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山西省农业气候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山西省农业气候资源呈现多样性、差异性和开发潜力大的特点,为了实现区域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利用山西省109个县市的多年气候资料,根据区域的农作物研究所需的各类农业气候条件,在干燥度指数自然分区的基础上,确定了区域农业气候综合开发和区划的指标,将山西省划分为7个农业气候区,并对各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进行分区评述。提出了山西省农业以气候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复种指数较低,气候资源时间上利用不充分;(2)植被覆盖率过低,光热资源在空间上利用不充分;(3)水土流失面积大,土壤肥力下降;(4)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提了充分利用山地气候资源、实现立体化农业布局和提高区域的植被覆盖率是山西省农业气候资源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湖南农业气候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揭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南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利用湖南省97个台站1960-201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在进行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的基础上,分析湖南省农业气候资源时间、空间变化趋势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湖南气温与全球气温变化趋势一致,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相对应的热量资源也呈现为显著增多的变化趋势,以活动积温对气候变暖响应最敏感;湖南降水量无显著趋势变化,但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冬季湘北地区呈显著增多趋势,春季湘西地区呈显著减少趋势,夏季湘中地区呈显著增多趋势,秋季湘西南地区呈显著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呈现以夏季显著减少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趋势,减少幅度最大的地区位于湘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导致湖南省农业气候资源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需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阿勒泰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开展气候资源规划工作,不断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能力,有助于本地区因地制宜利用好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重庆农业气候资源空间分布精细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重庆地区地形复杂,气候资源立体多样性明显的特点,本文将经纬度、海拔、坡度、坡向、地形遮蔽度等地理因子引入到气候空间模拟中,采用多因子日照时数模拟和小网格法建立重庆光照、热量和降水等农业气候资源的数学推算模型,在ArcGIS平台支持下,对模型进行了空间精细推算和可视化表达,并将其与常规的回归法与克里格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因子日照模拟法由于充分考虑了坡度、坡向、日照遮蔽度等下垫面因子对日照的影响,在日照时数模拟方面能够获得较好效果;而年均温、 10℃积温采用Spline残差插值的小网格方法效果更好;年均降水量则以采用IDW残差插值的小网格方法为佳。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地区农业光、热、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可以为充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林、牧产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和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5.
近36年藏东“三江”流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藏东"三江"流域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为政府部门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藏东"三江"流域1980—2015年逐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近36年藏东"三江"流域热量、光照、降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6年,藏东"三江"流域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8℃/10 a、22.2 h/10 a、9.4 mm/10 a;流域内各站气温年、季变化趋势一致,日照时数与降水量年、季变化趋势差异较大;降水相对变率春季最大,夏季最小;≥0℃的初日提早、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积温增长。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将对藏东"三江"流域农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技术的山西省高粱种植气候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毅  白文斌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3):235-238
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调整高粱种植品种,利用山西省109个气象观测站1981—2012年标准气候统计资料,建立山西省高粱种植气候区划因子与地理信息的回归模型,确定了山西省高粱种植综合气候区划指标,并利用GIS技术将山西省高粱种植区域划分为早熟、中早熟、中晚熟和晚熟区。分区结果较传统气候区划更直观和精细,为发展高粱产业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广西农业气候资源的长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了解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广西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为政府部门指导农业生产、发展设施农业、合理进行农业气候区划提供决策依据,笔者利用广西71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广西主要农业气候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广西≥0℃活动积温和≥10℃活动积温呈明显增加趋势,增加突变点均为1997年,20世纪60-80年代是热量资源较贫乏时期,90年代热量有所增加,21世纪初为热量资源最丰富时期;各地热量资源也均呈增加趋势;广西年日照时数表现为“阶梯式”减少,1975年是其减少突变点,20世纪60年代为光照资源最丰富时期,90年代为最贫乏时期;广西降水资源变化趋势不显著,年际间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8.
基于DTOPSIS法的塔里木河流域棉花种植适宜性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及棉花生产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综合评价了塔里木河流域各县市的棉花种植适宜性,将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合新疆棉花种植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合理的区划。利用塔里木河流域23个气象站点1993—2012年气候资料,采用DTOPSIS法对塔里木河流域的棉花种植气候资源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县市水资源潜力指数,对塔里木河流域棉花种植适宜性进行区划研究。塔里木河流域棉花种植最适宜区为塔里木河干流区,适宜区大多位于塔里木河中游区及支流地区,次适宜区主要位于下游区及边缘地区,塔里木河流域的较高海拔山区为棉花种植不适宜区。除个别县市外,棉花各生育区内的平均温度和光照时数各县市间相差不大。因此灌溉条件是影响各县市的棉花种植适宜性的主要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9.
靖远县近 60年来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全面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靖远县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为该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及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参考,利用靖远县近60年来气温、降水、日照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突变检验、功率谱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靖远县热量资源明显增加,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17℃/10 a,存在9年和4年的显著周期,在1994年出现了增温的突变。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活动积温,平均每10年分别增加25.5℃·d和34.3℃·d。(2)靖远县年降水量呈弱的减少趋势,变化倾向率为-5.3 mm/10 a,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易发。降水变化存在7.6年和3年的显著周期。(3)靖远县年总日照时数为2706.4 h,夏作物生长期(4—7月)总日照时数为1010 h左右,秋作物生长期(5—9月)总日照时数为1233.6 h左右。年总日照时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减少—增多"的转型。年总日照时数变化存在4.5年左右的显著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0.
以限制南亚热带名优果树北移引种的关键制约因子--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为指标,探讨闽东小气候资源区划研究.研究从农业气候相似原理出发,进行小气候资源调查、气候数值模拟、冬季冻害考察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专题图制作、叠置分析、面积统计等,最后提交图形化研究成果以指导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1.
唐山地区近48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以全球变暖为主线的气候变化已被世界公认。气候变化会影响到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格局,作物品种布局、粮食产量等。为此,利用唐山地区11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日平均气温和逐日降水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倾向估计,分析唐山地区主要农业气候资源时间、空间变化趋势及其差异,为政府部门指导农业生产,发展设施农业和名优农产品开发、引进、农业气候资源利用论证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唐山地区热量均呈增加趋势,西南部热量增加趋势明显,东北部热量增加较缓;≥0 ℃活动积温、≥10 ℃活动积温的变化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年降水量表现为减少趋势,且年际间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2.
近50年青海海南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全面分析青海海南地区近50 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发展,为该区域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及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参考,采用线性分析、M-K法,对青海省海南地区1961—2010 年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年来,海南地区气温总体呈显著增温趋势,以冬季升温最明显,贡献率最大为特征。夏季、冬季和年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多趋势,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则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夏季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年和其他季节日照时数的增减趋势不显著,说明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少是影响年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因素。年平均气温在1990 年发生了增温突变,年降水量和年日照时数未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3.
1961-2011年海南岛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海南岛18 个气象站1961—2011 年逐日的气温、降水、日照等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等方法全面分析了海南岛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近50 年来海南岛年平均气温、四季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P<0.05),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2℃/10a、0.17℃/10a、0.18℃/10a、0.22℃/10a、0.29℃/10a、173.89℃/10a,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升高最明显,并在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发生突变。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趋势,且年内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年暴雨日数增加趋势明显。年日照时数以57.58 h/10a 的速率呈明显的减少趋势(P<0.01)并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发生突变。登陆海南岛的热带气旋频次减少但强度增强,干旱灾害年际间波动较大,但无明显变化趋势;由于气温升高,寒害和低温冷害的威胁降低。总体上,海南岛农业气候资源向“热量资源更加丰富、水分资源光照资源充足、热带气旋灾害加重”为主要特点的暖湿化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海南热带农业的影响和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为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资源条件,调整农作物生产布局和种植结构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湘中地区1961-2010年气象站逐日观测数据资料,选取与农作物密切相关的气候极值和农业气候指标,采用统计检验、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的方法,分析了湘中地区农业水热气候条件和气候极值,进而研究主要农业气候指标的变化倾向。研究发现:湘中地区近50年来,水热资源总体呈增加趋势;年强降水量呈增大趋势,尤其以夏季强降水量增加最为明显,表明夏季洪涝灾害的威胁加大;最高(低)气温阈值的变化表明极端高(低)温均呈缓解趋势,及其出现的天数在减少,说明由极端气候引起高温热害、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减小;≥0℃和≥10℃积温分别在1997年和2000年开始突变,上升趋势明显,表明湘中地区有效热量资源在增加;霜冻日数呈减小趋势,说明霜冻危害发生的风险在减小。这对确定合适的农业气候指标值和促进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海棠‘怀恩’的栽培质量及促进该品种的推广,以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等8 项气象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及隶属函数法评价枣庄市海棠‘怀恩’栽培气候适宜性。结果表明,枣庄市海棠‘怀恩’栽培气候适宜性指数为0.851~0.894,平均值为0.871,是海棠‘怀恩’的适宜栽培区。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咸阳石榴种植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咸阳石榴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找出咸阳石榴种植的适宜区域。利用咸阳12个国家气候观测站1988—2017年最新气象观测资料,采用GIS技术对咸阳石榴栽培进行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以期为咸阳石榴生产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影响生长和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筛选出咸阳石榴从现蕾至果实成熟需≥10℃的有效积温、年生长期内需≥10℃的有效积温、年日照时数、9月日照时数、7—9月降水量、日平均气温18~21℃时的日较差、年极端最低气温和旬极端最低气温等8个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指标。评估发现石榴种植优质区占咸阳市面积的14.9%,主要分布在三原、泾阳大部、渭城区西北部、礼泉东部、乾县北部;适宜区占21.3%,分布在兴平市、秦都区、渭城区、礼泉县南部、乾县南部及武功北部台塬区;劣质区占16.6%;不适区占47.2%。咸阳旱腰带以南除武功外都是石榴种植适宜区,该区域光、热、水气候资源满足石榴优质生产所需的全部气象因子,可以大力发展石榴栽培。  相似文献   

17.
新疆石河子58年气温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为了给石河子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展农业生产、气候资源利用等提供气候依据,统计分析了新疆石河子1954—2011年58年来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最高和最低气温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最高和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石河子各月平均气温也呈上升趋势;石河子年平均气温突变点是1986年,年最高气温突变点是1976年,年最低气温突变点是1981年,并具有各自的周期特征。  相似文献   

18.
探明不同种植体系周年产量、气候资源分配及其利用效率特征,建立周年气候资源优化配置的定量指标,为进一步提升黄淮海区域周年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2011—2015年河南新乡定位试验数据,定量分析了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大豆、双季玉米和一季春玉米4个种植体系产量、生物量、干物质产能、光温资源分配及其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和双季玉米体系4年产量、生物量和干物质产能差异均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冬小麦–夏大豆和一季春玉米体系,平均增幅分别为45.4%~61.5%、37.3%~71.3%和35.7%~70.7%;双季玉米和一季春玉米体系周年辐射生产效率、籽粒及总生物量光能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冬小麦–夏玉米和冬小麦–夏大豆体系,其中周年辐射生产效率平均增幅为11.8%~66.7%,籽粒及总生物量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13~0.42和0.18~0.69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周年气候资源分配特征,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两季积温分配率分别为45.6%和54.4%,积温比值为0.8,双季玉米两季积温分配率为51.4%和48.6%,积温比值为1.1。综合分析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冬小麦–夏玉米和双季玉米种植体系可作为黄淮海区种植模式优化布局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明确主要种植体系积温分配率和积温比值等定量指标可为进一步优化周年气候资源配置,挖掘黄淮海两熟区周年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朔州气温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合理开发区域气候资源,更好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本文利用1957-2017年朔州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数据研究朔州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朔州近61年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4℃/10a,明显高于全国的增温速率(0.25℃/10a)。4季平均气温也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冬春季增温比较明显。(2)年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增温速率分别为0.47℃/10a和0.61℃/10a,远远高于年平均最高气温(0.3℃/10a)和极端最高气温(0.18℃/10a)的增温速率。(3)气候异常分析可知,4季均可发生异常,其中冬季发生异常的年份最多。(4)通过M-K突变分析可知,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突变与上世纪70年代,早于年平均气温的突变时间(上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