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天然杨桦林的生长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固定标准地定位观测和临时标准地调查点面结合的方法,运用数量化Ⅰ统计分析理论,将天然杨桦林的生长条件划分为Ⅳ个立地级,以Ⅰ立地级为最佳。在立地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天然杨桦林各立地级的生长进程,提出了天然杨桦林树高与胸径生长进程的3个阶段:速生期、均稳生长期和慢生长期。这为杨桦林的分类定向培育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杨桦林下的生境条件与红松天然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兴安岭林区,杨桦林是阔叶红松林皆伐或火烧后首先发生的先锋群落,是恢复红松林的过渡阶段。 试验地设在东北林业大学凉水自然保护区,海拔360—400米。于1983年至1985年进行三年小气候观测和林下更新调查,阐述了杨桦林下的小气候特点与红松天然更新及生长的关系。杨桦林与原生群落相比较,其林下各生态因子发生了显著变化,较适宜红松的更新及生长;30年生的杨桦林下红松天然更新每公顷达4000多株,而且幼苗幼树在年龄上分配比较均匀,恢复红松林的趋势很明显;林下20年生红松幼树平均高是原始林下同龄幼树的4—5倍,地径也增粗4—5倍。 恢复红松林应发挥天然更新的巨大潜力。对杨桦林下红松天然更新不好的地段辅助以人工更新,并适时疏伐上层阔叶树,为林下幼树创造更适宜的生长条件。这是加速杨桦林恢复为阔叶红松林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小兴安岭五营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以黑龙江五营林区为主要对象 ,通过对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类型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的分析 ,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途径和可持续经营措施 .阔叶红松林是小兴安岭地区最典型和最稳定的植被类型 ,但其面积和蓄积都在迅速减少 ,显著的特性是通过优势树种红松的世代更替及其与阔叶树种的相互更替 ,维持群落的周期性波动和稳定结构 ,经营上应采取保护措施 .硬阔叶林是阔叶红松林破坏后所形成的次生林 ,在一些地区成为杨桦林向阔叶红松林恢复的中间途径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次生硬阔叶林稳定性小 ,尤其是那些由硬阔叶树形成的纯林更是生长速度慢 ,更新不良 ,结构不合理 ,必须采取有效的恢复途径 ,减缓退化 ,实现可持续经营 .杨桦林是最典型的次生软阔叶林 ,具有十分广泛的分布 .杨树和桦树都是生长速度快的强阳性树种 ,阔叶红松林一经破坏 ,它们首先占据采伐和火烧迹地 ,迅速成林 .然而 ,这些树种材质不良 ,群落结构单一 ,生产力低下 ,极易被其它树种所代替 ,所以要迅速调整杨桦林结构 ,采取恢复和重建措施 ,发展阔叶红松林 .至于非地带性植被云冷杉林和落叶松林等采取维持措施 ,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相似文献   

4.
为了认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格局的季节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从2009年5-9月份逐月调查了原始阔叶红松林样地及次生杨桦林样地内的100个l m2的草本样方,比较分析了2种林分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次生杨桦林中调查到蕨类植物9种,早春短命植物8种,早夏植物36种,晚夏植物31种;阔叶红松林中调查到蕨类植物5种,早春短命植物13种,早夏植物37种,晚夏植物21种.阔叶红松林及次生杨桦林下的草本植物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早春时期以黑水银莲花(Anemone amurensis)和东北延胡索(Corydalis ambigua)为主;夏秋季节以山茄子(Brachybotrys paridiformis)和白花碎米荠(Cardamine leucantha)为主.次生杨桦林各月份之间,物种多度差异较大.同一林分不同月份之间的物种相似度在5月份最低,夏季最高;2个林分各个月份之间的相似度均较低.假设所有草本样方在样地中完全随机分布,稀疏曲线描述了样方数与物种数的关系.相比于幂函数模型和对数函数模型,逻辑斯蒂模型能较好地拟合阔叶红松及其次生杨桦林下的样方数与物种数的关系.光照环境是影响次生杨桦林草本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林隙分布和土壤酸碱度是影响阔叶红松林草本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可以通过相关环境因子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阔叶红松林及次生杨桦林下物种多样性的高低.  相似文献   

5.
杨桦林经营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固定标准地定位观测和临时标准地调查点面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杨桦林的密度,得到了杨桦林的最大密度、最佳密度和最小密度数学模型。确定了杨桦林的最佳经营密度与最低经营密度分别为0.70和0.55。  相似文献   

6.
山杨白桦林生态效益及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桦林是吉林省主要的次生林类型,喜光耐寒,林相良好,蓄积量大。杨桦林叶面积指数比柞林大,生长迅速,生产力高,具有多种生态经济效益,是纸浆、胶合板、火柴杆的好原料,也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好林分。经营措施,应依据林种和经营目的而定。  相似文献   

7.
天然杨桦胶合板材用材林的定向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固定标准地定位观测和临时标准地调查点面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天然杨桦林分的经营密度。 确定杨桦林最佳经营密度为0.70。通过对杨桦林各径级株数分布以及胸径与小头直径相关关系的综合分析.根据 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的生长进程规律及林分最佳经营密度模型.提出了天然杨桦胶合板材用材林定向培育的 技术措施。结果表明:采取该项技术.Ⅲ立地级的山杨林和Ⅱ立地级的白桦林单位面积胶合板用材林的总产量可 分别提高 16. 41%和 4. 55%。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天然次生杨桦林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和不足,阐述了天然次生杨桦林的培育目标及经营原则,并分类型分时期地讲述了天然次生杨桦林的经营措施,主要讲了如何通过封育管护、定株、透光抚育、疏伐、建立种源区块、引进顶级树种等措施,最终形成多树种混交、稳定、健康的多功能森林。  相似文献   

9.
采用固定标准地定位观测和监时标准地调查点面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天然杨桦林林分的经营密度,确定杨桦林最佳经营密度为0.70。通过对杨桦林各径级株数分布以及胸径与小头直径相关关系的综合分析。根据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的生长进程规律及林分最佳经营密度模型,提出了天然杨桦胶合板材用林林定向培育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彩和取该项技术,Ⅲ立地级的山场林和Ⅱ立级的白桦林单面积胶合板用林林的总量可分别提高16.41%和4.55%。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旨在探测华北亚高山森林群落的树种组成与结构,为了解该地区森林种群生态学特性、群落发生、发展及生态演替规律。[方法]采用CTFS样地技术规范调查分析了关帝山华北落叶松林、云杉林和次生杨桦林群落树种多度、优势度、重要值、径级结构等特征及其在3个群落间的差异。[结果]结果表明,1)华北落叶松林样地木本植物22种,隶属12科21属,独立个体数476个;云杉林样地共有木本植物16种,隶属10科12属,独立个体数46个;次生杨桦林样地木本植物25种,隶属10科19属,独立个体数420个。群落间树种种类、多度、重要值,特别是重要乔木优势度均表现出差异,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优势种明显。2)杨桦林中、小径级个体居多,林下有大量白杄幼苗存活。落叶松林优势种华北落叶松以较大径级居多,林下落叶松和辽东栎幼苗更新较多,两样地不同径级间个体数目相差均较大,分别呈近似倒"J"型和偏正态分布的径级结构;云杉林结构相对稳定,样地不同径级间个体数目相差不大,呈正态分布的径级结构。[结论]群落优势种的变化和更新差异反映了树种生态特性上的变异和生境异质性对树木生长的影响;不同群落树种的径级结构可反映该地区森林群落的生态演替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受20世纪50年代砍伐影响的热带天然林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变化趋势,以海南中部山区山地雨林原始林、低地雨林次生林、山地雨林次生林、云雾林次生林4个森林动态样地为对象,基于2012—2020年2次植被调查,从物种组成、区系组成、群落外貌特征等方面分析群落动态特点。结果表明:2012—2020年,(1)山地雨林原始林S?rensen群落相似度为0.960,物种组成最稳定;低地雨林次生林为0.921;山地雨林次生林为0.889;云雾林次生林为0.794,物种更替最明显。随着短期演替进行,各群落间S?rensen群落相似度升高,多年来有更多相同的物种。(2)各群落排名第1的优势种重要值均降低,云雾林次生林优势种重要值下降明显,向更为混合的多优势种群落发展。(3)随着短期演替进行,群落郁闭度增加,喜阳的前中期树种逐渐被耐荫的演替中后期种替代,分布区窄的海南特有种作为补员树种进入群落。(4)各群落均以热带区分布为绝对优势,并以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为主。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呈现出热带性减弱、温带性加强的特点。8年间,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更加复杂。(5)叶性质呈现出以中型叶、单叶、革质叶、全缘叶为主的热带地区典型特点;8年间,中型叶比例增加。通过有效的封山育林,受干扰的生态系统均得到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安徽宿州石灰岩山地次生林群落类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安徽宿州地区石灰岩山地天然次生林进行了群落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宿州地区石灰岩山地植被可划分为2个植被型,11个群系, 16个群丛;石灰岩山地植物群落中主要优势种为壳斗科的栓皮栎、板栗和麻栎及榆科的青檀等树种.  相似文献   

13.
2008年3 - 8月,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区不同样地类型下不同植物群落进行全面考察,综合分析了主要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结果表明:①在不同生活型中,物种多样性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这与群落中各层次的物种组成情况相同。②不同群落间物种多样性也有较大的差异,混交林相对纯林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③对不同起源地的群落多样性,天然次生林>退耕地人工林>农耕地,且退耕多年地段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接近于天然次生林。④在不同的退耕时间序列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逐渐趋于稳定,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呈“小—大—小”的变化过程,而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呈“大—小—大”的变化过程。退耕还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植被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应注意合理的林草布局,促进群落的稳定和更新。图2表4参15  相似文献   

14.
云南沾益海峰自然保护区地下森林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云南省沾益海峰自然保护区,查清保护区中的资源情况,对该区中特殊的地下森林(天坑)进行了详细的林业勘查,经踏查、采样、鉴定和分析,认为该地下森林在特殊环境下形成,受天然屏障保护,保存着较完整的原生植物类型,具有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特殊、区系成分异常、林层结构完整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辽东山区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空间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分析了辽东山区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空间结构。结果表明:辽东山区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林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整体上表现出群落处于较高演替阶段的属性特征。林分平均角尺度在0.479~0.524之间,属于随机分布或轻度的团状分布;平均混交度在0.699~0.828之间,为强度混交或极强度混交;胸径大小比数呈现出均衡分布的特征,整个林分树种的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结构与种类数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线路调查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西省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典型群落的结构与数量特征。群落主要由热带、亚热带科属组成,优势科为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Camelliaceae,安息香科Styrac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和木兰科Magnoliaceae等科,优势树种以相应的优势科属树种为主。物种数量特征采用重要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5个样地中,胸径≥3cm的个体密度1808株·hm^-2群落相对较高大,平均高度达11.5m,乔木垂直分化较明显:林木平均径阶为14.2cm,树种水平分布不均。许多常绿阔叶林群落正处于过老与更新发展之中,并常见有阳性落叶树种如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拟赤杨Alriphyllum fortunei和光皮桦Betula lurainirera等侵入林窗,形成常绿阔叶树与落叶阔叶树混交林。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海南五指山低海拔乌心楠(Phoebe tavoyana)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阐明群落演替与种间关联性的内在规律,为五指山区域内低海拔乌心楠次生林的保护、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笔者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对恢复时间最长的8个样地的乌心楠群落采用2×2列联表,运用方差比率法、χ2校验、Jaccard(JI)指数等方法计算19个乔木物种、15个灌木物种和10个草本物种的总体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乌心楠群落在乔木、灌木层次上呈不显著正联结,JI指数与χ2校验高度一致;正关联总对数高于负关联总对数,显著正关联总对数较少,大部分树种呈不显著正关联;乌心楠群落在草本层上总体关联性为显著负关联,正关联种对数较少,负关联种对数比例较高,这说明乌心楠群落草本层在林下对资源(光、热)的争夺激烈。总体而言,海南五指山区域内低海拔乌心楠次生林群落结构松散,优势种种间关系不紧密,草本层结构不稳定,尚处于演替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8.
空间生态位的分析方法在森林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选择黑龙江省东部典型天然次生林和接近原始阔叶红松林两个区域的森林类型,采用空间生态位理论的分析方法,对组成这两个森林群落类型的主要种群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和地理矩进行了定量测定。并对森林资源进行了空间生态位的划分。从而反映出森林群落的演替动态及趋势。结果表明:在帽儿山次生林区,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色木械,榆树,水曲柳和黄波罗等硬阔叶树种,白桦,山杨等软阔叶树种的生态位宽度正在缩小。森林群落进入了以硬  相似文献   

19.
对东北东部山区的天然次生林群落中主要树木种群的生态位在多个资源维度上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并将PCA技术运用于生态位的测度过程中,进行生态位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各自主要树木种群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种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对次生林群落结构形成机制的深入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20.
三个天然次生林群落中主要树木种群间联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三个天然次生林群落中几个主要树木种群的RA、RD、RF及IV值的比较分析以及种间联结系数(AC)的求算,研究了各主要树木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种间联结星座图(constellationgraph)对此种关系作了直观反映.研究结果对于深入分析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形成的内在机制及其动态特征具有重生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