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是一种特异、灵敏、简单的新型核酸扩增技术,目前,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食品安全检测及基因芯片等领域。本研究简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操作技术及特点,归纳了近些年来该技术在植物病毒(DNA病毒、RNA病毒)、类病毒检测中的应用,并指出了其在应用中呈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最后展望了该技术在植物病害综合防控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CO2浓度升高对作物生理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姜帅  居辉  刘勤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8):11-15
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部门,CO2浓度升高又是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同时CO2作为作物的光合底物,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生理生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明确CO2浓度升高对作物的生理影响是客观评价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正确认识粮食供给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CO2浓度升高对作物生理过程的影响,阐明了高浓度CO2对作物光合过程、蒸腾作用、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生理过程。分析认为,短期CO2浓度升高提高了作物光合作用,但持续性的高CO2浓度对光合的促进作用由于光合适应而有所减弱,CO2浓度升高使气孔开张度减小或关闭,气孔导度下降,作物蒸腾作用降低,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最后提出了目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和今后需要深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董欢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5):0-260
摘要:通过环媒恒温的文献量、文献内容、文献作者分布等方面分析国内外环媒恒温基因扩增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揭示并预测环媒恒温基因扩增技术在基因检测中的特点和其研究趋势、发展方向,为环媒恒温科学研究及信息交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介绍核酸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应用前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具有简单、快速、特异性强和扩增效率高等特点,目前可部分替代普通PCR,日后伴随着不断改进、完善和标准化,必将在植物检疫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一种快速、特异、敏感的志贺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试验针对志贺菌属侵袭性质粒抗原H基因(invasive plasmid, ipaH)设计一套特异性引物,条件优化及特异性和敏感性验证后建立了该菌的LAMP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62℃恒温扩增1 h能得到明显的扩增产物,除志贺菌标准菌株扩增结果为阳性外,沙门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阴性对照均为阴性,检测限值达到120 fg/μL。利用建立的方法检测了20株疑似菌株和38份粪样样品,结果显示20株疑似菌和27份粪样样品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和71.05%,说明建立的LAMP检测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在粪便等临床样本中志贺菌的检测与鉴定方面具有优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作物学报》2011,(6):1011+1019+1048
《DNA小分子检测技术及其应用》(应用生物技术大系)著译者:刘云国等ISBN:978-7-03-030120-8/Q·2632定价:$45.00出版时间:2011年3月内容简介:本书分七章介绍了荧光定量PCR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相似文献   

7.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是以T4噬菌体的核酸复制机制为基本原理,模仿细胞内的核酸复制机制的一种新兴恒温核酸扩增技术。在多种酶的辅助下,31℃~37℃下恒温20 min即可完成核酸的体外扩增。它具有反应快速、高敏感性、高特异性、低设备依赖性等传统体外核酸扩增技术所不具备的优点。利用RPA技术可以在简易实验设备甚至野外条件下实现对核酸的快速扩增,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技术或荧光检测装置即可对扩增结果进行快速定性或定量检测。但是,RPA技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在研究方面的应用鲜有提及,尤其在国内。本综述了RPA技术的原理、使用条件、优缺点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旨在为该技术今后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水貂绿脓杆菌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建立水貂绿脓杆菌核酸快速检测方法。根据绿脓杆菌外毒素A基因240 bp片段保守序列设计一套LAMP特异性引物,对水貂绿脓杆菌基因组DNA进行LAMP扩增,通过浑浊度、SYBR Green荧光染料显色及电泳观察结果,并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检验。结果表明:完成反应仅需要60 min(65℃),特异性强,最低检测限为1 ng/μL。该方法简单快捷、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合于基层使用,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在打击肉制品掺假走私、维护市场秩序、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等方面,对动物源性成分鉴定技术的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动物源性成分的检测鉴定技术,有多样性和局限性的特点。归纳了重组酶聚合酶恒等温扩增技术原理与应用,解决了PCR技术在仪器上的局限性,优化了早期恒温扩增技术的缺点。指出重组酶聚合酶恒等温扩增技术为动物源性成分的快速准确鉴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并在动物疫病诊断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能侵染多种茄科植物,它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第一大病害。为了开发能在田间快速检测马铃薯晚疫病病原的方法,利用P. infestans T30-4基因组测序数据的contig 1.18131,设计qPCR和LAMP引物,优化扩增条件后得到引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最后通过检测田间收获薯块,比较形态学传统方法、qPCR及LAMP的差异。特异性检测结果发现,qPCR和LAMP仅在含有P. infestans DNA模板的体系有阳性扩增,在寄主和其他微生物DNA中均无扩增;在优化的条件下,qPCR和LAMP的检测下限可达1×10 -6ng/μL,在有寄主和其他微生物DNA存在的条件下,引物的灵敏度没有显著差异。利用两种快速方法对在大理、丽江及昆明3个地区田间收获薯块上检测发现,qPCR和LAMP方法得到的检出率差异极为不显著(P=0.420),两种快速检测方法和形态学鉴定方法检出率差异极显著(P=0.009)。在大理、丽江及昆明3个地区的薯块中,两种分子检测方法检出率均比形态学方法高。其中,qPCR检测方法比形态学方法分别提高了12.00%、2.00%、8.70%;LAMP检测方法比形态学方法分别提高了11.30%、2.00%、8.70%。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获得了家蚕钠离子依赖性的磷酸盐转运蛋白的同源基因BmNaPi2。该基因长1 336 bp(GenBank登录号:HM593516),含5个外显子,位于家蚕第3号染色体,编码区长1 314 bp,基因编码437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序列有10个疏水的跨膜结构域,与果蝇、疟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赤拟谷道等的同源蛋白的相似性约57%。RT-PCR检测基因在5龄3天家蚕幼虫9种组织中的血液、马氏管和体壁中表达,而中肠、丝腺、生殖腺、头和脂肪体中没有表达。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针对甜瓜种子中携带的黄瓜花叶病毒(CMV)和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YMV),建立可视化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根据CMV和ZYMV外壳蛋白(CP)基因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并筛选出2套特异性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引物,通过对反应体系中主要影响因素的优化,建立适用于快速检测CMV和ZYMV的RT-LAMP检测方法。对优化后的2种LAMP检测方法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2种LAMP检测方法分别能够特异性地检测出CMV和ZYMV,检测灵敏度较常规RT-PCR分别高出10倍和100倍,并且可通过肉眼观察直接对反应结果进行判定。该方法的建立为基层及现场快速检测甜瓜种子的带毒情况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甘蓝自交不亲和信号传导中ARC1和上游因子SRK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为进一步证实该相互作用,以甘蓝E1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扩增ARC1的编码序列, 构建ARC1原核表达质粒pET43.1a-ARC1,转化宿主菌大肠杆菌BL21,通过SDS-PAGE检测该蛋白的表达。利用免疫共沉淀原理及pET43.1a-ARC1融合蛋白序列中的6×His标签与Ni+结合的特点建立了体外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新方法, 并用该方法对ARC1与SRK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体外ARC1能与SRK相互作用并形成复合体,这为深入分析ARC1与SRK相互作用机理以及探讨ARC1与下游传导元件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植物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植物病毒的侵染而引起的作物减产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持久性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毒造成的损害,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寻快速而精准的检测方法对控制这些植物病毒至关重要。随着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加剧了病毒及其宿主和载体的转移,这使得植物病毒检测技术变得更加重要。近年来,植物病毒检测技术发展很快,多种多样。本研究主要综述了一些植物病毒检测方法的原理和特点,以及在植物病毒检测和诊断中的应用,包括生物学方法、血清学方法、电镜观察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中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双链RNA电泳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多重PCR,巢式PCR)、核酸序列扩增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等。  相似文献   

15.
摘 要:通过PCR扩增哺乳动物雄性决定基因SRY来鉴定胚胎的性别在畜牧业生产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优化技术路线,缩短鉴定时间对后期实验的成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实验根据猪的SRY基因和GAPDH(内标)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并合成两对引物,通过双温PCR反应实现对猪早期胚胎性别的快速鉴定,结果表明:母猪只能扩增出 404bp 的GAPDH基因片段,而公猪能同时扩增出309 bp 的 SRY基因片段和 404 bp 的GAPDH基因片段。阳性率为100 %,鉴定时间较常规时间缩短2个小时。表明该检测方法快速、准确。本方法为在转基因克隆动物研究中快速鉴定胎儿成纤维细胞系的性别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6.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含有CaMV35S的转基因玉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是一种特异、灵敏、快速的新型基因检测技术.针对玉米表达载体的花椰菜花叶病毒35 S启动子(CaMV35S)的6个区域设计4种特异引物,对LAMP反应的MgSO4、dNTPs、Betaine、内引物、外引物各个成分进行了优化,此外还对LAMP和PCR两种不同方法的特异性进行了比较.建立转基因玉米花...  相似文献   

17.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成熟,转基因生物越来越多,关于转基因生物的争议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立一套能够简便、快速、准确的检测转基因林木的外源基因技术,对转基因林木的研究有重要意义。采用灵敏、快速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建立一套以Bt Cry1Ac或Npt II基因为靶标的转基因林木的检测方法。针对靶标基因的6个区域设计4种特异引物,优化LAMP-PCR反应体系中的各个成分,根据直接观察产物中焦磷酸镁的沉淀情况、Gold View核酸染色剂对其产物染色情况来判断反应结果并与将产物经过1%琼脂糖电泳的情况进行对比。比较LAMP-PCR和常规PCR两种不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对转基因杨树不同无性系中多种外源基因进行检测。筛选出了最佳的引物,确定出了最优的反应体系:3 mmol/L Mg2+、1.4 mmol/L Bst、1.4 mol/L Betaine、7:1的10μmol/L内外引物比、2μL10 mmol/L d NTP、以及2μL浓度为200 ng/μL的DNA模板。在PCR仪65℃等温条件下保温90 min,可直接观察到焦磷酸镁的白色沉淀;经过Gold View核酸染色剂染色,可在紫外灯下观察到荧光绿色;经过1%琼脂糖电泳的检测,可观察到清晰的弥散状条带。通过对比试验得出LAMP-PCR的灵敏度比常规PCR要高。对实验室多个转基因杨树无性系目的基因的检测,证明了LAMP-PCR在转基因林木外源基因检测中的较高可靠性。本研究在国内外首次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转基因林木,建立了一套更简便、灵敏、快速、可靠的转基因林木的LAMP-PCR检测方法。该技术在恒温65℃的条件下保温90 min即可完成转基因林木的检测,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成本,为转基因林木的检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玉米Bt11品系特异性荧光RPA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组酶聚合酶介导的等温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作为一种新型等温扩增技术,具有反应时间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在转基因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本研究针对转基因玉米Bt11外源插入链接区域设计筛选了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快速准确的荧光RPA检测方法,在39℃条件下,20 min内完成扩增并且能够实时监测,可以准确有效地检测到50个拷贝的靶标片段。而且,对于背景复杂的植物基因组DNA能够得到准确的扩增曲线。本研究不仅可以满足常规实验室检测,通过RPA便携式仪器,还可以满足转基因植物现场检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以甘薯抗茎线虫病品种徐781和感茎线虫病品种徐薯18的杂交F1分离群体的174株单株为材料,对甘薯抗茎线虫病基因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徐781的抗茎线虫病为单基因控制,推测其基因型为Rrrrrr,徐薯18的基因型为rrrrrr。采用BSA-RAPD相结合的方法,筛选940条随机引物,发现10条引物在抗、感池间表现多态性。用这10条引物检测两亲本及建池单株,发现只有引物OPP03在8株抗池单株中扩增出一条在8株感池单株中所没有的特异条带,认为该标记与甘薯抗茎线虫病基因连锁。根据该标记对F1代174个单株的扩增结果,利用Mapmaker3.0软件计算遗传距离,表明该标记与抗茎线虫病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14.2cM。将该片断回收、克隆、测序,表明其长度为878bp,该标记命名为OPP03878。根据测序结果,设计1对特异引物,进行特异性扩增,成功地将OPP03878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用亲本及分离群体验证表明该分子标记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建立一种新型的能够快速、准确、高效地检测铁皮石斛灰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的检测技术,利用环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通过对临安3个铁皮石斛基地的灰霉病菌进行抗性分析发现,本地铁皮石斛灰霉病菌对多菌灵表现出高水平抗药性的菌株编码β-微管蛋白的198位氨基酸由E(GAG)突变为V(GTG)。根据高抗菌株第198位密码子的突变位点设计了特异性检测引物,对高抗灰霉菌株E198V基因型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使用钙黄绿素染料作为反应指示剂,在等温条件下(65℃)进行核酸扩增反应40 min后,以抗药性菌株DNA为模板的反应液呈阳性(变为亮绿色),而敏感菌株的为阴性(仍为橙色),灵敏度试验发现最低检测限为10 pg/μL,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与LAMP检测结果一致。该方法的建立为快速检测铁皮石斛灰霉病菌抗多菌灵菌株及科学合理的防治铁皮石斛灰霉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