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利用膨润土、腐植酸钠、黄腐酸吸附光合细菌制成一种新型底质改良剂,通过对池塘水质指标和底质有机质的测定,研究该底质改良剂对池塘水质和底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底质改良剂可以改善养殖水体水质,水体中溶解氧(DO)含量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化学需氧量(CODMn)明显下降,氨氮(NH4+-N)和亚硝酸盐氮(NO2--N)的去除效果显著,水体pH值稳定在渔业水质标准范围(淡水6.5~8.5);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池塘底质有机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饮用茶水中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红梅  杨欣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315-17317
[目的]了解饮用茶水中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动态变化特征。[方法]测定不同茶叶品种、冲泡放置时间、沸腾时间以及冲泡方式下茶叶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情况。[结果]3种茶叶中,硝酸盐质量浓度大小顺序为红茶〉绿茶〉龙井茶,亚硝酸盐质量浓度大小顺序为绿茶〉红茶〉龙井茶。不同放置时间下,绿茶硝酸盐质量浓度先缓慢上升,再直线上升,最后又缓慢下降,1min时最低,为0.187mg/L。720min时最高,为1.230mg/L;亚硝酸盐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不明显,180min时最低,为0.060mg/L,1440min时最高,为0.130mg/L。不同沸腾时间对绿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质量浓度的影响不大,硝酸盐质量浓度范围为0.180—0.220mg/L,亚硝酸盐质量浓度范围为0.102~0.130mg/L。密闭条件下冲泡的茶水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均高于敞开方式下冲泡的。[结论]冲泡茶叶后应在30~180min内饮用;冲泡茶叶时最好选择敞开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新疆渭干河千佛洞段水体水质状况.[方法]于2014年1月、4月、5月、7月、1D月、11月对渭干河千佛洞段水体进行温度、溶解氧、溶解氧饱和度、pH、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等9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渭干河千佛洞段水体温度年波动范围在2.22 ~ 21.17℃,年平均温度为11.74±7.296℃;水体溶解氧含量年波动范围在7.87~16.45 mg/L,年平均溶解氧含量为12.06±3.413 mg/L;水体溶解氧饱和度年波动范围在101% ~ 120%,年平均溶解氧饱和度为109.77%×6.616%;pH年波动范围在7.76 ~9.36,年平均为8.31±0.571;化学需氧量含量年波动范围在0.40~1.68 mg/L,年平均化学需氧量含量为1.13±0.475mg/L;亚硝酸盐氮含量年波动范围在0.001 6 ~0.017 5 mg/L,年平均亚硝酸盐氮含量为0.0097±0.0086 mg/L,氨氮含量年波动范围在Q.002 4 ~0.0045 mg/L,年平均氨氮含量为0.0034±0.000 79 mg/L;总磷含量年波动范围在0.001 0~0.002 5 mg/L,年平均总磷含量为0.001 8±0.000 63 mg/L;硝酸盐氮含量年波动范围在0.0032~0.0074 mg/L,年平均硝酸盐氮含量为0.0055±0.001 7 mg/L.按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分析,渭干河千佛洞段水体水质属于Ⅰ类,所测指标均满足饮用水和渔业用水需求.[结论]该研究可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渭干河水资源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碱度及Do对亚硝化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赛军  颜智勇  郑垒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340-13342,13349
[目的】研究碱度和DO浓度对亚硝酸盐积累及半硝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的立方形SBR反应器,反应器温度控制在28~33℃,进水氨氮浓度控制在80~110mg/L,研究碱度和DO2个因素对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结果]水体中适当的碱度有益于亚硝酸盐的形成。低DO有利于亚硝酸盐的积累,但不利于氨氮的转化。当DO〈0.5mg/L时,氨氮去除率不高,仅50%左右,适合于半硝化反应,但亚硝酸盐积累率很高,最高可达99%;当DO〉1.5mg/L时,亚硝酸盐的积累率逐渐降低;DO在0.5~1.5mg/L时,氨氮的去除率和亚硝酸盐积累率都很高,适合于进行亚硝化反应。[结论]在温度为28~33℃和进水氨氮浓度一定的情况下,控制碱度和DO能使亚硝酸盐在反应器内得到很好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规模化栽培羊栖菜对浙江洞头县三盘港海区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方法]在羊栖菜养殖期间连续监测养殖区水体中氮、磷等水质指标的变化。[结果]2008年5月,海区的羊栖菜生物量达2250t,增殖75倍;养殖区海水的P含量从0.038mg/L下降到0.015mg/L,减少60.5%;N含量从0.426mg/L下降到0.296mg/L,减少30.5%;叶绿素a含量从0.80μg/L上升到2.63μg/L,增加228.8%;在藻类养殖后期,该海域海水中的N、P含量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结论]羊栖菜生长速度快,单位面积产量高,并通过羊栖菜生长过程中的吸收、固定作用与长成后的收割,实现N、P等营养物质由海洋转移到陆地,有利于防治局部海区富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EM菌应用于海水养虾池,通过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COD、硫化物、pH值等水质指标变化说明EM菌对养虾池水质的作用效果。[方法]在A、B2个养虾池中每隔半个月喷洒EM菌液11.25L/hm2。[结果]EM能够有效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COD,能增加溶解氧,稳定酸碱度。[结论]一次喷洒11.25L/hm2EM菌液,可使虾池保持良好水质达15d以上。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采用淤泥、沙砾和防渗膜3种底质处理的水槽中进行红鲫Carassius auratus养殖,探讨3种底质对水质和鱼类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淤泥的底质对稳定水质作用明显,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其总氨氮指标始终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淤泥底质水中红鲫的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种底质。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淤泥组的总氨氮含量极显著低于防渗膜、沙砾组(P<0.01);防渗膜组的NO2--N含量极显著低于沙砾、淤泥组(P<0.01);淤泥组中的叶绿素a显著高于防渗膜、沙砾组(P<0.05);防渗膜组的生长情况明显慢于沙砾、淤泥组(P<0.01)。  相似文献   

8.
王志刚  浦跃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40-17642
[目的]为科学利用木薯酒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工艺处理木薯酒精废水,对污泥驯化阶段挥发性脂肪酸(VFA)和碱度(ALK)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整个驯化阶段,出水pH值在7.0~7.3,VFA随着进样负荷的增大而增大,从开始的162mg/L上升到780mg/L。虽然VFA浓度增加,但UASB反应体系并没有出现酸化,主要是反应体系的ALK也随着变化,有较高的ALK,其值从915mg/L升高到6157mg/L,并且VFA/ALK的值维持在0.1~0.3,同时COD的去除率也稳定在90%左右。说明VFA、ALK的值虽然变化,但只要其使系统的pH值稳定,整个UASB厌氧处理系统能较好地运行。[结论]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工艺可用于处理木薯酒精废水。  相似文献   

9.
对湖州地区养殖水体中分离得到的地衣芽孢杆菌DSY0002—2011进行氨氮、亚硝酸盐降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DSY0002—2011在温度28℃、盐度0.85%、pH值7.0、氨氮初始浓度为100mg/L时,24h内的氨氮降解率达到35.5%,对亚硝酸盐无降解效果。菌株DSY002—201l菌株具有较好的氨氮降解能力,在水产养殖上具有针对性较强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念宇  杨再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06-306,319
[目的]研究基于国标法测定氨氯和总氮含量时无氨水的替代用水。[方法]用氨氮快速测定仪分别对一次蒸馏水、新制二次重蒸水、无氨水等多种不同的试验用水内的氨氮含量进行了实测。[结果]新制二次重蒸馏水的氨氮含量(0.80mg/L)低,接近无氨水中实测的氨氮含量(0.70~0.90mg/L)。运用该试验用水进行实测标样和水样中氨氮和总氮的含量,结果准确,精密度良好,完全能满足实际测定的要求,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结论]新制二次重蒸馏水可以作为利用国标法测定氨氮和总氮含量时无氨水的替代用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河道底泥的生物降解特性。[方法]对河北省某河段底泥中有机质进行模拟试验,研究底泥中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变化,分析异养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对河道底泥中生物的降解机制。[结果]河道底泥中氨氮、总磷、总氮和化学需氧量的变化与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呈正相关。溶解氧对异养细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有较大影响。氧气充足时,异养细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的数量大幅增加,对氨氮和CODcr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在没有外来污染源持续进入的情况下,未投加外来菌液的反应器的出水效果优于投加菌剂的反应器。[结论]充足的溶解氧有利于进行氨化细菌等好氧菌的生命活动和改善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2.
赵凌云  王国强  柯丽丽  黄明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370-13371,13380
[目的]为脱盐后混合基质的培肥及日后科学、有效地对植物进行养护提供依据。[方法]将吹填土、海砂、电石渣按0.55∶0.40∶0.05体积比混合并脱盐后的混合基质进行盆栽试验,应用二次回归正交设计方法,研究过磷酸钙、牛粪、污泥不同用量对高羊茅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与生物量的关系,建立生物量与三因素的回归模型。[结果]污泥是影响生物量的第一位因素,因素间交互效应不明显;通过模拟寻优,高羊茅目标生物量在6.40 kg/m2以上时,过磷酸钙、牛粪、污泥用量分别为21.17~29.64、43.97~76.29、159.11~188.13 g/kg。[结论]吹填土混合基质优化施肥方案,可显著提高高羊茅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13.
滇池疏浚底泥脱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启斌  倪杰  林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698-1700
[目的]探索适于滇池疏浚底泥脱水的工艺参数。[方法]借鉴污水处理厂中污泥的处理方法,采用絮凝剂FeCl3、Al2(SO4)3和PAM作为脱水药剂,通过向疏浚底泥中投加絮凝剂进行试验研究。[结果]Al2(SO4)3比FeCl3和PAM的脱水效果好,每升滇池疏浚底泥样品中Al2(SO4)3的最佳投加量为170 mg,上清液可达到GB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可直接排放至自然水体而不会造成污染。[结论]该研究可为滇池疏浚底泥快速脱水提供一条简易可行的途径,便于底泥的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4.
王国强  吴涛  项颈松  黄明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49-17251
[目的]探讨磷石膏改良吹填土的机理。[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脱盐试验,探讨磷石膏对吹填土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结果]施用磷石膏可提高吹填土的脱盐速率,以混施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差异达0.01显著水平;磷石膏的施入使单位体积水量的淋盐效率下降,增加淋洗用水量;混施磷石膏可以部分抑制吹填土脱盐碱化,淋洗后pH比对照低0.6个单位,总碱度、RSC、SAR都低于对照,而且可使吹填土的离子组成由NaCl型转为CaSO4或Ca(HCO3)2型。[结论]磷石膏对吹填土淋洗脱盐不但有促进作用,而且可以改善吹填土的理化性状。不同施用方式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与吹填土混合施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文思湖底泥TP释放规律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文思湖底泥TP的释放规律。[方法]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环境因子(水土比、温度、pH、扰动强度、供气量)对文思湖底泥释放总磷(TP)的影响。[结果]水土比越大,底泥释放TP的量越小;水温升高能加速底泥中磷的释放;上覆水pH=6时底泥TP释放量最低;扰动上覆水体会加快磷的释放;溶解氧(DO)较低时,底泥TP释放量更大。[结论]该研究为文思湖的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段云平  石泽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4,(22):7577-7578,7598
[目的]研究絮凝调理对河道疏浚底泥的脱水性能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类型的絮凝剂(无机类絮凝剂PAC和高分子类絮凝剂PAM)对疏浚底泥进行脱水试验研究,分析它们对疏浚底泥的脱水性能。[结果]BM3型高分子絮凝剂(PAM)具有较好的调理性能,最佳配制浓度为0.1%,最适投加量为180 mg/L。采用无机类絮凝剂(PAC)和高分子类絮凝剂(PAM)复配投加的方法,絮凝沉淀所形成的矾花密实,其最适投加量分别为800、150 mg/L。[结论]该研究为疏浚底泥的脱水干化提供了可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白马湖区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价.[方法]对白马湖6个采样点位、24个底泥样品中Cu、Zn、Pb、Cd 4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底泥表层和剖面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积累指数法进行污染等级评价.[结果]所有底泥样品中4种重金属含量值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三级标准.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出“湖区含量>入湖口含量>出湖口含量”的规律,且随深度增加重金属含量递减.Cu、Zn和Pb含量一般在0.4m深度附近开始达到或趋近土壤背景值.相关性分析及污染评价结果表明,Cu、Zn和Pb处于由无污染向中等污染过渡阶段,而Cd的含量在部分测点已达到中等污染水平,并呈现明显的内源污染特征.[结论]该研究可为白马湖生态修复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pH值对白洋淀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白洋淀水体在不同pH值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营养盐交换规律,为白洋淀富营养化的治理提供技术依据。[方法]利用实验室静态模拟法,在沉积物柱状样上方加入一定pH值的上覆水,每天测定水中总氮、氨氮、总磷、总可溶性磷的浓度,并计算各营养盐的释放速率。[结果]中性条件下,总氮、总磷的释放速率最小,分别为33.08和-1.21 mg/(m2.d);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氮磷释放速率都有所增加,尤其是强酸和弱碱性水体中总氮释放速率分别为53.56和57.11 mg/(m2.d),明显地促进了氮的释放;强酸和强碱性条件下,总磷释放明显,尤其强碱性条件下其释放速率倍增,为3.39 mg/(m2.d),而强酸和弱碱性水体中其释放速率分别为1.13和0.18 mg/(m2.d)。研究结果还显示,不同pH值下,总氮与氨氮、总磷与总可溶性磷的累积释放量有显著相关性。[结论]pH值对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营养盐的交换有显著影响,酸、碱水体都会促进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控制水体的酸碱度能有效抑制沉积物对水体的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揭示环境因子对巢湖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的影响机制。[方法]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研究各环境因子(上覆水浓度、温度、pH值、DO条件)对巢湖沉积物湿样中NH4+释放的影响。[结果]随着温度的上升和上覆水NH4+浓度的降低,沉积物中NH4+释放量显著增加;pH值对NH4+释放的影响比较复杂;沉积物中NH4+最大释放量在厌氧条件下是好氧条件下的6倍左右。[结论]该研究为"引江济巢"工程中巢湖的环境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郭宏栋  杨一青  周敏  张媛  童丹  陈慧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993-9995
[目的]更好地掌握持久性有机毒物在黄河中上游的迁移转化及其归趋。[方法]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分光光度法讨论黄河兰州段沉积物对水体中邻苯二甲酸正二戊酯的吸附行为及各种因素如温度、离子强度、pH值和有机物含量对其吸附行为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吸附等温线呈现较为明显的"S"形,采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的相关性比Langmuir方程好,表明为多分子层吸附;当温度升高时,吸附量增大,吸附反应为吸热过程;离子强度,水体环境pH和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都对其有一定的影响。[结论]该研究为持久性有机毒物在黄河中上游的迁移转化及其归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