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摘要:【研究目的】为了得到对葡萄炭疽病菌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的功能菌株,达到控制葡萄炭疽病的目的。【方法】从葡萄果穗、叶片、穗轴上大量分离微生物,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葡萄炭疽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FB18。【结论】利用常规方法和16S rDNA对其进行鉴定,初步明确FB18为芽孢杆菌。在葡萄果实离体条件下,利用该菌液喷布果面可有效控制葡萄炭疽病的危害,防治效果达76.9%~100%。【讨论】该有益微生物是从葡萄果粒上分离得到,离体防效试验,效果较好,为葡萄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烟草赤星病菌拮抗链霉菌的多重筛选及发酵液理化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烟草赤星病菌为靶标菌,利用活体对峙拮抗、发酵液抑菌活性和离体叶片防效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371株放线菌中,筛选到2株抑菌效果明显、抗菌谱广、效果稳定的拮抗放线菌菌株。拮抗菌发酵液的理化性质测定表明:两菌株发酵液对温度、紫外线、自然光、酸碱的稳定性及耐贮性和菌株遗传特性虽有一定差异,但均较为稳定,其中,菌株182-2显示出了良好的抑菌防病效果和优良的稳定性,有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放线菌是开发农用活性抗生素的基础。本文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从土壤中分离出的6株拮抗放线菌的抑菌活性,并对抑菌活性较好的放线菌X1菌株进行初步研究。生长速率法试验表明,放线菌X1菌株发酵液对供试12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发酵液对苹果腐烂病菌、苹果轮纹病菌和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的抑制率均为100%。孢子萌发试验表明,放线菌X1菌株发酵液对黄瓜枯萎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100%。在浓度为1 mg/mL时,放线菌X1菌株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苹果腐烂病菌、苹果轮纹病菌和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的抑菌率均大于90%。放线菌X1菌株抑菌谱较广,对植物病菌的防治有很大的研究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4.
土壤拮抗链霉菌R15菌株发酵产物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一株土壤拮抗链霉菌(Streptomyce spp.)R15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效果、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拮抗链霉菌R15发酵液对棉花枯萎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作用强,抑制率达98.37%。烟草赤星病菌孢子萌发后芽管顶端膨大成球形,芽管停止生长;烟草炭疽病菌孢子萌发后不能产生附着胞,且芽管顶端有突起。处理烟草黑胫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菌丝畸变、扭曲、菌丝壁消解;R15通过菌丝缠绕、穿透、紧贴的方式重寄生于烟草黑胫病菌菌丝上,致使菌丝断裂。链霉菌R15发酵液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较强,在20~55℃,pH3~9范围内都具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土壤放线菌K2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活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筛选具有抑制植物病原菌活性的放线菌是农用抗生素开发的基础。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8株拮抗放线菌菌株,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获得一株对植物病原菌有较好抑菌作用的菌株K2,并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其抑菌谱进行研究,以及进行菌种鉴定。生长速率法试验表明,放线菌菌株K2发酵液对10种供试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可达57.38%。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基于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菌株K2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一个菌株。放线菌K2的代谢产物具有较广的抑菌谱,对植物病原菌的防治有很大的研究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6.
正为寻找水稻白叶枯病天然生防药剂,近日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研究人员利用共培养和牛津杯法分离筛选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共分离纯化获得65株放线菌菌株。在8株能够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Xoo)放线菌菌株中,Sr-63菌株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拮抗能力最强,其发酵液抑菌圈直径为46.4mm±2.3mm。优化发酵条件后,Sr-63菌株发酵液抑菌圈直径可达50.0mm±1.2mm;依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菌株Sr-63为玫瑰轮丝链霉菌。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琯溪蜜柚黑斑病菌Phyllosticta citriasiana的拮抗微生物,从平和琯溪蜜柚园采集土样19份,经室内分离、纯化及筛选,获得了对琯溪蜜柚黑斑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18株细菌,其中拮抗作用最强的为菌株BC12,其对黑斑病菌的抑菌率为55.84%。对疮痂病菌Sphaceloma fawcetti、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eosporioides、黄斑病菌Mycosphaerella cirri这3种琯溪蜜柚果园常见的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BC12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相似文献   

8.
芽孢杆菌GSBM05对葡萄白腐病菌的抑菌活性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对葡萄白腐病菌有强烈抑制作用的芽孢杆菌,检测其抑菌活性并进行鉴定。采用稀释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芽孢杆菌,利用对峙培养和菌丝生长速率等方法对抑菌活性较好的芽孢杆菌GSBM05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出40株芽孢杆菌,经初筛、复筛后得到1株具有强烈抑制效果的芽孢杆菌GSBM05。该菌株稀释20倍的无菌发酵液对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90%以上,发酵液不同组分对葡萄离体果实、叶片的防治效果均可达80%以上。该菌株对葡萄白腐病菌等11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实验结果表明,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GSBM05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抑菌谱较广,可为葡萄白腐病生物防治提供新资源。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连作地健康株与病株根区土壤微生态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甘肃省连作马铃薯健康生长的微生态机制,采用常规养分分析法测定了健康株与病株根区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含量,稀释平皿涂抹法测定土壤放线菌数量,琼脂块法筛选拮抗放线菌;16S rRNA序列分析法鉴定优势放线菌,发酵液抑菌试验检测优势放线菌灭癌素链霉菌(S. gancidicus)对马铃薯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在连作4年的田中:马铃薯病株根区土壤的速效P、K含量分别较健株低29.9%、12.5%,铵态氮含量较健株高24.1%。在高氏1号培养基上,病株根区土壤中放线菌总数、小单孢菌及未鉴定放线菌数量较健株分别减少51.1%、83.0%及53.9%;腐植酸琼脂培养基上,病株根区土壤中放线菌总数、链霉菌数量较健株分别减少46.0%、46.7%。在病、健株根区土壤中,对4株靶标真菌的拮抗潜势SAAP值均病株小于健株。健株根区土壤中的优势放线菌为灭癌素链霉菌(S. gancidicus),该菌对4株马铃薯常见土传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R. solani)、茄病镰刀菌(F. solani)、硫色镰刀菌(F. sulphureum)及大丽轮枝菌(V. dahliae)均有抑制作用;病株根区土壤中的优势放线菌为加利利链霉菌(S. galilaeus),该菌为马铃薯疮痂病致病菌。由此可知,保持连作马铃薯健康生长的根区土壤微生态特征是,高量磷钾及低量氮的速效养分组合,较多放线菌且拮抗放线菌的拮抗潜势较大,优势放线菌为有益菌。  相似文献   

10.
对分离自新疆棉花地土壤的一株拮抗放线菌菌株111A202进行了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壁组分分析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基内菌丝无横隔、不断裂, 气生菌丝分枝、孢子丝波曲,孢子椭圆形,表面光滑。细胞壁化学组分Ⅰ型。以16S rDNA序列为基础构建了包括7株相关种属菌在内的系统发育树, 111A202与变铅青链霉菌(Streptomyces lividans)、微白黄链霉菌(S. albidoflavus)的16S rDNA序列的相似性达到99.5%和99.6%。根据以上多相分类结果,放线菌111A202的形态培养特征及其细胞组分与链霉菌一致,且与微白黄链霉菌近似性很高,因此,可以将放线菌111A202定名为微白黄链霉菌111A202(S. albidoflavus 111A202)。  相似文献   

11.
从患病缢蛏(Sinvnovacula constricta)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暂命名为12#菌。对该菌株的16S rDNA的全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然后用NCBIBLAST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12#菌与多株气单胞菌的16S rDNA的同源性均在95%以上。在细菌系统分类学中应归属于气单胞菌属。从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可以看出:12#菌与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共同构成一个分支,且该菌株与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的16S rDNA同源性达到99%以上,由此可以初步认为该菌为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相似文献   

12.
为了在低温条件下调查牛粪沼气产气高峰期的产甲烷菌菌群结构。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16S rDNA基因文库,随机分析文库中60个克隆的16S rDNA基因序列,研究了牛粪沼气池发酵液中产甲烷菌的菌群结构。结果表明,在60个克隆中,18个属于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 sp.)与Methanosarcina spAK-16菌株同源程度最高,相似性为99%。7个属于甲烷八叠球菌科(Methanosarcinales),15个属于甲烷鬃毛菌属(Methanosaeta)。利用MEGA 4.0软件分析60个克隆的16S rDNA序列,构建相应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60个克隆子主要分为两大类群GroupA和GroupB。其中以属于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 sp.)为主要类群,占全部克隆的42%,另一部分以甲烷鬃毛菌属(Methanosaeta)为主要类群,占25%。在整个发酵周期中到投料第18天达到产气最高峰。随着产气高峰期的过后,产气量逐渐下降。1个周期的总产气量504.91 mL 折合8 m3发酵罐产气量21.71 m3,其中甲烷气体总量为62%。分析低温(4℃)条件下以牛粪为主要发酵原料的沼气池产气高峰期的优势产甲烷菌群,结果发现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eta sp.)占总数的42%。  相似文献   

13.
柑橘绿霉病菌拮抗放线菌MY-5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广东省各地区水果园和蔬菜地采集土壤23份,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获得放线菌212株。以柑橘绿霉病菌为目标菌,采用抑菌带测定法,筛选获得9株具有拮抗活性的菌株,其中菌株MY-5拮抗活性最强,抑菌带宽达18.67mm,同时对其它13种果蔬采后病害也有较强的拮抗作用。通过对菌株MY-5形态观察、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和16SrDNA鉴定,该菌株为链霉菌属吸水类群(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相似文献   

14.
咸蛋加工企业普遍面临腌蛋腐败变质问题,夏季尤为显著,本研究为了找出导致腌蛋腐败的微生物。故采用平板稀释法对腐败腌蛋盐水进行微生物分离,共获得20株耐盐菌,经过反证法将菌株反接到腌蛋盐水中进行腌蛋,以咸蛋的腐败率为指标,筛选出对腌蛋具有较强致腐率5株菌。采用菌株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测,结合16S rDNA及18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中3株属于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1株奇异变形杆菌属(Proteus),1株织球壳菌属(Plectosphaerella)。  相似文献   

15.
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世界性病害。通过初筛和复筛得到了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较高拮抗活性的细菌菌株12-51,通过对其进行形态鉴定、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和16S rDNA全序列分析,最终鉴定此菌株为Bacillus velezensis,16S rDNA序列相似度达99.74%。采用有机溶剂萃取和盐析法对发酵产物进行了提取,初步断定拮抗物质为蛋白类。通过对粗蛋白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60%组分活性较高,并且对热以及酸碱敏感性较小。试验结果为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株脉孢菌的鉴定及其挥发性物质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孢菌(Neurospora spp.)是常见的霉菌,有气味,为了研究脉孢菌气味挥发性物质的化学组分,采用18S rDNA序列分析对脉孢菌菌株FH-1进行鉴定,并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其挥发性物质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脉孢菌菌株FH-1的18S rDNA序列(登录号:KF312458)与粗糙脉孢菌(N. crassa)(登录号:AY046271.1)相似度为99%,被鉴定为粗糙脉孢菌;GC-MS从FH-1挥发性物质中分离到13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9个组分,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93.035%;挥发性物质主要由酯类和醇类组成,含量最高的组分为1-辛烯-3-醇,其相对含量为80.663%。  相似文献   

17.
 在棉花现蕾期筛选到一个高抗黄萎病的内生菌菌株,根据16S rDNA序列同源性,将其命名为Paenibacillus xylanilyticus YUPP-1(解木聚糖类芽孢杆菌YUPP-1)。当把该菌标记后,每株棉花施用该菌株达到1×106 cfu时,该菌能顺利定殖于棉花体内。室内盆栽抗病实验表明:当生防菌灌根处理的菌量为每株1×106,1×107,1×108 cfu,其在结铃期的发病株率仅为8%,5%和2%,而此时对照的发病株率高达96%。2008-2009年的小区防治结果表明:当生防菌灌根处理的菌量为每株1×108 cfu时,2008年处理区的棉花黄萎病发病株率和病指为14.8%和8.5,对照分别为53.3%和26.5,2009年处理区的棉花黄萎病发病株率和病指为9.4%和6.5,对照为37.8%和18.8。这些结果表明,解木聚糖类芽孢杆菌YUPP-1对防治棉花黄萎病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芽孢杆菌E-1的鉴定及其抑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云南昆明市郊不同地点紫茎泽兰根际分离细菌,经平板对峙培养筛选出一株抑菌能力较强的菌株,命名为E-1。通过菌株的培养性状、常规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已在GenBank中注册,登录号为JN648100。对E-1与供试的5株植物病原细菌和5株病原真菌进行对峙试验。结果显示:E-1对土传病原细菌和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是较好开发潜能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