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 DNA条形码技术对宁波口岸入境的24种有瓣蝇类进行分类研究。[方法]对有瓣蝇类样品的 CO I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比对和分析,使用 MEGA6.0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24种有瓣蝇类 CO I基因片段系统发育情况在科、属的水平上基本与形态学分类相同,在种的水平上不能够完全区分近缘种。[结论]单独用 DNA条形码技术进行有瓣蝇类分类鉴定是不妥当的,需与形态学分类方法相密合,可作为形态分类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提高对入境有瓣蝇类的鉴定水平奠定基础.[方法]选择27个形态学性状,应用数量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24种入境蝇类进行了研究.[结果] 24种有瓣蝇类被归为花蝇科、蝇科、麻蝇科三大类.用数值分类方法进行有瓣蝇类分类,其在科级、属级的聚类结果均与经典形态学分类相吻合.[结论]数值分类学方法可作为分子生物学分类和形态分类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李静  王砷  王建昌  张毅  邓宏飞  王金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350-11352
[目的]探索DNA条形码技术在实蝇快速鉴定中的应用。[方法]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和BOLD系统,选取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基因片段,针对截获入境旅客非法携带的番石榴中实蝇幼虫进行序列测定、比对和分析,并对培养后的成虫进行形态学分类从而验证分子分类的结果。[结果]检测的11头实蝇幼虫全部鉴定为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结论]为河北出入境检疫部门初步探索DNA条形码技术在实蝇快速鉴定中的应用及提升检疫工作的时效性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解决形态学鉴定困难的问题,为进一步开展外来疑难蚊类的鉴定提出了解决方案。[方法]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宁波口岸入境蚊类的COⅠ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用MEGA6.0和DNASTAR软件进行比对和分析,同时进行形态学特征复核。[结果]截获的7只蚊虫分别为骚扰阿蚊(Armigeres subalbatus)、白雪库蚊(Culex gelidus)、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incidens脉毛蚊(Culicella incidens)。[结论]DNA条形码技术可作为蚊类形态分类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应用于鉴定云南省蝇类的可行性,并初步建立云南省蝇类基因数据库.[方法]采用微生物诱剂在云南省河口县、大理市、剑川县、蒙自市和元江县诱捕双翅目昆虫,并以C0I基因序列鉴定和比较科、属、种分类单元遗传距离.[结果]云南5地共诱捕到果蝇科、实蝇科、丽蝇科、厕蝇科、蝇科、麻蝇科和花蝇科等7科21属4...  相似文献   

6.
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是危害核桃果实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核桃的产量和商品价值。在最新的形态学分类上,核桃举肢蛾属于鳞翅目、麦蛾总科、黑展足蛾属。通过同源序列比对探讨利用DNA条形码技术(DNA barcoding)对核桃举肢蛾进行分类鉴定的准确性。运用2对通用引物分别扩增核桃举肢蛾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 I)基因和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片段,并与鳞翅目麦蛾总科、巢蛾总科、凤蝶总科、螟蛾总科等昆虫的同源片段进行碱基组成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分析,扩增得到核桃举肢蛾CO I基因664 bp片段和Cytb基因479 bp片段。结果表明:核桃举肢蛾线粒体CO I基因片段中,A、T、G和C 4种核苷酸的含量分别为29.5%、39.4%、15.1%和16.1%,A+T的含量(68.9%)明显高于G+C含量(31.1%),存在显著的AT使用倾向性。在Cytb基因片段中, A、T、G和C 4种核苷酸的含量分别为33.4%、41.5%、10.2%和14.8%,A+T的含量为74.9%,也明显高于G+C含量(26%)。两段序列都以T-A间颠换和T-C间转换为主要替换方式,且密码子第2位点保守性最强,第3位点变异率最高。基于CO I和Cytb基因片段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均显示核桃举肢蛾与麦蛾总科昆虫处于同一个分支之下。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得到的核桃举肢蛾分子生物学分类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宁波地区有瓣蝇类区系分布情况。[方法]2010年~2013年期间,采用网捕法和诱蝇笼法结合的方法,采集宁波地区有瓣蝇类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该研究发现宁波地区有瓣蝇类82种,隶属于6科45属,讨论了区系分布特征。[结论]宁波地区有瓣蝇类种类丰富、复杂,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OI基因区段作为DNA条形码在识别日照海蝉地理群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以日照海蝉为研究对象,用引物LCO1490和HCO2198扩增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产物双向测序,用Clustal W进行DNA序列比对,用MEGA 6.0软件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g,NJ)和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获得大小为658 bp的COI基因,A、T、C、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24%、36.63%、16.41%、16.72%,其中A+T平均含量(66.87%)明显高于G+C平均含量(33.13%),NJ和MP系统发育树均表明日照海蝉属于蝉蟹总科(Hippoidea)眉足蟹科(Blepharipoda),与形态学的分属结果一致。[结论]采用COI基因序列作为DNA条形码进行海蝉分类鉴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宁波地区有瓣蝇类区系分布情况。[方法]2010年~2013年期间,采用网捕法和诱蝇笼法结合的方法,采集宁波地区有瓣蝇类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该研究发现宁波地区有瓣蝇类82种,隶属于6科45属,讨论了区系分布特征。[结论]宁波地区有瓣蝇类种类丰富、复杂,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6种蟹类DNA条形码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蟹类DNA条形码技术。[方法]利用PCR技术对浙江沿海6种常见蟹类(n=34)mt DNA COI基因进行扩增,最终获得688 bp基因片段。[结果]7个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样品中检测出5个单倍型,5个锐齿蟳(Charybdis acuta)样品中检测出5个单倍型,锈斑蟳(C.feriatus)、日本蟳(C.japonica)、绵蟹(Dromia dehaani)、三疣梭子蟹(P.trituberculatus)样品中检测出单倍型数分别为3、2、2、1;6种蟹类COI基因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5.3%、18.2%、36.2%和20.3%,A+T含量为58.5%64.1%;种内变异较小,遗传距离处于0.0000.004,种间遗传距离为0.1430.235;使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的分子进化树揭示相同物种个体首先聚类,不存在不同物种个体交叉聚类。[结论]COI-L1490/H2198通用引物在蟹类条形码研究中具有普遍适用性,mt DNA COI基因能够作为6种蟹类有效鉴别的DNA条形码,且区分度高、支持形态学分类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DNA条形码技术用于鉴定新疆蝗蝻的可行性,同时对这些样本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利用目前广泛应用的DNA条形码识别技术,以新疆地区的蝗蝻为靶标扩增其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 I gene,mtD NA COI)基因(658 bp),联合运用相似性方法 (BLAST in NCBI and species identification tool at BOLD Systems v3)和NJ聚类分析对所获得的蝗蝻碱基序列进行物种鉴定,系统发育分析则采用ML建树法。【结果】研究表明所采集到的蝗蝻均能准确确定其分类地位;在系统发育分析中,如果按照国际通用OSF分类体系,Oedipodinae则为一单系群,而按夏氏分类体系,研究支持将原本属于斑翅蝗亚科的小车蝗属归为飞蝗亚科,有关的系统发育关系如下:(((飞蝗属+车蝗属)+小车蝗)+斑翅蝗属)。然而,按夏氏分类体系,网翅蝗亚科未能形成一单系群,其下五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土库曼蝗属+((草地蝗属+异爪蝗属)(戟纹蝗属+米纹蝗属)))。【结论】由此推断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及综合运用相似性方法和NJ聚类分析可以用于蝗蝻的快速准确鉴别,该方法在蝗虫早期防治过程的种类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系统发育分析中,658 bp的COI序列虽能解决部分系统发育问题,然而,丰富的样本量及包含更多系统发育信息的基因片段或数据集则有助于提供更全面正确的系统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12.
DNA条形码技术是近几年迅速发展的一种基于分子水平的物种鉴定技术,基本原理是根据不同物种间特定基因片段的序列差异,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物种进行快速分类和鉴定,在植物的物种鉴定中已有较广泛的应用。本文从植物DNA条形码鉴定的步骤、DNA条形码在植物鉴定中的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DNA条形码技术在植物中应用的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3.
《农技服务》2016,(10):9-10
目前,对于检疫截获昆虫的鉴定大都采用形态学的方法,传统的昆虫形态学鉴定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大多数昆虫的形态鉴定是以完整的成虫为研究对象,而昆虫的早期(卵、幼虫和蛹)形态结构与肢体残缺的虫体均很难辩认,鉴定非常困难。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直接从DNA上得到的信息是最准确、最可靠的,因此DNA条形码技术可以解决传统昆虫形态学鉴定的这一缺陷。鳞翅目是昆虫中利用DNA条形码研究最多的目,分析卷蛾科22种昆虫29条线粒体COⅠ基因及其遗传进化距离,讨论DNA条形码技术在检疫性蛾类昆虫鉴定应用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帘蛤目16种经济贝类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帘蛤目主要经济贝类的分子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应用DNA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了6种中国近海帘蛤目经济贝类共计60个个体的COI基因片段,与GenBank收录的10种帘蛤目贝类50条同源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帘蛤目贝类COI基因存在碱基插入和缺失现象,在16个物种中有6个物种存在103个插入和缺失位点,其中杂色蛤仔Ruditapes variegata、裂纹哥特蛤Katelysia hiantina插入和缺失位点均为30个,大竹蛏Solen grandis为27个;碱基的组成出现偏倚现象,A+T含量(64.2%)明显高于G+C含量(35.8%);基于K2P模型的计算,16个物种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 6,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388 4,后者是前者的21.34倍;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表明,COI基因在科、属、种水平上的鉴定及其系统进化关系重构方面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一致性较高。研究表明,线粒体COI基因作为帘蛤目贝类DNA条形码在物种鉴定的适用性上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也为形态分类系统提供了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具有原始性和完整性,昆虫资源丰富,是东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之一。本文结合比较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对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花蝇科昆虫进行增强性鉴定,明确了属、种数,并探讨了花蝇科昆虫与有瓣蝇类其他科间的系统发生关系;编制了分属和种的检索表,整理了22幅形态特征和外生殖器照片图。研究发现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蝇科有9属11种,其中包括3中国新记录种:膜叉泉蝇[Eutrichota tunicata(Zetterstedt, 1846)]、黑尾纤目花蝇[Lasiomma atricaudum (Zetterstedt,1845)]和缠结鞭隰蝇[Zaphne implicata (Huckett,1944)];8内蒙古新记录种:林毛眼花蝇[Alliopsis silvestris (Fallén 1824)]、柳植种蝇[Botanophila salicis (Ringdahl, 1918)]、窄腹地种蝇[Delia tenuiventris (Zetterstedt, 1860)]、宅城种蝇(Hylemya urbica van der W...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南海海域鱼类分类鉴定中的可行性,采集了南海6目28科43属65种鱼类进行COⅠ基因序列扩增,获得序列与NCBI数据库进行比对,结合形态学信息,对鱼类分类鉴定进行分析.利用MEGA5.0软件计算各物种序列信息、遗传距离以及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所得65种鱼类COⅠ基因同源序列633 bp,与NCBI数据库比对,可搜索出相似率99%以上的样品,可以鉴定到种的水平.序列中A、T、G、C碱基平均组成为:A:23.8%、T:28.6%、G:18.8%、C:28.8%.样品种间、属间、科间和目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4.88%、19.09%、23.14%和24.68%,随着分类阶元的升高,物种的平均遗传距离差异越大.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科级以下阶元的分类关系与形态分类基本一致,而科级以上阶元的分类关系与形态学分类差别较大,说明COⅠ基因在鱼类分子鉴定上是有效的条形码基因,但在系统进化关系上不一定适用于高级阶元的系统进化分析.  相似文献   

17.
大小蠹属昆虫是重要的林木害虫,大部分种类是检疫性有害生物,我国口岸有多次截获记录。为加强对大小蠹属害虫的检疫鉴定,通过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Ⅰ基因(COⅠ)867 bp片段序列对大小蠹属17个种类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线粒体COⅠ基因可作为大小蠹属昆虫分类的依据;DNA条形码是生物系统分类分子水平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缓步动物属于微小水生无脊椎动物,以隐生现象著称。该实验对4种缓步动物11个个体的COⅠ基因序列进行提取测定和分析,并与GenBank中下载的6种缓步动物19条COⅠ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用贝叶斯法(BI)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了共计7种缓步动物30个个体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发现,缓步动物在DNA分子层面的分类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表明COⅠ基因可用于研究缓步动物系统分类及系统发育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杨树萤叶甲DNA条形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杨树萤叶甲(杨毛臀萤叶甲)(Agelastica alni orientalis Baly)主要分布于新疆,是杨、柳及苹果等林果的重要食叶害虫,对作物的严重危害期通常在幼虫期,难以对此做出准确鉴定.运用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对害虫各龄期的标本进行快速和准确的鉴定.[方法]通过提取杨树萤叶甲的基因组DNA,以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OⅠ)基因作为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最后获得准确的碱基序列作为杨树萤叶甲的DNA条形码.[结果]根据杨树萤叶甲在不同龄期的DNA序列一致的原理,运用DNA条形码研究技术,获得了杨树萤叶甲成虫和三龄幼虫的CO Ⅰ基因序列,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相似性最高可达97.74;.获得的序列可以用于对杨树萤叶甲的禄步鉴定.[结论]DNA条形码技术可简单、快速、准确的鉴定不同龄期杨树萤叶甲的标本,为及时采取害虫防治措施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调查本溪市洋湖沟水生昆虫的种类,评价洋湖沟地区太子河源头的水质情况。[方法]2017年7月对洋湖沟水生昆虫进行了采集,基于EPT丰富度、采用DNA条形码及形态学特征对洋湖沟所采水生昆虫进行鉴定。[结果]共得到11个种14条样品序列,其隶属于3目11科:蜉蝣目3种,襀翅目4种,毛翅目4种。[结论]鉴定结果显示,洋湖沟地区EPT水生昆虫种类较多,水质清洁,达到国家I类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