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特进行了麦后复种与小麦套种饲用甜菜等项综合配套技术的试验与示范.在小麦套种甜菜的地块中复种内饲5号甜菜,试验结果表明,1.8m0.9m套种模式,临优1号小麦产量可获得299.1kg/667m2.套种内饲5号甜菜的最佳密度为株距33.3cm,块根产量达到4346.7kg/667m2,茎叶产量为2517.2kg/667m2;复种内饲5号甜菜的最佳栽培密度为株距26.7cm,块根产量为1625.5kg/667m2,茎叶产量为3819.9kg/667m2.套、复种后总产值为1799.2元/667m2,复种的增收率为43.4%,增产、增收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探讨甘蔗栽培的高糖高产理论,试验以新台糖22号为材料,研究甘蔗种植行距为1.0m(处理A)、窄行宽株,行距为1.25m(处理B)、宽行窄株,行距1.5m(处理D)、宽窄行宽株,行距2.0m(处理C)、宽窄行窄株四种种植结构及其群体生理生化动态变化及甘蔗产量之间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生理生化指标,在各处理的表现均是分蘖期较高,伸长期最高,工艺成熟期低,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每666.7m2蔗茎产量最高是处理D,为9170kg/666.7m2,最低是处理C,为7427kg/666.7m2,处理D与处理C之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蔗糖分最高是处理B,为15.5%,最低是处理D,为15.2%。  相似文献   

3.
通过高海拔地区马铃薯不同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除种薯、密度和施肥三个关键因素均达到要求外,采用垄作种植+整薯播种+去蕾+叶面喷施种植马铃薯产量最高,单产为1 536.05kg/667m2;其次是垄作种植+叶面喷施,单产为1 232.00kg/667m2;产量最低的是平作种植+切块播种,单产为872.66kg/667m2。  相似文献   

4.
<正>1供试材料供试青贮玉米品种:东青1号。供试肥料:磷酸二铵、硫酸钾、尿素(施入肥料养分计量单位以纯量N、P2O5、K2O计算)。2试验方法采用双因子试验,即密度、施肥量两个因子。2.1密度水平A:50 000株/hm2(株距0.28m,行距0.70m);B:55 000株/hm2(株距0.25m,行距0.70m);C:60 000株/hm2(株距0.23m,行距0.70m)。2.2施肥水平a:N 8kg P2O5 3kg K2O 4kg(即施磷酸二铵90kg/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茶肥1号"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密度为2 667株/666.7m2(行距×株距为50.0cm×50.0cm)处理茶肥1号种子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121.38kg/666.7m2,较其他处理增产4.5%~24.1%。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不同栽培密度下马铃薯的最高产量,确定马铃薯栽培的适宜密度及株行距最佳配置方式,选择了6种不同种植密度的试验,其结果为,密度75 000~90 000株/hm2产量最高,薯块大、商品率高,为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7.
密度和施肥方式对定向槽浅生栽培紫山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种植密度和施肥方式对紫山药产量的影响,提高紫山药定向槽浅生栽培的生产技术水平,采用大田试验,以紫色山药品种‘紫玉淮山’为试验品种,设置0.25 m×1.4 m、0.3 m×1.4 m、0.35 m×1.4 m和0.4 m×1.4 m 4 个不同的种植密度水平及常规化肥、缓控释肥2 种施肥方式,比较分析紫山药产量。种植密度处理表明,定向槽浅生栽培条件下,紫山药单株平均产量随着株距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种植密度为0.4 m×1.4 m的处理单株平均产量最高;而单位面积产量则与之相反,种植密度为0.25 m×1.4 m时产量最高。施肥方式处理表明,通过种植前一次性施入缓控释肥能够比分3 次施入常规化肥获得更高产量,其中在密度0.25 m×1.4 m的小区,施缓控释肥比施常规化肥平均增产0.17 kg/株,理论产量增加3779.1 kg/hm2。因此,定向槽浅生栽培方式下,0.25 m×1.4 m的种植密度+缓控释肥有利于紫山药高产、高效种植。  相似文献   

8.
唐虹 《中国种业》2015,(10):68-69
适时播种和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马铃薯种薯扩繁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技术环节,为探索马铃薯秋季配套繁育集成技术,选用费乌瑞它脱毒原原种薯进行播期、密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播期9月11日、密度105000株/hm2时产量最高,达25983.30kg/hm2,为黔中地区秋季脱毒马铃薯原种繁育生产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9.
种植密度及施氮量对红土晒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掌握红土晒烟适宜的种植密度及施氮量,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和应用的参考指标,通过在主产区多年重复田间试验比较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红土晒烟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株行距和施氮量对红土晒烟的产量、产值以及内在品质都有影响,其中又以施氮量的影响较大,尤其在内在化学成分和评吸质量方面,施氮量显示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种植密度和株行距的影响,因此在生产上宜根据不同的土壤肥力情况进行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及中等以上肥力田块施氮量宜为45~60 kg/hm2,对应种植密度行距60 cm,株距30 cm;土壤肥力偏弱的田块,施氮量宜为75 kg/hm2,肥力比较弱的可到82.5 kg/hm2,对应种植密度行距70 cm,株距30 cm。  相似文献   

10.
吴兰云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158-162
为了明确不同密度和行距对小麦新品种‘皖麦68’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采用二次D-饱和最优设计,分析了‘皖麦68’密度和行距的产量等效应,得出综合效应方程。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都是正效应,行距对产量是负效应,二者对产量的交互作用是负效应。对产量结构的影响是,密度和行距对穗数是正效应,对穗粒数是负效应,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密度为357.45万/hm2,行距为19.03 cm时,‘皖麦68’的最高产量达9215.6 kg/hm2;最理想的产量结构是穗数为624.48万/hm2,穗粒数40.05粒,千粒重39.13 g。综合极值区间,确定了淮北地区‘皖麦68’产量在9000 kg/hm2以上的播种密度范围是326.6-360.3万/hm2,行距是19-20cm。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加工专用马铃薯品种大西洋适宜密度,进行了不同栽培密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商品薯率、淀粉含量影响不明显,对生育期影响不大,对产量及其农艺经济性状均有影响。在张掖市种植的最佳密度为9.09万株/hm2,平均产量达42924kg/hm2,田间种植垄株距为110cm×20cm;适宜密度范围为8.33万-9.09万株/hm2,相应的田间种植垄株距为(120~110cm)×20cm。  相似文献   

12.
不同宽窄行及播种密度对玉米弘大8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对紧凑型玉米弘大8号进行6种不同宽窄行和5种密度的组合试验。探讨紧凑型玉米的最佳宽窄行行距和密度。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宽窄行行距下弘大8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不同,最佳种植密度分布79500-91500株/hm2之间;同一密度不同的宽窄行处理,弘大8号的产量不同,宽行80 cm窄行40cm的产量最高。在种植密度较大的条件下,实行宽窄行种植可增产。弘大8号的最佳宽窄行行距和密度组合是:宽行80 cm窄行40cm,密度79500株/hm2,产量为9950 kg/hm2。  相似文献   

13.
不同钾肥量与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及商品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了解施钾量与栽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及商品率的影响,在地膜覆盖条件下进行了不同钾肥量和密度试验,两因素各设置3个水平,随机区组排列,供试马铃薯品种为‘中薯3号’。结果表明:不同施钾量处理间产量呈极显著差异(P<0.01),A(2硫酸钾375 kg/hm2)>A(3硫酸钾225 kg/hm2)>A(1硫酸钾525 kg/hm2),理论最佳施钾量为硫酸钾367.5 kg/hm2;不同栽植密度处理间产量呈极显著差异(P<0.01),B(1 63000株/hm2)>B(2 69000株/hm2)>B(3 78000株/hm2),在栽植63000~78000株/hm2范围内,马铃薯产量与栽植密度呈负相关,理论最佳栽植密度为63000株/hm2;产量达最高时的最优组合为A2B1,即硫酸钾375 kg/hm2,栽植密度为63000株/hm2,产量为17577.7 kg/hm2;不同施钾量水平下的商品率为A1>A2>A3,随着施钾量的减少,商品率降低;不同栽植密度水平下的商品率为B1>B2>B3,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加,商品率下降;商品率达最高时的最优组合为A1B1,即硫酸钾525 kg/hm2,栽植密度为63000株/hm2,商品率最高达68.4%。  相似文献   

14.
扁豆密植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的种植密度对扁豆产量的影响,寻求最佳种植密度来提高扁豆产量,以‘上海交大红扁豆1号’为供试品种,采用4种种植密度处理,通过对扁豆2个采收阶段的产量测定与分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增产效果,为扁豆密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密度低于49995株/hm2时,扁豆产量随着扁豆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增加。超过此密度后,产量开始降低。此试验中,获得最高产量的种植方式是行距2 m,株距0.2 m,种植密度49995株/hm2,与传统种植密度相比,增产了124.3%。密植后,扁豆在采收第1阶段(4月1日至6月30日)增产80.48%~272.96%,采收第2阶段(7月1日至10月15日)增产0~9.8%,扁豆增产效果第1阶段大于第2阶段。在扁豆的生产中,通过动态的合理密植,可以明显提高扁豆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氮肥水平和合理密度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影响因子。蜀优217在国家区试中两年平均单产比Ⅱ优838增产8.0 %,表明该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为了更好的指导蜀优217的生产应用,于2016年、2017年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种植制度下开展氮肥水平和移栽密度试验研究,为蜀优217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 A4B2(氮肥12 kg/666.7m2,栽植密度0.95万穴/666.7m2)产量达到727.79 kg/666.7m2,比产量最低处理A1A1的648.62 kg/666.7m2,增产79.17,增幅12.21 %。此外,产量较高的组合有A3B2(氮肥10 kg/666.7m2,栽植密度0.95万穴/666.7m2)、A4B1(氮肥8 kg/666.7m2,栽植密度0.95万穴/666.7m2)。氮肥水平和移栽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极显著,而互作不显著。足穗、大穗、较高的结实率是其高产的主要原因。蜀优217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高产栽培时,适宜的氮肥水平为10 kg/666.7m2-12 kg/666.7m2条件下,适宜的栽植密度0.95万穴/666.7m2,可以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6.
高寒地区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改变西藏地区马铃薯栽培沿用的传统施肥方法和栽培模式,发挥脱毒马铃薯自身的优良习性,使产量和品质得到大幅度提高,为脱毒薯的推广和本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打好基础。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干旱半干旱气候、土壤贫瘠的自然条件下高寒地区的脱毒马铃薯高效施肥技术和合理种植密度。结果表明:氮肥是马铃薯植株健壮生长和获得较高产量不可缺少的基本肥料之一,充足的钾肥,有利于马铃薯植株营养体生长,使产量和质量都得到提高。在密度90000株/hm2、氮肥360 kg/hm2、磷肥180 kg/hm2、钾肥300 kg/hm2时,可以获得最高产量,在此试验条件下产量可以达到35808 kg/hm2;种植密度增大减少商品薯,在播种密度为75000株/hm2时,既可以保证产量又有利于增加商品薯。通过试验研究表明:在高寒地区一定范围内播种密度越大产量越高,氮肥和钾肥处于第二影响因素,磷肥对产量的增产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玉米新品种‘种都100’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了42000、48000、60000株/hm2 3个密度梯度,复合肥和尿素各450、600、900 kg/hm2 3个施肥量水平,研究了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施肥量及二者之间的互作效应,导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种都100’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密度和施肥量太高时,产量出现降低。农艺性状变化规律与产量变化有密切关系。在密度和施肥量互作效应下,‘种都100’在山区获得高产的最理想配置为密度48000株/hm2,基施复合肥600 kg/hm2,追施尿素600 kg/hm2,产量为7645.5 kg/hm2。该试验为‘种都100’在四川山区获得高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能源型甘薯新品种“泰中9号”高产栽培技术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理配置针对不同品种的栽培技术可提高作物产量,并降低化肥的过度使用。对淀粉型甘薯新品种“泰中9号”采用五因素(1/2实施)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分析了氮肥、磷肥、钾肥、密度、插秧期对该甘薯品种鲜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程度依次为:钾肥(X3)﹥磷肥(X2)﹥密度(X4)﹥氮肥(X 1)﹥插秧期(X5)。“泰中9号”甘薯产量在3265.15-4127.96kg/666.7m2的1532个组合中优化栽培方案是:折合纯 N 10.7~11.88kg/666.7m2,纯 P2O5 5.44~6.01kg/666.7m2,纯 K2O 15.15~19.83kg/666.7m2,适宜的栽培密度范围是4048~4525株/666.7m2,适宜的插秧期范围为4月22日至4月29日。本研究可为能源型甘薯“泰中9号”的高产种植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大豆的种植主要以与玉米间作为主,适宜的种植密度是获得高产的前提,为研究种植密度对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的影响,找到最佳种植密度组合。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分别在云南嵩明县(A)、会泽县(B)和鲁甸县(C)等3个点进行试验。研究了玉米和大豆种植密度对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的影响,并分别建立二元二次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玉米和大豆密度对间作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影响显著,均呈凸抛物线型变化,在低密度水平下,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通过模型解析表明,玉米+大豆密度组合分别为64 110株/hm 2+147 013株/hm 2(A)、63 068株/hm 2+147 116株/hm 2(B)、64 059株/hm 2+145 077株/hm 2(C)时,各试验点可分别达到最高群体产量。玉米+大豆密度组合分别为62 909株/hm 2+149 852株/hm 2(A)、61 499株/hm 2+151 807株/hm 2(B)、62 762株/hm 2+147 108株/hm 2(C)时,各试验点可分别达到最高产值。经模拟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各试验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产量≥12 270kg/hm 2、经济产值≥24 000元/hm 2的最佳密度组合分别为玉米59 251~66 437株/hm 2、大豆140 075~161 495株/hm 2(A),玉米58 927~65 366株/hm 2、大豆144 159~169 203株/hm 2(B),玉米58 821~66 703株/hm 2、大豆139 315~154 886株/hm 2(C)。合理的密度搭配能有效提高群体产量,获得较高经济产值。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探明重庆地区玉米种植最佳密度,选有代表性的3个玉米品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渝青玉3号’在重庆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0~525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12506.25 kg/hm2‘渝单16号’在重庆地区的最适种植密度为52500~600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11255.7 kg/hm2,‘渝糯851’的最适种植密度在52500~60000株/hm2。产量达到最高的9209.1 kg/hm2,同品种在不同密度下产量先增后减,说明重庆地区生产上的种植密度没有达到该品种发挥高产潜力的密度。因此,重庆地区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