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安徽主要土壤酸碱性及其酸缓冲性能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为了解安徽省土壤酸碱性分布状况和影响因素、以及未来酸雨可能给土壤带来的酸化影响,选取采集了安徽省不同地理区域4种主要土壤的0~20 cm表层样品,通过收集资料、室内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了土壤酸碱性和酸缓冲容量的大小、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主要土壤pH值和酸缓冲容量均呈现由北向南依次递减趋势;pH值大小顺序为: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红壤,土壤酸碱性与年均降水量、交换性铝、交换性酸和水解性总酸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2=0.7010~0.9039**);土壤酸缓冲容量大小顺序为:潮土(87.6 mmol/kg)>砂姜黑土(36.4 mmol/kg)>水稻土(29.2 mmol/kg)>红壤(23.0 mmol/kg),土壤酸缓冲容量与土壤pH值、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盐基饱和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2=0.7631~0.9494**);由此可见安徽几种主要土壤的酸碱性存在很大差异,土壤基本性质和环境条件强烈影响着土壤酸碱性和对酸的缓冲性能,由此也必然影响着土壤受酸雨影响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正>平昌县位于四川东北部,自2012年全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以来,已规模栽植茶苗。平昌县茶园基本分布在丘陵和山地,土壤以黄壤、黄红壤和沙壤土为主,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pH4.5~6.0),60%系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田地改造而成,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土壤肥力较好,但不平衡。提倡茶园科学高效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3.
生物炭对强酸性茶园土壤酸度的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石灰和不同用量生物炭对强酸性茶园土壤酸度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和石灰处理均可显著提高茶园土壤pH值。5~20 g/kg生物炭施用量处理土壤的pH值低于施用石灰处理,但当生物炭用量大于40 g/kg时土壤pH值显著高于石灰处理,说明在强酸性条件下,低用量生物炭处理在调节土壤pH值的效果不如石灰。施用生物炭处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比施用石灰处理提高了0.98%~8.67%,盐基饱和度提高0.85%~40.90%,土壤交换性钙、镁、钾和钠含量分别提高1.70%~11.36%、32.79%~80.52%、76.47%~1744.12%和4.93%~57.48%,说明施用生物黑炭比施用石灰可增强土壤对酸的缓冲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广东省茶园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及时调整土壤养分管理策略,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以粤东、粤西和粤北3个主要茶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中微量元素等指标的综合分析,系统评价这3个茶区土壤肥力属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自2009年起,经过10年的养分管理,粤东茶区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分别达到22.87 mg/kg和123.00 mg/kg;粤西茶区土壤pH显著下降,土壤酸化程度加剧;粤北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8.46 mg/kg显著增加至26.27 mg/kg。广东茶园土壤肥力状况的空间差异分析表明,粤西茶区的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含量显著低于粤东和粤北茶区;仅有粤东茶区pH 4.5以上;粤北和粤东茶区Fe、Mn、Cu、Zn和Mg的含量均高于粤西茶区,部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粤东茶区土壤养分管理趋向合理,可适当注重氮磷肥的配施。粤北茶区土壤养分管理尚可,但是部分有机肥的种类需要调整为偏碱性的肥料并需配施适量土壤调理剂,以改善土壤酸化加剧的情况,同时需要加强磷钾肥的施用。粤西茶区土壤肥力较差,并且土壤酸化加剧,应适当增施优质有机肥并需配...  相似文献   

5.
童贯和  程滨  胡云虎 《作物学报》2005,31(9):1207-1214
以小麦为试材,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了模拟酸雨及其酸化土壤对小麦幼苗生物量和某些生理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为5.6、4.5、3.5、3.0和2.5的系列模拟酸雨对黄棕壤的淋溶,引起了土壤酸化和盐基流失。当模拟酸雨的pH值由5.6下降到2.5时,被淋溶土壤的pH值也由6.06下降到3.41,且交换性盐基总量从56.5 mmol·kg-1下降到41.1  相似文献   

6.
大棚辣椒连作土壤养分和离子变化与酸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江苏淮安地区塑料大棚辣椒连作土壤养分和离子含量变化与酸化的关系,选取不同连作年限的辣椒大棚土壤和相邻露地小麦-辣椒轮作田(对照),测定大棚辣椒不同连作土壤的pH、养分和离子含量,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研究大棚辣椒连作对土壤养分和离子含量的影响及其与连作土壤酸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辣椒连作年限增加,土壤pH呈降低趋势,并且均低于对照(CK);辣椒连作土壤养分和离子含量高于对照土壤,并且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钾、Cl-、SO42-、NO3-与pH显著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连作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钾、Cl-、NO3-、SO42-影响土壤酸化水平。因此,大棚辣椒连作会引起土壤酸化,而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钾和Cl-、SO42-、NO3-积累是引起辣椒连作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安溪铁观音茶园土壤肥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土壤肥力的测试,了解和掌握施肥水平,为铁观音茶园合理施肥和土壤的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安溪感德、祥华等8个有代表性铁观音主产乡镇茶园土壤的pH、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山地土壤pH均值为4.69,基础较好,而茶园土壤pH在3.37~4.94之间,pH<4.0的占54.17%,酸化严重,两者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茶园土壤有机质总体表现优良,上层土壤有机质变幅为1.22%~5.39%,均值达2.61%,有机质含量超过土壤肥力Ⅰ级水平的占87.5%;茶园土壤氮素含量较高,供氮能力强,91.67%上层土壤的全氮量和碱解氮含量均达土壤肥力I级;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高,祥华祥地上层土壤有效磷含量高达464.8 mg/kg,大大超过环境临界值;茶园土壤钾含量不均衡,下层土壤速效钾含量普遍偏低,其中感德五甲铁观音茶园土壤全钾量较高,与其他7个主产乡镇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西坪-松岩、龙涓-华祥苑茶园土壤钾含量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日照市茶园产量、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促进茶园良性发展,采集日照市茶园表层(0 ~ 20 cm)土壤样品159个,[方法]分析土壤样品中的pH值和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的含量状况,并运用模糊评判法对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日照市茶园土壤的pH值变化范围为3.48 ~ 6.84,茶园土壤整体pH处于适宜范围,部分土壤pH偏低;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处于缺乏状态,空间差异较大,46.54%的土壤样品处于三级茶园养分标准;各茶区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较为适宜,但区域差异明显。[结论]日照市茶园土壤IFI值范围为0.342 ~ 0.984,大多数处于Ⅰ、Ⅱ级,属于中等水平,所占比例为81.13%,Ⅰ级占57.86 %,包括皂户沟、后马庄、薄家口、老龙窝、南陈家沟和后黄埠;属于Ⅱ级的茶区分别是下大峪、崖头村、常家庄、苏家村和瀚林春。  相似文献   

9.
添加含钙化合物对茶园土壤pH及有效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长期饮用高氟茶可引起饮茶型氟中毒,拟通过探明茶园土壤有效氟的调控机制,为治理土壤氟污染并降低茶叶中氟含量提供理论依据。以湖南某茶园0~20 cm和20~40 cm土壤为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培养,研究不同形态和添加量的钙离子对土壤pH和有效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00~400 mg/kg Ca2+[Ca(NO3)2]和100~1000 mg/kg Ca2+[CaCl2]后2层土壤pH由4.0降至3.5~3.7,土壤水溶态氟含量明显增加;添加60~1400 mg/kg Ca2+[Ca(OH)2]时,随Ca(OH)2添加量的增加,2层土壤pH分别升至5.13、5.23,土壤水溶态氟含量呈现先增加再降低最后增加的趋势;添加3种形态含钙化合物均降低土壤交换态氟含量。当土壤pH在3.5~6.0间变化时,以pH 5.0为拐点,土壤pH降低或升高水溶态氟含量均增加,土壤酸化时尤甚。因此,可在酸性土壤上施用白云石粉、Ca(OH)2,在偏碱性土壤上施用Ca(NO3)2、CaCl2,调整土壤pH至5.0左右,以有效降低茶园土壤有效氟含量。  相似文献   

10.
采用指纹电荷(chargefingerprint)法研究了海南岛五指山土壤指纹铝(指纹电荷法测定的CECt由Ca2 和Al3 两部分组成,其中Al3 被称为指纹铝)和交换性酸(用氯化钾交换-中和滴定法测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南岛五指山土壤交换性酸主要由交换性铝构成,土壤交换性氢含量不高。在此项研究所设定的不同的土壤pH范围内(7.0、6.4、5.8、5.2、4.6、4.0),土壤中指纹铝随土壤pH的降低而增加且当pH≤5.2时,土壤指纹铝含量随土壤pH的降低迅速增加。当pH≤5.2时,交换性氢、交换性铝、交换性酸都与指纹铝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H≥5.8时,交换性氢、交换性铝、交换性酸均与指纹铝含量不相关。因此认为,pH在5.2与5.8之间的某一pH值为土壤中交换性铝和指纹铝数量的突变点。同时可以将土壤交换性酸及其组成作为研究土壤中铝行为特征及预测土壤酸化对土壤电荷保持能力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池州师范专科学校,池州 247000)  相似文献   

12.
茶园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是评价茶园土壤环境质量与健康的重要依据。以代表性古茶山森林、现代茶园和古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平台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真菌18S rDNA区段测序,结合土壤养分水平分析,探究不同类型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其与养分状况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子囊菌、担子菌、接合菌、壶菌和球囊菌5个门的相对丰度占真菌群落的97.17%~99.67%,CryptococcusArchaeorhizomycesMortierella 3个属在森林和茶园土壤中分布广泛;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与土壤pH、C:N和Olsen-P的相关性明显高于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钾;茶园土壤真菌数量和多样性优于森林土壤;属最佳分类水平上,森林土壤优势群落HannaellaTrichodermaAlternariaHerpotrichiellaceaeRussulaMembranomycesGliocladiopsisPenicillium等丰度与土壤C: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茶园土壤优势群落:CryptococcusArchaeorhizomycesFusariumExophialaMortierellaMetarhizium等丰度与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钾和Olsen-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茶树种植及年限和不同茶山土壤pH及碳氮磷钾养分状况与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杭州市典型茶园土壤与茶叶中重金属的积累与来源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了解杭州市茶园土壤与茶叶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其重金属的可能污染来源,选择杭州市典型茶园20个,按区位与施肥的不同分为城郊-化肥、城郊-有机肥、山区-化肥和山区有机肥等4种类型,采集了0~15、45~60 cm分层土样及茶树新叶和老叶样品,分析土样和茶叶样品中Pb、Zn、Cu、Cd、Hg、Cr和Co等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土壤Pb、Zn、Cu、Cd、Hg、Cr和Co污染程度较轻,其含量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除老叶样中Pb有25%样品超标外,新叶及老叶的其他重金属元素都在限值以下。城郊区茶园土壤的Pb、Cd和Hg含量普遍高于山区茶园。施用化肥的茶园土壤Cd略高于施用有机肥的茶园,施有机肥的茶园土壤Hg略高于施用化肥的茶园。施用有机肥的茶园土壤Zn和Cu明显高于施化肥的茶园。施用有机肥可轻微提高茶园土壤中Cr的积累;土壤中Co的积累受人为影响较小。研究认为,研究区茶园土壤中重金属Pb、Cd和Hg的积累主要与大气沉降有关,而Zn和Cu的积累主要与有机肥料的施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云南景迈山和六大茶山古茶园土壤养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弄清景迈山和六大茶山古茶园土壤养分状况,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茶园提供科学依据,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溶量法和碱解扩散法等方法测定古茶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结果表明,景迈山古茶园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平均含量均较六大茶山高,而碱解氮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均较六大茶山低,景迈山古茶园土壤均达到Ⅰ级茶园土壤标准,六大茶山古茶园土壤均达到Ⅱ级茶园土壤标准。景迈山土壤养分含量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速效磷>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六大茶山土壤养分含量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有机质,其中景迈山有机质和碱解氮均较六大茶山大,而速效磷和速效钾均较六大茶山小。LSD多重比较表明,景迈山和六大茶山共16个地方古茶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崂山茶园土壤养分水平与年变化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崂山绿茶重点种植区内茶园土壤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动态,并运用SPSS软件,对所选茶园的土壤养分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养分指标因季节和地点的不同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茶园按土壤养分水平分为高、中、低三等,且不同等级的茶园养分均呈现明显的年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间作绿肥对幼龄茶园土壤锌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茶园间作绿肥对幼龄茶园土壤有效锌及养分含量的变化影响。[方法]采用花生、黄豆、绿豆和茶肥1号4种绿肥进行幼龄茶园田间间作试验,调查分析了间作绿肥对土壤pH、有机质、有效锌、氮、磷、钾等养分状况,茶树株高、树幅等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间作绿肥有利于幼龄茶园土壤有效锌含量的提高,且在埋青后1个月提高效果明显,依次为绿豆>黄豆>茶肥1号>花生;间作绿肥提高了幼龄茶园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锌含量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相关系数分别为-0.888**、-0.941**)呈极显著负相关。4种绿肥均提高了茶树株高、树幅、枝干粗和存活率,间作花生效果最为明显。[结论]该试验筛选出绿豆和花生2种绿肥适宜在幼龄茶园中间作,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增强茶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