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红莲  王永杰  蒋业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1128-11132
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IHN)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与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特征(生物学特征、基因组和不同基因型分离株的地理分布)、检测技术及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每年秋冬季是向水库大量投放鲢、鳙、草、青等鱼种的黄金季节。但不少养鱼户发现,往往在投放鱼种后2~7天内,会在库面发现游动的病鱼和死鱼,这些病鱼皮肤失去光泽,体表黏液增多,严重者引起麻痹僵直、死亡。上述症状,系典型的"感冒",主要是由于水温剧变、鱼类皮肤神经末梢受到强烈刺激而引起内部器官活动失调引起的,其死亡  相似文献   

3.
1鱼类疫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96号<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的水生动物疫病有: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鲤春病毒血症、对虾杆状病毒病.三类动物疫病规定鱼病: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鱼鳃霉病.  相似文献   

4.
每年秋冬季是向水库大量投放鲢、鳙、草、青等鱼种的黄金季节。但不少养鱼户发现,往往在投放鱼种后2~7天内,会在库面发现游动的病鱼和死鱼,这些病鱼皮肤失去光泽,体表黏液增多,严重者引起麻痹僵直、死亡。上述症状,系典型的“感冒”,主要是由于水温剧变、鱼类皮肤神经末梢受到强烈刺激而引起内部器官活动失调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2021,(8)
正草鱼出血病是一种传染快、死亡率高、养殖鱼类的常见传染性疾病,危害极大,养殖场(户)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做好防控工作。1.主要症状一旦感染草鱼出血病,病鱼主要症状大多表现为体表出血,红身,出血位置不定,游动无力,食欲减退,部分病鱼可能并发肠炎等症状,常可分为病毒性出血病和细菌性出血病等。  相似文献   

6.
徐晔  段宏安  周毅  刘亭歧  姚燕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224-19226
[目的]建立Taqman探针荧光定量RT-PCR检测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IPNV)的方法。[方法]选取IPNV病毒的基因保守序列,利用Primer Express 2.0软件设计引物与探针。以梯度稀释的含有IPNV目的扩增片段的质粒作为标准品,探索定量RT-PCR反应条件。[结果]当标准品浓度在102~106 copies/μl之间时,标准品浓度(X)与Ct的关系为Ct=-3.426 lgX+4.481,相关系数R2为0.999 8。该法对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和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EHNV),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大鳞大麻哈鱼胚胎细胞(CHSE-214)和虹鳟的核酸都没有扩增反应。[结论]该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用于鱼类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的快速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7.
鱼小瓜虫病又叫白点病,打粉病又叫白鳞病、卵甲藻病,俗称白衣病。这两种病症状相似,病鱼体表黏液增多,皮肤和鳍上都出现小白点。流行于水温25℃左右,危害严重,常常不易区别,贻误了治疗时机,但这两种鱼病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鱼类卵甲藻病俗称打粉病、白鳞病,发病时间长,感染快,死亡率高.病鱼体表粘液增多,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小白点,白点逐渐蔓延至尾柄、身体两侧、头部及鳃内,白点之间有充血的红色斑点. 病鱼食欲减退,游动迟缓,呆在水面,体表白点逐渐连接成片,像外裹一层白粉,并越积越厚.粉块脱落处发炎、溃烂,易感染水霉病,最后鱼体消瘦,导致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9.
淡水养殖鱼类的细菌性败血症是近年来在我国流行范围广、导致患病鱼类种类多、死亡率高、危害和损失大的养殖鱼类急性传染性疾病,也被称为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鱼病。1.病鱼症状该病由病原体产生毒素,引起鱼体溶血、出血、组织严重坏死,最后导致死亡。疾病初起时,病鱼的颌部、口腔、眼睛、鳃盖、体  相似文献   

10.
嗜水气单胞菌胞外蛋白酶对鲫鱼的致病性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以提纯的嗜水气单胞菌胞外蛋白酶注射异育银鲫,鲫鱼出现典型的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症症状;病鱼体表充血、出血,鳃苍白,腹部膨大,肛门红肿突出,腹腔内有红色的腹水,肠壁充血发炎;背部肌肉注射部位发生液化、糜烂,鳞片竖起。病鱼各组织器官都有病变,其中尤以肝、肾最为严重:肝脏肿大,质地脆弱,肝细胞水肿,胞浆结构疏松;肾小体坏死以至解体,肾小管上皮细胞也发生病变。体外试验表明,正常鲫鱼血精中有某种成分能够抑  相似文献   

11.
寄生性鱼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鱼波豆虫病1.症状当虫体大量侵袭鱼的皮肤和鳃时,用肉眼仔细观察,可辨认出有暗淡的小斑点,皮肤上形成一层蓝灰色的黏液。被感染的鳃小片上皮坏死、脱落,使鳃器官丧失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病鱼呼吸困难。同时被该虫破坏的地方,往往被细菌或水霉感染形成溃疡。病鱼食欲不振,反应迟钝,鱼体消瘦,发病后在2—3天内出现大批死亡。2.发病规律适宜飘游鱼波虫大量繁殖的水温为12—20℃,流行期为冬末  相似文献   

12.
胡嘉俊 《新农业》2006,(5):37-38
一、细菌性烂鳃病病原是鱼害黏球菌,习惯上称烂鳃病。该病主要为害草鱼和青鱼,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症状:病鱼体色发黑,鳃盖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鳃的某些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淡水渔业产量居世界首位,但鱼类病害却日益增加,严重威胁着渔业的发展。现对我国淡水鱼类疫病及防治作一简要的综述,以供渔业生产参考。(1)传染性鱼病及防治病毒性鱼病已知32种。损失严重的有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PN)、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VHS)、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ZHE)、鲤春病毒血症(SVC)、河鲶病(CC)、鱼红细胞坏死病(PEN)、草鱼出血病(CTHD),我国以草鱼出血病危害最重。草鱼出血病临床有三种类型:红肌型、红鳍红鳃  相似文献   

14.
<正> 一、脱粘病、败血病 1.症状。脱粘病体表出现脱粒斑,一般从头顶后部开始,严重时溃烂。肝脏、肾脏形成坏死病灶区,肠胃发炎,肠粘膜坏死、脱落,心肌部分坏死,鳃溃烂,常并发败血病。败血病体表腹部皮肤出血、腹腔积血液、肝  相似文献   

15.
大黄鱼是浙江省主要的经济养殖品种之一,其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如下。   一、盛夏季节鱼病防治   (一 )细菌性病害   1弧菌病: 6月~ 9月初,特别是高温、无风时期,养殖密度过大,鱼鳃部易感染弧菌引起弧菌病。   症状:体表或鳍上出现点状发红,以致出血、糜烂、溃疡,严重时菌体侵入内脏,衰竭而死。   2肠炎病:多发于 4月~ 9月份,由单细胞杆菌或投喂不鲜小杂鱼、水质恶化引起肠炎。   (二 )寄生虫病   1小瓜虫病 (白点病 ):多发于水温 15℃~ 25℃期间,小瓜虫寄生在鱼体表或鳃上。   症状:病鱼的皮肤、鳍…  相似文献   

16.
<正> 春季气温逐渐回升,一般温度在10~20℃之间,水温比较适宜各种病源体生长繁殖,尤其4~5月份更是鱼类发病的高峰季节。早春鱼苗孵化时,鱼卵易患水霉病,鱼苗易患指环虫、小瓜虫、斜管虫等鱼病。其症状及防治方法如下: 1.水霉病。病鱼体表水霉菌丝大量  相似文献   

17.
每年秋冬季是向水库大量投放鲢、鳙、草、青等鱼种的黄金季节。但不少养鱼户发现,往往在投放鱼种后2—7天内,会在库面发现游动的病鱼和死鱼,这些病鱼皮肤失去光泽,体表粘液增多,严重者引起麻痹僵直、死亡。上述症状,系典型的“感冒”,主要  相似文献   

18.
<正> 春季气温逐渐回升,一般温度在10℃~20℃之间,水温环境比较适宜于各种病源体生长繁殖,尤其4~5月份是鱼类发病的高峰季节。早春鱼苗孵化时,鱼卵易患水霉病,鱼苗主要患指环虫、小瓜虫、斜管虫等鱼病。其症状及防治方法如下: 1 水霉病 病鱼体表水霉菌丝大量繁衍呈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病鱼活动失常,食欲减退,终因体衰而死  相似文献   

19.
<正> 春季气温逐渐回升,一般温度在10~20℃之间,水温比较适宜各种病源体生长繁殖,尤其4~5月份更是鱼类发病的高峰季节。早春鱼苗孵化时,鱼卵易患水霉病,鱼苗易患指环虫、小瓜虫、斜管虫等鱼病。其症状及防治方法如下: 1.水霉病。病鱼体表水霉菌丝大量繁衍,呈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病鱼活动失常,食欲减退,终因体衰而死亡。防治方法:①防止鱼体受伤。②  相似文献   

20.
(一)病因 鲤鱼白云病是由于恶臭假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一种鲤鱼传染病,本病的特征是在鱼体表覆盖一层粘液.通常在水温6~18℃、稍有流水、水质清瘦、溶氧充足的网箱养鱼及越冬池中发生和流行,而且多伴有竖鳞病、水霉病的发生,病鱼死亡率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