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华超 《茶业通报》2004,26(3):126-127
1云南普洱茶名扬天下云南是普洱茶的故乡,有1700年的历史文化名茶。兴于东汉,商于唐,盛于宋,型于明,荣于清。千百年来,历代朝廷作为“贡茶”享受。《三国演义》、《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等中外文学名著都有喝普洱茶的描述。普洱茶文化蕴藏的古朴自然充满浓郁地方韵味的少数民族茶文化,为开展普洱茶文化旅游全世界埋下妙笔。普洱茶很大程度上靠着茶叶贸易的发展弘扬天下,传播四海,宋朝时期,随蒙古人西上进入俄国,明朝时期,普洱府是普洱茶集散中心,向国内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骡运到西藏,陆续销往越南、东南亚、新加坡、日本直至欧州、…  相似文献   

2.
云南普洱茶感官品质与内含成份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云南不同地区选择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5家云南普洱茶生产企业,到厂现场进行普洱饼茶随机取样,共取样6个;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感官审评,在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进行内含成份分析,研究云南普洱茶感官品质与内含成份的关系,为云南普洱茶的规范生产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水浸出物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普洱茶的品质,并与普洱茶的汤色、浓度、滋味密切相关;茶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的茶样其感官品质均高于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的茶样;咖啡碱含量和糖类物质含量对云南普洱茶的感官品质的影响不是主要因子,但可以适度增进云南普洱茶的内质。  相似文献   

3.
普洱茶降脂功能及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近年来普洱茶降血脂作用及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总结普洱茶降脂功能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指出普洱茶具有良好的降血脂功效且主要降脂活性成分可能是茶多酚、茶多糖、茶褐素、他汀化合物等,旨在为探明普洱茶降脂活性成分,开发高降脂活性的普洱茶提供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4.
驰名中外的普洱茶,起始于云南省南部,集中到普洱销售,因而得名。现今的普洱茶为黑茶类主要花色之一,鲜叶采自云南大叶种。它的品质主要特征:条索肥硕,白毫显露,叶底红褐色(俗称猪肝色),有独特的“陈”香味,滋味浓酽、醇厚、回甜。它的花色可分为普洱散茶和普洱团茶两大类。普洱散茶依品质优次分为五个级档。普洱团茶由普洱散茶蒸压而成,依形状不同,有碗形的普洱沱茶,圆月形的七子饼茶,又称普洱圆茶,长方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从云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龙润普洱茶学院赵明、吕才有教授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潘映红研究员、澳门科技大学伍建林教授合作,历时多年在普洱茶发酵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证明了微生物群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在与多糖降解和酚类化合物代谢有关的酶的产生中的作用,确认由此导致了代谢物含量和普洱茶品质的变化。相关结果以"多维宏组学技术研究普洱茶自  相似文献   

6.
论普洱茶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就云南普洱茶的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分析得出,云南茶叶生产产量及茶园种植面积相比于全国来说,增长幅度较大;而普洱茶的增长趋于平稳,探索了云南普洱茶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云南普洱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云南普洱茶加工工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青元 《贵州茶叶》2002,30(3):13-15
研究了云南普洱茶加工工艺,并对云南普洱茶加工工艺进行了探讨,文中还对云南普洱茶加工拓展做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贵州普洱茶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是一种特殊品质的发酵陈茶。原产于云南省普洱县 ,故按地名命名为“普洱茶” ,我国广东沿海和东南亚、港澳同胞习惯饮用普洱茶。随着茶叶科技工作者的多年实践 ,成功地将绿毛茶经过自然氧化发酵制成的普洱茶很受消费者青睐。现在大叶茶 ,中小叶种茶都可以做普洱茶。原桐梓茶厂厂长、中华创新发明家樊英寿同志创制普洱茶加工工艺如下 :1 原料 绿毛茶、炒青茶、烘青茶、晒青茶等毛茶及高档头子茶均可列入加工普洱茶原料。2 毛茶付制毛茶进入加工厂仓库按级归堆 ,付制。要求是老嫩基本一致 ,增进其发酵的匀度 ,有条件的加工厂亦可分筛…  相似文献   

9.
何青元 《贵州茶叶》2004,32(1):24-25,34
通过对制定云南普洱茶标准的研究,提出了云南普洱茶标准制定的内容及要求,为拓展云南普洱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发展普洱茶提升云南茶产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浦绍柳  何青元 《茶业通报》2005,27(3):131-132
经过数年的培育,普洱茶已成为云南茶业的拳头产品。本文通过对云南普洱茶发展现状的分析,找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保证普洱茶健康有序的发展提出了规范普洱茶加工厂、培育知名品牌等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提取普洱茶发酵样品中微生物DNA的方法。首先比较了3种发酵样品中菌体收集方法,其次改进了omega小量植物DNA提取试剂盒的提取方法,以DNA的纯度、提取率和细菌16S rDNA、真菌?-微管蛋白基因PCR扩增为指标,评价提取DNA质量。实验发现茶样(5 g)加Tween-NaCl缓冲液(50 mL),静置30 min,超声波振荡10 min,离心(10 min,12000 r/min)的菌体收集方法和在omega小量植物DNA提取试剂盒中引入液氮研磨、溶菌酶和破壁酶联合裂解细胞的方法提取的DNA纯度好,可以分别扩增出细菌16SrDNA和真菌?-微管蛋白基因。建立了普洱茶发酵样品细菌和真菌DNA同时提取方法,为开展普洱茶固态发酵过程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SPME-GC/MS法分析“恩施玉露”茶的挥发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恩施玉露”茶的香气成分,有效控制茶叶质量;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SPME-GC/MS)对不同 “恩施玉露”茶的挥发成分进行分析,共分离并鉴定出59种主要挥发成分,其中含有芳樟醇、壬醛、柑橘柠烯、苯甲醇、苯基乙醇、香叶醇、2,3-辛二酮、(Z)-己酸-3-己烯酯、石竹烯、柏木烯、可巴烯、α-蒎烯、3-蒈烯、香叶基丙酮、对伞花烃等香气成分;结果表明不同茶叶样品挥发组分不同,不同品牌茶挥发组分差异相对较大,同一品牌不同茶品种挥发组分差异相对较小,该方法可用于“恩施玉露”茶化学品质等级控制。  相似文献   

13.
探讨普洱茶(熟茶)、铁观音、红茶对高脂饮食诱发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中P450 2E1基因表达的影响。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药物组以及(低、中、高剂量)普洱茶(熟茶)、铁观音、红茶组[0.5、1.0、2.0 g/(kg·bw)]。试验大鼠灌胃授试茶样水浸提物35天后采血牺牲,分离血清测定抗氧化指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采摘肝脏并进行肝脏病理检测;用RT-PCR检测试验大鼠肝脏细胞中P450 2E1的表达量。与高脂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普洱茶(熟茶)降低MDA效果显著(P〈0.05);普洱茶(熟茶)、红茶和铁观音组中GSH-Px酶活力、SOD酶活性显著提高;(高剂量)普洱茶(熟茶)、红茶显著降低P450 2E1表达量(P〈0.05);通过试验大鼠病理检测发现,普洱茶(熟茶)和(高剂量组)铁观音能明显改善由高脂饮食引起的肝脏脂肪病变。普洱茶(熟茶)、铁观音、红茶对P450 2E1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基因表达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但普洱茶(熟茶)的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已认可的中国东方蜜蜂亚种和地理种群,确定一个地方良种提供依据。从中国蜂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出发,利用东方蜜蜂形态测量和分子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1944年以来,中国东方蜜蜂(Apis cerana F.)已确立有13个亚种,按国际动物命名法规,1970年以后东方蜜蜂的三名法(亚种名)不再具有法律效力,亚种的拉丁学名均系异名,不能再用;东方蜜蜂形态测量研究表明,中国东部地理种群是中华亚种,云南南部地理种群是印度亚种,云南南部地理种群和阿坝种群可以区分,但不能区分云南南部、海南和西藏的东方蜜蜂地理种群;分子数据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东方蜜蜂线粒体DNA单倍型(基因型)和印度、日本、朝鲜一样,都同属亚洲大陆组并无分化。并证实甘肃南部和四川北部阿坝的单倍型(基因型)最为丰富,东方蜜蜂的阿坝地理种群应有存在。  相似文献   

15.
发酵普洱茶中微生物区系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是后发酵茶,经过渥堆发酵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综述了发酵普洱茶中微生物的种类,并研究其与特有茶品质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黑茶的历史悠久,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由于黑茶是一种后发酵茶,经过渥堆而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而形成独特滋味,备受人们喜爱,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综述黑茶品质的成分与感官研究、黑茶加工工艺与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和安全性分析,概括黑茶保健功能和其香味成分的相关研究,揭示黑茶标准与黑茶认证、黑茶机械与黑茶营销的相关研究,旨在为黑茶的深层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水稻病毒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分布拟合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分析水稻病毒期刊论文被引分布规律,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统计源,对1963年至2011年间水稻病毒期刊论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水稻病毒在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1007篇,其中,525篇论文被累计引用4467次;水稻病毒论文被引频次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集中与分散现象;水稻病毒论文被引频次与论文数量拟合模型不符合幂函数分布、洛卡特规律和齐普夫模型;采用布拉福德定律中较为精确的莱姆库勒模型对水稻病毒论文累积论文数量比值(x)与累积被引频次比值(y)进行拟合得出y=0.2892ln(1+30.7499x),预测值与实际值通过K-S检验,符合布拉福德分布曲线。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1,3-二氯丙烯与氯化苦混用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4种剂量熏蒸处理后,供试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变化。结果表明:混剂熏蒸土壤后,低剂量(25.78 mg/kg)对放线菌表现为"抑制—恢复"趋势,中高剂量(128.91 mg/kg,257.81 mg/kg和1289.06 mg/kg)表现为"抑制—激活"趋势,在试验后期(第112天)激活率为125.36%;细菌与放线菌表现的趋势相似,但是细菌出现激活的时间(第49天)较放线菌(第14天)的晚,且中高剂量在试验后期(第112天)接近对照水平;而对镰刀菌、疫霉菌及可培养真菌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低剂量下镰刀菌、疫霉菌在第49天和可培养真菌在第28天恢复至对照水平,高剂量处理(1289.06 mg/kg)对其则表现出"抑制—激活"的趋势,并且在试验末期(第112天)激活趋势依然明显,激活率分别为99.19%、51.54%和225.64%。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普洱市野生茶树地理分布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市的野生茶树不但分布广、种群大,类型也极丰富,为茶叶科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通过文献资料对普洱市野生茶树资源的地理分布和形态多样性进行整理:(1)主要分布于宁洱、景东、镇沅、景谷、墨江、西盟、孟连等7个县;(2)类型、形态特征呈现丰富的多样性。野生茶树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具有原始的特征特性,是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最具有保存和研究价值的初级茶树种质资源,期望大家都来关心、爱护、参与野生茶树研究、开发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