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用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制备6-姜酚包合物;以载药量和包合率作为包合物的评价指标,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液质联用法对包合物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①紫外可见光谱法、液质联用法对6-姜酚环糊精(β-CD和HP-β-CD)分子包合物进行了表征.②6-姜酚环糊精(β-CD和HP-β-CD)分子包合物的载药量分别为28.67%、8.49%;6-姜酚环糊精(β-CD和HP-β-CD)分子包合物的包合率分别为25.66%、47.33%.因此,6-姜酚与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可形成包合物.  相似文献   

2.
黄腐酚-环糊精包合物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改善黄腐酚水溶性。[方法]采用研磨法,比较黄腐酚与7种环糊精的包合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元素试验考察主客体分子比、研磨时间、温度和纯度对黄腐酚-HP-β-CD包合物包合效果的影响,以随机质心优化设计试验优化黄腐酚-HP-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结果]黄腐酚与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的包合效果最好,即在主客分子比50∶1,包合温度42℃,研磨时间37 min的条件下,黄腐酚-HP-β-CD包合物的包合率达99%以上。[结论]黄腐酚-HP-β-CD包合物改善黄腐酚的水溶性,拓宽黄腐酚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中药肠宁Ⅱβ-环糊精包合物的部分药效学进行研究,选用最小抑菌浓度法、肠推进法和离体肠管法等试验对包合物的包合率和药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中药肠宁Ⅱ(CNⅡ)β-环糊精(β-CD)包合物对大肠杆菌K99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为2-6g/mL,并证明包合物的包合率为35.56%;该包合物还能显著抑制小白鼠的小肠蠕动.因此,中药肠宁Ⅱβ-环糊精(β-CD)包合物包合效果较好,药效发挥作用相对较持久.  相似文献   

4.
为了制备艾纳香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并考察包合物的包合效果及包合后的质量。本研究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艾纳香挥发油-HP-β-CD包合物,运用正交试验法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选,分别考察艾纳香挥发油包合物的产率、油利用率、含油率3个指标,并根据上述指标计算其综合评分,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最后采用薄层色谱(TLC)和紫外扫描(UV)等方法对包合前后艾纳香挥发油的性质进行考察和分析。结果显示,HP-β-CD将艾纳香挥发油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包合温度50℃、HP-β-CD与艾纳香油的比例8∶1(g∶ml)、包合时间3 h。最佳包合工艺所制备的包合物包合率为83%,综合评分为72.33。TLC和UV等表征结果证明了包合物的生成。本实验研究表明:优选出的艾纳香挥发油-HP-β-CD包合工艺合理、可行,这为艾纳香挥发油进一步的制剂开发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闫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3):198-200
目的:研究中药HDβ-环糊精(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及其药效研究。方法:选用饱和溶液法制备中药HD的包合物,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包合物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制备中药HDβ-CD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中药HDβ-CD投料质量比1∶3,反应温度50℃,搅拌时间4h,搅拌速度1500 r/min,包合率为35.56%。结论:该法包合效果较好,掩盖了药物的苦味,改善了药物的稳定性,且其药效没有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制阿德呋啉-β-环糊精包合物(阿德呋啉-β-CD),探讨其在鸡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以溶液搅拌法制备阿德呋啉-β-CD包合物;以β-CD与阿德呋啉物质的量比、包合温度、冰醋酸与水的体积比和搅拌时间为影响因素,以综合评分(包合率和增溶倍数之和)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条件;采用紫外光谱、薄层色谱和相溶解度法对制备的包合物进行验证。将10只试验鸡均分为2组,分别单次口服8mg/kg阿德呋啉和阿德呋啉-β-CD包合物,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的血药质量浓度,用3p97药代计算程序进行分析,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阿德呋啉经包合作用形成了新的物相,优选的阿德呋啉-β-CD制备工艺为:β-CD与阿德呋啉物质的量比为1.5∶1,搅拌时间为8h,冰醋酸与水体积比为2∶8,包合温度为65℃。阿德呋啉-β-CD包合物在鸡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符合口服吸收二室模型,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峰质量浓度(Cmax)为(246.76±17.88)ng/mL,达峰时间(T(peak))为(0.312±0.004)h,曲线下面积(AUC)为(1 614.91±1.232)(ng·h)/mL,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146.4%。【结论】成功制备了阿德呋啉-β-CD包合物,其在鸡体内达峰时间缩短,峰质量浓度提高,表明包合后阿德呋啉在鸡体内的吸收速度、程度和生物利用度均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用β-CD对白蔹挥发油进行包合的超声法最佳工艺。方法:以包合物收率、挥发油利用率和包合物含油率的综合作用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超声包合工艺中的挥发油和β-CD的比例、超声温度和超声时间进行考察。结果:确定了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挥发油与β-CD比为1:7(ml:g),在60℃下超声40min。优选工艺的包合物收率为72.13%,油利用率为53.26%,含油率为7.58%。结论:超声法制备白蔹挥发油β-CD包合物的工艺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8.
研究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对二甲酚橙(XO)的包合作用,提高XO的光热稳定性。采用紫外光谱法探讨在水相中CM-β-CD对XO包合的可行性,考察了两者的包合比和包合常数,测定20~45℃的包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中性和弱碱性水相中,XO可进入CM-β-CD空腔自发形成摩尔比为1∶2的包合物。p H 7、25℃时包合物的包合常数Kf为9.52×105 L2/mol2,弱碱性条件有助于提高包合物稳定性;所得热力学参数说明包合反应是熵驱动、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9.
张小华  陈圆  陈晓兰  王妲妲  陶冠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57-14459,14467
[目的]研究甲砜霉素-羟丙基-β-环糊精(TAP-HP-β-CD)包合物的体外释药和鸡体内的吸收动力学特性。[方法]以甲砜霉素(TAP)原料药为对照药,采用小杯法测定TAP-HP-β-CD包合物的累积体外溶出度;将10只三黄鸡分成2组,即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灌服TAP-HP-β-CD包合物和甲砜霉素粉后,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0.08、0.25、0.50、1.00、1.50、2.00、3.00、4.00、6.00、8.00、10.00和12.00h鸡翅静脉采血2ml,取其血浆加入内标氟甲砜霉素,以乙腈提取溶剂,用RP-HPLC内标法检测其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采用3p87程序计算药物吸收动力学参数。[结果]TAP-HP-β-CD包合物的体外释药速度快,TAP包合物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短、相对生物利用度高。[结论]该研究为TAP新剂型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廖文菊  唐德华  程晓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3823-3824,3827
[目的]主要探讨将β-环糊精-(β-CD)用于制备尿素缓控释肥料的可行性.[方法]以β-CD为主体分子,以尿素为客体分子制备环糊精包合物肥料,并且进行红外光谱和溶出度试验.[结果]红外光谱证实了β-CD对尿素的包合作用;当尿素与β-CD的摩尔比为1∶1时,纯水中尿素的初期溶出率为14.37%,微分溶出率为2.37%,28 d累积溶出率为42.57%;包合物中尿素的初期溶出率、微分溶出率和28 d累积溶出率均随本底浓度增大而减小.[结论]包合物对尿素具有缓控释作用.  相似文献   

11.
莠去津的环糊精包合物对稗草幼苗除草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稗草为指示材料,用水培法研究了三嗪类除草剂莠去津的环糊精包合物对稗草幼苗除草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不同浓度的β-环糊精(β-CD)包合物浸种处理后,能抑制稗草根系发育,达到提高除草效果和缓释的作用.当莠去津与β-CD包合物浓度均为6.5 mg·mL-1时,抑制效果达到最好,对稗草主根长、根鲜重、芽长和芽鲜重的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冬青油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工艺条件及包合物制剂对菊小长管蚜的防治效果。【方法】以包合物的收率和油转化率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选择冬青油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质量比、包合温度及包合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L16(45)正交试验,优化包合冬青油的工艺条件,并对包合物制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冬青油HP-β-CD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羟丙基-β-环糊精与冬青油的质量比为10∶1,包合温度为45℃,包合时间为2.0h。冬青油包合物制剂250倍稀释、常量喷雾对菊小长管蚜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包合物制剂的速效性略低于乳油制剂,但持效期较乳油制剂长,具有一定的缓释性。【结论】冬青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工艺合理可行,包合物制剂对菊小长管蚜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一定的持效期。  相似文献   

13.
马水仙  张娜  周树娅  杨丽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26-10828
[目的]研究山姜素分子与环糊精(α-CD,β-CD和γ-CD)形成的配位包合物的制备方法和性能。[方法]采用紫外光谱滴定、粉末X-射线衍射和热量分析等方法对山姜素分子与环糊精形成的包合物进行性能研究。[结果]山姜素和环糊精的(α-CD,β-CD和γ-CD)形成配位包合物,且形成包合物后,山姜素的水溶性和热稳定均性明显提高。[结论]山姜素作为医药分子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β-环糊精(β-CD)是一种环状低聚糖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环状中空圆筒型结构,内径0.7~0.8nm,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客分子药物形成包含物。因功效显著,β-CD包合技术在兽药新剂型研究中得到了应用。本试验以B一环糊精为包合材料,将恩诺沙星制备成包合物并对包合结果进行验证,以期为恩诺沙星包合物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比饱和水溶液法、超声法及胶体磨法制备活血熄风颗粒剂总挥发油的包合效果。在此基础上,以包合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对胶体磨法制备总挥发油包合物的处方进行优化。采用薄层色谱法、紫外光谱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确定优化条件:挥发油∶β-CD 1∶10(mL/g),β-CD∶蒸馏水1∶4(g/mL),45℃研磨包合40min。薄层色谱法、紫外光谱法证明挥发油已包入β-CD中形成挥发油包合物。胶体磨法制备包合物工艺简单,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以β-环糊精(β-CD)为主体分子,磷酸一铵(MAP)为客体分子制备主客体包合物,红外光谱证实了β-CD对磷酸一铵的包合作用.水中溶出度实验表明:磷酸一铵与β-CD的摩尔比为2∶1时,纯水中磷酸一铵的初期溶出率为13.27%,微分溶出率为2.64%,28 d累积溶出率为44.10%;当磷酸一铵本底浓度为0.5、1.0、2.0、3.0 g/L时,磷酸一铵的初期溶出率、微分溶出率和28 d累积溶出率均随本底浓度增大而减小,证明包合物对磷酸一铵确实具有缓/控释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旨在提高穿心莲内酯(AND)及其乙酰化衍生物(Ac AND)的水溶性并探究其抑菌效果及机制。[方法]用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对AND和Ac AND进行包合,以食品中常见的4种致病菌(大肠杆菌、单增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试验菌株,采用菌落计数的方法研究上述包合物对菌株生长的影响。通过测定抑菌圈、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检测其抑菌效果,并通过测定菌液上清液中β-半乳糖苷酶(β-GAL)、碱性磷酸酶(AKP)及总蛋白水平以研究包合物的抑菌机制。[结果]AND/Ac AND-HP-β-CD的最佳紫外检测波长为224 nm,且HP-β-CD显著提高了AND和Ac AND的水溶性。抑菌试验表明,AND-HP-β-CD无明显抑菌活性,而Ac AND-HP-β-CD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显示出了很好的抑菌活性,其中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最佳。初步抑菌机制试验表明,Ac AND-HP-β-CD可有效破坏菌体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造成β-GAL、AKP以及胞内蛋白的大量外泄。[结论]HP-β-CD可显著改善AND和Ac AND的水溶性,酶法修饰可提高物质的抑菌活性,此研究为穿心莲内酯及其衍生物在食品及医药行业中的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溶液搅拌法制备槲皮素羟丙基-β-环糊精(槲皮素-HP-β-CD)包合物,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包合工艺条件。并以槲皮素-HP-β-CD为主要原料研制新型槲皮素果冻,用正交试验优化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当料液比为1.4∶1.0(mg/mL)、包埋温度为60℃、包埋时间为122 min时,得到槲皮素包埋率为66.03%的包合物;果冻最佳配方为羟丙基-β-环糊精槲皮素包合物的添加量为1%,复合凝胶剂中卡拉胶、魔芋胶和黄原胶配比为5∶4∶1,总用胶量为1.2%,白砂糖添加量为20%,柠檬酸添加量为0.10%,采用该配方制备的果冻色泽均匀,爽滑可口,且具有槲皮素的独特风味,还具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19.
八角茴香油β-环糊精包合物胶囊的制备工艺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八角茴香油β-CD包合物胶囊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以八角茴香油与β-CD的比例、包合时间和包合温度为因素,并以包合物收率、包合物含油率和油的收率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最佳包合条件;然后以休止角和吸湿性为指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包合物进行验证,优选包合物胶囊的处方,并检查胶囊质量。[结果]最佳包合工艺为:八角茴香油:β-CD为1∶6,包合时间为2 h,包合温度50℃;在此条件下,包合物收率为89.84%,包合物含油率为15.93%,油的收率为72.63%。胶囊处方为:包合物200 mg,微晶纤维素100 mg,十二烷基硫酸钠5 mg,硬脂酸镁3 mg;制得的胶囊水分、装量差异和崩解时限均符合药典规定;影响因素试验表明,胶囊剂对高温、高湿度和强光的稳定性明显高于其物理混合物。[结论]八角茴香油包合物胶囊制备工艺简单、易行,质量稳定、可控。  相似文献   

20.
李威  杨洋 《现代农业科技》2009,(14):323-324,326
应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藿香中挥发油,然后采用正交试验法,以β-CD和广藿香挥发油投料比、包合时间、包合温度为影响因素,以包合物收得率和挥发油包合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选择广藿香挥发油的最佳提取条件及其β-环糊精(β-CD)包合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之比为1∶8,搅拌强度为600rpm,包含温度为50℃,包合时间为1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