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固化单宁大孔吸附树脂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  张力平  陈建 《林产工业》2006,33(1):26-28
利用Mannich反应将黑荆树单宁固定在基体树脂表面,成功制备出一种新型固化单宁大孔吸附树脂,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出适宜的合成条件;研究表明该树脂对苯酚有较好的吸附效果,且具有很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2.
竹炭对水溶液中苯酚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竹炭颗粒对水溶液中苯酚的吸附性能,考察了竹炭用量、竹炭粒径、吸附时间、苯酚溶液pH值和苯酚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测定了苯酚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吸附率随着竹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竹炭粒径的减小而增大;竹炭对苯酚的吸附速度较快,粒径0.074 mm竹炭对苯酚的吸附主要发生在前30 min,2 h后吸附率增加缓慢;酸性条件有利于竹炭对苯酚的吸附;苯酚初始浓度的增大,苯酚吸附率减小,但吸附量增大;苯酚在竹炭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  相似文献   

3.
竹炭对水溶液中苯酚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竹炭颗粒对水溶液中苯酚的吸附性能,考察了竹炭用量、竹炭粒径、吸附时间、苯酚溶液pH值和苯酚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测定了苯酚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吸附率随着竹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竹炭粒径的减小而增大;竹炭对苯酚的吸附速度较快,粒径0.074mm竹炭对苯酚的吸附主要发生在前30min,2h后吸附率增加缓慢;酸性条件有利于竹炭对苯酚的吸附;苯酚初始浓度的增大,苯酚吸附率减小,但吸附量增大;苯酚在竹炭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  相似文献   

4.
张敏 《技术与市场》2007,(10):24-24
本项目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基础研究延伸出来的应用研究成果.南开大学科研人员在"氢键吸附剂的合成、结构和吸附性能研究"中,合成出了三类氢键吸附树脂,包括ADS-15,ADS-17,ADS-F8等高分子吸附剂.  相似文献   

5.
不同部位竹材制备竹活性炭及其对苯酚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不同部位的竹材如竹蔸、竹节和竹枝制备竹炭,以KOH为活化剂,在活化温度为700℃和不同质量浓度的KOH溶液下进行活化制备竹活性炭,测定吸附性能最好的竹活性炭在不同吸附时间和溶液质量浓度下对苯酚的吸附情况,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KOH溶液质量浓度为16.0 g·L-1时,制备的竹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效果最好,而竹蔸、竹节和竹枝活性炭中又以竹蔸活性炭吸附性能最好;吸附时间在40min时,竹蔸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趋于平衡,在30℃时竹蔸活性炭苯酚吸附量达到83.4 mg·g-1时趋向饱和.竹枝炭、竹节炭与竹篼炭的孔隙度分别为0.656,0.698和0.740,竹枝活性炭、竹节活性炭与竹篼活性炭的孔隙度分别为0.688,0.748和0.790.竹篼炭和竹篼活性炭比表面积分别为110.4和475.7m2·g-1,孔容分别为0.09和0.26mL·g-1,平均孔径分别为3.16和2.19nm.  相似文献   

6.
的吸附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以胶原纤维为基质,通过交联剂将黑荆树单宁、落叶松单宁和毛杨梅单宁固化在胶原纤维上制备吸附材料.实验表明,3种固化单宁对Cu2+的吸附平衡均符合Freundlich方程,其吸附容量大小顺序为固化毛杨梅单宁>固化黑荆树单宁>固化落叶松单宁.进一步研究了固化黑荆树单宁的吸附动力学、吸附柱动力学,以及温度、pH值等对吸附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吸附平衡的影响不明显,但pH值对吸附平衡有较大影响,在适当范围内提高pH值,会增加平衡吸附量;吸附动力学可用拟二级速度方程来描述,当吸附温度≥318 K时,由拟二级速度方程计算所得到的平衡吸附量与实测的平衡吸附量非常吻合.固化单宁具有良好的柱动力学特性,吸附柱极易再生并且能循环使用,吸附过程极有可能是在材料的表面进行.  相似文献   

7.
活化竹炭对水相中苯酚的吸附条件及其再生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NaOH溶液浸泡+微波加热的方法对竹炭进行活化,结果表明:竹炭的比表面积和对苯酚的吸附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该法有望成为竹炭活化的有效手段。此外,还研究了竹炭对溶液中苯酚吸附条件与规律,结果表明:竹炭对水相中苯酚的吸附符合一般的吸附规律。微波加热技术被用于吸附苯酚后竹炭的再生,结果发现:竹炭的吸附能力恢复到原来的9 0%和9 6%。  相似文献   

8.
以自制木粉/壳聚糖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吸附树脂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吸附条件下其对金属Pb2+的吸附性能。在含Pb2+的溶液中,吸附树脂R的使用条件为:30℃,pH=6,树脂用量0.2g·L-1,初始浓度0.75mmol·L-1,吸附时间8h(静态)或6h(动态);此时树脂R对Pb2+的吸附量达2.52mmol·g-1,去除率为97.1%。溶液中加入NaCl、NaNO3、尿素后吸附量快速下降,且加入NaCl下降最快,加入尿素下降最慢。该吸附树脂R反复使用性能较好。从吸附树脂R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表面形态结构变化等方面对吸附机制进行了探讨。吸附Pb2+前树脂R表面起伏,凹凸不平,纹络结构分布不均匀;吸附Pb2+后,表面纹络结构被破坏;随吸附时间增加,"白色"斑点明显增加,且逐渐分布均匀。吸附树脂R吸附Pb2+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Pb2+吸附过程的ΔG为负值,ΔS、ΔH均为正值,即吸附过程为自发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的进行。  相似文献   

9.
以胶原纤维为基质,通过醛交联剂将黑荆树单宁固化在胶原纤维上,制备了胶原纤维固化黑荆树单宁(IBWT)吸附材料并研究了IBWT对钪离子(Sc3 )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在HOAc-NaOAc介质中,IBWT对Sc3 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50℃下,当溶液中Sc3 的质量浓度为100mg/L、pH值为6.40时,吸附容量达到83.3mg/g.IBWT对Sc3 的平衡吸附量随pH值和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方程.IBWT对Sc3 的吸附主要为化学吸附.进一步实验表明,IBWT经3次重复使用后对Sc3 的吸附容量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0.
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富含单宁的杨梅树皮为原料,通过甲醛交联剂原位固化杨梅单宁(SIBT)制备吸附材料,研究了该吸附材料对Nd3 +的吸附特性.实验表明:当Nd3 +溶液的初始质量浓度为 432 mg/L、反应温度为 303 K 时,该吸附材料对Nd3 +的平衡吸附量可达到 342.14 mg/g, 其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平衡吸附量受pH值和温度的影响: pH值在3.0 ~ 5.5范围内,吸附量随pH值升高而增加,pH值>5.5时,吸附量开始逐渐下降;温度为283 ~ 313 K 时,Nd3 +的吸附量变化不大,温度超过 313 K 时,吸附量开始下降;与温度因素的影响相比较,pH值对平衡吸附量影响较大.研究还表明,这种吸附剂对Nd3 +的吸附动力学可用拟二级速率方程来描述,由拟二级速率方程计算所得到的平衡吸附量与实测值的偏差在 4 % 以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油茶中茶皂素的膜分离-大孔树脂联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陶瓷膜与大孔树脂吸附技术联用分离纯化油茶饼粕提取液中的茶皂素。将油茶饼粕提取液先过陶瓷膜,以膜通量、油茶皂素转移率与除杂率为主要指标进行优化选择,再将陶瓷膜透过液进行大孔树脂吸附,以茶皂素的收率、纯度为考察指标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优化的纯化工艺为油茶饼粕提取液过0.05μm的陶瓷膜,料液质量分数为1%,操作压力为0.15 MPa;陶瓷膜透过液上AB-8大孔树脂柱,先以水洗至无色,再以0.2%NaOH溶液洗至流出液颜色较淡,水洗至中性,再以60%乙醇洗脱,60%乙醇部分为茶皂素部位,总茶皂素质量分数大于95%。采用膜分离-大孔树脂联用技术得到的茶皂素不仅纯度高、颜色淡,且该技术生产成本低,污染小,可以成为工业上生产茶皂素产品的一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山楂叶总黄酮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比较了6种大孔吸附树脂ADS-5、ADS-8、ADS-17、NKA-9、D-101和AB-8对山楂叶总黄酮的吸附及脱附性能。在研究静态吸附的基础上,筛选出效果较好的树脂进行动态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分离纯化山楂叶总黄酮的树脂为D-101。该树脂室温下对山楂叶总黄酮动态吸附-脱附较优的工艺参数为:上柱液pH值4.5~5.5;上柱速度2 BV/h,溶液处理量6 BV/次;洗脱剂为70%乙醇,脱附剂的流速1 BV/h,脱附剂用量2 BV/次。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获得较为纯化的木麻黄总黄酮的便捷有效方法,研究了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木麻黄总黄酮的工艺。结果表明:选择D101大孔吸附树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吸附液料比20∶1(黄酮粗提液∶大孔吸附树脂,mL.g-1);吸附液pH为2;解吸液pH为11;最佳静置吸附时间为90 min;乙醇洗脱体积分数为80%;洗脱液料比为20∶1(80%乙醇溶液∶大孔吸附树脂,mL.g-1)。分离到的总黄酮对青枯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也证明了气质联用不适于鉴定黄酮类大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14.
大孔树脂对印楝素A吸附纯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比较5种大孔吸附树脂对印楝素A的吸附率和解吸率,成功地筛选出比较理想的树脂。研究结果表明:XAD-1180树脂对印楝素A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效果。并对其动态吸附、解吸性能进行了考察,发现较佳的吸附条件为:印楝素A质量浓度2.23 mg/mL(溶剂为30%甲醇-水溶液,以下同),流速1 BV/h,饱和吸附量4.5~5 BV;解吸条件为:以50%、60%、70%的甲醇-水溶液梯度洗脱。一次提纯产品的纯度为85.14%,经过二次提纯的纯度可达93.18%。纯化产物经HPLC-MS进一步确认为印楝素A。  相似文献   

15.
AB-8大孔树脂吸附黑枸杞中花青素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平衡吸附实验、等温吸附实验及柱吸附实验,研究了黑枸杞中花青素在AB-8大孔树脂中的吸附行为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AB-8大孔树脂对花青素的吸附可用Elovich动力学模型描述,且吸附符合Freundlich及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Freundlich模型的线性拟合性更好;此外,花青素的等温吸附焓变为正值且绝对值小于40 k J/mol,吉布斯自由能为负值,熵变为正,说明吸附过程为多层物理吸附,吸附可自发进行;由粒子内部扩散模型和Boyd模型可知吸附机理很复杂,主要受粒子扩散的影响;Adams-Bohart模型分析表明,在柱吸附分离纯化花青素过程中,应减小流动相的流量和床层高度,增加花青素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16.
竹炭对苯胺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竹炭对水溶液中苯胺的吸附特性,包括接触时间、pH值、吸附剂质量、吸附温度及溶液中苯胺的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平衡时间为360 min;在pH值4.0~6.4的Hae-NaAc缓冲体系中,竹炭对苯胺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其中最佳吸附酸度为pH=5.90;当苯胺的初始浓度为0.060 mg·mL-1时,平衡吸附量为44.5mg·g-1,竹炭能有效地除去水相中的苯胺;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量增大,说明吸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竹炭对苯胺的吸附行为服从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式;在0.8 mol·L-1H2SO4中,对使用过的竹炭采用微波加热处理法进行再生,竹炭的吸附能力恢复到原来的97%.竹炭有望成为除废水中苯胺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17.
比较了4种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和解析能力,确定生产最适合的树脂;分析了温度、pH值、洗脱剂浓度对树脂吸附的影响,确定最有利于产业化的工艺参数;通过不同压力、截留分子量比较超滤结果,选择最优化的超滤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在4种树脂中,D101树脂具有最佳的吸附性能;采用D101大孔树脂和6000道尔顿分子量的超滤膜纯化技术对野生蓝莓花青素纯化效果最佳,花青素纯度可达35%以上。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自制载银竹炭对苯酚的吸附条件与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载银后的竹炭对水相的苯酚仍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其最佳吸附酸度为pH值2.2;温度升高,吸附量减小,表明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载银量越大,其苯酚吸附值越小,但影响程度不是太大;如果条件控制得当,用载银竹炭可有效的除去水相的苯酚,去除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