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揭示气候变暖中增温的非对称性对植物物候产生的影响,基于塔里木盆地1980—2014年的气象及物候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主要特色林果物候期对非对称性增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35年来,研究区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在时间变化上呈非对称性增长,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倾向率为年平均最高气温的2倍,春季气温增幅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几种林果春季物候期普遍提前,秋季物候期相对推迟,年平均气温每升高0.1℃,生长季平均延长1.5天。春季物候期大部分与当月及前一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前一个月的月均日较差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春季气温变化是影响林果物候期的关键因子,月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对林果物候期的影响高于月平均最高气温。  相似文献   

2.
利用1988—2020年门源国家基本气象站红柳物候和气温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红柳叶春、秋季物候期(芽开放期、展叶期、开花期、叶变色期、落叶期)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发现:(1)春季物候期呈现提前趋势,开花期提前的趋势最为明显,秋季物候期表现出推迟的趋势。(2)门源红柳平均生长季168天,生长季随时间表现为极显著的延长趋势,变化速率为13 d/10 a。(3)1988—2020年门源县年、季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与全球变暖一致,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气候倾向率为0.54℃/10 a,32年上升了约1.7℃。(4)红柳春季物候期对气温变化很敏感,气温升高,物候期就提前。(5)1988—2020年期间门源年平均气温、红柳物候期均未发生突变。研究结果表明门源红柳对气候变化响应比较敏感,因此,在祁连山生态脆弱区选用红柳对气候变化响应进行研究,对生态环境监测、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山西忻州地区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摘要:本文利用了忻州市、五台县的气象和物候资料,并运用距平分析法、回归分析法、M-K突变分析法,分析其特征。结果显示,1)忻州、五台两个农业气象站点,年平均气温冷暖交替变化,年降水量逐年减小。2)两个农业气象站的植物,春季物候期均呈提前趋势。秋季物候期表现不一致,忻州市秋季物候期的平均倾向率为1.29d/a,整体趋势表现为推迟;五台县的秋季物候期,因紫丁香提前趋势相对较大,故总体呈提前趋势。3)植物物候期与气温变化的相关性较大,而年降水量对其变化的影响较为微弱。从植物物候期突变时间可看出,其与气温、降水突变时间同步或紧随其后,且对气温的小幅变化反应敏感。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林牧交错带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林草交错带固沙防风等生态恢复工程提供科学气象参考依据,利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牧业气象试验站1994—2019年观测的榆树、小叶杨和紫丁香3种木本植物物候观测资料及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 相关系数、散点图等方法,分析了近26 年气候变化对大兴安岭西麓林牧交错带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6 年,大兴安岭西麓植物生长季气温显著升高,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榆树、小叶杨和紫丁香3种木本植物花芽开放期提前,落叶末期推后,且落叶末期推迟天数较多,平均每10 年分别推迟9.6、7.5 和8.5天。生长季显著延长,平均生长季分别为160~164天。气温是影响榆树、小叶杨和紫丁香春季花芽开放期和秋季落叶末期的关键气象因子。3种木本植物春季花芽开放期的提前对温度上升的响应是显著负相关关系,落叶末期推后对温度上升的响应显著正正相关关系。说明气候变暖背景下,3种木本植物花芽开放期提前,落叶末期推迟,生长期长度增加;且推迟天数较花芽开放期提前天数更大,说明气候变化对木本植物落叶末期影响更明显,落叶末期对生长季长度增加的贡献更大;大兴安岭西麓林牧交错带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变化主要是受气温的影响,与降水量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黑龙江省气象观测网10个站点紫丁香的物候观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通过统计物候期的平均分布,分析了过去近30 a的各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及气象因子对物候期的影响,为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生态旅游规划等科学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出:春季紫丁香物候期年际间变化较大,芽膨大期、芽开放期、展叶期和花序出现日期最早和最晚相差18~25 d不等,2010年以后有逐年提前趋势;开花期持续时间平均14 d,最短9 d,最长18 d;秋季物候期落叶始期、末期最早、最晚分别相差15、12 d,有的年份波动较大;落叶期长度平均16 d;春季的物候期主要与前一年10、12月和当年的2—4月的气候因子有关,其中与3—4月的气温呈显著负相关,此时段的气温变化决定着物候期的提前与推后,而各时段降水和日照的影响相对较小;落叶期与气温和降水以正相关为主,与日照则相反。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域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草地生态环境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和合理安排牧业生产,根据1984—2012年锡林郭勒盟3个农(牧)试验站榆树的物候观测资料,利用气候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榆树春季萌动和秋季叶变色的物候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榆树春季平均芽开放期有推后趋势,全盟平均推迟速率为10.1 d/10 a,其中21世纪第1个10年内出现推后的年次百分比最高,20世纪90年代和最近3年次之;秋季叶全变色期有推迟趋势,全盟平均推迟速率为3.9 d/10 a,其中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第1个10年内出现推后的年次百分比达到最高值;全盟除锡林浩特和太仆寺旗分别与最高气温和最低地温对榆树物候期影响显著外,其余地区的其他温度影响不明显;近30年来锡林郭勒盟春季、秋季物候期整体向后推移,致使生长季向后延迟。  相似文献   

7.
全球变暖下1951—2014年北京地区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海涛  杨洁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7):141-148
为了深入了解气候变暖背景下北京季节变化特征,利用1951—2014 年北京观象台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突变检测等方法,研究了北京四季开始日期和四季长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1)北京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常年平均开始日期分别为4月3日、5月26日、9 月16 日和11 月3 日。1951—2014 年北京入春和入夏日期显著提前,入秋和入冬日期显著推迟。(2)北京冬季最长,其次为夏季和春季,秋季最短。1951—2014 年北京地区夏季显著延长,而冬季显著变短。夏季显著变长是受夏季开始日期显著提前和秋季开始日期显著推迟共同影响;冬季显著缩短则是受春季开始日期显著提前和冬季开始日期推迟共同影响。(3)1951—2014 年北京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线性变化率为0.35℃/10 a。北京气温变化对气候季节变化有显著影响,气温升高,则春季和夏季开始日期提前,而秋季开始日期推迟,夏季延长。(4)北京四季开始日期和四季长度在1990 年前后均发生了显著突变。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京气温、四季开始日期和四季长度均对气候变暖存在非均衡响应。  相似文献   

8.
山西东南部气候变暖与某些灾害天气的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了深入研究山西东南部地区气候变暖背景下某些灾害天气的变化规律,笔者应用1971-2010年山西东南部11个气象观测站年平均温度资料,对年际变化特征分析得出气候变暖的存在事实,年平均气温的上升速率为0.3℃/10年。利用年、季及年代平均气温与干旱事件、寒潮、高温日数的趋势演变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变暖是灾害天气发生异变的主要原因。随着年代平均气温的升高,干旱事件次数增加;随年际温度趋势的上升,寒潮次数减少,其减少速率为4.8次/10年;秋季气温的升高使得寒潮开始期推后,秋季气温的上升速率为0.23℃/10年,寒潮的推迟速率为15天/10年;春季气温的升高使得寒潮结束期提前,春季气温的上升速率为0.3℃/10年,寒潮的提前速率为10天/10年;高温日数与夏季年代气温的变化趋势一致,从80年代起,随着年代气温的升高,高温日数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9.
开展气候变化对苹果物候期的影响研究,可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指导当地苹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01—2020年林芝苹果物候期和逐日平均气温(Tm)、最高气温(Tmax)、最低气温(Tmin)、相对湿度(RH)、降水量(Pr)和日照时数(S)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优势分析方法等,分析了苹果物候期及生长期长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的主导气候因子。结果表明:2001—2020年藏东南苹果各物候期均呈推迟趋势,为2.11~10.20 d/10 a,以开花始期推迟的最多;春季物候期较秋季物候期推迟的明显。果实生长发育期和果树生长季分别以8.10、1.59 d/10 a的速率缩短,这与中国苹果主产地延长趋势不同。果树生长季内,只有PrRHS呈下降趋势,其他气候要素趋于上升。其中,可采成熟期之前TmTmaxTminPr趋于增加,之后呈下降趋势。影响物候期长度的主导气候因子,除叶变色末期—落叶末期是S外,其他物候期为∑T0。研究区3月上旬Tmax每升高1℃,开花始期提前3.29天;8月下旬Tm平均升高1℃,可采成熟期推迟3.15天。  相似文献   

10.
利用豫北地区沁阳市农气站1981-2010年气温资料和1984-2010年冬小麦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该地区冬春季极端气温、冬小麦物候期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以及该区域冬小麦生长对冬春季极端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30年来,豫北地区冬、春季平均最低气温增温速率分别为1.4℃/10年和1.3℃/10年,冬季增温速率较高;冬季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春季平均最高气温升高显著,其增温速率为0.7℃/10年。冬小麦返青期的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以4.0天/10年和2.9天/10年的趋势显著提前,抽穗期提前的趋势较大,全生育期天数以4.6天/10年的趋势显著缩短。冬小麦有效穗数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穗粒数以4.4粒/(穗?10年)的速率显著减少,千粒重以4.9 g/10年的速率明显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冬季平均最高气温每升高1℃返青期提前2.7天;春季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每升高1℃抽穗期分别提前2.8天和3.4天,成熟期分别提前2.6天和2.5天,全生育天数分别缩短3.5天和3.6天。冬季平均最低气温每升高1℃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分别减少20.5穗/m2和2.4粒/穗;春季平均最高气温每升高1℃千粒重增加2.0 g;千粒重与春季平均最低气温呈抛物线关系,当最低气温超过13℃时,千粒重开始下降。豫北地区近30年来冬春季极端气温变暖的趋势明显,该区域极端气温变暖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1953—2010年安康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温变化特征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其研究对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农业生产以及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安康市为研究对象, 采用 1953—2010年逐日及年平均气温数据作为基础资料, 运用气候倾向率、 滑动平均法、 M-K趋势检验和突变分析方法对安康市年均气温和各季节气温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安康市近 60年来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气温倾向率为 0.05℃/10 a, 并经历 “暖-冷-暖” 3个时期, 20世纪 60年代中期之前为偏暖期, 60年代中期到 90年代中期为偏冷期, 之后为偏暖期;(2) 年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变化表现出 “缓慢上升-显著下降-显著上升” 的特征, 20世纪 80年代为低温期, 但未出现明显的突变点;(3) 安康市冬、 春、 秋 3个季节呈增温趋势, 20世纪90年代后为偏暖期, 且冬春2季增温明显, 秋季次之; 夏季呈降温趋势,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降温趋势明显, 进入偏冷期;(4) 夏冬2季平均气温在近60年间存在明显的突变点, 突变时间分别为 1974年和 1991年, 但春秋 2季气温没有出现明显的突变。总体而言, 安康市近 60年来冬春 2季增温明显, 夏季呈降温趋势, 表现出 “冬春变暖、 夏季变凉” 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掌握植物物候期标指性气候特征,本文依据农八师垦区自然物候和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1980—2018年木本植物旱柳、榆树、箭杆杨春季物候特征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旱柳、榆树、箭杆杨春季物候期提前趋势明显。旱柳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平均每10年提前2.9天和2.7天,2004年突变之后平均提前了4~5天。榆树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平均每10年提前5.6天和1.3天,2004年突变之后平均提前了9天和5天。箭杆杨展叶期平均每10年提前2.7天,2004年突变之后平均提前了4天。3—4月平均气温与旱柳、榆树、箭杆杨春季物候期呈显著负相关,在物候期之前1~2个月(3、4月份)内气温对木本物候期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区当3—4月平均气温每上升1℃时,旱柳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分别提前1.8天;榆树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分别提前2.9天和1.8天;箭杆杨展叶始期提前1.9天。综上诉述,研究区气候变暖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已成为事实,这对于农时预报服务于当地农业生产起到良好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生态系统保护、农业结构调整及旅游产业开发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石羊河流域气候变化对春玉米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用好有限的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的有效性。以石羊河流域春玉米生长发育、水分利用效率和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气候变化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气温年际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变化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383℃/10年,作物生长季4—10月呈现气温明显升高、气候变暖趋势。降水量除秋季呈减少趋势外,年降水、作物生长季和其他季节降水均呈缓慢波动增加趋势,作物生长季降水对年降水量增加的贡献最大。受气候变暖影响春玉米三叶期、拔节期、开花期每10年提前2~3天,乳熟期、成熟期每10年推后1~2天。而春季营养生长期每10年缩短2~3天,秋季生殖生长期每10年延长2~3天。由于气温显著升高,春玉米水分利用率呈上升趋势;气温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正效应,气温每提高1℃,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46~0.57 kg/(hm2·mm)。而降水量与灌溉区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呈负相关,降水量每减少1 mm,水分利用效率可提高0.19~ 0.78 kg/(hm2·mm)。随着日照时数的波动增加,春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呈明显增加趋势,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为正效应,日照时数每增加10 h,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2~0.6 kg/(hm2·mm)。  相似文献   

14.
茶树生长季内云雾变化特征及可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气候变暖背景下贵州省茶树生长季内农业气候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和云雾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气象因子这一科学事实,利用贵州省1961—2010年81个气象台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对贵州省不同茶季(春、夏、秋)内云雾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春茶季总云量与雾日数百分比的分布特征均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夏茶季总云量呈由东南向西北增加,而秋茶季总云量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夏茶季总云量最大,其次分别为春茶季和秋茶季,三者的地区间差异均较小;1961—2010年,春、夏、秋茶季总云量均呈减少趋势,减幅最大的是秋茶季(-1.1%/10a),其次分别为夏茶季(-0.5%/10a)和春茶季(-0.17%/10a)。秋茶季雾日数百分比最大,其次分别为春茶季和夏茶季,三者的地区间差异均较大;1961—2010年,春、夏和秋茶季雾日数百分比均呈增加趋势,三者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5.1%/10a、6.9%/10a和7.2%/10a。研究区域茶树生长季内总云量的减少和雾日数的增加,将对贵州省茶树的品种选择、结构调整、茶叶产量和品质等产生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50年宁夏霜冻日数基本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10年宁夏全区20个气象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霜冻气候指标统计了霜冻日数。采用现代气候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近50年来宁夏全区及不同区域霜冻日数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宁夏平均每站每年的霜冻日数为10.4日次,其中春霜冻日数占58%,秋霜冻日数占42%;从区域上看,引黄灌区的霜冻日数最少,中部干旱带次之,南部山区最多;宁夏全区近50年来的年霜冻日数、春霜冻日数和秋霜冻日数均呈现明显减少趋势,3个区域的霜冻日数变化趋势与全区保持一致;年代际变化上,20世纪80年代前宁夏全区的霜冻日数多于近50年平均,而之后的两个时代均少于50年平均,3个区域的霜冻日数年代际变化与全区类似,春霜冻日数及秋霜冻日数的年代际变化与全年霜冻日数的变化规律相似;宁夏的霜冻日数突变发生在1986年,春霜冻日数突变发生在1991年,而秋霜冻突变出现在1974年。受气候变暖影响,宁夏的霜冻日数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本区合理制定霜冻灾害防御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民勤荒漠区36种植物物候期积温变化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西北荒漠区植物物候随气温变暖表现为提前趋势。那么,在物候提前的过程中,是物候日数变化敏感呢,还是物候持续期积温变化敏感呢?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以中国西北荒漠区36种植物34年的物候观测资料,利用一次趋势线方程、相关系数及其T检验等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气温升高,物候持续日数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物候持续期的积温变化较物候持续日数变化敏感。积温的增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物候持续日数增加或减少引起的,其次才是由于气温增高引起的,这一点是其他相关研究文献未曾报道过的。年平均气温对物候持续日数的影响>物候开始当月平均气温>物候开始上月平均气温>物候持续期间平均气温和以及物候结束月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综合模糊评价方法的西安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西安近30年(1981—2010年)地面站全年各候的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及风速气象资料,利用综合模糊评价方法对西安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精细化分析评判,结果表明:西安的最适宜旅游期分别为4月底至7月初(第24—37候)以及8月中旬至9月底(第45—53候),较适宜旅游期为7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38—44候),非适宜旅游期为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第56候—次年第20候)。“五一”假期处于西安旅游不舒适期向最舒适期的转换阶段,“十一”假期则位于旅游最舒适期向不舒适期的转换阶段,受低温影响,其旅游气候舒适度低于“五一”期间。近30年西安旅游舒适日数及最舒适日数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西安旅游舒适日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夏季旅游舒适日数及最舒适日数均呈下降趋势,春季和秋季则为增加趋势,其中春季上升幅度明显大于秋季。  相似文献   

18.
宋佃星  马莉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9):147-151
为了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而指导区域建立适应气候模式。在运用滑动平均、线性回归对气候变化趋势探讨的基础上,对关键气候因子与小麦产量进行相关分析,采用标准时段解析小麦气候产量与技术产量。结果表明,宝鸡市气温及降水突变发生在1991 年,但季节性突变存在差异,气温及降水突变春、秋季均晚于夏、冬季。宝鸡市气温呈升温趋势,升温幅度为0.15℃/10 a,以冬季升温为主。降水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约为15.4 mm/10 a,夏秋季降水减少贡献最大。春季气温与小麦气候产量的相关系数达0.67,气候产量以27.5 kg/(hm2 ·10 a)速率增加。近54 年宝鸡市气候变化呈暖干化趋势,在满足灌溉的基础上,气温升高对小麦生产具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