔梯度、气候条件与杉木生长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杉木速生丰产林的适生海拔区域,为我区杉木栽培的规划布局和生产指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十多年来,我场为了促进杉木速生丰产,进行各项杉木速生丰产的栽培试验。毛主席教导说:“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选用良种,建立杉木良种生产基地,尽早地提供大量优质的种子,是多、快、好、省地促进杉木速生丰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信阳地区杉木丰产栽培的关键措施冯慰冬(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付雷(信阳林校)郭振业(漯河市林技站)杉木生长快,材质好,产量高,用途广,在信阳地区栽培历史长,广大群众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概括起来称之为“三大控制”,即立地控制、遗传控制和密度控制。1立...  相似文献   

11.
根据闽北地区杉木销售平均价格扣除整地造林管护费用和木材生产成本及应上交的木材税金费 ,推算出营造杉木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光泽县残次天然阔叶林改造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态学原理,把天然更新和人工改造更新相结合,对光泽县林业试验场残次天然阔叶林进行改造,通过改造可很快地形成多树种的混交林,林木材积提高114.6%~218.6%,土壤物理性质比杉木纯林好,土壤蓄水量比杉木纯林提高80.7%~91.5%,有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实践证明,残次天然阔叶林改造是加速培育森林资源的好途径。  相似文献   

13.
采用营养液培养和盆栽方式,研究硒处理对四叶参氮磷钾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硒对四叶参幼苗、成株的氮磷钾吸收和干物质积累影响不同。在0~1.5mg/kg范围内,随硒处理浓度增加,四叶参幼苗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逐渐增加,以1.5mg/L处理最佳,2.0mg/kg硒处理四叶参幼苗干物质积累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盆栽条件下一年生四叶参植株则在1.0mg/kg处理最佳,2.0mg/kg硒处理四叶参生长过程中逐渐死亡。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影响硒对四叶参氮磷钾吸收和干物质积累,盆栽以1.0mg/kg硒处理最佳。  相似文献   

14.
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收集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数据,分析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与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林分年龄、枝叶生物量、凋落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与林龄、林下植被生物量、凋落物量、枝叶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林下植被生物量相关性最大,与年均温呈负相关,而与年降水量无显著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林龄可单独解释枯枝落叶现存量变化的21.2%,而林龄、降水量、年均温、枝叶生物量可以解释枯枝落叶现存量变化的38.6%。  相似文献   

15.
根据物候学和胚胎学的研究结果,研究了杉木种子产量同各敏感期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应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了预测尤溪经营林场杉木种子园种子产量的数学模型.还利用所建模型拟合了历史产量.  相似文献   

16.
应用相关系数指标研究了38年生杉木生长性状的早晚相关性,结果表明,杉木生长性状在2年生时与采伐(38年生)时的相关系数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其后相关系数逐年上升,到优树选择(15年生)时相关系数达0.916.相关极为显著;杉木林分内个体间竞争对个体生长的影响较小。同时,探讨了杉木群体的遗传变异较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论南方林区森林生态保护与森林资源产权管理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产权制度作为调整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规范,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森林资源产权与森林生态管理之间存在比较紧密的相关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森林资源产权管理制度发生了数次变革,对森林生态保护产生了较大影响。进入21世纪,森林资源经营权利民有化作为南方集体林区林业改革的重要目标,其产权设置与森林资源保护之间的辨证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以森林资源分类经营为基础,按照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种不同的森林经营类型,构建有区别的森林资源产权结构模式,以取得生态和经济双赢的产权格局,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关键。本文围绕着上述问题,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予以论证和分析,以期为南方林区森林资源产权改革研究充实内容。  相似文献   

18.
杉木速生丰产林经营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78块5—13年生杉木速生丰产林(以下简称速丰林)的标准地调查资料,对照林业部颁发的杉木速丰林标准,分I(地位指数16—18)、Ⅱ类林(地位指数12—14)建立高、径平均值与年龄相关回归方程,预测到达主伐期的木材产量。根据投入与产出,计算出70005.3hm^2杉木速丰林到达主伐期的财务指标为:净现值(FNPV)=33475.7万元(折现率12%),内部收益率(FIRR)=25.4%。  相似文献   

19.
从杉木外植体的选择、消毒、诱导、增殖、生根及移栽等方面对杉木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目前杉木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杉木组织培养今后研究重点和方向,为进一步开展杉木组织培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