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豆新品种陇中黄603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豆新品种陇中黄603是以晋大70为母本、中作98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6—2017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2 a平均折合产量2 966.5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12.88%。2018年参加甘肃省大豆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3 131.7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14.20%。该品种高产、品质优,抗旱、抗病、抗倒伏能力强。籽粒含蛋白质(干基)417 g/kg、脂肪(干基)193.1 g/kg。适宜在甘肃省河西灌区、沿黄灌区、陇东和陇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2014年甘肃省大豆品种(系)区域试验白银点的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有8个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其中6个表现较好,达到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的增产要求。以汾豆92折合产量最高,为2 283.3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172.2 kg/hm2,增产率8.16%;其次是汾豆93,折合产量为2 277.8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166.7 kg/hm2,增产率7.90%;0331位居第3,为2 272.2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161.1 kg/hm2,增产率7.63%;陇黄2号、GZ11-277均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5.26%;中黄4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4.21%。以上6个品种抗倒伏、抗病、综合性状优良,建议继续进行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进一步鉴定其丰产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2013年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白银点总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3年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白银试验点的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有8个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其中7个品种(系)增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以8010-24折合平均产量最高,为2 388.89 kg/hm2,较对照增产16.53%;其次是3213,折合平均产量2 372.22 kg/hm2,较对照增产15.72%;承9835居第3位,折合平均产量2 344.44 kg/hm2,较对照增产14.36%;张98-7折合平均产量2 344.44 kg/hm2,较对照增产14.36%;汾豆93号折合平均产量2 322.22 kg/hm2,较对照增产13.28%;国安3号折合平均产量2 266.67 kg/hm2,较对照增产10.57%;陇黄2号折合平均产量2 222.22 kg/hm2,较对照增产8.40%。以上7个品种(系)抗倒伏、抗病、综合性状优良。  相似文献   

4.
大豆新品种陇中黄601选育报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大豆新品种陇中黄601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以开育12号为母本、邯豆5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在2012—2013年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中,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2 650.0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17.13%。2014年在甘肃省多点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为2 002.5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6.69%。该品种株高63.5~86.3 cm,单株结荚45.6~52.3个,单株粒重15.8~22.6 g,百粒重19.1~24.8 g,全生育日数115~128 d,属中熟品种。籽粒含蛋白质(干基)41.94%,脂肪(干基)20.09%。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霜霉病,中抗大豆黑斑病。适宜在甘肃省河西灌区、沿黄灌区及陇东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大豆新品种陇中黄605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陇中黄605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中品03-5179为母本、中黄30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稳产广适抗病品种。2018 — 2019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2 a平均折合产量3 038.7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12.87%。2020年参加全省大豆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2 958.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16.04%。该品种丰产稳产,适应性广,抗旱、抗病、抗倒伏能力强。籽粒含粗蛋白405.0 g/kg、粗脂肪208.5 g/kg。多年田间试验未发现花叶病毒病、霜霉病、菌核病的发生,经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毒,中抗大豆灰斑病。适宜在甘肃省中晚熟及晚熟品种类型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大豆新品种银豆2号是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引进的大豆高代材料经过多年选育而成。银豆2号2011—2012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2 a11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2 463.75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20.26%。2012年参加甘肃省大豆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为2 906.4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13.29%。籽粒粗蛋白含量430.6 g/kg,粗脂肪含量206.5 g/kg。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抗大豆黑斑病。高产、稳产性强、抗倒伏,适宜在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河西、陇东等同类生态区间作套种。  相似文献   

7.
大豆新品种陇中黄602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新品种陇中黄602是以中黄31为母本、山宁7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4—2015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2 a平均折合产量2 358.23 kg/hm~2,较陇豆品种2号增产6.19%。2016年参加全省大豆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2 339.7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8.82%。该品种丰产,品质优,抗旱、抗病、抗倒伏能力强。籽粒含粗蛋白质412.6 g/kg、粗脂肪197.8 g/kg。多年田间试验未发现花叶病毒病、霜霉病发生,高抗大豆黑斑病。抗倒性强,抗旱性好。适宜在甘肃省河西、沿黄灌区和陇东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2011年甘肃省大豆新品种(系)区试兰州点总结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11年甘肃省大豆新品种(系)区试兰州点的结果表明,大豆品种(系)0725折合平均产量最高,为2000.00 kg/hm2,较对照增产16.13%;8010-40折合平均产量1983.33 kg/hm2,较对照增产15.16%;中黄30折合平均产量1927.78 kg/hm2,较对照增产11.94%;国安2号折合平均产量1853.89 kg/hm2,较对照增产7.64%.上述4个品种(系)抗倒伏、抗病、表现好,适宜套种,适宜在兰州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大豆新品种陇黄2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陇黄2号是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于2008年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引进的以晋豆23为母本、鲁豆4号为父本常规杂交的F3代群体中,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3—2014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品种(系)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2 572.28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豆2号平均增产9.17%。2015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品种(系)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2 501.70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6.09%。陇黄2号田间表现高抗花叶病毒病和大豆黑斑病。籽粒含粗蛋白(干基)385.3 g/kg、粗脂肪(干基)204.2 g/kg,品质优良。陇黄2号适用于机械化作业的间套作带状复合种植。该品种适宜在甘肃省河西灌区、中部沿黄灌区、陇东旱塬区及生态条件相近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谷子新品种陇谷16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子新品种陇谷16号是以陇谷4号为母本、晋谷4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在2015—2016年的甘肃省谷子品种多点试验中,陇谷16号2 a 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4855.96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谷11号增产6.66%.在2017年的甘肃省谷子品种生产试验中,陇谷16号平均折合产量为4072.91 kg...  相似文献   

11.
玉米新品种甘玉801选育报告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玉米新品种甘玉801是以自选系 Phbve 为母本、GB926为父本育成的中晚熟玉米杂交种。在甘肃省玉米中晚熟高密组区域试验中,2012年6个试点平均折合产量为16830.0 kg/hm2,比对照品种郑单958增产11.1%;2013年5个试点平均折合产量为14560.5 kg/hm2,比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0.2%。在2013年甘肃省玉米中晚熟高密组生产试验中,5个试点平均折合产量为15471.0 kg/hm2,比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5.4%。高抗矮花叶病,抗丝黑穗病和红叶病,中抗瘤黑粉病和茎基腐病。籽粒含粗蛋白94.9 g/kg、粗脂肪49.4 g/kg、粗淀粉717 g/kg,属优质玉米。可在甘肃省春玉米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陇东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陇东对引进的7个大豆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辽豆15的丰产性、适应性、商品性等综合性状最好,平均折合产量为2 211.15 kg/hm2,较对照增产55.77%,生育期165 d,可作为陇东大豆主栽品种;铁丰29次之,平均折合产量为2 180.70 kg/hm2,较对照增产53.62%,可作为主栽候选品种。  相似文献   

13.
甜玉米新组合PT0701以自交系99(3)-1-1-0-0-1为母本,99(1)-1-1-1-0-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2008—2010年品比试验中,鲜果穗折合平均产量17 996.9 kg/hm2,较对照品种穗甜1号平均增产9.3%。高抗黑穗病、玉米瘤黑粉病、大小斑病。籽粒含Vc 180.5 mg/kg、粗脂肪81.20 g/kg、粗淀粉459.90 g/kg、赖氨酸4.68 g/kg。适宜在甘肃陇东地区海拔1 500 m以下的川水地及肥力较好的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14.
春小麦新品种临麦35号(原代号98248)以优质、早熟、顶芒中间材料永2H15为母本,抗锈丰产材料9130-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8-2009年在甘肃省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为5617.9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春23号增产3.82豫。该品种株高100 cm,生育期99 d,顶芒,千粒重41.9 g,容重773.5 g/L,籽粒含粗蛋白99.5 g/kg、湿面筋186.0 g/kg,沉降值13.5 mL,面团形成时间1.7 min,稳定时间1.4 min。适宜在甘肃临夏、渭源、临洮、甘南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15.
春小麦新品种酒春6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酒春6号是以自育品系酒96159为母本,酒906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春小麦新品种。2010-2011年在甘肃省(西片)水地组春小麦区域试验中,适宜区2 a 8点(次)折合平均产量为7689.00 kg/hm2,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5.7%。籽粒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54.2 g/kg,容重802 g/L,角质率90%,湿面筋295.6 g/kg(以14%水分计),沉淀值32.2 mL。适宜酒泉、武威、张掖市等生态相似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6.
春小麦新品系酒9061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小麦新品系酒9061是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89117"F1为母本,"柴春23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97-1998年在甘肃省西片水地春小麦区域试验中,2 a 6点(次)平均折合产量7 888.5 kg/hm2,较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5.9%。籽粒含粗蛋白144.4 g/kg、容重839 g/L、角质率90%、湿面筋245 g/kg(湿基14.0%水分)、沉降值30.05 mL,属优质强筋小麦。适宜酒泉市各县(市)、武威市民勤县、张掖市民乐县、金昌市以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粮饲淀通用型玉米新品种武科3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武科3号为甘肃省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自选系3194作母本,自选系921l作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杂交种在2007-2008年甘肃省普通玉米晚熟组区域试验中,武科3号2a13点(次)折合平均产量12940.5kg/hm。,较对照品种豫玉22号增产2.8%。,高抗茎基腐病,中抗大斑病、瘤黑粉病、红叶病毒病。籽粒(干基)含粗蛋...  相似文献   

18.
临薯17号(原代号临9706-2)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1996年以"抗疫白"作母本,"NW174-2"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统定向选育而成。在2004—2006年省区试中,平均折合产量30 530.0 kg/hm2,较对照品种渭薯1号增产95.4%。该品种株型直立,株高65 cm,生育期122 d,花冠紫色,块茎椭圆形,白皮白肉,芽眼数少而浅,商品薯率85%以上,块茎含干物质267.6 g/kg、粗蛋白27.38 g/kg、粗淀粉198.2 g/kg、维生素C 131.2 mg/kg、还原糖3.52 g/kg。适宜在甘肃高寒阴湿及二阴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玉米新品种甘玉23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玉23号是以自育自交系甘1478为母本、甘3401为父本组配育成的中晚熟玉米杂交种。在甘肃省玉米中晚熟组区域试验中,2007年8点(次)折合平均产量12 501.0 kg/hm2,较对照品种酒试20号减产0.4%;2009年8点(次)折合平均产量12 430.5 kg/hm2,较对照沈单16号增产1.5%。高抗红叶病...  相似文献   

20.
玉米杂交种武科1号是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自选玉米自交系457-1为母本、外引系郑22的优选系郑22优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3-2004年参加甘肃省玉米新品种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10 919.4、11 464.5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中单2号增产5.2%、12.0%.该品种高产、稳产、优质、多抗、活秆成熟、茎叶繁茂,是粮饲兼用型玉米新杂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